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領銜「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
台灣XR與新媒體國家隊22件作品前進2021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
2021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Ars Electronica )官方以「新數位局勢」(A New Digital Deal)作為今年度的大會主題,以此聚焦各國於數位運用下的社會轉型及其文化現況;同時,也關注當前全球各地正面對疫情常態化下的生活轉變。
為此,今年度「台北/福爾摩沙花園」(Garden Taipei/ Formosa)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以「 #島嶼壯遊」(Taiwan Grand Tour)為名回應大會主題,希望來自全球的觀者可以在「島嶼壯遊」的旅途中,透過各種數位媒介再次喚醒我們自由行動的能力與渴望,也期盼藉由數位的國際交流平台,讓更多人瞭解臺灣在科技、文化、風土和環保上的投入與成果,「島嶼壯遊」終將成為一個臺灣與全球銜接的數位對口。
今年度的展出規模擴大突破以往,不僅延續了去年VR與AR的作品類型,策展人 #黃心健 與三位協同策展人 #曹筱玥、 #張逸軍 與 #陳仲賢 攜手合作,號召多位國內優秀VR與動畫導演、新銳新媒體藝術家,以及新創公司與政府單位等,共計邀請22件精彩作品及計畫,將分別在「沉浸之旅」(Immersive Tour)、「動畫之旅」(Animated Tour)、「新媒體之旅」(New Media Tour)、「食壤計畫」(Earth Tour)與「行動啟程」(Action Tour)等的五大展區中盛大展出。
「沉浸之旅」作為「島嶼壯遊」的第一步,觀者可以遊走於數位世界裡面的山、海、河,甚至延伸到外太空!此展區將為觀眾分享六件富有台灣獨特地景、生物以及文化元素的作品,分別為《星砂》:#NinaBarbier/黃心健、《夢境現實:帝江化生》:#江其諺/ #吳文琪、《台電電幻1號所穿梭VR 360》:#洪仲儀/ #温世州、《浮光童夢》: #張文杰/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Hakka Public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藍眼淚Ep.1》:曹筱玥、《輪迴》:黃心健。
而在「動畫之旅」的展區當中,觀眾在不同的類型作品中,無論是抽象或者具象的視覺風格,都能投入到角色中所感受到其中的不安與受挫,進而幸福與成長,擺脫現實世界的困頓,以想像力來持續「島嶼壯遊」的旅程。此展區將展出四件動畫作品。《吉娃斯愛科學特別篇:夢想的種子》: #王世偉/ #高逸峰、《我的阿婆是一顆蛋》: #張吾青、《蘊・孕》: #連俊傑/ #李柏翰、《風箏》: #薛佑廷。
在「 新媒體之旅」當中,可以見到九位新銳台灣藝術家,使用不同的數位媒介如錄像、聲音、電子音、裝置以及各種的新媒體載體,以此各自表達所關注的多元議題,如家族、記憶、城市、社會、地景與環境等。「新媒體之旅」作為「島嶼壯遊」的中繼點,堅信數位工具也能夠呈現出現實環境的溫度與情感。此展區將展出《景觀色譜-樂群村、華陰街、西螺鎮》: #吳修銘、《信使II - 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 #林羿綺、《滾滾》: #洪小澎、《彼・此》: #胡鈞荃、《光廊》: #胡縉祥、《海邊的巴別塔》: #馮偉中、《如何向一支手機解釋愛情》: #楊傑懷、《U+617E_v2.∞》: #詹嘉華、《無人的在場》: #蔡寧。
在「食壤計畫」展區中,觀者將看到以「 食壤」(Taste Soil)作為主題的行為藝術活動,藝術計劃以吃 的方式來重新反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本展區將由國際名廚 #江振誠、知名舞蹈家張逸軍、VR導演黃心健、 #張文杰 共同創作,融入台灣地區特殊的風土,並結合料理、舞蹈與VR的體驗,是一場味覺與視覺的饗宴。本展區將展出VR作品製作與食壤的紀錄影片。
回首身處的今日,人類為了抵禦環境的資源消耗,以及後疫情時代所帶來的衝擊,需要在數位世界中採取更科學且有效率的行動措施。「 行動啟程」為觀者介紹兩間台灣重要的科技單位: 小智研發 MINIWIZ (Miniwiz Co., Ltd.)與 #臺北市大數據中心(Taipei Urban Intelligence Center);前者以數位科技與設計力的方式進行材料學的永續開發,而後者則是大數據與串流整合的方式,為科技治理城市造就新典範,綜合兩者皆是透過數位能量與我們的社會永續發展。而在此展區中,也首度以數位跨界的合作方式,刺激出新的行動藝術計畫,臺北市大數據中心將與新媒體藝術家胡縉祥(Chin-Hsiang Hu)、英飛輪(Inwheel)公司創辦人洪仲儀(Ghung-I Hung)合作,進行跨域的虛實整合及數據資源共享,一同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The Weight of Data》。
今年度「島嶼壯遊」(Taiwan Grand Tour)優異的策展概念與突出的展出陣容,成功吸引奧地利大會官方的關注,因此官方將邀請「食壤計畫」的三位創作者江振誠、張逸軍與黃心健於台灣時間9月1日下午六點,參與《Highlight Channel》單元的線上訪談(線上連結等待大會公告);此外,也另外特邀「行動啟程」的小智研發與臺北大數據中心,作為今年度奧地利大會《Home Delivery》網路節目中的分享案例。
「台北/福爾摩沙花園」的策展主題藉由多重跨界的開創與結合,以豐富多樣化的展演形式呈現,觀者亦能輕易地隨著「島嶼壯遊」的腳步,逐步探索台灣在地驚人的數位創作能量,共同擘劃出屬於台灣的「新數位局勢」。2021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線上展覽時間為2021年9月8日至12日於線上盛大開展,有興趣參與線上會展的民眾,可以先透過以下影音連結觀看今年度的展區預告片:YouTube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ZLSEh_L14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大會花園連結: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digitaldeal/de/formosa-grand-tour/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Home Delivery》節目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c/arselectronica/playlists?view=50&sort=dd&shelf_id=5
📍 「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策展專區連結:http://garden2021.metarealitylab.com/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arselectronica21 #gardentaipeiformosa
跨域治理阿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00 頭牛有了自己的「區塊鏈身份證」?如何爲畜牧業構建可信數據底座
2021年1月14日 15:02
撰文:萬向區塊鏈
近日,新疆昌吉阿什裏牧場的 1000 頭牛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區塊鏈身份證」。這些「身份證」是每頭牛在數字世界的唯一可信映射,其特別之處在於它們能夠可信地爲每頭牛進行資產確權,並如實地顯示每頭牛生命週期裏的成長信息,包括去過的位置、每天的運動量、體重增長等。
1000 頭牛有了自己的「區塊鏈身份證」| 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新成果牛隻戴上了「區塊鏈防拆項圈」,該設備基於萬向區塊鏈和摩聯科技共同打造的 PlatONE+BoAT 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
這正是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的最新「戰果」——在國內首次成功將區塊鏈模組植入生物資產監管物聯網設備,利用區塊鏈+物聯網技術,構建肉牛育肥階段的可信數據底座和商業閉環。
未來,這一平臺將讓政府對生物資產監管服務更高效、產品全程可追溯、屠宰交易更快捷、保險理賠免勘查,並聯手萬向信託,幫助養殖牧場解決「空欄率」的問題——使用多方認證、在物聯網上原生的可信數據,養殖牧場能夠快速獲得金融支持,投入擴大生產。可謂多方受益,真正造福實體經濟。
據瞭解,當前國內牛肉消費快速增長,但國內全年肉牛出欄量卻僅佔中國牛肉總需求的 70%。另一方面,國內大於一千頭牛的牧場僅有 4%,大部分是個人牧場,數量僅有數十頭。與美國相比,中國出欄量在 100 頭以下的小牧場或農戶年產出肉牛佔據全國年出欄量的 82%。可以看出,整個肉牛養殖產業處於非常分散且規模化較低的狀態,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牛肉生產商受到了較大的資金限制。肉牛價值非常大,一頭牛的價值約兩萬元人民幣,如 1000 頭牛的適度規模化出產量,意味着要預先準備兩千萬資金,此外還有肉牛後端運費等成本。但因存在牛隻重複抵押、抵押資產難監管、抵押資產處置方式較少等問題,導致金融機構對於肉牛養殖行業風險控制力度較弱,養殖場除了獲得政策性貸款及保險以外,較少能獲得金融機構提供的商業化金融服務。因此,如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養殖場 / 牧民靠自籌資金遠不能滿足需求。
基於以上現狀和痛點,萬向區塊鏈聯合南京三才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才數科」)、南京豐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該平臺以「BoAT+PlatONE 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爲依託,將區塊鏈模組植入生物資產監管物聯網設備,旨在爲傳統畜牧業打造可信數據底座,助力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併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打造新的風向標。平臺目前已與萬向信託和新融農牧科技達成合作夥伴關係。
同時,項目應用中國電信 NB-IoT 連接和物聯網開放平臺(CTWing),推動物聯網設備智能化管理和數據價值化的實現。中國電信對該項目給予了重點支持,發揮全國跨域協同和四級支撐穿透能力,新疆昌吉電信組織專項保障團隊,較快地完成了網絡覆蓋保障工作。
萬向區塊鏈和摩聯科技共同打造的「BoAT+PlatONE 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創新性地將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融合在一起,將端側的區塊鏈模組和平臺側的區塊鏈數據服務結合,使物聯網應用數據可以嫁接在區塊鏈網絡上。以「BoAT+PlatONE 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爲底層設施構建的「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可實時採集每頭牛的動態數據,記錄和監控每頭牛從入欄到出欄的全生命成長週期,再過加密傳輸至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進行存儲。不僅實現了生物資產身份電子化,將原本難以量化評估的不同生長階段的「牛」的價值結合體重數據形成了精準的「數據資產」。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原生在區塊鏈上,具有安全、不可篡改、唯一性和可追溯性,真正從源頭構建了可信數據的商業閉環。這些電子化數據共享給產業鏈中各方,使得各相關方能及時收到信息,監控肉牛資產狀況。
由於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和難以篡改特性,金融機構可根據數據資產對牛隻價值進行正確評估,也能及時有效地對牛隻動態進行監控,正確判斷資產狀況,從而實現風險可控地爲養殖企業和牧場提供融資服務,以解決牧場融資難的問題,助力產業規模化發展。保險機構也能依託平臺上的數據化信息,降低勘察定損難度以及定價難度,放心地爲牛隻提供保險服務。
對於政府機構來說,線上數據資產有利於對牧場進行監管,實現農牧業補貼的精準發放以及牛肉檢疫信息審查。由於鏈上數據可追溯,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監管服務平臺有助於政府建立食品可追溯機制,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對於養殖企業及牧場來說,一方面,區塊鏈+物聯網技術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有效,能夠獲得政府、金融機構等多方的認可,從而能夠以更低成本獲得金融機構提供的優質服務,實現規模化養殖。另一方面,平臺信息具有預警作用,養殖企業和牧場可根據信息提前規避風險或制定未來生產計劃,以提升運營效率。
三才數科董事長邵兵表示:區塊鏈+物聯網是養殖業構建可信「生物資產數字化」的基石,促進了養殖業與金融、保險、交易、溯源等產業跨界創新融合,是跨越產業鏈結節間認知鴻溝的橋樑,對肉牛產業高效健康規模化發展具有顯著的現實價值。
萬向信託承辦部門總經理助理沈明豪說,結合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通過對肉牛生物資產進行了從入欄、飼養育肥、出欄等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解決了傳統養殖企業與金融機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生物資產管理難、成本高等問題,讓金融資本能夠低成本深入養殖業,真正助力和扶持養殖業,同時通過構建金融、技術、實業三方合作平臺,讓金融和科技賦能於大三農,爲「生物資產數字化、金融化」邁出了有力的一步。
萬向區塊鏈執行總裁王允臻在談及該平臺時稱:從宏觀層面來說,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可以看作是一個聯盟生態,在這個生態裏,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養殖方、屠宰方等各利益相關方能夠以低成本且快速的方式進行協作,從而提升整個畜牧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規模化建設和管理。而這也是萬向區塊鏈一直以來堅持的初衷,利用技術助力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並進一步提升產業生態的治理效能。
資料來源:https://www.chainnews.com/zh-hant/articles/743454684214.htm
跨域治理阿摩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時候,差不多每天都會去火車站前的阿公家玩耍。
阿公是個殷實而精明的生意人。有時候,會想跟阿公要零用錢來買東西,阿公會叮嚀一句話:
「你跟我要零用錢,你如果好好跟我講一個理由,我一定會給;你如果大小聲跟我灰,那我一毛錢都不給你。」
這句話雖然平凡,但是影響我很深。
🔹 「高雄人不是乞丐」,但…
而最近高雄市長補選,常聽到關於財劃法的攻防。尤其吳益政踢館陳其邁的時候,講得很悲情:「高雄人不是乞丐」、「高雄人不是塑膠」、「高雄人不能站尾包衰」。尤其在路過行人面前聲淚俱下,戲劇效果甚佳。
但我竊以為,這不是為高雄爭取資源的正確態度。
台灣的財劃制度強幹弱枝,絕大多數的稅收上繳中央,再按公式分配回地方。而這個重分配的過程,對高雄非常不公平,這點我是完全同意的。蕪菁雜誌也不只一次提到這件事。
為高雄爭取資源,三位候選人皆同此心,沒有誰會不願意。李眉蓁那種只會跳針一直講3300億的就不提了。那陳其邁與吳益政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於爭取資源的態度與方法。
🔹 搞對態度與方法,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面對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問題,高雄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
我認為要有兩個正確的認識:
👉 第一,中央不是天生要跟地方敵對的。馬政府冥頑不靈也就算了,但蔡政府肯定不是。前提是,你必須瞭解他們要的是什麼。
👉 第二,如果你不能馬上改變不公平的現狀,那就讓自己變強,強到可以影響現狀。
🔹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陳其邁在行政院歷練一年半,成熟最多的地方,在於深入地瞭解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博弈關係。長期作為區域立委,也當過代理市長,陳其邁對於「地方要什麼」的熟悉當然不在話下;但去中央歷練一趟回來,他對於「中央要什麼」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而找到這兩者之間的「交集」,才能找到為高雄爭取資源最有利的切入點。
中央對高雄的要求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大重點:
👉 第一,高雄要能夠跟上整個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是美中脫鉤以後,產業回流、發展國防的大趨勢。
👉 第二,高雄要能夠扮演「南台灣的火車頭」,起到區域平衡的作用。台灣不能只用新竹以北的三分之一個台灣,跟全世界競爭。
陳其邁很能搞清楚重點。在全球美中對抗態勢已成的當下,中央的戰略目標有幾個:首先,是用尖端製造業,尤其是優勢的半導體「矽盾」來保護自己;再來,是發展能源自主;第三,是發展國防自主。而陳其邁的產業政策,包括橋科、興達港風電產業,還有漢翔航太產業與國艦國造等,都不是空思夢想,而是緊跟著國家戰略來的。
而要談到南台灣區域發展,高雄就不能脫離台南和屏東,自己搞自己的。而陳其邁在整個南台灣跨縣市治理的方面,也是論述最完整、最有具體作為的。北高雄科技廊道、捷運延伸等,都是切合著這個目標來的。
這跟「錢」有什麼關係?當然有!當你找到那個交集點,提出好的方案,中央慷慨給錢補助,而地方得到發展的動能,這就是一種雙贏的關係。這就跟在公司跟老闆爭取加薪是一樣的道理,總得要有個說法,你能為公司貢獻些什麼?
反過來說,如果你連好的方案都提不出來,只是自顧自在那邊嚷嚷不公平,那中央要用什麼理由給你錢呢?
🔹 如果你不能馬上改寫遊戲規則,請先強化自己的條件
財政劃分是一個零和遊戲,始終是台灣政治制度的大難題。任何變動,難免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往往爭執不休,到最後不了了之。
遊戲規則不可能是高雄一個人說了算。那麼,我們就必須在現在的統籌稅款公式底下,盡量讓高雄多佔一點優勢。而統籌稅款分配公式,佔最大重要性(權重)的是什麼?是一個地方的「營利事業總銷售額」。簡單說,就是一個地方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所以你要在統籌稅款上佔優勢,首要任務就是強化城市的經濟體質、招商引資。當然你會說,統籌稅款拿得少,沒錢搞建設,要怎麼強化城市的條件呢?
這就回到了上一個問題:你怎麼拿出好的方案,讓中央政府認可,爭取到專案補助,用中央的錢來發展地方的經濟。經濟發展起來以後,自有財源、統籌稅款又能增加,進入一個正向循環的境界。
另一個方式,就是高雄找到自己「佔全台灣獨一無二」的重要性,以此為籌碼,來改變中央分配的規則。例如說,陳菊以石化管線的使用權為談判條件,蛇打在七寸上,要求石化業者的總部遷來高雄,為高雄增加了每年數十億的統籌稅款。這對陳菊任期最後兩年,高雄能夠「收支打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改變,不會是一步到位的。但是,當你一步一步強化自己的條件,日有所進、功不唐捐,總有一天你回頭看,會發現自己的優勢無可取代。
🔹 「高雄人不是乞丐」,我們用對的方法來爭取資源
回到我阿公說的那句話,你要零用錢,就得找一個好理由來討,而不是來無理取鬧。為城市爭取資源,也是一樣的道理。
地方政府能夠提出符合國家戰略的提案,自然就容易爭取到專案補助;而以此為基礎,地方的經濟體質改善了,又能夠回頭來增加自有財源與統籌稅款。找到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合作雙贏的那個「點」,做什麼事情都容易得多。
而最不可取的,就是像像韓國瑜這樣,講一堆荒誕不經的政策,做不到又高分貝怪中央政府不配合給錢。你說,誰會笨到給你錢去搞一個不知所謂的「愛情摩天輪」?
而像吳益政這樣訴諸悲情、聲淚俱下,卻又拿不出具體方法,只是用一些「陽光經濟」之類的空頭口號草草帶過;請問,這樣要怎麼得到市民的信賴呢?
高雄人不是乞丐,只是,我們選擇用對的態度、對的方法來爭取資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