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貪食人/Gobb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貪食人粉絲團: https://reurl.cc/qDkA0N 📣合作邀約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 全球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600萬參觀人次《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6 公尺動態巨幕+3,000 幅梵谷經典畫作,帶你遊歷19 世紀歐洲風情! 台灣首度引進以世...
「走入梵谷的一生」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鍾文音 Chung Weny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貪食人/Gobbl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遊記] 荷蘭|濃縮梵谷的一生:梵谷博物館- 看板Ind-travel 的評價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走入梵谷的畫中世界風靡全球《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搶先看 的評價
- 關於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Monet & Friends Taiwan | Taipei 的評價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鍾文音 Chung Weny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更於中年前往大溪地的原衷,還有個主要因素是十七歲的高更成了商業海軍學校的駕駛見習生,直至二十三歲他即開始出勤航遍了世界,南美、北歐和地中海都有他行經的步履遺痕。甚至當他在印度得知母親過世的消息時,他所收到的遺囑竟是他母親擔心他會流浪一生,殷殷囑他要發展事業,以免落得孤寂以終。
……
多像我母親殷殷囑咐我的
奧賽美術館,巴黎看畫作的絕佳地。
這回故宮-奧賽,竟只展一幅高更畫作(且還是布列塔尼時期),梵谷也一幅而已。高更最好的畫作都在他最後十年的大溪地時光。高更非科班出身,當年將大溪地(他住在大溪地希瓦瓦島,也魂歸此地)畫作帶回巴黎展的時候,沒人喜歡且還被恥笑他筆下黑線條的島民如野人。(畫作現在卻寶貴極了,所以看倌們,買畫不是買漂亮的,也不是買技巧好的,是買其獨特性的,買其靈魂的。且作者有故事性可以流傳下去的……)
我曾到大溪地,走訪背德者高更最後十年的奢華時光---(遠逝的芳香),真的是遠逝啊:
高更最後的奢華時光
----大溪地的歡愉與幻滅
在這個書寫裡,我所謂的「奢華」並非是物質豪奢之意;相反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奢華,這種奢華帶著一股唐吉訶德知其不可而為之,近乎執拗的底蘊來行事,這也是一種精神不妥協的生命印記。
事實上,高更在大溪地非常貧窮,他曾為了獲得一杯啤酒而以一幅即興裸女畫和旁人做廉價的交換,以解酒精作祟之苦。據說這位幫他付啤酒的男人拿著裸女畫回家後,太座見到是裸女畫竟不悅地趁老公不在家把那畫給燒了(心疼啊!)。
這是當地人告訴我的軼史,不知真實性有多少成分,但也有此可見高更在此的物質不佳,他靠的全是精神所撐起的奢華天空。
而我從自身傖俗的島嶼遠赴此地,並非為了一般的旅行,為的是親自去印證百年前曾經有個獨特的藝術家在此義無反顧地燃燒他那不凡熾熱的生命厚度,在此譜下命運悲愴孤寂的終曲。我想親自在歷史現場和畫家的靈魂對話,親眼目睹其繪畫裡的虛幻一旦落入真實的感官所產生的內在撞擊會是什麼樣的視覺經驗。
高更在大溪地的旅程,幾乎也是他以生命所傾瀉的無比熱情所灌溉的生命日誌,物質極端困頓,精神極端奢靡,這讓他個人的生命和藝術深深烙印在南太平群島上,甚至他逝世超過百年了(卒於一九0三年),他和大溪地的關係仍如孿生兄弟,在歷史上是,在視覺上更是。高更那帶著懶散、幻境般的「玻里尼西亞」風光,在西方世界已成為一種視覺標誌,甚且是伊甸園的避世圖象,也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允諾代表。
走在大溪地(Tahiti)等島嶼到處可見充斥著高更複製畫的圖騰:礦泉水、果醬、咖啡杯、海灘浴巾、洋傘、T恤…..,高更的畫在此被複製得極度嚴重氾濫,幾乎已成了生活用品和感官的一種符碼象徵。
我每天都處在一種極度鮮豔色彩的島與島之間,美麗的自然景致犒賞著這裡樂天的島民,體態健美的南島女郎如旖旎的海岸線,迤灑在人們所行經的路上。我在這些島上徘徊近一個月,我冥思著,如果畫家高更不曾來到大溪地,那麼他的繪畫生命想必不會以如此瑰麗接近夢幻程度的作品來為人生和創作旅程劃下獨特而精采的歷程。
@流浪的基因
高更第一次到大溪地是在一八九一年,那年他四十三歲,在大溪地住了兩年後,他重返巴黎開展。在巴黎停了兩年,他對於當時的巴黎社會與友人的疏離又漸感到絕望,加上當時的藝評和輿論界對他的畫作多所攻擊,他遂於一八九七年再度重返大溪地,並決定終老於此,這年他四十七歲,一九0三年他過世,年五十五。換句話說,他在大溪地的最後奢華時光共度過了八年,若再加上之前的兩年,恰整整十年。他的後十年在島與島之間流浪,在不同女人的身體作感官的享樂之旅,在自己的往事回憶中了餘生,在繪畫藝術裡沈默地面對襲擊而至的孤獨。
高更的邊緣性和內在時時渴望出走的因由,得追溯到他的童年經驗,他隨家人來到了南美的秘魯,從一八四九到一一八五四年。異國情調的感官不知不覺地附著在他的體內血液,一個孩童在異鄉歲月裡殖入了與眾不同的體驗:黑人小女孩、中國僕人、有色人種保母、木頭加蓋的圓頂大教堂….六歲他隨著母親回到法國,之後隨著成長,他日漸發現歐洲於他是個單調之地,他童年的異國情調經驗開始甦醒,渴望獨自出去流浪的心愈發明晰起來。
高更於中年前往大溪地的原衷,還有個主要因素是十七歲的高更成了商業海軍學校的駕駛見習生,直至二十三歲他即開始出勤航遍了世界,南美、北歐和地中海都有他行經的步履遺痕。甚至當他在印度得知母親過世的消息時,他所收到的遺囑竟是他母親擔心他會流浪一生,殷殷囑他要發展事業,以免落得孤寂以終。
雖然高更在前中年期之前曾進入證券交易所任職,往後歷經結婚生子,過起儼然上流社會的生活,然而最後他那潛伏於內的流浪和藝術基因仍在他的人生裡大肆興風作浪起來,他不僅棄守高所得工作,開始習畫創作,大膽向藝術人生前進,最後連整個歐洲都棄離,告別妻兒,忍受不負責任拋妻棄子的背德之名,孤獨一人地來到大溪地,最後竟還是走入如他母親所擔心的「孤寂以終」的命運。
當時高更一心想要追求寧靜,走入原始生活,逃離文明,「我最想做的事便是逃離巴黎,巴黎對可憐的人而言像是沙漠」。在赴大溪地之前,高更去了巴拿馬,且還因被迫生活所需去當了巴拿馬運河的築壩工人,並被瘧疾和痢疾等疾病纏上身。
在這段時間高更發現最吸引他的還是「人」的本身,他仔細地觀察和畫著穿著刺繡有著繽紛之衣的黑人女子,畫作亦開始脫離以畢沙羅為主導的印象派風格,而以一種帶著神秘氛圍的豐饒來傳達他對異國情調的懷想。
這些旅程無疑可說是他前往大溪地的先聲。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北美館正在進行「永遠的他鄉—高更特展」,你知道這位舉世文明的印象派大師曾是名證券交易所主管嗎? 爲了理想,他拋妻棄子、漂泊他鄉,從此人生產生極大轉變~
他更曾與梵谷同住一間房子,並肩工作、小酌、暢飲,甚至為藝術激烈爭辯,然而最終,梵谷割下自己的耳朵,這段關係就此終結。麥田出版《梵谷與高更:電流般的爭執與烏托邦夢想》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6260,帶領我們走入兩位畫家糾葛的一生。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貪食人/Gobbl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貪食人粉絲團: https://reurl.cc/qDkA0N
📣合作邀約請來信至: cocklion0817@gmail.com
全球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600萬參觀人次《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6 公尺動態巨幕+3,000 幅梵谷經典畫作,帶你遊歷19 世紀歐洲風情!
台灣首度引進以世界級經典畫家為主題的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於台北展出後好評不斷,更引發打卡風潮,許多觀眾都有「走入畫中」的美好感受!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透過當代科技,將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 3,000 幅作品與珍貴手稿,轉作動態影像,使用澳洲知名策展公司暨授權單位 Grande Exhibitions 開發的SENSORY4™ 投影系統,以40多台高畫質投影機搭配影院級環繞聲效,結合高達 6 公尺的巨型螢幕,搭建成目不暇給的絕美空間,聽覺上則有李斯特、韋瓦第、舒伯特、巴哈…等大師經典樂章作為陪襯,更驚喜的是,隨著梵谷的創作生涯演進,在陸續遊歷荷蘭、亞爾、聖雷米和奧維爾小鎮的同時,現場將散發出不同的香氣,不止「看」跟「聽」,更能實際「聞」到 19 世紀的歐洲風情,帶領觀眾以當代風行的科技藝術形式,直接走入畫中探索梵谷跨時代的美學成就!
除了兩大主要投影展區帶來超越視覺的極致聲光體驗之外,靜態展示區則透過梵谷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介紹,引導觀眾走入他曲折短暫的一生,「#在亞爾的臥室」則以實景裝置重現梵谷生前的最後的創作時光,讓觀眾一腳就能踩進畫作之中,並留下珍貴的拍攝紀念!
而最後一區則有最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繪畫區」將透過參考影片素描技法,並提供畫架和紙筆,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臨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
出口處的「商品區」則提供眾多台灣獨有的實用品項,如:雨傘、T 恤、襪子、托特包、資料夾、明信片、水杯…等,喜歡的都可以把他們買回家唷!
🔰展出時間:2020 年 7 /1 (三) ~9/27(日) AM11:00~PM8:00
🔰展出地點:新光三越高雄左營店10 F國際活動展演中心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高鐵路 123 號
🔰票價:
▪️全票$340元
▪️學生票、玉山信用卡$320元
▪️親子票$600元(一位成人+一位6~12歲兒童)
▪️特惠票$170元(65歲以上長者、3~6歲幼兒、身心障礙及其陪同者)
▪️免票(未滿3歲幼兒)
#藝術展推廣 #走入梵谷的一生
背景音樂:
Music by Epidemic Sound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走入梵谷的畫中世界風靡全球《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搶先看 的推薦與評價
還想看什麼?記得留個言,我們通通看的到!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姊妹淘http://www.babyou.com/ ... <看更多>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Monet & Friends Taiwan | Taipei 的推薦與評價
... 走入梵谷 不平凡的一生 【再見梵谷- 光影體驗展】台南站 ▸ 展覽時間|2022年6 月24 日(五)-10月2日(日) ▸ 展覽地點|新光三越台南中山店文化館/ 台南市中山路162號 ... ... <看更多>
走入梵谷的一生 在 [遊記] 荷蘭|濃縮梵谷的一生:梵谷博物館- 看板Ind-travel 的推薦與評價
荷蘭 | 濃縮梵谷的一生:梵谷博物館 Van Gogh Museum, Netherlands
圖文網誌好讀版:https://ivyleetravel.com/vangoghmuseum
梵谷舉世聞名,導致我不知該怎麼下筆,才能將這篇文章寫好寫到自己滿意
?特此還把在博物館中購買的梵谷自傳從頭到尾讀一遍,為的是更了解梵谷
也衷於自己的情感。
在阿姆斯特丹短暫停留數日,有太多地方想去,不過逛博物館比想像中需要
更多時間,早上逛完跳蚤市場之後就沒有其他行程,只有梵谷博物館,而這
決定是正確的,約莫下午近三點抵達,一直到晚上九點閉館後才離開,扎實
六小時的藝術洗禮,非常滿足。
這天是4/27國王節,整個荷蘭都是橘色一片,宛如一場橘色嘉年華,我們也
穿上橘色衣服、頭戴橘色棒球帽、圍著橘色圍巾,在今日,有橘色就對了。
阿姆斯特丹許多博物館都需要事先預約,建議前3-5天上官網預約梵谷博物館
,當天直接去可能會撲空無法入內參觀。在門外大家井然有序排隊,同時秀
出手機中的預約資訊讓工作人員查看。
在外頭排隊時,瞄到現在有Van Gogh & Japan特展,很想把博物館全部逛完
,就看看時間允不允許吧。
梵谷博物館落成於1973年,現在主要入口的建築是1999年由日本建築師黑川
紀章設計,成為醒目又具有標誌性建築。
進館之後,先租借語音導覽器,有中文真的好感動,除了可近距離欣賞梵谷
畫作外,搭配解說也可知道梵谷的心路歷程與人生觀等,強烈建議租借。梵
谷博物館運行行之有年,語音導覽器也不是只能聆聽,還有很多番外篇,像
是介紹一幅畫作結束後,語音器的畫面會有當年梵谷住的病院真實照片、或
是試著調出和梵谷畫中某種顏色一樣,可在螢幕上調色等,是很好玩的工具
,不是只有解說功能而已。
梵谷的生平事蹟不再贅述,可以上維基百科查閱。博物館中共有四層樓,請
依照順序慢慢逛上去,因為梵谷的生平、畫作是照著年代排列,每個時期的
畫風也不一樣,不要像我自以為聰明從四樓往下逛,當我看到《樹根》時,
解說器說這幅是遺作,讓我圈圈叉叉想著我才剛開始逛就看遺作這樣對嗎?
不過又很懶得移動,將錯就錯逛吧,反正怎樣都是會看完全館,只是順序跟
別人不同罷了。
[gallery ids="14916,14917" type="rectangular"]
特展Van Gogh & Japan在B1,想著梵谷跟日本有何關係的同時,也開始逛起
主要展區。
文章中的梵谷畫作已得到梵谷博物館的使用權 為了文章排版,畫作沒
有依照年代順序
梵谷的一生雖然短暫,從27歲那年才決心成為畫家,憑著自身努力與天賦,
短短的10年創作生涯,留下860幅油畫、1200多張素描、信中速寫、水彩等紙
上作品及820封書信,讓現代的我們,可以一窺梵谷的崛起與消逝。
(逛博物館有寫筆記的習慣,前半段有寫筆記,後半段深怕看不完所有展覽
,就沒有寫筆記了)
The Potato Eaters(吃馬鈴薯的人)
Vincent van Gogh, April-May 1885
昏暗燈光下,一家人正在吃著馬鈴薯,少女平穩倒著咖啡,其餘的人手部皆
在桌上,取用熱騰騰的馬鈴薯。此畫顏色多為灰黑色調,梵谷說這是靠自己
勞動過後才有的晚餐,是很真實的農民生活。這幅畫中有五位人物,最初的
構圖只有四位,重畫之後又增添一位,這幅畫是梵谷精心雕琢許久才完成,
也是他第一次完成大幅的人物畫作,同時梵谷對它非常滿意,但是弟弟西奧
的反應卻覺得過於陰鬱。
〝要做些什麼準備。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頭像,甚至是精心地去完成的 - 但
我卻當即決絕地重新畫了一遍,現在所用的是那種特別灰頭土臉的馬鈴薯的
顏色,當然是沒有削皮的了。〞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1885/5/2
提到農民,梵谷在1883-1885年都跟農民們生活,也大量為農民作畫,藉此練
習人物肖像。
S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戴著灰色氈帽的自畫像)
Vincent van Gogh, September-October 1887
梵谷這一生為自己畫過很多自畫像,因為沒有錢請模特兒,顯然鏡子比模特
兒要便宜,可透過鏡子看自己並仔細觀察細微。自畫像中的眼珠顏色經常不
同,是要練習運用色彩。
此時的梵谷已在花都巴黎,大量吸收印象派、點彩畫作,也結識許多藝術家
,如高更、畢沙羅等,面對巴黎走在前面的藝術創作,梵谷意識到以前的畫
作已不符時宜,不再畫昏暗的風景與人物,開始用鮮豔的顏色,正在建立「
梵谷風格」。
The Sower(播種者)
Vincent van Gogh, November 1888
1854年起在歐洲掀起一陣「日本熱」,人們開始收藏日本的瓷器、扇子、藝
術品等,梵谷則熱愛浮生繪,收藏近600多幅,這幅《播種者》則受到浮生繪
畫風啟發,前景是大樹特寫,被圖像邊緣所切斷。一位法國評論家從《播種
者》像是看到梵谷本人一樣,他說梵谷是一位喚醒藝術世界的先知。
〝這裡有一幅我正在創作的新油畫,另一幅《播種者》的草圖。檸檬黃色的
巨大圓盤是太陽。黃綠的天空飄著粉色的彩霞。田地是紫色的,播種者的樹
是鐵藍色〞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1888/11/21左右
The Yellow House (The Street)(黃房子 街景)
Vincent van Gogh, September 1888
1888年梵谷在法國南部阿爾勒居住時,也迎來創作的鼎盛時期。他找到自己
獨特而富有表現力的繪畫方式,顏料濃厚的線條有時帶有稜角,有時又會變
成彎曲的線條,畫筆表現風格時而豐富動感,時而鬆散有力,也是直至今日
最容易被識別出來的,梵谷希望用這樣的方式畫畫,讓所有人都看懂。
當年春天,梵谷希望在南方也建立一個「南方畫室」力邀他的藝術家朋友們
齊聚共同生活與創作。有了西奧的支持,梵谷邀來欣賞已久的高更到阿爾勒
,黃房子正是他們居住的地方。
〝我住的這所房子,外牆塗的是鮮奶油一般的黃色,百葉窗是耀眼的綠色,
位於陽光充足的廣場上,那裡有個種著梧桐樹、夾竹桃、金合歡的綠色花園
。屋裡的牆全部粉刷成白色,地上鋪著紅磚。上面是湛藍的天空。我在這裡
可以生活、呼吸、思考、畫畫〞梵谷寫給妹妹威廉敏的信,1888/9/9和9/14
Sunflowers (向日葵)
Vincent van Gogh, January 1889
為了歡迎高更這位梵谷極為崇拜的畫家到「南方畫室」中一同生活與創作,
梵谷用自己的畫裝飾房間,其中包含《向日葵》系列。
梵谷一共畫了五個版本的《向日葵》,第一版畫於1888年8月,正是向日葵盛
開的季節,其他四幅畫都在後面完成。他用三種黃色調,沒有別的,色彩達
到光芒四射的和諧效果。
梵谷也大量以田園景色、花卉靜物為主題,因為這些自然題材有耐心又不花
錢,是很好的繪畫對象。以此幅《向日葵》來說,梵谷仔細觀看現實中的向
日葵,再插進瓶子中細心描繪,每一朵花面對的方向都不一樣,型態、顏色
也不一,即使牆壁、花瓶也都是黃色,卻掩蓋不住黃色向日葵的風采。
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繪向日葵的文森.梵谷)
Paul Gauguin, 1888
在這幅畫中,高更畫梵谷正在畫向日葵,可是,向日葵不會在十二月開花。
高更喜愛憑想像作畫,讓畫面更有想像力,畫作中的向日葵有綠色、黃色色
帶,花朵形狀也很奇怪...
梵谷非常景仰高更,邀請他到「南方畫室」小住一陣,高更也欣然赴約。起
初他們的合作有著火花也很有收穫,但漸漸地,他們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劇烈
,除了個性不同外,對於作畫的想法也有衝突:梵谷認為藝術家要依憑自然
、真實去創作,高更則偏重於想像力,為此,兩人爭論不休,高更曾說過:
「總的來講,我們難有共識,尤其是在繪畫藝術方面。」
同年12月23日,兩人發生激烈爭吵,高更揚言要離開,導致梵谷在精神錯亂
下割下自己的左耳(是割下整個左耳還是耳垂,至今已不可知),並用報紙
包起來送給附近花街的妓女。西奧接到高更的緊急電報,趕緊趕到醫院,憂
心問醫生病情會不會好轉?醫生們也不敢斷言,只說無法確定。事後高更回
憶,梵谷拿剃刀威脅自己,而梵谷則表示回想不起來那晚自己做了什麼。自
此,高更再也沒有見過梵谷,兩人還是維持通信,關係要比見面時好多了。
「割耳事件」之後,梵谷自願到精神療養院養病,狀態好的時候能作畫,發
病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過油畫和素描可以撫平他的心情,也讓他
消磨許多漫長時光。入院初期,醫師不讓他外出活動,梵谷就在病房中創作
,透過小小的窗戶看著景色作畫,慶幸的是,從他的臥房看出去是塊玉米田
和遠處的阿爾卑斯山脈,對他來說已足夠。同時,看到田間勞動的農民使他
感到欣慰,四季更迭、農民的播種收穫,讓梵谷看到生死的循環,也有所感
悟。
Irises(鳶尾花)
Vincent van Gogh, May 1890
這幅花卉靜物畫,梵谷運用對比色達到最佳效果:通過把紫色花朵放在黃色
背景中,更加凸顯鳶尾花的優美外觀型態。儘管這些鳶尾花已慢慢褪色變成
了藍色,這幅畫仍然保留強烈的視覺效果。若仔細看,會發現每朵花瓣的樣
貌都不同,是各種深淺不一的藍,連垂枝的花也很有張力。
這幅畫是在精神病院療養時期所繪製,簡單的花卉透過梵谷的筆觸,更顯生
命力。這幅畫的油墨特別厚重,花了一個月才全乾。另一幅同系列白花瓶白
背景的鳶尾花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
文章閱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下)
Wheatfield under Thunderclouds(暴雨來臨前的麥田)
Vincent van Gogh, July 1890
在梵谷生命最後幾星期,在奧維爾Auvers周圍的麥田創作幾幅讓人印象深刻
的作品。他想在這些作品表達「極端的孤獨與悲傷」,同時在大自然中作畫
可以治癒、改善自己的心情。
這幅畫已經蛻變為典型的梵谷畫作,近距離看就是一堆厚重顏料、線條、捲
曲組成,遠看則是暴雨來臨前的麥田,令人歎為觀止。
Wheatfield with Crows(麥田群鴉)
Vincent van Gogh, July 1890
人們通常認為,這幅畫預告了梵谷自殺的悲劇結局,這並不奇怪,然而實際
上,在這幅畫之後,梵谷還創作過幾幅較為樂觀的畫作。
梵谷在法國奧維爾Auvers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梵谷覺得麥田浩瀚的像是大
海,天空的感覺給人很悲傷。畫中的鴉群像是被驚擾後飛起,也或許,是因
為梵谷走近而驚動群鴉飛舞。
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
Vincent van Gogh, December 1887-February 1888
梵谷博物館中展示了梵谷的調色板,他說自己唯有在畫架前才能感到快樂。
想像一下梵谷作畫的情景,揮灑色彩又充滿自信的模樣。
Letter from Vincent van Gogh to Theo van Gogh with sketch of The
Potato Eaters
博物館中也展出大量梵谷與弟弟西奧、朋友們的書信,經常在書信中有著速
寫、插畫等,這封信中的插畫是The Potato Eaters (吃馬鈴薯的人)草圖
。
Letter from Vincent van Gogh to Theo van Gogh with 12 sketches
梵谷的藝術家生涯不過十年,卻留下驚人的畫作,且後人對他有著相當程度
的瞭解,也歸功於梵谷經常毫不保留、真切寫信給親近的弟弟西奧與其他友
人們。在拼湊之後,相當程度還原了梵谷。梵谷的文筆細膩動人,也展現他
在追求藝術過程中的動機與個人奮鬥,也可看出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讀過的著
作。書信對梵谷來說,不但是聯絡用,更是傾訴思想跟感情需求。高達820封
信,向後人展示梵谷的思想和內心世界,是這位藝術家最感人的「自畫像」
。
眼看展覽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看完,此時兩眼發昏四肢無力,是該進食補
充一些能量。就近在館內一家店用餐。
這天正逢國王節,所有迎面而來、擦肩而過的人們都把橘色穿在身上。
店內有賣輕食、熱食,本想吃點小蛋糕、熱茶止饑即可,但是H先生說:「以
妳這樣的看展速度,一下近距離看還要寫筆記,差不多要看到閉館,直接吃
正餐吧!」
[gallery ids="14920,14921,14924" type="rectangular"]
博物館中的午晚餐:炒麵、照燒雞腿、雞肉串、巧克力甜甜圈、奶油葡萄麵
包、草莓檸檬水,同時不斷翻閱手中資料,一面飛快想著還有哪幾樓還沒看
,啊,還有日本特展。
正式進入特展區:Van Gogh & Japan。一直很納悶梵谷跟日本有什麼關係?
梵谷很喜歡去日本玩嗎?直到逛完特展才弄懂原委。上述提過,1854年起在
歐洲掀起一陣「日本熱」,梵谷熱愛浮生繪,收藏高達600多幅,其中有幾幅
最喜歡的浮生繪還一直收在身邊,搬到哪就帶去哪,也是看完特展後,才發
現畫作中其實有出現日本的影像,只是之前都未曾留意過。
Courtesan (after Eisen)
Vincent van Gogh, October-November 1887
這幅油畫是仿溪齋英泉《花魁》,不過梵谷自己增添了右邊的竹子、下方的
青蛙、左上的紅鶴等,構成這幅色彩豔麗充滿濃郁日本情懷的畫作。
Bridge in the Rain (after Hiroshige)(雨中的橋:仿歌川廣重)
Vincent van Gogh, October-November 1887
梵谷此畫的顏色比原作更為鮮豔飽滿,值得玩味的是,畫作四個邊框,梵谷
自行加上其他印刷品上的日本字符。
Undergrowth with Two Figures
Vincent van Gogh 1890
這幅畫作是很典型的日式梵谷風格,日式在於樹木都是被切斷只留下樹幹,
也是梵谷受到日本版畫影響所創作。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Vincent van Gogh 1889
割耳事件後,到醫院包裹傷口,之後梵谷又畫了一幅自畫像,畫中的他裹著
紗布,頭戴厚重毛帽、身穿大衣,可見當時是隆冬。右上角是是他最喜愛的
浮生繪,也畫在這幅畫中。
Almond Blossom(杏花開)
Vincent van Gogh, February 1890
1890年1月31日,西奧和約生了兒子,西奧在同一天寫信給哥哥說:「就像我
們所說的,我們給他取了你的名字,我希望他能跟你一樣頑強、勇敢。」梵
谷畫這杏樹枝上盛開的花朵象徵新生命。
同樣的名字讓梵谷家族心靈更為親近,正是這位姪子文森威廉在日後創立梵
谷博物館。
Woman Rocking the Cradle (Augustine Roulin)
Vincent van Gogh 1889
梵谷說:「她有一雙漂亮又有用的眼睛」。這名保母握著手中的繩線,更多
沒有畫出來的是搖籃跟孩兒。這幅畫受到日本版畫影響,顏色豐富又搶眼,
但是整幅畫不是立體呈現,都是一個面上,也是後期梵谷創作的元素之一。
La Crau with Peach Trees in Blossom
Vincent van Gogh 1889
梵谷推崇日本藝術家在大自然中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曾寫信給好友說:「因
為這裡空氣那樣明朗,周遭的色彩那樣絢爛,讓我覺得這裡像日本一樣美。
」
The Bedroom(臥室)
Vincent van Gogh, October 1888
梵谷使用互補對比色:紅色配綠色、黃色配紫色、藍色配橙色,這些顏色組
合,在很大程度上使梵谷這幅作品充滿感染力,可見這幅畫剛完成時,這種
效果會更明顯。
住在阿爾勒時,梵谷在房間中畫了這幅畫(一共畫了三個版本),他用簡單
的傢俱和牆上自己的作品裝飾房間。明亮的顏色意味著絕對的休息或睡眠。
當時逛本館時,一直找不到這幅《臥室》,最後在日本特展中終於看到,雖
然有點想不懂,但逛完一輪下來後,發現,這幅畫也是梵谷特地使用日本繪
法:平面繪畫,並寫信告訴弟弟西奧:「我故意在內部夷為平地,並將陰影
留在外面,這樣看起來就像日本印刷品。」
梵谷在書信中還原了臥房的顏色:「牆壁是淺紫色,而且地板鋪的是紅色磁
磚」,經過歲月流逝,現在牆壁變成藍色,地板變成褐色,試著用一些想像
力,在腦海中還原成梵谷的顏色吧!
總覺得逛完梵谷博物館,好像有一部分的我停留在博物館,久久不能自己,
在紀念品店買了一本梵谷繪畫自傳(看完之後覺得好悲傷...),還有幾張明
信片收藏用。日後想起梵谷時,還能翻閱手邊這本書籍,遙想曾凝視著他的
畫作,也讓我感動莫名。
梵谷博物館 Van Gogh Museum
web_https://www.vangoghmuseum.nl
add_ Museumplein 6, 1071 DJ Amsterdam, Netherlands
tel_+31 20 570 5200
note_請上官網預先購買門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蘭 旅行記事:https://ivyleetravel.com/category/2018-netherlands
--
旅行;公益; 閱讀;攝影;手繪;流浪;走山;音樂;藝術;明信片;生活;深呼吸
Ivy,不在家!A Timeless Voyage
FB: https://facebook.com/ivyleefans
Blog:https://IvyLeeTravel.com
IG: ivyleetravel https://instagram.com/ivyleetrave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78.175.1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552313175.A.C9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