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FSD號稱全自動駕駛系統,究竟是革命還是吹牛?- 方展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新技術雖有助改善人類生活,但如果技術本身還未準備好,人們卻高估技術所能做的事情,或許會造成人命傷亡。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今年10月突然宣布推出全新的「Full Self-Driving」(FSD)測試版軟件,可讓特斯拉(Tesla)電動車從「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模式,升級至全自動駕駛系統,讓原本遙不可及的無人駕駛一下子提早實現!但隨後卻遭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打臉,局方直言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車輛具備完全自駕的能力。到底箇中實情如何?
FSD初試啼聲表現勝預期
2020年10月21日,馬斯克在Twitter上宣布,全新的「FSD」全自動駕駛Beta版軟件已向部分車主推送。相比起當年發布「Autopilot」時的高調姿態,今次特斯拉對「FSD」的態度已略顯低調。據悉,首批獲邀參與測試的車主為數不多,只屬小規模的封閉測試。不過,當愈來愈多測試參與者上傳試車短片,顯示出「FSD Beta」的行車表現更勝預期,讓這款新版自駕系統火速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參照馬斯克先前的說法,「FSD」將會分作3個階段推出:首階段是小規模封測,次階段是較大範圍的公測;如前兩個階段均能順利完成,預計可在2020年12月底前向美國所有Tesla車主推送「FSD」。馬斯克已宣布,「FSD」軟件售價會由8,000美元(約6.24萬港元)調高至10,000美元(約7.8萬港元)。
「FSD」在功能上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呢?啟動「FSD」後,車輛在高速公路上便會懂得自行轉線;駛到十字路口,車輛也能按照導航路線,自動轉彎進入正確的道路;遇到前方有汽車擋住車道,車輛先會自動減速停車,然後轉向繞過前車。不少車主在試用「FSD Beta」後都表示,其自駕表現貼近現實中真人駕駛會做出的反應,非常實用。
司機高估Autopilot能力
不過,「FSD Beta」的升級說明中提醒,這只是早期測試版本,用戶必須謹慎使用,並強調司機在行駛過程中始終要把手放在方向盤上,隨時關注路面情況。今次Tesla特別強調安全性,或許跟「Autopilot」歷年來涉及多宗致命車禍有關。
2015年10月,特斯拉正式發表「Autopilot」,容許車輛在特定情況下進行自動駕駛,讓全球Tesla車迷興奮不已。2016年1月,搭載「Autopilot 7.1」的Model S被視為首款L2級別的車型。根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對自動駕駛分級的定義,L2 級別屬於部分自動駕駛,司機負責周邊監控,並要預備隨時接管車輛,自駕功能包括主動式定速巡航、自動跟車、自動泊車等。
最初Tesla沒有明確說明,L2級別需要司機處於駕駛狀態,行車期間不但要全神貫注監控路面,雙手也不能離開方向盤;有關要求僅在產品說明書上寫了便算,但試問有多少人在開車前會翻閱說明書呢?可能因為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再加上駕駛者高估了「Autopilot」的自駕能力,於是自2016年起間接或直接釀成至少5宗致死交通事故。
致死車禍地點分布中美日
2016年1月,在中國河北邯鄲的高速公路上,一名Model S車主啟動了「Autopilot」,車輛進入定速巡航狀態,惟自駕系統未能準確識別前方的道路清潔車而直撞上去,23歲車主重傷身亡。同年5月,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輛正開著「Autopilot」的Model S,因系統無法在晴朗天色下辨識貨櫃車的白色車身,結果直接撞向貨櫃車,40歲司機死亡。
2018年3月,一輛已開啟「Autopilot」的Model X駛至加州山景城附近,失控撞上公路石壆,再與兩車相撞,司機送院不治。同年4月,日本神奈川高速公路發生一宗碰撞事故,涉事貨車與電單車司機下車商討;一輛Model X從後駛來,因司機啟動「Autopilot」後不小心睡著,以致未能閃避貨車,撞向路旁人群,造成一死兩傷。
2019年3月,佛羅里達州一輛「Autopilot」在運作中的Model 3,失控撞入橫越路口的貨車車底,司機喪生。經歷多宗事故後,特斯拉終於在官網上寫明:「目前的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導航功能需要駕駛員主動監督,無法使車輛實現自動駕駛。」
FSD越級挑戰L5級別
馬斯克早於2020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宣稱,Tesla的自動駕駛技術已非常接近L5級別,預計年底前將完成L5的基本功能開發。換言之,「FSD」已在「Autopilot」基礎上跳過L3和L4級別,越級挑戰L5級別。
SAE把L5級別定義為自動駕駛的最高境界,屬於完全的無人駕駛,在任何場景下均可由車輛完成所有駕駛操作,人類在車上毋須保持注意力集中。至於中間隔著的L3和L4,前者是AUDI與本田等大車廠正在積極實現的技術目標,後者則是Waymo與Cruise等無人車初創努力追求的研發境界。由此視之,Tesla或許已一下子超越所有競爭對手了!
美國監管機構密切關注
在「FSD Beta」釋出後不久,交通安全監管機構NHTSA隨即表示,正密切關注這款新版自駕系統的狀況,當公眾面臨不合理的安全風險時,就會立即採取應對行動;同時,又直接打臉Tesla,強調現時市面上並未有任何一款車擁有全自動駕駛的能力。事實上,參照「FSD Beta」的升級說明,要求車主時刻盯著路面,並把雙手放在方向盤上,這樣的描述只能符合SAE分級定義下的L2級別,即是部分自動駕駛。
兩大無人車初創Waymo與Cruise均坦承,現有技術水平離L5級別還有一大段距離。以Waymo為例,自2020年10月起提供不設安全駕駛員的無人的士服務,服務區域局限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地區50平方里,因有限定操作場景,按照SAE分級定義亦只會視作L4級別。研調機構Forrester曾於2019年分析無人車工程師提供的數據,結果認為全自動駕駛車輛可能要10多年後才能出現。
對自動駕駛持觀望態度
由是觀之,馬斯克宣稱「FSD」是全自動駕駛系統,似乎是有點誇大了。可是,隨著「FSD Beta」步入公測階段,參與測試的車主數量將會大幅增加,意味著Tesla能蒐集更多行車數據,供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反覆學習,加快改進自駕演算法。馬斯克曾透露,擬每5至10天就更新一次「FSD Beta」,務求逐步完善系統,或許終有一天可進化到L5級別……儘管暫時未知那一天何時到來。
因此,現階段大家對自動駕駛應抱持觀望態度,千萬不要被一些令人驚艷的新功能搞得興奮過頭,以致高估了自駕技術所能做的事情。否則的話,日後馬路上可能會經常出現類似以下的不可思議事件:2020年7月,加拿大亞伯達省公路上有一輛車以時速140公里超速行駛,警方接報到場,竟發現這輛行駛中的Model S內裡空無一人,原來兩張前排座椅均被完全放平,司機與乘客都趟著睡覺!亞伯達省皇家騎警交通服務局局長在一份公開聲明中指出,新一代汽車的駕駛輔助系統並不等同於全自動駕駛系統,駕駛者仍須承擔駕駛的責任。
原文:經濟通
#科技 #汽車 #生活
「路口減速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Re: [問題] 台灣人路口沒有減速的習慣-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誠心發問,何謂「經過路口要『減速慢行』」? 明確定義為何? 的評價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為了提升交通安全,政策已經大力宣導路口減速好一陣子 的評價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行經無號誌路口未減速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路口減速定義 在 行經無號誌路口未減速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 的評價
路口減速定義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天,台88線上,一台水產行貨車惡意逼車,從路肩超車直接碰撞黃牌重機。
2020年6月,蘇花公路上,一輛大貨車逆向,直接撞上順向騎行的騎士,造成騎士多處骨折,最終騎士送醫救治仍回天乏術。
2020年7月,一對比利時情侶,來台自駕遊,在行經日月潭附近,遭到砂石車逼車,南投集集分局表示:「外國人對台灣民情不了解」。
是什麼樣的交通環境,讓惡意逼車不斷傷害騎士的生命?是什麼樣的法規,讓四輪駕駛有恃無恐,一而再、再而三的惡意逼車?
讓我們看看現行的逼車條款,「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3、4款規定:
汽車駕駛人「任意以迫近、驟然變換車道或其他不當方式,迫使他車讓道」及「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驟然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暫停」等之違規行為,可處新臺幣6,000元以上2萬4,000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因前項情形因而肇事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另依該條例第4項規定,並吊扣該汽車牌照3個月。
讓我們看看鄰國日本怎麼做。
去年12月,日本警察廳在去年底提出《道路交通法》修法條文,針對惡意逼車行為詳加定義,並於今年6月5日修法完成,6月30日正式上路。
根據修法內容,以妨礙他人通行為目的的「未保持安全距離」、「刻意緊急煞車」等有違規行為,都是惡意逼車。
對於這些行為,日本採取重罰,明定若違規將處以「3年~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是50萬~100萬日圓以下罰金」。警察廳的傳單也明確指出「逼車就是犯罪」。
還有,即使沒有造成交通事故,但是只要違規一次被執法單位取締,就會依規定「吊銷駕照」。
日本的規定,不僅罰金遠高於台灣,對於沒有造成事故的逼車行為處以「吊銷駕照」,也比台灣的記點處罰來得有嚇阻力。
擁有駕駛執照,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有維護道路安全的義務。當你考取駕駛執照,你就應該意識到,自己駕駛著一台如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他人生命財產損失的「凶器」。不僅一般駕駛人要有此自覺,作為職業駕駛更應該有此自知之明。
我們會提出對應的修法提案,嚴懲妨害他人通行的「惡意逼車」,嚇阻如此羞恥的「台灣民情」。
期待行政部門在交通路口大執法結束後,也能正視惡意逼車的問題,提出修法版本,杜絕台灣最醜陋的道路風景。
路口減速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滴滴真的在上海推出無人車了,記者上車親測報告
2020-06-30
本文來源:燃財經
作者:金玙璠、周繼鳳
「兩個黃鸝鳴翠柳,自動駕駛也能走,閒敲棋子落燈花,自動駕駛送到家。」
6月27日,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開始在上海接受公眾體驗報名。
央視主播朱廣權在當天央視新聞的直播中,賣力地宣傳了一波自動駕駛。
前有百度,後有高德、滴滴,從4月下旬到現在的70天內,三家出行平台密集開放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均是僅在部分城市的固定區域內運營,運營車輛和時間有限,隨車配有安全員、測試員。
這在行業內是什麼水平?
滴滴號稱此次在上海投入的是L4級別的智能駕駛無人車,但是在直播中駕駛員多次接管方向盤,遇到復雜場景需要遠程求助,這所謂的L4,是真落地還是搞噱頭?
事實上,不少企業給自家自動駕駛技術的定位都是L4級別,與全自動只差一個級別。
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現在要想達到L4非常困難,短期來看,至少還需要將近1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做到。
亦有觀點認為,最多只能理解為是L4級技術、但並非可商業化的產品。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滴滴這次試乘流程是目前Robotaxi裏最全面的,可以說是一次很好的面向大眾的科普直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燃財經,滴滴這次和其他兩家一樣,營銷意義大於實際。
談L4的商業化更是為時過早,而滴滴這場直播是單純地秀肌肉,吹響IPO的號角。
01.滴滴首秀翻車了嗎?
我們先來看滴滴自動駕駛的車輛和測試範圍。
車輛由沃爾沃XC60改造,據滴滴介紹,給它安裝了近20個感測器,其中包括1個64線雷射雷達、2個16線雷射雷達、7個攝像頭以及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一輛車的造價在100萬以上。
現階段,滴滴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範圍僅限於上海開放測試道路,路線經過汽車會展中心、辦公區、地鐵站、酒店等核心區域,全長53.6公里。
在滴滴指定的接駁地點,央視記者通過App線上下單了一輛自動駕駛網約車,車輛按時到達後,記者打開車門後發現車內前排還坐著兩名工作人員。
滴滴自動駕駛首席運營官孟醒給出的解釋是,兩位工作人員是為了確保行程安全,其中一位是安全員,應對突發情況,另一位是測試員,實時記錄的同時,能夠提前了解路況與安全員進行溝通。
滴滴這次秀肌肉,不巧碰上了上海的梅雨天氣。
據滴滴介紹,遇上大雨,對自動駕駛車輛的雷射雷達和攝像頭這些感測器都是考驗,比如,對雷射雷達來說,雨點、地面上的積水以及濺起來的水花都可能引發噪點,這就相當於「駕駛員」視力變差,需要演算法有效地去除這些噪點,否則容易引發各種急剎。
但現場的記者和滴滴高管也在反復強調——自動駕駛不等於無人駕駛,如今滴滴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可以做到自動駕駛,配備安全員是為了乘客的安全兜底,以便在突發情況下隨時接管車輛。
記者上車前需要手簽一份知情責任書。
汽車行業資深人士陳卿表示,這是目前所有的自動駕駛的常規操作,也是讓用戶認識並對自動駕駛保持警惕的一個重要步驟。
第一次測試是從安拓路公交車站到上海汽車城地鐵站。
整體來看,自動駕駛車輛在剎車、避讓、減速超車、掉頭方面還算順暢,但可以發現,因為速度慢,加上都是右轉彎,車輛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最右側車道。
但是,還是出現了引發大家關注的「翻車」情況:
比如,第一次啟動時,大約等待了兩分多鐘車輛才出發。
記者略顯尷尬,在等待啟動過程中,多次詢問「可以出發了嗎」,介紹完整體情況後,又說起了當天的天氣狀況。
在行駛過程中,駕駛員多次接管方向盤。
直播到39分鐘時,當時車輛路上一個丁字路口,前方、旁邊沒有其他車輛,也無其他突發狀況的情況下,駕駛員開始接管方向盤。
測試員的解釋是,「雨量較大的時候,濺起的水花會對雷達和攝像頭造成影響,駕駛員就會接管方向盤」。
這位測試員稱,接管的另外一種考慮是,自動駕駛是遵守交通規則的,但不能保證行人或者電動車等完全按照交通規則行駛,因此面對幹擾的時候,駕駛員也需要接管方向盤。
當面對相對復雜的場景時,滴滴的自動駕駛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在第二次測試過程中,車前出現了一輛三輪車,三輪車司機蹲在地上疑似修車,如果是普通駕駛員就直接繞道走了,但這對於自動駕駛系統來說,算是一道超綱題。
滴滴解釋稱,這種情況屬於復雜場景,自動駕駛系統需要通過車內的感測器實時將數據發到遠程協助中心,由遠程協助中心給出協助指令。
「前方突遇障礙,自動駕駛汽車自動變道」,自動駕駛車收到指令後,默默地繞開了前方的三輪車。
「這(滴滴)和百度沒有太大區別,這也是目前國內最好的水平之一。」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如此評價。
02.真假L4
滴滴號稱此次在上海投入的是L4級別的智能駕駛無人車。
L4是什麼概念?
按照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的定義,無人駕駛分為從0級(完全手動)到5級(完全自動)6個等級。
最高級別L5可以做到全場景全自動,但目前科技水平有限,只能算是一個理想化目標,而在走向L5的路上,每提高一個等級,自動化的程度就會晉升一級台階。
其中,L3級別屬於條件自動化,車輛在特定環境中可以實現自動加減速和轉向,不需要駕駛者的操作。
L4的自動化程度更上一層樓,全程不需要駕駛員,但有限制條件,例如限制車輛車速不能超過一定值,且駕駛區域相對固定,並且一旦發生特殊情況,駕駛員可以切換到手動駕駛。
前不久,工信部也出台了中國版的自動駕駛分級標準,L3為有條件自動駕駛,L4為高度自動駕駛。
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外的標準。
那麽滴滴和國內同行處於什麼技術水平呢?
米磊給出的側面答案是,現在要想達到L4是非常困難的,短期來看,至少還需要將近1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做到。
「現在我們看到的,要麽是低速,要麽是在簡單場景,而且短期內不可能去掉安全員去測試。」他表示。
「目前國內的自動駕駛水平,L3都沒到,主要靠產業吹。」一位長期研究造車新勢力的分析師告訴燃財經,所謂的L3,其實都是一些結構化道路的L3功能,也稱為特定場景的L3自動駕駛,均是一些非常有限的場景,而自動召喚是L4的一個很小的應用場景。
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則透露,目前滴滴給自己的定位是L4級,但很難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只能理解為是L4級技術、但並非可商業化的產品。
另一位研究自動駕駛的業內人士對燃財經表示,如今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由兩大類公司研發推廣。
一類是傳統的汽車製造生產商。
這些公司面向的是C端消費者,「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不太敢宣稱自己的技術已經達到了L4級別。」
另一類便是汽車新勢力。
這些公司短期內並不會向消費者出售自動駕駛車,而是為了給投資人講好故事,拿到下一輪融資。
「他們本身也不會自主造車,更多的是委托一家代理公司幫忙改造。」
如今,自動駕駛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帶來的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比如,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將白色卡車誤識別為天空,致使車輛駕駛員死亡;Uber自動駕駛系統對夜晚橫穿馬路的行人識別分類不準而發生事故,致使對方死亡。
再加上L4是高度自動化,不需要駕駛員,在安全保障方面也就對研發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經常會有人跳出來說自己達到了L4水平。」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L4級別,絕不只是車的問題,配套的基礎設施也要有對應級別的支持,自動駕駛系統的級別越高,越需要依靠基礎設施的支持來確保安全性。
在他看來,如果基礎設施方面有了足夠的支持,L4技術的應用是沒問題的,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國只能在有限的幾個地方測試應用L4級別技術。
如今,國內只有六城開放自動駕駛載人道路測試和試運營,且對車輛數量測試裏程等都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取消安全員。
滴滴此次的試運營也僅限於上海嘉興的固定路線。
03.真落地還是搞噱頭?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對燃財經表示,這次滴滴的試乘流程是目前Robotaxi裏最全面的,是一次不錯的面向大眾的科普直播。
在直播一開始,滴滴展示了指揮中心的交通大數據的分析界面、自動駕駛車隊的管控界面,技術講解也更加全面細致,紅綠燈計時時間的實時調整概念、車路協同、安全員培訓都有所提及。
「但和其他家一樣,宣傳、營銷的意義大於實際(應用)。」其中一位業內人士說。
就在滴滴推出Robotaxi服務的前五天,高德打車和自動駕駛出行企業文遠知行WeRide達成合作,在廣州正式上線Robotaxi服務。
更早上線的還有高德與自動駕駛公司AutoX(4月28日)在上海接入的Robotaxi體驗活動、百度Apollo在長沙開啟的Robotaxi打車服務(4月19日)。
前有百度,後有高德、滴滴,從4月下旬到現在的70天內,三家出行平台密集開放Robotaxi服務。
「今年的疫情利好無人駕駛,行業關注度開始上升,各家應該都在根據環境的變化去推動測試。」
在米磊看來,有滴滴這樣的公司進入,說明這個方向是對的,但Robotaxi的商業化的難度係數也是最大的,比其他場景都要難。
一位汽車領域創業者表示,從各家通用的免費策略來看也是如此,商業化成績並不是他們的關注點。
陳卿告訴燃財經,現階段固定路線的載人運行計程車服務意義不大,離真正的商用距離還很遠。
三家開放Robotaxi服務的平台均是:目前僅在部分城市的固定區域內運營,運營車輛和時間有限,隨車配有安全員、測試員。
除滴滴只能預約體驗試乘外,另外兩家對外的宣傳口徑是「呼叫不需要提交申請或審核,流程與一般網約車無異」。
其中的滴滴,雖然從2016年就開始組建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次年在美國加州設立首家海外AI實驗室,但其實前些年的動靜並不大。
直到去年,滴滴開始加強布局,8月份將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沃芽科技,天眼查顯示,今年5月底獲得軟銀超過5億美元融資,成為國內這一領域的最大單筆融資。
可能是有了五億美金的底氣,孟醒在直播當天表示,到2030年,滴滴出行平台將擁有100萬輛全自動的無人駕駛汽車。
滴滴CEO程維已經考慮清楚了,「至少還需要做十年持續投入的計劃」。
滴滴方面此次在直播中除了自報單輛車成本百萬左右外,還透露,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現階段需要配備一名安全員、一名測試員,其中安全員的培養成本也很高,需要經過1-2個月的培訓,錄取率僅為1%。
按照文遠知行工程資深副總裁鐘華此前的表述,無人駕駛公司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4階段,即限定區域、限定時間的全無人駕駛測試和試運營,進入第5階段(實現大範圍大規模的全無人駕駛運營)方能實現盈利。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今年4月份發布的研究報告《Robo-taxi商業化現狀、挑戰及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如今計程車司機人力成本與自動駕駛改造成本基本持平,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以傳統燃油車的計程車為例,自動駕駛計程車成本依舊略低;與電動計程車相比,自動駕駛計程車改造成本需控制在50萬左右,二者基本持平。
未來5-10年人力成本將會進一步升高,而自動駕駛系統改造成本會逐漸降低。
預計2025年左右,Robotaxi取消安全員並規模化部署後,其成本優勢凸顯,帶來出行服務的顛覆。
麥肯錫的預測是,Robotaxi每公里成本不斷下降,與傳統計程車成本相比將在2025至2027年之間達到拐點。
但與此同時,Robotaxi的實際落地應用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建議》中寫道,如今的技術雖可處理交通路況90%常規問題,但剩下的10%影響巨大,需要花費90%的時間解決,長尾效應明顯,且示範場景與真實商用場景存在差距。
而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尚處於陌生認知階段。
「L3自動駕駛量產難以落地,L4遙遙無期,所以能講故事的Robotaxi成了這幾年的熱門」。一位知乎網友如是寫道。
陳卿亦告訴燃財經,「滴滴自動駕駛體驗車,離宣稱的L4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計程車領域的無人駕駛,五年之內都是難以落地的,談L4的商業化更是為時過早,而滴滴這場直播是單純地秀肌肉,吹響IPO的號角。
附圖:▲來源 / 直播截圖 記者正在簽署知情責任書
▲來源 / 直播截圖,圖中安全員已接管方向盤
▲來源 / 直播截圖,自動駕駛網約車前方遇到三輪車障礙
資料來源:https://chinaqna.com/a/112696?fbclid=IwAR0DFhoJ-qcw2TNX68nRy7inB7Xvpe5c6F8yxaPTv6r1aWaLhv-OPS9uLOE
路口減速定義 在 誠心發問,何謂「經過路口要『減速慢行』」? 明確定義為何? 的推薦與評價
一、行近鐵路平交道,不將時速減至十五公里以下。 · 二、行近未設行車管制號誌之行人穿越道,不減速慢行。 · 三、行經設有彎道、坡路、狹路、狹橋或隧道標誌 ... ... <看更多>
路口減速定義 在 為了提升交通安全,政策已經大力宣導路口減速好一陣子 的推薦與評價
法律上的減速慢行定義是有情況就要停下不能撞擊,煞不住代表車速過快,就算煞住了被後車撞,也只是變成後車“應注意未注意”,哪怕意外的主因是他人違規。 ... <看更多>
路口減速定義 在 Re: [問題] 台灣人路口沒有減速的習慣-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mou1030 ( 無名)》之銘言:
: 為什麼台灣人沒有紅綠燈的路口
: 可以不減速通過?
: 而且到底是有多大的勇氣,
: 可以在路口加速通過?
: 後來我發現,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不減速慢行,似乎是也沒有什麼罰則…
: 台灣人真的很奇怪,不怕死不怕痛….
看起來
交通安全在台灣被重新定義了
不是明講
而是透過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裁決
原則上
要減速、停止的只有先行權低的一方
像是支道、對方行人
先行權順位比較高的一方幹嘛減速?
科科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我帶來渾沌,亦帶來秩序;我是暗影,亦是光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208.2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663401278.A.4E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