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石化廠安全管理 國際專家獻策 金屬中心舉辦石化產業研討會 邀請全球專家業者經驗分享 獲得中央重視
【2013-07-09 經濟日報 防蝕專輯 黃逢森╱撰稿 】
國內對石化產業之關注重點,一直圍繞在石化廠之安全性以及環保議題上。金屬中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特別結合國內外石化相關產業舉辦國際研討會。藉由分享先進安全管理做法,對於石化業以及石化設備業而言,也是轉型升級的契機。
金屬中心日前邀請美商GE公司、瑞典公司、中鋼、台灣中油、台灣金屬材料、成功大學等單位學者專家,在金屬中心舉辦「石化設備防蝕及風險評估管理應用國際研討會」,共同針對管線腐蝕與石化廠工安事件間的關聯性、腐蝕之風險評估等,商討提升安全管理之因應策略。相關議題亦受到中央重視,包括經濟部技術處處長林全能、立法委員林岱樺等人亦出席活動。(以下是研討會的重點摘要)
設備自主創新
確保安全高值
主辦單位金屬中心執行長伏和中表示,對環境的保護以及人民的生命安全而言,任何工廠對其工安的落實,都是工業化社會的重要議題。石化產業尤其是龐大而複雜的產業,任何意外都可能對週遭社區、對環境、對經濟產值造成直接重大損失。高雄是石化、金屬的大本營,有6兆的年產值,未來產品的設備必須自主創新,以確保石化產品的高值化、低汙染、高安全性。金屬中心從民國96年開始輔導傳統產業創新及轉型升級,六年來成立76個產業研發聯盟,成功促進50億元投資及1,600個就業機會,對產業發展有很大的助益。這場國際研討會受經濟部技術處委託,邀集國內外重要業者分享石化廠防蝕相關的風險管理經驗,並且共同研擬國內可行之因應策略,對國內石化業者而言相當重要,也將帶動產業發展。
立法委員林岱樺出席活動時表示,經濟、環保絕對有平衡點,高雄有三輕、四輕、五輕,台灣的石化業在世界具有競爭力,但在經濟發展中,環保工安要求平衡點,石化業者要把工安環保的成本,納入設備投資中,讓民眾信任安心,找出更安全、環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慎選耐蝕材料
降低加工成本
瑞典公司Mr. Olof Andersson指出,石化廠的管件、控制閥的腐蝕的防治,材料的選擇很重要,要先評估石化廠的 CO2、H2S及O2的濃度,操作的溫度、壓力、酸鹼度等條件,探討腐蝕的原因,有何化學反應。材料的選擇要具備變形量低、耐磨耗、抗腐蝕等功能,使用合適的耐蝕加工處理,可節省訂購更換新品的成本和時間。
美國奇異日本非破壞檢查機械營業本部長漆原將樹說,奇異公司對於管件內部使用數位繞性內視鏡,可在相對較想的開口進入管線內部,透過數位影像與量測來評估管路內表面的狀況,針對管對接的銲道品質問題,提到相位陣列式超音波及所謂的「 TOFD衍射時間飛行檢測法」等較先進檢測技術,相位陣列超音波根據使用許多微小壓電晶片利用時間延遲的方式在不同時間激發每一個晶片,在經過訊號處理而可以產生音波聚焦或是扇形掃瞄的效果,對於銲道超音波檢測提供更為影像化的判定方式,更在厚度限制上已逐漸取代射線檢測。
落實管線防蝕
降低意外損失
成功大學教授蔡文達表示,根據調查數據,石化工廠爆炸事件50%以上,皆來自管線受到腐蝕,因而導致意外發生。在美國及其他工業國家,均將防蝕議題建置在標準作業規範中,藉以對腐蝕因素而引發的工安意外加強掌握,並抑制設備腐蝕的因素。同時制定石化設備風險評估作業規範,以確保各方面的安全性。根據美日導入風險管控作業的經驗顯示,落實防蝕做法後,因腐蝕而引發之意外減少了高達70%,整體損失也從占GNP的3~5%下降至0.5%以下。這些數據值得國內石化業者參考借鏡。
中鋼RBI系統
完整風險預測
中鋼公司產品研究組劉宏義,分享該公司建置RBI系統之經驗及作法,中鋼發展出一套以RBI(風險評估)為基礎的歲修檢查方法,融合API581、TWI、勞委會延長設備開放檢查等規範,加上自行發展的DER檢測模式,對設備檢查提供更全面的技術服務。整個中鋼設備歲修檢查工作流程從設備檢測資料庫建立開始,接著進行設備腐蝕地圖╱環路建置及檢測工作規劃,再由兩組人力分別執行 NDT與腐蝕檢測,掌握目前設備之腐蝕、劣化型態與原因分析、風險與失效危害評估,最後提出設備維修與改善建議,及下次歲修檢測或替代檢查建議,完成整個風險評估檢查。
由於具有NDT及材料腐蝕兩組專長人員進行,NDT提供設備目前劣化狀況,而材料腐蝕專家進一步掌握劣化原因及壽命預測。兩種不同方式檢查結果集合後,提供完整設備的風險預測。相關RBI檢查技術也經常服務國內大小石化廠,獲得一致好評。
制定管線法規
落實清查工作
中油煉製研究所經理蘇俊吉,針對製程管線機械完整性提出說明,根據國外重大事故統計發現製程管線發生頻率最高,約占34%,其中以機械性損傷為主因,約占41%,相較於壓力容器、儲槽,管線結構、內容物組成、相態以及流速等變性異性大,再加上管線無法進入檢查、需拆保溫和搭架等因素,在管理上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這次提出在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製程安全管理(PSM)中之機械完整性(MI)架構下,利用風險基準檢查(RBI)來篩選出關鍵性管線,並充分應用工業認可和一般可接受好的美國石油協會(API)相關規範,來建立檢查和評估程式,最後並以包覆層下腐蝕(CUI)實例來說明如何以MI、RBI和API來落實清查、檢查、改善和預防等工作,防範事故於未然。
發表「石化設備腐蝕之先進檢測技術」的台灣金屬材料公司李秉鴻博士表示,由92年開始引進導波長距離管線檢測技術,10年以來多為中油、台塑與台電等公司提供超聲導波檢測服務,主要目的是為了遍佈石化廠內的眾多管線進行整體腐蝕檢測。管線為了保溫與保冷會在管線外部包覆一層材料,降低了傳統非破檢測技術施作的可能性,超聲導波因為低頻超音波在管線上具長距離傳遞之能力,成為檢測包覆下腐蝕之最佳檢測技術。
石化設備中的高壓容器國內已有相關法規督促設備定期檢查,然而發生事故機率最高的管線卻無國內法規來遵循,石化業者無所適從,為了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建議國內立法單位能儘速進行制定管線定期檢查之法規。
(以上半版為經濟部贊助,金屬中心廣告)
超音波銲接 在 Tony的玩樂生活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副廠電池之疑問釋疑
現在的電子產品, 都是靠著電池做為動力,
不管是筆電, 還是手機, 相機...通通都需要電池來使用
但是一顆原廠電池貴的要命, 副廠電池價差很大,
當遇到電力不足, 需要購買更多的電池時, 到底可不可以買副廠電池
如果在網路上, 一定會有很多人會說副廠電池有問題,電力不足或是會爆炸等等
到底, 是真有其事嗎??我來解說給大家瞭解一下
我曾經在鋰電池出現之前,早就投入電池組合加工的行業
在手機開始出現使用鋰電池時, 我們就開始生產電池保護板跟組裝
那時一個月出貨量就得上千顆(那還是市場上剛出現用鋰電池的手機)
如果就今天來看, 所有的電子產品幾乎都是使用鋰電池了
一個月一家小小加工廠, 一個月做個幾十萬顆電池不是問題
電池構造很簡單, 電芯+保護板+外殼, 是的, 就是只有這三樣東西
電芯也就是主要的電力儲存塊,電力的供影與儲存,都是電芯在工作
電芯在充飽電之下,如果繼續的加以充電,此時電芯會開始澎脹,直到爆開
但通常電芯都有一個洩壓閥,所以大多會在爆開之前,電芯就已經洩壓並斷路了
會這樣子, 那就是充電器故障,不會自行斷電停止充電,
又剛好遇到保護板故障不會切斷電路
那如果在電芯經過使用,達到設定的最低電壓時(這都是固定值),保護板也會切斷
不過一般電子產品的低電壓切斷時間, 都是比保護板還更早,
這是要避免鋰電池電壓過低,造成電芯受損
保護板則是介於電子產品/充電器與電芯間的一個保護機制,正常下是不會動作的
當保護板偵測到流經保護板上的電壓過高(充電時)或過低(使用時),
就切開電路, 讓電芯與外借形成斷路
通常, 如果有鎖碼保護的電池, 會是將保護晶片焊在保護板上的
外殼,這就只是一個塑膠殼,當裝入電芯跟保護板後,用超音波黏合
所以大多是找不到一顆螺絲的,且一但破壞就無法復原
早期電芯是由SONY,MOLICELL,PANASONIC等等大廠生產
後來加入了韓國工廠,最後大陸(像是BYD等)的工廠也開始投入生產
各家電子產品的電池, 不外乎就是跟這些工廠購買電芯去組裝
副廠電池的電芯也是跟這些大工廠購買,所以,根本就沒差
除非是早期之前,曾經有加工廠從日本買回二手電池拆開取出電芯重新組裝
但這樣也只是電力較不足,或是可充電壽命不夠
至於保護板,上面的零件就那一顆偵測IC跟MosFET為主,
那個也都是制式設計,不會有特別的設計
好的板子是MosFET的內阻較低,可以多擠壓出那幾mA的電力
電池一年在市場上的流通量幾億顆,會聽到自爆自燃的機率是很低很低的
那個都是發生在電芯跟保護板間,那個正負極接合鎳片沒有銲好(這是點銲的)
因為大力晃動或是敲擊後,兩端短路才會自燃
一但短路, 瞬間就會因為電流極大,產生出極高的熱能產生
這溫度足以引發嚴重的三度燒傷或是造成週邊的物體開始燃燒
如果這幾年, 我們電視或網路上看到的電池自燃新聞並不算多
且很多都還是大廠的原廠電池, 這代表了, 不管是原廠還是副廠, 都是一樣的
那麼副廠電池就一定沒問題嗎??這也不一定
現在很多原廠喜歡在裡面加上一個鎖碼IC
如果副廠沒有完全解碼的話, 可能就會造成提早斷電或是可用電力不足
或是顯示可用時間不對等等問題
但如果是有完全的破解的, 那就不會有啥問題了
我個人原廠副廠電池都一大堆,有時原廠的電池還更快老化
這完全是看運氣了....
所以, 不一定要再買原廠電池不可.....
文: Tony Chen (topman99tw@gmail.com)
引用本文請註明來源
超音波銲接 在 鼎煜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超音波焊接口罩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