《英國金融時報》好文選讀
「斯蒂芬斯:歐洲一體化將錯過一個罕見的機遇?」
〜〜斯蒂芬斯:巴黎提出了一堆重振歐盟的想法。而柏林對法國遠大抱負的禮貌回應,很難掩蓋德國日益收緊支票簿的事實。
英國《金融時報》 菲力浦•斯蒂芬斯
經濟在增長;失業率在下降。巴黎提出了一堆重振歐盟(EU)的想法。在柏林,對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洪(Emmanuel Macron)遠大抱負的公開禮貌回應,很難掩蓋德國日益收緊支票簿的事實。人們不禁在想,歐洲一體化事業是否即將錯過一個罕見的機遇?
德國多年來抱怨在法國政府中找不到一個正經的合作夥伴,即愛麗舍宮中沒有一位有如下決心的政治家:讓法國經濟現代化、並恢復法國在歐盟政治中與德國對等的地位。德國政策制定者哀嘆道,要是領導歐洲的重擔再次有人來分擔就好了。
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政府的這個願望得到了滿足——可以說得到了超額滿足。馬克洪炙熱的歐洲主義融合了現實主義,後者告訴他:法國必須理順自己的經濟。自大選以來的幾個月裡,法國削減了預算赤字、放鬆了勞工法並削減了稅賦。馬克洪正在為獲得自己的話語權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對歐洲一體化事業來說,時機再好不過了。歐洲重塑自身的需求——通過改革讓自身能力能夠應對當今挑戰——總算與機遇相吻合了。
一些問題可能不會很快消失——東歐某些地方出現反自由主義的倒退,西班牙政府與加泰隆尼亞分裂主義者槓上了。但持久性危機的陰雲已經散去。歐元區的經濟信心處於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移民危機緩解,民粹主義也基本上暫時得到遏制。
挑戰不言而喻。歐元區的窟窿得到了修補,但這個貨幣聯盟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要求在整個歐盟範圍內出臺更為嚴厲的反壟斷和稅收法規。2015年難民危機暴露出兩點:歐盟外部邊界的脆弱、成員國自己的移民法規與申根開放邊境制度之間的矛盾。民粹主義暴露出被落在後面的人們發自內心的不滿。
作為一名剛剛顛覆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政治秩序的政治家,馬克洪眼下信心爆棚,他描繪的多彩圖景與柏林的灰色現實發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現在看到的是,德國政治家正在踏入一個陷阱,這個陷阱正是英國在身為歐盟成員國的40年時間裡始終未能掙脫的。以這種自己害自己的心態來看,歐洲一體化是一系列零和交易——是一個“鐵公雞”在資產負債表上記錄的一筆筆帳,而非支撐歐洲大陸和平和繁榮的支柱。
就在不久前,德國還是視野寬闊的——不是出於利他主義,而是出於一些純粹考慮本國利益的充分理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經濟福祉和國土安全——更不用說兩德的統一——全都有賴於戰後歐洲秩序的三個支柱。現在,這幾個支柱正受到質疑。
歐盟既是與法國實現和解的工具,又是如下這個著名德國問題的答案:如何容納一個對歐洲來說太大、對世界而言又太小的國家?歐盟也為復興的德國工業提供了市場,這不僅僅是偶然。通過讓美國參與歐洲的防衛,北約(NATO)帶來了重要的安全保障;而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結束了長期處於歐洲戰爭核心的一些邊界糾紛。
這三個支柱正在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削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為美國總統,讓美國還會在歐洲呆多久成了未知數。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入侵烏克蘭東部,踐踏了《赫爾辛基協定》達成的條件。歐盟本身失去了英國——儘管英國對歐盟事業一直不能算熱心,但它畢竟是一個歐洲強國。
當柏林政策制定者把馬克洪的歐元區預算計畫視為只不過是要求德國納稅人掏更多錢的計畫時,他們就放棄了對國家利益更高瞻遠矚的那種理解。當政客們表示解決歐元區危機的辦法是讓其他國家學習德國的行事方式時,人們不禁納悶,我們是否正在走上一條從屬於歐洲的德國轉向屬於德國的歐洲的道路?
這盤棋並沒有輸。如果說排外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在選舉中的勝利的一個影響是讓政治轉向民族主義方向,那另一個影響就是說服主流政治家,德國亟需一份新協定來支援申根。是不是應該為加強歐元區而改革申根協議?
梅克爾的盟友們表示,她正在與立場更偏向“疑歐”的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進行敏感的結盟談判,這讓她眼下束手束腳。梅克爾永遠不會本能地支持歐洲一體化,但是她理解讓德國利益紮根於歐洲一體化架構中的地緣政治。
其他人將會告訴你,法德一開始總是分歧很大。法國的熱情和德國的多疑代表著一種天然的“勞動分工”。重要的是,他們之後拿出達成妥協的政治意願。或許如此。法國如今有了一個有勇氣主張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領導人——馬克洪,他正在等待柏林的答覆。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929
畫面來源:http://www.express.co.uk (馬克洪、梅克爾、川普於G20峰會)
赫爾辛基協定 在 呂秀蓮:台灣和平中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瑞士與歐洲關係
王思為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日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國家的政府首長齊聚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議,簽訂了赫爾辛基協定,瑞士方面對此組織的態度原則上是要求能夠以中立的角色參與(take part in)該組織活動,但不積極介入(engage)的立場,因為瑞士不參加類似的結盟組織主要是希望能夠避免歐洲被分裂成不同的小集團,不過也希望中立角色能夠扮演著歐洲安全與合作的特殊工具之功能。換言之,瑞士的中立政策很明顯的並不是將瑞士自我孤立於國際社會的體系以外,相反地,它在國際事務的參與上面所採行的不希望缺席、不過也不選邊站的等距交往態度。吾人可以說瑞士的中立是一種積極的中立,而且它為了要發揮中立的特殊性,與國際社會接軌的管道一樣都不缺:瑞士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它派有觀察員,同時也是國際法院的成員,此外許多聯合國體系下的機構總部也都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在歐洲層次上雖然瑞士對於加入歐盟本身充滿著疑慮與本質上的矛盾 ,不過對於加入其他不涉及主權與中立地位的關係發展還是會主動參與,例如一九六○年一月四日在斯德哥爾摩所成立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的會員國即為奧地利、冰島、挪威、葡萄牙、瑞典及瑞士,該協會的總部設在日內瓦;瑞士與歐洲共同市場於一九七二年也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對於歐洲的關係可說是既緊密,但又不失瑞士的中立身分。
瑞士拒絕加入歐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歐盟國家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關係。歐盟成員國大多數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而根據北約的規定,一旦北約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第三國發生戰爭時,北約除了採取軍事行動做為共同防衛手段外,也會採取政治及經濟手段制裁敵國。此時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的處境就會遭受質疑。因此基於種種考量,瑞士迄今為止都沒有加入歐盟。
赫爾辛基協定 在 Dse歷史科資源網站 - K.W.HO_Histo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問:
halo :D
見到history嘅內容只係包括20世紀。我見好多題目都問及d 年份。我想要份20世紀內的事件/戰爭 年份表。thank you .
答:
Halo,你呢個要求有D貪心,因為單單歷史科要學/提及嘅20世紀內嘅事件已經高達幾百件,但係我滿足你一次啦,下不為例啦。
我只係分課題List俾你,而呢D係相對重要嘅例子,亦都係個Blog未來想更新係歷史事件簿(http://cyruzho.mysinablog.com/index.php…)嘅例子。
以下係課程乙嘅例子部分,係我筆記到抽出黎,至於課程甲部分嘅例子比較散,所以你要自己搵返同Mark返啦。
第一次世界大戰
1. 法意諒解(1900年)
2. 英日同盟(1902年)
3. 英法摯誠協定(1904年)
4. 日俄戰爭(1904-05年)
5.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
6. 第二次海牙裁軍會議(1907年)
7. 英俄協約(1907年)
8. 三國協約(1907年)
9. 波斯尼亞危機(1908年)
10.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
11. 意土戰爭(1911-12年)
12. 英法海軍協定(1912年)
13.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3年)
14.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
15. 塞拉耶佛危機(1914年)
16. 意大利轉投協約國陣營(1915年)
17. 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
18. 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8年)
19.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1. 巴黎和會(1919年)
2. 國際聯盟成立(1920年)
3. 華盛頓會議(1921-22年)
4. 法﹑比聯軍佔據魯爾(1923年)
5. 意大利炮轟希臘科孚島(1923年)
6. 意大利取得阜姆(1924年)
7. 《羅加諾公約》(1925年)
8. 阿爾巴尼亞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1926年)
9. 《凱格—白里安公約》(1928年)
10. 世界經濟大蕭條(1929-32年)
11. 倫敦海軍會議(1930年)
12. 「九一八事變」(1931年)
13. 「一二八事變」(1932年)
14. 日內瓦裁軍會議(1932-34)
15. 德國重新實施徵兵制(1935年)
16. 法﹑蘇簽訂《互助條約》(1935年)
17. 意大利侵佔阿比西尼亞(1935-36年)
18. 德軍進入萊茵河區(1936年)
19. 德意組成柏林—羅馬軸心(1936年)
20. 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1936年)
21. 西班牙內戰(1936-39年)
22. 「七七事變」及中日戰爭爆發(1937年)
23.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1937)
24. 德國合併奧地利(1938年)
25. 慕尼黑會議(1938年)
26. 德國吞佔捷克全境(1939年)
27. 意大利吞併阿爾巴尼亞(1939年)
28. 德﹑意簽訂《鋼鐵條約》
29. 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
30. 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1939年)
31. 蘇聯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
32. 大西洋憲章(1941年)
33. 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
34. 魁北克會議(1943年)
35. 莫斯科會議(1943年)
36. 開羅會議(1943年)
37. 德黑蘭會議(1943年)
38. 雅爾達會議(1945年)
39. 舊金山會議(1945年)
40. 波茨坦會議(1945年)
4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
42. 聯合國的成立(1945年)
冷戰
1. 希臘內戰(1944-49年)
2. 中國國共內戰(1946-49年)
3. 鐵幕演說(1946年)
4. 杜魯門主義(1947年)
5. 馬歇爾計劃(1947-51年)
6. 莫洛托夫計劃(1947-49年)
7. 布魯塞爾條約(1948年)
8. 柏林危機(1948-49年)
9. 北約的成立(1949年)
10. 蘇聯試爆原子彈(1949年)
11. 韓戰(1950-53年)
12. 美國成功研製氫氣彈(1952年)
13. 華沙公約組織的成立(1955年)
14. 日內瓦會議(1955年)
15. 蘇聯從奧地利撤軍(1955年)
16. 匈牙利革命的爆發(1956年)
17. 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57年)
18. 蘇聯發射首個人造衛星(1957年)
19. 美、蘇領導人的互訪(1959年)
20. U-2擊墜事件(1960年)
21. 柏林圍牆的興建(1961年)
22. 越戰(1961-75年)
23.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
24. 《禁止核試條約》(1963年)
25. 捷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
26.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8年)
27. 第一期限制戰略武器會議(1969-72年)
28. 第二期限制戰略武器會議(1972-79年)
29. 美、蘇領導人的互訪(1972-73年)
30. 《赫爾辛基協定》(1975年)
31. 美、蘇聯合太空任務(1975年)
32. 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年)
33. 「星戰計劃」(1983年)
34. 戈巴卓夫的上台(1985年)
35. 《中程導彈裁撤條約》(1988年)
36. 美、蘇舉行馬爾他首腦會議(1989年)
37. 東歐變天(1989-91年)
38. 《歐洲常規裁軍條約》的簽訂(1990年)
39. 華沙公約組織瓦解(1991年)
40. 「八一九事變」(1991年)
41. 蘇聯瓦解(1991年)
國際經濟協作
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年)
2. 世界銀行集團(1946年)
3. 莫洛托夫計劃(1947年)
4. 馬歇爾計劃(1948年)
5.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8年)
6. 比荷盧聯盟(1948年)
7. 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
8. 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年)
9.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
10. 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
11.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60年)
12. 歐洲共同體(1967年)
13. 歐洲聯盟(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