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
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
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所展現的強烈愛、恨,常常是童年經驗的重現。
但各位即便看了這一段摘文,就要能夠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覺察,這相當困難。心靈成長,本來就難以速成,我們常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之後,才能慢慢摸索出個所以然,進一步才能透過先知先覺,來對自己喊暫停,停止來自過去的投射,回到當下的現實。
這一段摘文異常重要,我相信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可以深刻體會。但我再次強調,就我的經驗來說,因為一方面是文章長,二方面是要能好好閱讀,需要對自己的探索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懂得文字的涵義。所以只要您讀完了,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猜,大部分看到這篇摘文的朋友,很難專心看完。
對我來說,我看相關內容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回到動心起念處,減少掉入思考陷阱的可能性。不只是認識自己,這本書對於理解人際,也有相當的價值。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多看見自己腦中的虛妄!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低階的情緒會終年無休地影響我們的思緒,而這些情緒源自我們自發性的衝動──包括我們(腦中)想要聽好話的需求。相對之下,高階的情緒會現身於特定的時機,強度猛烈,並通常是由某個外在的火種所引起──那可能是個徹底把我們惹毛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高階情緒撩撥出的情緒更激昂,網住我們注意力的程度也更徹底。我們愈是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愈發強勁;而這種情緒一變強,我們又更沒辦法把它從腦裡趕出去,一個惡性循環於焉成形。我們的心靈會以這種情緒為目標鑽起牛角尖,大小事都要我們別忘了自己有多生氣,多不肯罷休。我們變得只能被動反應。最終因為過程中的壓力,高階情緒往往會促使我們草率行事,最終招致災難的發生。在這樣的情緒爆發中,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附身,就像有個邊緣腦主導的第二分身將我們的意志架空,真正的我們反而對一切都束手無策。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對這些誘發因子有所警覺,以免我們的心靈一路從鑽牛角尖走到爆炸的終點,到時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將已無法挽回。同一時間,你也要慎防別人心中的高階不理性,你要麼躲得遠遠的,要麼日行一善把他們從虛妄中拉回來。
…………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
童年早期,是我們人生中最敏感、最易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愈是往回推,與父母親的關係就影響我們愈深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人生早期的重大經驗。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時不時我們會出手去壓抑這些過往的記憶,因為它們可能帶有負面的影響力,那或許是種深刻的恐懼,或許是曾遭受到的羞辱。但也有些時候,這些童年片段會連結到正面的情緒,像是被愛、被關懷等我們會想不斷重溫的記憶。在日後的人生當中,記憶裡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會成為引信,觸發兒時某個或好或壞的回憶,並一併引發強力化學物質或賀爾蒙的釋放。
比方說,一名青年可能有位疏離而自戀的母親。在嬰兒或兒童時期,他把從母親處感受到的冷漠解讀為被拋棄或被「放生」,而會被放生,一定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好,所以不值得母親去愛。或者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裡,一個新的弟弟或妹妹來到世上,讓母親對他的關心無法像原本那樣全心全意,而這對他一樣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等他長大成人了,談戀愛了,女朋友可能會暗示自己不滿意他的某個特質。原本這都是交往關係裡健康的磨合,但對青年而言,這也可能會成為他心中雷的引爆點。他內心的小劇場會是女友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了,下一步就是要放生自己了。他內心的情緒激動起來,他感覺到自己即將遭到背叛。這情緒的源頭他看不見,這一切已不再他的控制之內。於是他開始反應過度、開始無的放矢、開始變得退縮,而這一切都像自我實現的預言,倒過來造成他最不樂見的結果──女友提出分手。他的行徑,只是被內心某種回憶所激發的反應,現實並不是他行動的根據。什麼叫不理性,這就叫不理性。
要提早注意到自己或別人內心出現這種的狀況,你可以觀察對方是不是無來由地孩子氣到一個境地,是不是突然變得很不像他平日的自己。這樣的變化,可能以任何一種關鍵的情緒為核心,那可能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失敗。而說起恐懼,我們的反應會是從環境中將自己抽離,讓眾人看不見自己,就像小朋友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往往強烈的恐懼若讓人一病不起,我們就有了再正當也沒有了的理由脫離戰線。
這種關鍵情緒也可以是愛──或許因著某人讓我們模糊地想起那失去的快樂園地,我們便會在當下義無反顧地去設法複製自己與雙親或手足的緊密關係。這情緒還可能是極度的不信任,因為我們可能在幼時被某個權威角色給辜負過或背叛過,如做父親的就是常見的罪魁禍首。這經常是人態度突然轉趨叛逆的原因。
此間埋藏著的一個風險,是在對現在有所誤判,同時又以過去做為對象來進行反應的過程中,我們會製造出衝突、失望與不信任感,而這些東西只會傷口上撒鹽。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而想要把「引爆點」逮個人贓俱獲,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
轉瞬之間的得與失
突然的成功或獲得,是很危險的事情。從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化學物質會在大腦中猛烈釋放,讓我們感覺到興奮與能量在心中爆發出來,進而讓我們產生想要複製這種體驗的欲望。任何一種上癮或瘋狂的行為,都可以以此為起點出現。另外當成就一下子就到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一項很基本的智慧,那就是真正能夠長長久久的成功,都需要先下足扎扎實實的苦功。我們會無視於暴紅或一夜致富中的運氣成分。
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重新捕捉到那種賺大錢或一夕成名所帶來的快感。我們會開始目空一切,對任何想要上前警告我們的人心存抗拒──他們不懂啦,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但因為爆紅很難持久,我們終將墜回平庸,而爬得愈高,摔得愈痛,這個循環也會自此展開令人憂鬱的階段。雖然說對這種過程最熟悉的莫過於賭徒,但其實有另外兩種人也不會對這樣的心路歷程感到陌生,一種是歷經經濟泡沫時的商人,一種是新時代瞬間爆紅的各種紅人。
意想不到或是一連串的挫敗,也跟成功一樣會引發我們不理性的反應。我們會想像自己遭到厄運詛咒,而這種厄運將永無止境。我們會心生恐懼而開始心存猶疑,而這又會引發更多的錯誤或失敗。在運動競技上,這會導致勝負關鍵時所謂的「軟手」(choking),主要失敗與失手的記憶會讓選手心裡產生陰影,他們的肌肉會無意識地緊繃而造成失誤。
這一體兩面的問題,並不難解:每當你意外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你該向後退一步,用一些該有的悲觀或樂觀來平衡一下的時候。其中突如其來的名利你更得小心──天降的錢財與名譽都是沒打地基的空中樓閣,而且具有強大令人上癮的拉力,一旦打回原形,你就會在無可避免的痛苦中扮演自由落體。
…………
壓力暴漲
身邊的人在你看來,永遠都是那麼理智,對自己的人生那麼有把握。但只要把他們放在充滿高壓的情境中,隨著壓力水漲船高,你就會看到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現實上演。自我控制的冷靜面具會剝落,他們會突然在暴怒中幹話狂噴、會顯露出有受迫害妄想症的那一面,還會變得超級玻璃心、超級小器。壓力或威脅的出現,會讓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興奮與活躍起來,進而壓過人類的理性力量。事實上,壓力或緊張會掀開人類精心藏好不讓人看見的缺點,所以真的要觀察人,就要選這樣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你才看得到他們的本性。
一旦注意到自個兒生活中的壓力值上升,你就必須要仔細的觀察自己,注意自己是否表現出與環境因子不成比例的脆弱、敏感、多疑,以及恐懼。觀察的時候要盡量跳脫自己,盡量騰出時間與空間獨處。你需要拉出距離來創造更好的視角。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是那個可以在壓力下面不改色的練武奇才。那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自我的覺醒與反省,你可以避免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
人形引信
因著個性,所以有些人天生就會觸動其周遭所有人的強烈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極端的愛意、恨意、自信與不信任。歷史上的這類案例包括《聖經》裡的大衛王、古代雅典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古羅馬的凱撒、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喬治.丹頓(Georges Danton),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種人往往有著幾分個人魅力,他們能辯才無礙地表達出自身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彈無虛發地挑動起旁人心中相同的漣漪。但這類人當中也有一部分很自戀;他們會把內心的劇場與煩惱向外投射,將旁人捲入他們一手創造出的漩渦。這樣的特質,會讓他們令人又愛又恨。他們會讓一堆人黏過來,又會讓某些人閃得遠遠的。
像這些彷彿人形引信,到處放火的人,我們理想上是不要等到自己受影響,最好在他們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先注意到而有所提防。沒有人能與他們的影響力徹底絕緣。只要他們在場,很多人就會暫時喪失與人講道理,或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甚至連他們不在場的時候,這些人都能讓你對他們念念不忘。他們就是有這種令人著魔的天分。一不小心,你就會被他們領著去幹一些走偏鋒事情,不論是以死忠追隨者的身分,還是以死敵的身分。在這道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受他們吸引或對他們排斥──你都會傾向於不理性,都有必要立刻讓自己與對方拉開距離。一個不錯的辦法是要看穿他們端給人看的表象。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散發出某種光環,讓你無法視他們為凡人,你會因此覺得他們有種神祕的特質能使人自慚形穢。但事實上,你是人,他們也是人,也跟人一樣都在意某些事情,有著某些弱點。試著專注在這些弱點上,提醒自己他們不是男神或女神。
…………
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一種高級的群體偏誤。當身處於其中的團體人數夠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跟平常有點不同。你可以趁參與運動賽事、演唱會、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場合時注意一下自己與旁人。基本上,你不可能不覺得自己被群體的情緒感染。你會心跳加速,會一不小心落下喜悅或悲傷的淚珠。身處於團體裡,不會促進你獨立思考的判斷力,反而會強化你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也同樣可能發生在職場上,尤其如果你有一位善於「帶心」的主管的話。這類領導人善於撩動人的情緒去激發我們的求勝心與攻擊性,或是創造出一種「我們vs. 他們」的敵我有別。群體效應不見得需要一大群人在場。社群媒體的力量一樣可以引誘我們加入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行列,讓分享的意見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而且這時被分享的往往不是溫和的情緒,而是像暴怒這種重口味的東西。
群體情緒的刺激,也有其可以振奮人心的正面效應。有些狀況下,我們可以在群體效應帶動下去做有利於公益的事情,但要是你注意到的群體效應是對應到負面的情緒,比方說彼此仇恨、病態的愛國主義、攻擊傾向、一元的世界觀,那你就必須要幫自己接種好抗體,避免自己被強大的群體風向給帶過去。通常為了維持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力,我們寧可對群體環境敬而遠之;如果非置身險境不可,我們也必要把質疑的防護罩開到最強。
民粹領袖特別善於利用群體效應,並習於刺激人的非理性爆發,所以是我們格外需要提防的對象,而有些東西是他們固定會使出來的招數。在群體的場合下,他們首先會把氣氛炒熱,搬出一些大家有共識的觀念與價值來講,創造出一種和樂融融的認同感。他們會倚賴模糊但曖昧的語言來煽動人的情緒,由此像是公(平正)義、真相、真理、某某優先、某某價值等愛國主義用語,都是他們愛用而琅琅上口的字彙。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抽象而崇高的理想,但就是不會講到怎麼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明確的問題。
媒體或政壇中的民粹型人物的目標,是讓人心中持續感覺到焦慮、慌亂與忿忿不平。民眾的情緒高亢而激昂,他們才有條件繼續登場。對此你想見招拆招,難度其實不高,你只需要懷著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理智、判斷力與為自身著想的能力,全部視為你最珍貴的財產,這樣就行了。任何人想要侵門踏戶,進犯你獨立的心智,你都要一律以敵人視之。所以一旦你的雷達上顯示某個人物是民粹屬性,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倍警醒,加倍理性。
關於人性中的非理性,我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自顧自地以為進步與啟蒙已經不知怎的將比較極端的不理性給消滅殆盡。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非理性或許會有起伏高低,但你永遠看得到它的身影。伯里克利的黃金時期不乏哲學大家與蠢蠢欲動的科學精神在萌發,但繼之而起的年代卻充斥著迷信、邪教與排斥異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後。這種循環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是人性中的一環。
不理性不會消散,只會改變其外觀與裝扮。我們或許不會再有與字義相符的「獵巫」行為,但在不久之前的二十世紀,我們還是在三○年代的俄國目睹了史達林主政下的「莫斯科審判」、在二戰後的美國看到了參議員麥卡錫的反共聽證會,還在六○到七○年代的中國見證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迫害。邪教的代代相傳,從來未斷,對某名教主的人格崇拜或對於某個名人的偶像崇拜都層出不窮。科技如今也誘發了更多的宗教狂熱。現代人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樣東西可以寄託他們的信任,必要時他們會飢不擇食。民調顯示在二十一世紀,相信鬼魂、神靈、天使的人不是變少,而是變多。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的一天,不理性就不會默不出聲,也不會停下擴散的腳步。理性是個人才得以去追求的能力,無關乎群眾運動與科技發展的風起雲湧。感覺高人一等,感覺無所不能,就是不理性在你內心作祟的錚錚鐵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超級透視賭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4月29日 華爾街日報 金融時報 紐約時報新聞彙整
今日圖片:漫畫家的狂想,亞洲各國為了小島爭相秀出軍事實力,原本平靜的小島都覺得,"我乾脆消失算了",當然,爭奪島嶼的各國可不會這麼認為。
三家報紙都以多篇文章,分析了歐巴馬亞洲行對南海局勢的影響,南海鄰近台灣,也是目前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這個最新情勢值得關心。
這次事件帶來的關鍵變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菲律賓:根據中新網報導,1991年,菲律賓投票關閉了蘇比克灣和克拉克兩個美軍基地,而且,菲律賓憲法禁止外國在菲律賓設置軍事基地,明顯看得出,菲律賓並不喜歡外國駐軍。
但是,這一次,美國和菲律賓簽署長達十年的防務協議,而且可以續約,這是1991年以來,美國的軍艦和戰機,首次被允許進入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因為菲律賓憲法的關係,這次菲律賓是以"換防"的名義,允許美軍進入菲律賓,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可以派駐菲律賓的飛機和軍艦並無數 量上的限制。
金融時報報導,菲律賓是因為南海問題才改變態度,關鍵在於中國表示,中國在南海以九段線畫下的領海,都在中國主權範圍內,中國也日益頻繁地派遣武裝海警船在南中國海巡邏。
菲律賓是亞洲軍力最弱的國家之一,但對中國態度最強硬,因為菲律賓要主張菲律賓的二百海浬經濟海域,如果不反擊,菲律賓絕不可能保住自己的經濟海域。
2012年4月,中國海監船曾與菲律賓一艘軍艦和海岸警衛隊船隻在斯卡伯勒淺灘(即黃岩島)有過一次長達一個月的緊張對峙。上個月,菲律賓加大了賭註,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要求裁定中國設下的九段線無效。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在今年初還曾激怒中國,把中國比作希特勒時期的德國。
2.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原本對美國並不是太友善,上一任總理馬哈蒂,執政22年期間,經常發表反美言論,但這一次馬來西亞總理宣布,和美國的關係昇級為“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有趣的是美國的態度,上次美國高官造訪時,還順便批評了馬來西亞的政治,這一次,歐巴馬不但對馬來西亞在馬航蒐尋的努力表示認同,也沒見反對黨代表人物安華,支持者認為他是"馬來西亞的翁山蘇姬"
但馬來西亞婉姖加入tpp,因為馬來西亞目前正在脫離中等收入陷阱,和維持統治權兩難中平衡,馬來西亞總理感謝歐巴馬“理解馬來西亞(在TPP協議上)的敏感”,怕開放關稅會影響馬來西亞企業經營。
3.美國: 華爾街日報刊出文章,標題是 "美國擬定多套軍事方案遏阻中國",將可能派遣B2轟炸機,或在接近中國附近水域進行航空母艦演習,航空母艦甚至有可能在台灣海峽航行,美國的目標不是和中國作戰,而是大秀自己的軍事肌肉,以達到嚇阻作用。
4.中國:中國對歐巴馬的亞洲行表示觀望,但金融時報邀請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 鄧聿文發表文章,表示這次歐巴馬再平衡的核心就是圍堵中國,而美國不耽心日本軍國主義再起,只怕中國崛起,威脅西方世界。
紐約時報的文章,視野更加寬廣,這篇文章叫"南中國海巨變即將到來?",文章引述全球智庫斯特拉特弗(Stratfor)公司首席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D•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的新書《亞洲大熔爐》,認為現在的南海對中國就像百年前的加勒比海之於美國,美國在南海的絕對主導地位終將成為過去。
以下是今天的新聞標題彙整
華爾街日報
讀報:外媒報道習近平高調談反恐
專訪小米總裁林斌:豬如何飛上天?
門戶網站高管:中國不會下架所有美劇
中國本輪反腐行動或將長期持續
29日看盤:政策能否鬆動先看地方層面
菲律賓將允許美國擴大軍事存在
美國擬定多套軍事方案遏阻中國
從數字透視美菲關系
中國對於歐巴馬亞洲之行持觀望態度
白宮關於對俄新制裁的聲明
烏克蘭哈爾科夫市市長遇刺
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
中國放鬆對跨國公司的部分外匯控制
中鋼協:首季鋼鐵全行業處於嚴重虧損狀態
新加坡再次成為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中心
埃及將被控支持穆爾西的680餘人判處死刑
裕元:罷工造成的損失接近6,000萬美元
比特幣中國停止通過招行接受人民幣充值
證監會將恢復IPO審核 新股發行再近一步
亞洲出口引擎後繼乏力
淘寶網的假貨之困
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宣佈競逐第三任期
瑞典克朗兌美元、歐元上漲
金價走低 因市場對俄受制裁力度失望
布倫特原油下跌 因歐美對俄制裁力度不及預期
美股走高 道指漲0.5%
台灣警方強行驅逐反核抗議者
中國核能擴張不足 煤炭仍將充當主力
[A股脈動] 28日午盤: IPO沖擊顯現 優質藍籌相對穩健
[WSJ博客] 私募公司在華面臨高估值和文化差異挑戰
[中國實時報 文化] 僅1%的英美留學生有意前往中國學習
微信落子杭州 天貓迎博柏利
[中國實時報 經濟] 喬治巴頓超級越野車亮相北京車展
[中國實時報 法律] 《人民日報》指責其Twitter模仿賬號
[中國實時報 法律] 《舌尖上的中國II》有點變味兒
[A股脈動] 28日收盤:創業板領跌中國股市慘痛一天
[股聞天下] 六家銀行獲準資本管理高級方法難說是進步
[觀點] 企業盈利到底會有多糟糕?
[WSJ博客] 海外網購一族的“淘寶”箴言
[匯市分析] 瑞典克朗兌美元、歐元上漲
[專家論壇] 中國本輪反腐行動將持續進行
[WSJ博客] 阿里巴巴入股優酷土豆
[WSJ博客] 從數字透視美菲關係
金融時報
美國對俄“新冷戰”言易行難
歐巴馬不能只靠外交
韓國沉船事件的真正原因
一個中國父親給新生兒的信
讓極客進入政府
社會平等不會妨礙經濟增長
媒體劄記:凈網凈言
迷失的香港和台灣
全球競貶時代下的人民幣匯率前景
中國經濟應戒“刺激藥癮”
中國在海外收緊信貸的後果
中國經濟必須沖出三重斷裂帶
好萊塢與騰訊聯手提供流媒體服務
美中開啟碳減排談判新階段
百度投資獵豹移動IPO
澳大利亞將雇承包商搜尋MH370
蘋果計劃再度大規模發債
中國培養下一代“丁俊暉”
四代人的中威船案
中國如何應對美日圍堵?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贏得馬來西亞支持
中國成歐巴馬訪菲重要議題
美國與菲律賓簽署防務協定
美國加強對普京核心圈子制裁
阿里巴巴上市前向競爭對手發起挑戰
新加坡成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
中國計劃嚴管鐵礦石進口融資
紐約時報
南中國海巨變即將到來?
美菲簽署協議允許美軍重返菲律賓
希拉蕊參選不利其他女性入主白宮
別讓摩爾多瓦將成烏克蘭第二
皮克提的新書嚇壞了誰?
阿里求變
李源潮明確表示反對「佔領中環」
陳一諮病逝美國,曾為趙紫陽智囊
澳方或擴大飛機殘骸水下搜索範圍
人民幣持續貶值是中國央行所為?
韓國總理因沉船事件引咎辭職
四部美劇禁播,新政浮出水面
紐約「蛇頭之母」的雙面人生
歐巴馬訪問馬來西亞兩國關係升溫
如何制裁俄羅斯,美歐步調難一致
西雙版納大象的生存危機
徵收金融資本稅是烏托邦理想
烏克蘭處在一場文明之戰的中心
超級透視賭石 在 《绝品透视》第4话:透视失灵?赌石场上的失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