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開放在即,似乎過往的生活也不是那麼遙遠了,希望可以趕快迎來屬於今年的夏日電影,今天先回過頭來看看 2018 年的也不錯,炎炎夏夜,開瓶啤酒,配一部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
⠀⠀⠀⠀⠀
⠀⠀⠀⠀⠀
以竊竊私語取代大聲咆哮,以不慍不火取代怨天尤人,頻繁出現的逆光畫面與無處不見的陽光灑落,勾勒出整部電影的溫暖調性,然而卻不如表現上看似如此平靜美好。是枝裕和說的是一言難盡的殘酷現狀,映照出大城市的繁華表象下,千瘡百孔卻透得了光的悲傷故事。
⠀⠀⠀⠀⠀
「一般人是無法選擇父母的,但像這樣自己選的父母,牽絆應該更強吧,我可是選擇了你唷。」
⠀⠀⠀⠀⠀
這個東拼西湊的家庭一窮二白,什麼都是偷來的,偷來的家人,偷來的食物,偷來的用品,偷來的快樂,偷來的美滿,偷來的幸福,卻在這些同甘共苦的艱困生活裡形成毫無血緣關聯的緊密牽絆。頻頻遊走在光影交會之處,猶如是非模糊的灰色地帶,讓我們重新定義苦與樂,並反思何謂真正的家庭價值與社會價值。
⠀⠀⠀⠀⠀
此棟被高樓大廈環繞的老宅,一家六口彷彿三代同堂擠在小小的空間裡,窮得家徒四壁,苦得到處行竊,每個成員都有巴不得拋下的過去,有些人出入工地,有人打打零工,也有人從事特種行業,靠著微薄的收入、奶奶的老人年金,和無傷大雅的偷搶拐騙勉強維持生計。
⠀⠀⠀⠀⠀
因為那不忍人之心,一個寒冷的夜裡帶回一個年僅四歲、傷痕累累的無助小女孩,整個家庭增添了色彩,也帶來潛伏其中的危險。一方面於緊密而真實的互動中感受到片刻的珍貴幸福,猶如那夜一起圍爐的火鍋,那場只聞其聲的煙火,那幕牽著手在海邊開懷嬉戲的天倫之樂。於世俗標準之外,這是一個家庭應有的模樣,但另一方面,自始至終都沒人願意正視任何關於綁架或誘拐的犯罪問題。
⠀⠀⠀⠀⠀
是枝裕和敘事,一個畫面就是一個故事,探討之處不像道德的天秤,而是持續搖晃的鐘擺,在好與壞、對與錯之間形成一種平衡的微妙和諧。這份和諧卻能溫柔點出複雜亂象,不疾不徐溫潤地端詳著社會底層,波瀾不驚淡然地關懷著不起眼的角落。以寬厚寫實的鏡頭語言,從善的觀點看待惡的行為,道出層層表象剝離之後比血緣還深的羈絆,素昧平生的無助身影在同個屋簷下相視而笑,於樸實無華的日常相處中自然攪動觀眾的波心,不帶一絲刻意,沒有一點矯情。
⠀⠀⠀⠀⠀
往往特別諷刺,經濟環境優渥的富裕家庭裡看不見愛,而捉襟見肘的貧窮人家卻流動著安貧樂道、同甘共苦。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才深刻體會到,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愛方是生能帶來,死能帶走的人生重量。
⠀⠀⠀⠀⠀
有些電影是一層一層剝開才看見人性的溫暖,而《小偷家族》則是反其道而行的一層一層暴露人性的缺陷。其實看看這幾位大人,會發現手腳不乾淨的原因也漸漸在中後半段顯露出端倪,然而這樣的社會百態,更是一種無法突破的惡性循環。是枝裕和的電影語言無法將是非黑白一分為二,真實世界也不出如此。他們曾經失手奪走人命,眼紅老人年金,持續收取紅包,教導孩子偷竊,有些行為已經超出小惡的範圍,包括偷來的一切,有一天都需要連本帶利吐回去。
⠀⠀⠀⠀⠀
後段穿插著的審問和自白,不只是演員們紮實演技撐起的深度,更尖銳剖開了社會底層的貧窮原罪與生存困境。這些人所面對的根本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外界的力量可以協助與改善,充其量只是貼上更多讓人抬不起頭的標籤,剩下的還是兩對依然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無助雙眸。
⠀⠀⠀⠀⠀
「如果做的好,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種英雄之舉」,而孩子是個機會,讓我們能夠變得更完整。祥太和尤里的出現,在犯罪與教育之間即使讓大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相信也確實令非親非故的他們成為比過去更好的人。祥太開始明白,眼前這對叫不出口的父母是有可能丟下自己一走了之的,但是他們也未曾怪罪過他讓整個家庭四分五裂,反而告訴祥太可以解開自己身世之謎的種種線索。當孩子長大的時候,就是有權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無論過去或是未來。
⠀⠀⠀⠀⠀
故事從孩子開始延展,也由孩子帶出深遠的餘韻,持續在觀眾的內心與之共鳴綿延傳散。一邊是祥太不敢回頭的目光與默念在嘴裡的一聲爸爸,另一端則是尤里渴望陪伴的望眼欲穿,費盡力氣終於探頭出去,卻都盼不到那份曾經如此緊密的愛與羈絆。有形的東西可以討回可以歸還,但無形而真實存在過的幸福,是每個人無法抹滅的人生印記,也是那一聲小心翼翼輕描淡寫的閒聊問候,撫慰了人世間的種種缺憾,家的缺憾,愛的缺憾,欲說還休的缺憾。
⠀⠀⠀⠀⠀
是枝裕和以成熟的視角寬厚的態度探討所謂「家庭」對於每個孩子與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外界眼光對於一個失能家庭的定義太過僵化狹隘,像是情感的牽絆、心與心的觸碰,這些深層的依賴都是旁觀者眼裡物質條件、經濟環境所無法丈量的,不同於《當愛不見了》對於冷漠自私的無聲控訴,《小偷家族》以獨特的面貌猶如灑落枝葉縫隙的陽光般探問社會千瘡百孔的朦朧姿態。
⠀⠀⠀⠀⠀
大時代的悲哀毀壞了既有的家庭形態,在冷漠疏離而扭曲的都會天空底下,破碎的家庭比比皆是,處於人聲鼎沸的孤獨街頭渴求的也只是一個陪伴,因此以各種形態打散再重新排列組合。而具備生孩子的條件並非也有為人父母的資格,但想來這也不是三言兩語如此簡單的事情。所謂血濃於水的情感連結可能逐漸瓦解,但在逆光的溫暖穿透中卻能看見同是天涯淪落人之間發自內心的笑靨、真誠以待的擁抱與彼此陪伴的慰藉。
⠀⠀⠀⠀⠀
或許無論有無血緣關係的存在,家本身就是一個易碎品,而是枝裕和輕輕的提起,重重的放下,這份問不了是非的愛所帶來的短暫救贖,其實強烈到足以拯救孩子的一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超 能家庭 演員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下半場(2019)
其實上星期二便已經看完這部被眾多媒體盛讚為今年下半年度必看的青春熱血籃球電影,但一方面基於惰性使然遲遲沒有動筆寫下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想讓子彈飛一會,看看上映之後大眾是如何評價,同時也避免各位在看過我充滿偏見的言論之後打消了進場觀影的念頭,於是就一直拖到現在了。
.
首先對於《下半場》,我覺得以感性層面來說,光是台灣繼《功夫灌籃》這種不明所以的奇葩之後,又誕生了一部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實實在在、沒有輕功、沒有三小風火輪的籃球電影,我想此等勇氣與決心,便值得所有台灣喜歡籃球、熱愛籃球、沒有籃球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然後又喜歡電影的人進場支持。
.
而監製與導演也很聰明的,搭著近幾年來HBL的風潮,改編了高國強、高國豪在冠軍賽場上兄弟鬩牆的真人真事,拉出了一條關於奮鬥、關於青春熱血、關於信念與和解的故事,成功地讓那些平時沒有在看籃球、甚至不懂籃球規則的人也能毫無負擔的進場觀影,並且被搧情的劇情搞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想這點是相當成功,甚至可以說是近幾年運動電影的某種標竿也說不定。
.
然而,我覺得《下半場》所遇到的問題,就如同所有真實事件的改編所會遇到的終極挑戰,也就是並無法在兼顧改編與創新的前提下,發展出一個比現實生活更加有趣的題材,也讓他們被迫以更為煽情、氾濫的方式去處理整部電影的劇情與人物關係互動,搞得最後在核心議題上的失焦、過多雞肋的功能角色、以及籃球場上的失真…等。
.
舉個例子來說,前陣子看了以美國知名連續殺人犯Ted Bundy為主角的真實紀錄片以及改編劇情片,雖然劇情片幾近忠實的還原了Ted Bundy狂妄的一生,但看在觀眾眼中,卻與此有強烈的疏離感,原因不外乎在真實事件已經如此有張力、且我們已經確知事情走向時,藉由再度演繹後的「劇情」已經無法滿足我們對於「驚喜」的期待,那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情節,已經不再新鮮、刺激,從而我們對於複製的劇情感到了無生趣,從而對於電影的敘事感到不耐煩。
.
而同樣的概念回到《下半場》中也是如此,對於那些喜歡籃球、甚至稍稍知曉高家兄弟對決過程的球迷而言,這樣的電影詮釋可說是相當粗暴且割裂的。首先關於兩兄弟的宿命對決而言,真實的狀況是,哥哥高國強在泰山高中經歷了兩年的磨練之後,在高三那年跟著隊友夾帶著全勝的氣勢闖進冠軍賽,迎來高中生涯的最後一戰,尤其在八強資格賽時又以一分險勝同樣呼聲極高的松山高中,帶給了他們無比的信心,可以贏得泰山高中隊史第一座HBL冠軍。這場球賽的看點,不外乎是野性十足的泰山高中,要來挑戰HBL的傳統勁旅松山高中,當然除此之外高家兄弟的對決也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比賽正式開始之後,泰山高中挾帶的一路的氣勢,以領先十五分的優勢進入下半場,甚至第四節大部分時間也握有領先。沒想到這一切在最後幾分鐘風雲變色,高國豪人來瘋似的連投帶切,包含最後致命的三分彈命中,鎖定勝局,也讓松山高中就此拿下冠軍,賽後高一的高國豪強勢拿下MVP與新人王兩項大獎,開啟了往後最強高中生的旅程,而高三的高國強則淚灑球場,遺憾地結束了高中籃球生涯。
.
說到籃球,我相信十之八九的人第一印象絕對來自於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他當中關於勝利的執著、不放棄的精神、隊友間的革命情感、以及滿滿對於籃球的熱愛,是代代人關於籃球最美好的回憶也是難以忘懷的初戀。籃球迷人的地方是,場上的五個人就像一隻手中的五個手指頭一般,有長有短,但缺一不可,有了全部才是一隻完整的手。除此之外,你永遠無法想像,時間到點的那刻前球場上會發生什麼事,也永遠無法想像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人類究竟可以做到什麼,因此我們有了T-MAC的13秒35分,有Fisher的0.4秒,也有了櫻木花道的槍響絕殺。而當然,籃球員對於籃球的熱情、以及球迷們忘情的支持自己喜歡的球隊,甚至因為籃球而帶來的生命改變,也是籃球之所以如此迷人的地方,我想這部分NIKE與NBA球員合作的一系列「THIS IS WHY WE PLAY」呈現得相當精準,也相當令人感動。但,我以上說的這些,《下半場》有嗎?如果有,做的深入嗎?我十分懷疑。
.
對於我來說,觀看《下半場》的過程,就像是看一個沒有那麼愛籃球、懂籃球的人帶著一群很愛籃球的人拍給愛籃球的人的電影。並不是說這部電影當中沒有籃球,沒有夢想、沒有掙扎、沒有衝突、沒有革命情感,只是在這樣的一部情緒綜合體當中,缺少了對於籃球的愛。
.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些說詞是那些籃球愛好者對於電影的吹毛求疵,那些籃球上令人著迷的概念,並無法完美的嫁接在電影上面。然而若我們以同樣是改編於籃球的《灌籃高手》來看,可能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
首先是關於衝突,籃球說到底雖然是一個與人對抗的團體運動,但到頭來其實也是一種與自己的戰鬥,應該說所有的運動最大的敵人都會是自己。因此要持續進行這樣高強度的競技,最後必須面對的都是我為什麼想要打球這樣的問題。在《灌籃高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角櫻木花道最初加入籃球隊是為了追晴子,然後他覺得籃球有趣,又可以追晴子所以繼續留在籃球隊,然後他又感受到一切成就感,同時也可以追晴子所以他努力的練球,最後在與山王的比賽中,他感受到他對於籃球與晴子雙重的愛,然後也體會到一種有別與打架時所獲得的支持與信賴感,也第一次為了自己的之外的事情奮鬥,所以他感到安心與快樂。因此雖然山王過後隨之而來的是慘痛的敗北,但青春中的遺憾,伴隨著是下一次的成長,所以我們在此受到櫻木的感動,也完全能夠理解他的決定以及他的情緒。
.
反觀在《下半場》中,我們只能粗淺地看到兩個因為爸爸曾經教他們打籃球,所以喜歡打籃球的人,然後因為一些原因兩人分道揚鑣,各自開始打籃球。但關於他們執著什麼,為什麼打籃球、為什麼而戰、為什麼喜歡打籃球卻絲毫沒有著墨,弟弟的信念只以一句我想好好打球概括,而哥哥則又以一種極為濫情的集體式的光誠加油作為號招。如此輕飄飄的劇情鋪陳方式,也讓觀眾引頸期盼的最終對決,除了噱頭式的兄弟對決之外,衝突點只剩下那幾近無從得知從何而來的概念式強弱對決。這不是一場信念之爭,兩個人、兩個球隊的信念沒有明顯的相撞、這不是一場兄弟之爭,兩個人的關係除了兄弟之外,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值得大書特書,然而這也不是一場與自己的戰鬥,因為我們看不到他們如果不打籃球、或失去籃球、或輸掉這場比賽會有什麼後果。而這些總總細節上的缺失,也讓最終決賽的呈現,流於表面形式上的雷聲大雨點小,感覺很像萬人演唱會台下都是動員的觀眾,台上演的拼命,台下也配合得很辛苦,看起來縱使畫面流暢,演員也相當稱職有帶入感,但總覺得少了靈魂,也讓觀眾對此有所距離。
.
而除了畫面情感上的空洞外,更大的後果是,電影從何導致青春電影中「遺憾感」的缺失。你難以想像一部青春熱血電影,少了「遺憾感」會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如果少了一個強烈的遺憾,那麼會讓整部電影的故事過程顯得無所適從,隊友間沒有感情,球隊裡沒有革命情感,對手間也沒有競爭火花,從而導致整部電影變成一個想像是的青春模樣,沒有人物、沒有細節、沒有過程,只剩下滿滿滿的情緒剪貼,你甚至看完不知道該如何定義或言說這段經驗,就只有空虛。
.
除了籃球場上的迫切與遺憾的缺失外,我想就如同上述所說,本片也缺乏那種零秒出手的迫切緊張感。我當然知道在本片最後有一個絕殺奪冠的鏡頭,但我說的並不是那個。我說的是那種觀眾隨著比賽進行而情緒起伏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場冠軍賽的安排,採取了最大眾的上半場大幅落後,下半場急起直追的戲碼,就像《灌籃高手》中對山王的劇情一樣。而在球場上有大幅領先,也就有拉鋸膠著,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劇情的開展,在第四節哥哥爆氣一波、然後弟弟突然失神的情況下(所以他到底為什麼失神?),雙方比數陷入拉鋸,最後就在小三的三分空擋命中下,追成的平手。我想這裡的問題會是,在前面那麼一大段的拉鋸戰底下,身為觀眾的我們只知道他們很膠著,但卻沒有被明確的告知目前的比數,從而對於場上的戰況除了概念之外,擔心沒有一個依據,所以對於所有的資訊只能片面地接受,而無法主動參與。這樣的狀況雖然到三分命中前有了個緩解,但本可以大書特書的絕殺場面,卻選擇以一個最無聊俗爛的方式結束。追平到落敗,情緒與情緒間的轉換過於隨便、快速,使得緊張感根本無從聚焦,追平快樂的釋放感以及突然落敗的失落感到感動大合唱的遺憾難過感無縫接軌,讓觀眾根本沒有時間梳理情緒,卻被塞了一大隊情境,使得整體場面寫得凌亂且無所適從。除此之外,將兩隊的對決化約為兄弟的和解,但卻少了其他球員的鏡頭,也忽視了籃球視為一個團體運動的本質,然後加以迅速散場的人潮,真不知該如何定義這樣的安排與調度,只覺得無限混亂與尷尬。
.
說完了敝人認為的故事主線上的問題之後,想說一點我對於第四節最後突然站在場上那段的看法。關於那段,或許有人會拿《灌籃高手》動畫版動輒半集一集的回憶跑馬燈來護航,比如說投一個三分球投了十分鐘,跑一個快攻,跑了一小時之類的。但我想與之不同的是,《灌籃高手》在如此陷入思緒與回憶的片段中,都會將場景轉化、甚至超寫實化。然而,我們在《下半場》當中所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正在進行比賽的場中。我料想這樣的安排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當下場上真的要發生什麼事情了,比如說鬥毆前的醞釀、比如說突然昏倒,所以有了這樣的聚焦定格。第二個就是他想要仿效《灌籃高手》中的記憶閃回,或陷入沈思片段,因此讓他定格。但弔詭的是,他學只學了一半,只讓他沈思,卻沒有超寫實化的場景轉化,比如說四周陷入一片黑之類的,因此我看到的當下只覺得有幾種可能。1.教練怎麼沒有罵人。2. 教練怎麼沒有喊暫停。3.光誠怎麼沒有趁機猛攻一波。4. 怎麼沒有人撞到他。以上四種可能思考下來,只覺得這段的安排十分荒謬、也十分的突兀。更降低的敝人對於此部電影的喜好程度。
.
總的來說,如果要就一個稍稍中肯的角度來評價這部電影。我覺得就目前的結果看來,《下半場》是一部相當聰明、甚至還算成功的商業電影。他不僅演員表現十分突出極具說服力,幾個籃球員共同經歷的片段安排也十分討喜(練球部分我反而覺得是本片最大看點,光誠球員私底下的化學效應很棒,只可惜在比賽場上被導演完全浪費),劇情方面也很直率的硬是拉出一條親情為主的對抗,並加雜的青春熱血元素,讓那些對於籃球不熟悉的觀眾也有參與感,是一個能夠輕鬆進場完全沒有觀影負擔的作品。可以預期的,如果搭配不錯的口碑與宣傳推廣,票房上可能會有不錯的成績。
.
但另一方面,缺點就顯得比較可惜一些。它在劇情上沒有扣緊並回應「為何打籃球」的本質問題,並忽略了衝突的多重可能與深度,從而導致需要拿大量的支線劇情以及氾濫情感去補足,讓整部電影看下來,無法了解到一個深刻且完整的敘事脈絡,只剩下拼貼碎裂偶有哭點的情緒拼圖,也浪費了原先這麼好的故事前提與體裁,不免讓人惋惜。
.
還記得我們從《海角七號》就開始喊的台片復興,這樣浩浩蕩蕩、大大小小的喊,也喊了十年。雖然偶有佳作,讓所謂的含淚相挺、到理直氣壯的支持出現了討論的可能。然而,我想除了行銷宣傳之外,就如同HBL近幾年的復興以及UBA的成長跟進。所有的事情到最後,看的還是誠意與結果。有了誠意但沒有結果,可能就變成趙德胤或《老大人》,但沒有結果又沒有誠意,那除了含淚相挺之外,我真不知道還可以說什麼。你看看如此熱血或熱的HBL和UBA到了SBL長成什麼模樣,投機取巧的式的操作結果,可能一時看得出成效,但觀眾與球迷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到最後一定會露出馬腳。我發現許多台片往往有好的概念與出發點,但往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除了缺乏對於故事的熱情與愛之外,更大的問題都是出現在故事上。過多的議題與想法強塞其中,拼貼式的情緒片段交錯出現,到最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四不像。所以我說,追根究底看來,《下半場》想說的是什麼?是兄弟情?是青春?是失能家庭?是校園戀愛?是聽障選手奮鬥的故事?還是熱血與遺憾?還是遺憾後再出發?還是魯蛇的逆襲?還是勝利的執著?到底是什麼?議題很多看似很好,但如果無法收束成一個概念與方向,那就是一盤鬆散的沙,一套操作的工具,但回歸到作品本身,就越來越不清楚了。
.
最後想引鄭秉泓在這期電影欣賞文章中的話:「倘若一部商業電影連本地觀眾對什麼題材感興趣都搞不清楚,連一個故事該有的起承轉合都都不起來,連作品何以該以電影的方式存在於戲院銀幕都說不清理由,那還把它拍出來做什麼?」
.
雖然大部分國片並沒有那麼嚴重,我也不是在特指《下半場》,但我覺得如果許多作品可能以更審慎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故事可能會更好,台灣的電影很有潛力,台灣籃球很熱血去看,LOVE LIFE
.
他拍應該會好看一點,至少他懂籃球。
.
啊,很喜歡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句話,HBL就是又「H」又「BL」,如果這句話為真,且是本部片的原意的話,那我上述長篇的論都是廢話,看這句就好。讚讚
超 能家庭 演員 在 韓國觀光公社 台北支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韓國音樂劇 - 花郎(화랑)】
大家是否還記得TTE台北旅展時來台灣演出的花郎呢?
花郎在韓國的公演正式在昨天10/8拉開序幕囉!
以下幾場音樂劇結束之後,演員們會留在現場進行簽名會,供大家做參考。
10/14(三)、10/16(五)、10/21(三)、10/25(日)、10/28(三)、10/30(五)
故事概要為在具有千年歷史的城市──新羅首都「徐羅伐」貼出了募集「花郎」的公告,於是新羅數一數二的美少年們就聚集到了徐羅伐。五個美少年聚在一起,成為一隊,但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才能、家庭背景都大不相同,所以他們的團體生活可說是風波不斷、不得安寧。
他們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是否能成為花郎的十字路口,依據個人才藝以及團體比賽的結果,將會決定他們是否能夠成為花郎。在彼此抱持著誤會與偏見的情況下,究竟他們是否能夠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徐羅伐超級巨星以及保衛新羅的「首席花郎」呢?
※表演時間:
星期二~五 20:00
星期六及國定假日 15:00、19:00
星期日 15:00
星期一 公休
※購票方式:
1. 網路預購 http://ticket.interpark.com/Ticket/Goods/GoodsInfo.asp?GoodsCode=15011155#
2. 現場購票 售票處將於開演前一個小時開始賣票
※活動地點:百老匯藝術廳3館 (首爾地鐵4號線惠化站2號出口附近)
※地址:서울특별시 종로구 대학로 144 (혜화동)
※諮詢電話:+82-2-468-6443
※費用:R席 45,000韓元
S席 30,000韓元
※表演所需時間:1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