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我惦惦
「閉嘴!」
「你給我惦惦!」
「囡仔人有耳無喙。」
……
傳統教養用各種方式,剝奪弱勢者的表達權、自主權。在傳統上,弱勢者通常是孩子,有時也包括女性。
孩子的自我傷害,有時被視為一種表達,被認為是一種對父母的抗議。沒有能力傷害父母的孩子,只好回過頭來傷害自己,要父母正視孩子的生存權。
傳統教養擅長用負面手段,通常配合體罰,再施加心理上的威脅、嘲諷、恫嚇、羞辱……,打擊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內在感受,還有對外的言語表達。直接否定孩子「你沒有資格講話」,然後再強加大人的想法在孩子腦中,而且不容質疑。
更讓人氣惱的是,不少青少年都曾經對我反應過:小時候想說話,只要跟父母意見不同,就會被打壓;稍微長大之後放棄表達,父母反而要求孩子講話,不想講還會被罵「你是不是啞巴?!」。什麼話都是大人在說,光聽大人說話就飽了,假民主、假開明的狀況一再發生,讓人充滿希望又失望,反覆循環,乃至絕望。
最後還有大絕招,講理講不過孩子,還可以說「你這什麼態度,對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講話嗎?」。孩子如果唸書唸得好,還可以說「花那麼多錢栽培你,就是要你這樣對待爸爸/媽媽嗎?」
孩子對於父母的講法有不同的意見,詢問「為什麼……?」的時候,一句「沒有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爸/你媽……」,就好像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駁孩子的任何道理。這種「特殊」的互動方式,這種義正嚴詞的態度,經過傳統觀念包裝之後,就好像具備了莫名的正當性。
呼應最前面的說法,很多種傳統教養中的互動都是叫孩子「閉嘴」,只是換句話說而已。
當弱勢方不斷遭受這樣的對待,就容易提高身心疾病的可能性。接下來如果有不珍惜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相關行為,還可能遭到傳統教養繼續打壓,說成「軟弱」、「抗壓性低」、「草莓族」……,然後繼續忽視你的表達,繼續要你滿足大人的期待。
今晚跟桃園市衛生局合作,談自殺防治,我很在意的是:大人願不願意好好聽孩子說話,能不能還給一個人天生就有的表達權?
話能好好說,情緒有出口,孩子就不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讓父母師長正視。期待我們的文化能更多地學習尊重,並且認識心理疾病的發生,並不是當事人犯了什麼錯,別又拿這個來當成指責一個人的依據。
跟父母 沒 話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要聊起媽媽經,我會覺得五歲的男孩最難搞🥴,我有看過一些關於男孩子的育兒書,都說是睾丸素惹的禍,就是突然之間要顯示自己的男子權威,態度上會突然變差,但是一下子過了就會好。😆
隨着兒子們長大,我真的非常享受跟他們相處的每1分每1秒,當然疲累的時候,我也是會踢開他們讓他們來一個「iPad放題」🤣🤣 但是整體上,我也是非常開心可以跟他們常常在一起。
就因為常常在一起,可以觀察到的事情很多,尤其是跟女孩子相處上,我非常擔心他們會有這方面的待人接物問題(我常常覺得只有幾兄弟的家庭,都跟女生相處上,有著奇妙的難處😂😂)
今天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有一位小女生T,經常喜歡挑撥大仔和二仔之間的情緒,就是當他們三個玩在一起的時候,小女生 T,大部份時間,只跟二兒子玩耍,完全忽略大兒子,讓他感到被冷落🍃
直到大兒子感到非常失落的時候,小女生可能轉換只跟大兒子玩耍,突然又讓二兒子被冷落了🤔
以我對小女生 T 的認識,因為她需要那種被爭奪的重要感,因為她跟父母也會玩這種把戲。
有好幾次,我都在場🤓
小女生又冷落我的大兒子,坦白說,媽媽我真的沒有玻璃心(脆弱心靈),但是我確實想要找出一個解決方法,讓很受挫的大兒子,明白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感覺,不能隨便讓別人挑撥自己的情緒。再者,只是單純小朋友玩在一起,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 ? !🙄🙄🙄
小備註:T 的父母,不讓所有人,怪責自己的寶貝女兒,如果自己女兒出錯了,只有父母可以開聲說出口,其他人,只能默默看着父母的處理方法,我不否認,這也有道理,但有些時候,孩子的記憶,就只有很短的時間,那個時候不立即調適當下的情緒,之後會累積了難度吧?!🤔🤔
我也在場,看着以下這個情況:
大兒子說:「T 你不跟我玩耍,完全把我當作透明,當我要走開了,你又把我手上的玩具搶走,想讓我追你」😤
就因為當下發生我也在場,我把大兒子叫到我的身邊,我跟他說:「我們都不能改變別人,但你要明白,不要讓別人隨便把你掉到情感上的圈套裏,就好像玩弄你的情緒一樣」😃😃
「T 完全把你當作透明,只跟你弟弟玩耍,就是想讓你感覺失落,讓你不開心,到你走開了,T 又把你的玩具搶去,讓你追她,就是又想把你的專注力,放到她身上」😃😃
「你覺得呢?你覺得 T 的行為,讓你不快樂,讓你生氣了,但是如果遇到這種行為,你真的要掉進這個情緒上的圈套,而感到生氣嗎?如果你了解到 T 的行為,你想要為這件事生氣嗎?」😃😃
7 歲的 AJ 在默默聽着,本來眼帶淚光,突然浮現了微笑🙂️
我把這話說完了,大兒子感覺釋懷了,反問我:「所以我都不會理會 T 這樣對我了,我要去跟她說我不在乎她所說的事情」😒
我又再回答大兒子:「你不用說出口,你自己默默明白到對方的處事手法,就好了😃,如果真的要把這個狀態溝通好,就要等對方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能把這個話題說開來了」
大兒子感到非常釋懷,微笑地離開我身邊,我也感到安心了一點,終於可以在正確的時機,把大兒子的心結打開😄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處事手法對不對,我也在摸索中😆😆,我不是要處理對方孩子的處事問題(除非對方也願意,和認同自己的一套育兒方法,外國人,大多數都不喜歡你投訴他們的兒女)😝
如果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看到大兒子的情緒被這樣對待,你會怎麼處理呢?只是一點小事,但是如果長久下去,我不希望大兒子不懂得跟女生,尤其是比較野蠻的小女生交流,那就不好了😆
你會怎麼處理啊? ? ?
附上日常母子沙發上談心照😆😆
#倫敦媽媽 #倫敦mali媽媽 #育兒 #男生 #教養 #情緒 #管理 #情緒 #波動 #parenting #momof3 #malimama #malimamablog #hkmom #ukmom
跟父母 沒 話說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練習找亮點
.
無條件的愛是不是溺愛?無條件的愛和溺愛之間有什麼關係?
.
在我看來,溺愛是無論孩子做什麼,家長都支持。比如,孩子去跟別人打架,家長認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就行,這就是溺愛。
.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根本沒有受到批評,沒有接受過規範,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呢?孩子的不安全感會更加強烈,他能感覺到大家都不喜歡自己,但又不知道為什麼。在他的心中,完全不知道世界的邊界在哪裡。他做很多壞事的時候,看到的是父母無所謂的表情,他得到的結論是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
.
父母在關鍵時期和關鍵問題上沒有發聲、沒有規範、沒有邊界,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所以無條件的愛絕不是溺愛,無條件的愛之中也包含著父母一定要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
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會犯錯,幫助他規範自己的行為是父母的責任。
.
起初要告訴孩子,或者嚴厲地表態:「因為我是愛你的,所以我堅決反對你做這件事,我要跟你好好談談這件事。」談完事情後,一定還要再說一句:「雖然爸爸今天罵你,但爸爸永遠愛你。」
.
有一次,我和兒子在社區裡散步。看著社區的樹,我就跟他聊天,我說:「嘟嘟你看,有的樹長得直,有的樹長得彎。」他自己就接話說:「長得直的樹有人修剪,彎的樹好像沒人修剪。」
我說:「哦,那你知道爸爸為什麼有時候會向你提出要求和意見嗎?」
他說:「你在『修剪』我。」
我說:「你希望自己成為一棵經過修剪,長得直直的樹,還是成為一棵沒人修剪、彎彎的樹?」
他說:「我希望長成一棵直直的樹。」
.
這樣的聊天和溝通,都是為了向他傳遞一個訊息:爸爸媽媽批評他、約束他,對他提要求,不是不愛他,這背後沒有任何的威脅,只是幫助他成為更加「挺拔」的人。
.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要幫助孩子成長,這個道理我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讓他理解了。這樣,他就絕對不會把批評視為不愛。
.
有的家長一批評孩子,孩子就爆炸了,立刻頂嘴說:「我沒錯,這不能怪我。」
.
我見過非常多腎上腺素很高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為什麼拚命地捍衛自己,說自己沒錯?很簡單的原因是孩子知道,如果錯了,父母就不愛自己了!孩子最不能承受的就是自己不被愛,所以他絕對不能承認自己錯了。他跟父母鬥爭到底,用更加叛逆的行為來證明——「我值得你們愛護我」。
.
我批評嘟嘟的時候,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稍微示意和提醒一下,他立刻就明白,他絕對不會發怒。他內心篤信,爸爸的批評不是不愛,而是對自己好,所以我們可以探討。
.
有的家長經常會與孩子對立,受到孩子的質疑。比如孩子說:「我們老師說必須這麼做!」老師的方法和某句話成為他和你作戰的藉口。但在我家,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
反過來,孩子常常和我商量:「爸爸,這件事老師讓我們那樣做,但我想可不可以這樣做⋯⋯」他更相信爸爸。
.
他經常問我:「這件事我這樣處理,爸爸,你覺得對嗎?」他相信我的判斷,他知道爸爸愛他,知道爸爸能帶給他很多有效的建議,知道爸爸懂很多道理,這就是父母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
你應該讓孩子對你無條件地信任、無條件地依賴,前提是你對他是無條件的愛。這裡面沒有交換、沒有恐嚇,也沒有威脅。
.
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完美,每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留心觀察,去看孩子好的地方,發現亮點才是推動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
.
當家長不斷地讓孩子身上的亮點變得越來越多時,陰暗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少,但是如果你眼睛整天只盯著陰暗的部分,每天都很焦慮,怎麼可能表達出無條件的愛?
.
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想辦法積極地把它放大,這才是讓孩子獲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
勇敢地表達愛,表達出對孩子的欣賞,孩子才能變得更加自信、樂觀。
.
所以,天下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無條件欣賞和接受的。這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孩子都能走得過去。
.
--
.
本文摘自《#樊登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作者樊登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碩士、「樊登讀書」創辦人、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曾主持「實話實說」、「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節目。2004年起,在北京交通大學任教。2013年從北京交通大學辭職,創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讀書會」,2018年「樊登讀書會」完成品牌戰略升級,正式更名為「樊登讀書」,至今已影響超過中國大陸四千萬名使用者。本書由 高寶書版 出版。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LbRG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