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中國嗎?
有個日本導演竹內亮,沒多久前到武漢拍了個紀錄片,訪談武漢人,談瘟疫。中國是這樣的,你戴什麼眼鏡看,你就看到什麼。從竹內亮的角度看,武漢充滿人情,城市受盡委屈。而對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把全球瘟疫的中心,給我們不可能親自造訪的人,一個認識的角度。但,就算看了一百遍,你能說,你懂中國嗎?
或者說,如果你住武漢,身歷幾個月的地獄之旅,而得以重回人間,你講的話,就代表中國,你就懂中國嗎?如果這樣都不算懂中國,誰才有資格說懂中國?中國這個大象,誰來摸,都只能摸個毛皮,看不清全貌。然而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談中國事?
放屁。
英文有句話說,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not data「小故事的複數,不是數據」,你給我個鏡頭,給我些時間,我保證可以剪出一個和竹內導演不同的版本,一個台灣人人叫好,而武漢人人恨之入骨的武漢故事。不少親共的台灣年輕人,來我這地方大放厥詞的一些傢伙,你如果有辦法進到他們內心,你會發現,他們記憶中的國民黨威權時代,和台灣主流年輕人不太一樣。他們的故事裡,不但政府有情有義,人人忠黨愛國,社會安定而繁榮,而且父祖個個身世顯赫,盡辦大事。他們懂台灣嗎?不懂。而他們懂中國嗎?恐怕也不懂的。父親身份證上的祖籍,因為他們不再歸去,而變得遙遠而美好。他們的中國,早就不在這世上了。
但就算中國人也不懂現在的中國。
而且就算看數據,而不要講小故事,也一樣無法一窺中國全貌。不但中國的數字不可信賴,中國數字還一日數變,經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和江澤民時代一樣嗎?和習近平時代一樣嗎?不一樣。所以我們該「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嗎?中國的故事不能聽,中國的數據不能用,誰能懂中國?不應該是這樣的。
前面的那句英文,據說原意是相反的,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data,「小故事的集合,就是數據」。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當你不偏食地取用中國材料,用開放的角度看各種中國的資料、數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類似的模式,一再出現,你可能就接近真理了。所以在中國的小粉紅不懂中國,留在台灣的孤臣孽子,也當然不懂中國,因為他們是有偏見的。
「哼,你們這些逢中必反、猛抱美國大腿的台獨,才是有偏見的人。」也許,但我們作學問的人,有盡量看些別人不想看的東西就是。
但這不是懂不懂中國的重點。
我們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做實證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拿著資料說故事,或者是「撈魚」,拿著迴歸分析工具,到處試數據。但這些實證的背後,其實都有模型在趨動。也就是說,因果關係已經在理論上建立,數據只是證實這樣的關係。雖說「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但如果變數控制得當,有理論當基礎的迴歸,其實得到的是因果關係的結果。經濟學大部份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系統的均衡,而最重要的均衡條件,就是「供需平衡」。
所以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看中國,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數據配合著模型變動。車子突然賣多了,背後是人口增長的需求增加,還是生產力提升的供給增加,不同的趨動力,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趨動力,背後又有不同的均衡條件,環環相扣。
持有這種均衡的看法,一旦配上大量的「小故事」,經濟學家就可以慢慢了解系統均衡的變化。這動態變化,也許觸覺敏銳的當事人,可以感受一二,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當局者迷,因為習以為常,「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什麼大驚小怪」。更有時候,這動態變化,是統治者,刻意掩飾,就更不容易讓平常人,尤其是當局論述,是可以不用驚動他們生活,讓他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想像,就更不會讓他們察覺世局的變化。你說他們懂中國?懂個屁。
所以,小屁孩們,不要再來我這裡撒野,你才不懂中國。
經濟學的均衡觀,背後其實是人性。人性萬年不變,但人的行為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因為自利的人性,會回應誘因。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讀史。歷史的時間縱深,把經濟的供需均衡,加上了長時的動態觀。有這樣的深度,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正面臨什麼樣的改變,才不會井底之蛙一樣的認為,「中國一直都是這樣,你不懂」,或是「中國經過歷史的考驗,博大清深,且複雜,你不懂。」
罵別人不懂中國的,最喜歡嘲笑台灣人自豪的民主自由。我是覺得很好笑,黃安、黃智賢這些人,如果沒有台灣的民主自由,如果台灣真的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還有他們撒野的空間嗎?真以為成為罵台急先鋒,就根正苗紅,和人家當起趙家人來了?革命公子哥們,看你們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但因為有民主保障的言論自由,他們才能露盡當人奴材的狗腿樣,而沒有牢獄之災的危險。
「民主、自由」被那些個小屁孩、小粉紅訕笑,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人類為追求自由而產生的民主革命,正是推動人類社會均衡改變的最大推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因為他們不懂自由,所以看著美國疫情一天天變嚴重,他們開心的笑了,他們感到安慰,看吧,民主不能當飯吃,自由還會讓你染病死。
灰色有五十種不一樣的灰,自由更有不只五十種的自由,對各種自由的不同認知和實踐,是擁有自由的人,才會有機會論辯,才會有機會檢討,才會產生為保障自由的均衡手段。
美國建國之初,很重要的一個爭論點是宗教自由。絕大多數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聖經、上帝和教會,都還是生活的重心。但因為思想啟蒙的緣故,具有進步思想的開國先賢,提出了真正的宗教自由,信什麼都可以,不信也可以,政府不可以介入信仰,更不可以為任何宗教,提供優惠,真正做到「政教分離」。這個宗教自由,就是日後美國變成先進國家裡,信基督教最虔誠的國家的緣故。傳統的歐陸國家,尤其是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到了近代,反而國民都不上教堂,這些人,很多生下來就規定是天主教徒,人生對宗教的選擇,就是「天主徒」,「不信教」兩途,但美國不一樣,信基督的美國人,他們的宗教選擇,不是二選一,而是各種教派裡擇一,還可以不信教。因為你有選擇,所以你思辯宗教的意義,因為你做了選擇,所以你誠心信主。這種宗教自由帶來的深層宗教認知,不是儀式化的天主教國家所能比擬。
對自由的認知也是這樣。
沒有自由的地方,人生下來就只有兩種選擇,「視自由為無物,因為沒有,所以不屑自由」或者是「自由變成人生最大的想像,充滿渴望」。不管是哪一種,對自由的認識,就是黑與白。這兩種極端的看法,「美國人太自由了,亂得很」,「美國人多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有問題的。自由的五十種不同色度,只有在自由社會的人,才有辦法分辨。為什麼禁槍的問題這麼難解決,每年死於槍擊的人這麼多,因為這牽扯到美國的憲法、美國的生活方式,還有美國人對政府的態度。想要不受槍枝威脅自由的人們,怎麼用法律和民主程序,說服擁槍自重的其它人。或者是,不信賴政府,居住在危險地方的人,如何用憲法保障的方式,反對別人侵害他擁槍自衛的自由。這樣不同色度的自由,豈是沒嚐過自由的人能夠了解?
每天五萬個冠狀病毒病例,嚇死人,政府怎麼不管?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生死和自由,居然也可以有同等的比重。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笨蛋和傻瓜,和你有一樣的自由權利。
我一天到晚講「民主、自由」,會把它當陳腔濫調的,多半是這種對自由無知的人。而這些對自由無知,或者是享受著自由而無感、對自由不屑一顧的人,正是不了解自由正在對人類造成改變的人。上天造人,但萬年以來,人類一直沒有辦法把上天給的腦袋拿來發揮創造,人類一直束縳於為了求生存而不得接受的專制框架,近幾百年來,人類終於可以靠著解放的心靈,突破這個令人窒息的框架。這個改變專制均衡的勢,浩浩盪盪,沛然莫之能禦。
「中國人不適合民主、自由」,「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些獨裁者拿來唬弄、奴役人民的話,卻被這些可悲的小粉紅、小屁孩,朗朗上口。對史的無知,對世界大勢的不了解,才不知道中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時候,正是少數中國人享有自由的時候。被奴役的人,把上天賦予的腦和心靈棄之一旁的人,豈有資格自封偉大。
我不懂中國,好吧,但你不懂自由,傻的是你,笨的不是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海的聖地 】 || #天女產子的異界空間:#沖繩与那原的親川 / 李長潔 || . 只能說,与那原這個地方太冷門,在3個小時的小旅行裡,我連日本觀光客都沒有看到(笑)。只是,為什麼我還執意探訪此冷門地區呢?除了看看上回說的沖繩現代主義建築「聖克拉拉教堂」外,更是為了琉球創世神話之一:#天女...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Re: 貝聿銘與其事務所- 看板specialman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機關名稱:東海大學 - 標案瀏覽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Archifield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路思義教堂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路思義教堂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INTERES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2022東海大學教堂開放時間-暢飲推薦,精選在Youtube介紹影片 的評價
- 關於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落成近一甲子! 東海路思義教堂閉館修繕一年 - YouTube 的評價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馬諦斯剪紙藝術】
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因運用鮮麗色彩與流暢洗鍊繪畫技法聞名於世。他是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作品以繪畫為大宗,並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同被公認為定義二十世紀初視覺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
直到如今,雖常常跟野獸派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野獸派運動僅維持數年便告終。若從1905年野獸派正式登場昭告世人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算起,也不過兩年光景。對多數藝術家來說,野獸派只是一個過渡學習階段。
1908年時,由於人們對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關於自然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主張愈形重視,導致野獸派奔放的情感表現看起來熱情過度動盪不安,反之,被塞尚、野獸派和非洲原始藝術刺激出來的立體派邏輯分析反而顯得更〝塞尚〞。於是野獸派畫家先後陸續散去,尋求出路。
〝跳槽〞到不同風格的原野獸派成員中,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算是比較早落跑的一位,他與畢卡索聯手發展立體主義,1908年畫下的《艾斯塔克的房子》(Houses at l'Estaque)甚至是為立體派定名之作;儘管始終被畢卡索的光芒掩蓋,兩人合作關係到一戰爆發隨即了結。德漢(André Derain,1880-1954)在受到立體主義短暫嘲諷後,回到新古典主義之路並受到歡迎。
至於馬諦斯則獨自追尋個人道路,持續前行,在自我情感和所描繪的世界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
馬諦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馬奈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席涅克(Paul Signac,1863- 1935)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更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十年間,馬諦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1920年代洋溢異國風的女性肖像,畫面中充滿光線、鮮豔色彩和大量裝飾圖案,質樸華麗又輕鬆的風格受到好評。1930年之後,他採用了更大膽的簡化形式。
至此,他將塞尚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闢出康莊大道,開創現代藝術精彩面貌。
=======================
然而不像死對頭-短小精悍的畢卡索幾乎終生頭好壯壯,馬諦斯於1941年曾因十二指腸癌接受兩次痛苦手術,當時他已高齡72歲。這般重大手術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元氣大傷,何況年屆七旬如他。術後雖撿回一命,但傷口組織壞死導致他腹部肌肉不足,再也無法站立,從此只能藉由輪椅代步。
與病魔角力獲得險勝的馬諦斯,血液裡依舊流淌著藝術創作的豐沛因子,無法站立揮灑顏料,那就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繪製小型作品。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受盡病痛折磨,虛弱到只能長期臥床,他也未曾停止。
術後受限於生理條件,馬諦斯只能改變工作形式,轉向從事剪貼藝術,剪刀和色紙成為他此時最親近的工具和媒材。
他使用剪刀將彩色紙張剪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接著組合出生動活潑的各式構圖,可說是一種嶄新藝術媒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長期探索線條、形式和色彩完美平衡的最終產物。
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被他稱為〝以剪刀繪畫〞和〝直接裁剪色彩〞,也符合其〝簡化形式〞與〝平面裝飾性〞的重要藝術特質。意即透過非傳統的工具→剪刀,將顏料和紙張轉變成一個由植物,動物,人物和各類形狀組成的花花世界。
=======================
馬諦斯如何進行剪紙作品?老先生已經疾病纏身且行動不便,工作室助理當然得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助理使用水粉顏料(gouache)在紙上著色。
馬諦斯從巴黎和尼斯購買了多色顏料,助理會從大捲紙筒裁剪紙張,將水粉顏料塗在紙上等待乾燥。近看這些剪貼作品會發現,有些紙張上的顏料塗抹得較稠密,有些筆觸則較為明顯。
然後,馬蒂斯會將各樣色紙放在地板,剪下形狀,再將它們排列成構圖。
如果是尺寸較小的作品,藝術家會直接使用圖釘在板子上排列。若是尺幅較大,他會指示助理將紙片釘在工作室的牆上。整個構圖確定之後,再由專業人員永久固定。裁剪時多數使用大剪刀進行,不過仔細檢查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紙片,便能發現他肯定使用了各種尺寸的剪刀。
彩色紙片可能是用別針或圖釘固定。尤其製作大型作品時,助理會按照藝術家的指示,將切割好的紙片釘在牆上,進行多次拆卸調整。有些圖形邊緣的針孔便記錄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被重新定位和安裝的痕跡。
=======================
追溯起來,馬諦斯的剪紙藝術並非到晚年才突然從天而降,依照他自己的說法,多年前便已開始默默發展→暗自留一手才能嚇嚇〝好朋友〞畢卡索啊~
早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所作舞碼《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20年首演)中,他就以剪紙設計了舞台布景。
接著1930年代初期,馬諦斯接受重要的美國贊助者阿爾伯特,巴恩斯博士(Albert Barnes,1872-1951)委託,為其大宅製作壁畫《舞蹈》(Dance)→靈感源自1910年為俄羅斯慈善家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Sergei Shchukin,1854-1936)所繪製的《舞蹈》(Dance)。
《舞蹈》壁畫突出女性身影在抽象幾何背景下,簡潔純粹卻極具動感的特質。再者馬諦斯選擇壁畫也是為了突顯作品紀念性意義。此般畫作結合建築物的形式,讓他朝向實現夢想邁出了一大步,後來1948-51年的汶斯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室內裝飾設計則為其圓夢之作。
=======================
身為現代藝術領頭人物,馬蒂斯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剪貼藝術曾擴展到書籍插圖領域,比如1947年出版的《爵士樂》(Jazz)小書。書中共包含20幅作品,主題以馬戲團和戲劇為主,命名為《爵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這本小書高度實驗性的即興創作特質。
繼反應熱烈的《爵士樂》之後,馬諦斯剪紙藝術越臻成熟並穩步增長,終究創造出大如壁畫之作,例如1946年的《天空的大洋洲》和《海洋的大洋洲》是他最初大型剪紙作品。畫面中布滿各式魚類和海洋植物,很可能反映了藝術家進行手術之前,仍能自由活動時,前往大溪地的旅遊經驗。靜觀畫面時,似乎自己也會跟著一頭栽進大溪地明媚風光,怡然優游於大洋洲的碧海晴空之中。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Large Decoration with Masks,1953)則為所有剪紙作品中,尺寸規模最大型者。這幅作品最初被認為是用來研究陶瓷壁畫之用,大器壯觀,結構對稱,具備建築物的規模比例。兩側柱子將每4列一組的花結包圍,在近10公尺的廣闊區域上形成了網格狀。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看來雖是相對靜態,但透過生動色彩分布增添大量活潑動勢感。明亮蓬勃色調與白色背景相映襯,流溢於整個表面,使得觀者雙眼在充滿平靜有序和動態能量的對比效果中來回移動,進而感受高度感官歡愉。
這,也是馬諦斯一生創作宗旨:既活潑又和諧,豐富多彩且牽引人心的表現形式。
=======================
先不管民俗傳統,剪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種新媒材,至少在西方藝術史中,尚無人如此應用。這些追求色彩與形式高度平衡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純繪畫,而是種直覺雕塑。
老先生曾說,剪紙藝術讓他在作品中尋得自我,與作品融合成一體,就像裁出一隻小鸚鵡時,自己隨之變成小鸚鵡般。這也是最索性乾脆的自我表達方式。當他過濾了複雜外在,裁出物體的純粹本質時,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精確性。
即使承受肉體衰敗老去,依舊無所畏懼,創作不輟,徹底實踐現代藝術多元開放特質。馬諦斯在晚年藉著剪紙實踐了終生藝術關鍵思想與邏輯,因為造型極為單純,更加磨練他的裝飾才能,同時實踐〝以最簡約造型激發人類最豐沛情感〞的主張;尤其絢麗色彩效果,對年輕藝術家具有重要啟發與意義。
欣賞這些看似童趣,實則融匯大師藝術思路的精彩作品,再對照他當時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方式,你真的不得不由衷佩服,更深切感動於藝術之美好。
=======================
下回若有機會見到剪紙作品本倫,尤其是大型作品時,不妨仔細觀察,找找色紙上的顏料筆觸和邊緣針孔。然後還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萬般榮幸地充當大師助手,被吆喝來吆喝去,在牆面上上下下整個很忙碌的畫面…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海的聖地 】
|| #天女產子的異界空間:#沖繩与那原的親川 / 李長潔 ||
.
只能說,与那原這個地方太冷門,在3個小時的小旅行裡,我連日本觀光客都沒有看到(笑)。只是,為什麼我還執意探訪此冷門地區呢?除了看看上回說的沖繩現代主義建築「聖克拉拉教堂」外,更是為了琉球創世神話之一:#天女降臨與天女產子。与那原這個小小的冷僻區域,竟然是琉球創世神話中的重要神聖空間,也是傳統朝聖儀式「#東御廻」(東御廻り)的第一站。
.
■ #解讀天女傳說
.
所謂「天女」,就是「#天上來的女性」,在世界各地的傳說故事中,幾乎都有天女的類型,像是嫦娥、女媧、織女、羽衣天女、白鳥處子等等。日本精神分析大師河合隼雄(2003)在《#日本傳說與日本人的心靈》裡解釋,這些神話故事中的神奇女性,隱喻著人類的精神結構,訴說著人類向自然狀態的渴求。例如,動物的「#再生能力」所蘊含著「生命力」之想像。不過,也有歷史學者認為,#天女傳說是政治性的,時常隱含著權力關係的施展。內向與外向的兩種解釋並不相互矛盾,都可以成為我們理解各種天女傳說的解讀方法。
.
■ #沖繩的三大天女傳說
.
回到沖繩,沖繩也是重要的天女故事發源地,主要有3個天女故事:
1. #天女產子:是琉球創世神話的其中一個地點,相傳琉球創世神阿摩美久(Amamikiyo)在与那原的御殿山降下後,於与那原親川產下御子,為琉球人之始;
2. #察度出生傳說:相傳他是浦添謝名的奧間大親與仙女飛衣(羽衣)所生的兒子;
3. #銘刈子之女傳說:相傳銘刈偷藏天女衣物,又跟天女結婚生女,天女的女兒便是尚真王的妻子;
我們可以看到3個天女的故事分別指向琉球歷史中的三段時代:#天孫氏時代、#察度時代、與 #尚真王期。
.
天孫氏時代難以追溯,主要從近世的典籍《中山世鑒》、《中山世譜》、《球陽》中見到,天孫氏持續了二十五代的王統,奇怪的是,這25位國王都未具名。稱作「天孫」其實就是與神話故事形成連結,並非是一個實質的王權統治,而是鬆散的領導,教導琉球人烹飪、居住、農耕,於中山建立首里,形成初步的行政運作。
.
再看到「察度出生傳說」與「銘刈子之女傳說」與天女的關係,以及傳說故事的相似,幾乎可以說,這兩個天女傳說是一種政治手段,利用了神話故事來增添統治者身份的神祕感與王權的威嚴(高良倉吉,1980)。
.
■ #東御廻朝聖的第一站
.
与那原做為「東御廻」朝聖的第一站,其跟琉球天女創世傳說的緊密關係,絕對不下於知名的觀光地點「#齋場御嶽」。東御廻是琉球國王的巡狩之禮,皇室在特定的時候一路走訪民間,並且祭祀重要的聖域,東御廻的路徑包含首里城東方与那原町、佐敷町、知念村、玉城村等地方的聖域,大部分與太陽神、天女相關(如 #御殿山、親川、齋場御嶽等),其他則與農耕相關(如 #受水走水)。
.
■ #天女降臨的御殿山
.
我拜訪的這個小城市,与那原,在古代時是更接近海邊,海岸線隨著時間逐漸往外挪移。因此,當初天女降臨的地點,其實是在海岸邊,並稱之為「#浜の御殿」,今天則稱「#御殿山」。可惜最近御殿山周遭正在進行工程,便進不去了。只好繼續前往天女產子的傳說空間,親川。
.
■ #天女產子的親川
.
在沖繩的地理上,稱乾淨的流動水源為「川」,以一個島嶼型的國家來說,乾淨的淡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須品,因此琉球有著祭祀川、泉、井的信仰。親川,是東御廻朝聖之路中提供用水的靈泉,相傳也是天女從御殿山下凡後,生子並清洗天孫御子的水源地。
.
水,常常是神話故事中帶來靈驗的元素。民俗學者和田萃(1997)認為,水被常民當做是富有咒力的事物,人們透過清洗、潑灑等與水相關的儀式行為,來象徵淨化、除惡、重生等意涵。而親川則是一種稱做「#變若水」(変若水)的聖物類型,變若水的故事總指涉「生產」、「回春」、「再生」等,就像天女取用親川的清水來洗淨初生胎兒。
.
■ #保持青春美麗之咒術水
.
毛利美穗(2018)在琉球的故事中找到,人們將親川喚做「#孵化之水」(孵で水),是將水對於自然界的孕育之意,轉喻到親川的實際使用上,也就是「變若水」的意思。而孵育的概念同時也指向動物,琉球人對蛇類蛻變再生能力的敬畏,也反映著對母性生育的神聖崇拜。所以,親川被認為對於保持美麗青春有著相當靈驗的效果。
.
在《琉球国由来記》中描述了琉球最高女巫「聞得大君」在東御廻朝聖時,首先便要來親川舉行「#水撫」儀式(お水撫で)。從親川中取出清水於容器中,接著與中指沾著靈水,輕輕地擦拭聞得大君的額頭並施咒,這樣一來,聞得大君便在親川的聖水浸潤下,重新獲得最高靈力。
.
■ #小城市裡的巨大異界空間
.
親川現在位於与那原的「綱曳資料館」旁,一個小小的公園,沒想到藏著創世神話的基礎,幾百年來的神聖儀式從此開始。同時象徵精神世界與王權政治的異界空間,安靜如常地在孩童的盪鞦韆旁隱隱運作著,打開水龍頭,用手汲取了些清水往臉上拍拍。
.
嗯,#好像有變帥一點點。
.
.
■ #親川地點:〒901-1303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与那原
.
■ #參考文獻:
1. 河合隼雄, & 河合俊雄. (2003). 神話と日本人の心 (Vol. 6). 岩波書店.
2. 高良倉吉. (1980). 琉球の時代: 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Vol. 28). 筑摩書房.
3. 毛利美穂. (2018). 聖泉と潮にみる祈りの空間: 沖縄の御新下りと豊年祭を中心に.
4. 和田萃. (1997). 日本古代の儀礼と祭祀・信仰.
.
文字 / 攝影:李長潔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海的聖地 】
|| #天女產子的異界空間:#沖繩与那原的親川 / 李長潔 ||
.
只能說,与那原這個地方太冷門,在3個小時的小旅行裡,我連日本觀光客都沒有看到(笑)。只是,為什麼我還執意探訪此冷門地區呢?除了看看上回說的沖繩現代主義建築「聖克拉拉教堂」外,更是為了琉球創世神話之一:#天女降臨與天女產子。与那原這個小小的冷僻區域,竟然是琉球創世神話中的重要神聖空間,也是傳統朝聖儀式「#東御廻」(東御廻り)的第一站。
.
■ #解讀天女傳說
.
所謂「天女」,就是「#天上來的女性」,在世界各地的傳說故事中,幾乎都有天女的類型,像是嫦娥、女媧、織女、羽衣天女、白鳥處子等等。日本精神分析大師河合隼雄(2003)在《#日本傳說與日本人的心靈》裡解釋,這些神話故事中的神奇女性,隱喻著人類的精神結構,訴說著人類向自然狀態的渴求。例如,動物的「#再生能力」所蘊含著「生命力」之想像。不過,也有歷史學者認為,#天女傳說是政治性的,時常隱含著權力關係的施展。內向與外向的兩種解釋並不相互矛盾,都可以成為我們理解各種天女傳說的解讀方法。
.
■ #沖繩的三大天女傳說
.
回到沖繩,沖繩也是重要的天女故事發源地,主要有3個天女故事:
1. #天女產子:是琉球創世神話的其中一個地點,相傳琉球創世神阿摩美久(Amamikiyo)在与那原的御殿山降下後,於与那原親川產下御子,為琉球人之始;
2. #察度出生傳說:相傳他是浦添謝名的奧間大親與仙女飛衣(羽衣)所生的兒子;
3. #銘刈子之女傳說:相傳銘刈偷藏天女衣物,又跟天女結婚生女,天女的女兒便是尚真王的妻子;
我們可以看到3個天女的故事分別指向琉球歷史中的三段時代:#天孫氏時代、#察度時代、與 #尚真王期。
.
天孫氏時代難以追溯,主要從近世的典籍《中山世鑒》、《中山世譜》、《球陽》中見到,天孫氏持續了二十五代的王統,奇怪的是,這25位國王都未具名。稱作「天孫」其實就是與神話故事形成連結,並非是一個實質的王權統治,而是鬆散的領導,教導琉球人烹飪、居住、農耕,於中山建立首里,形成初步的行政運作。
.
再看到「察度出生傳說」與「銘刈子之女傳說」與天女的關係,以及傳說故事的相似,幾乎可以說,這兩個天女傳說是一種政治手段,利用了神話故事來增添統治者身份的神祕感與王權的威嚴(高良倉吉,1980)。
.
■ #東御廻朝聖的第一站
.
与那原做為「東御廻」朝聖的第一站,其跟琉球天女創世傳說的緊密關係,絕對不下於知名的觀光地點「#齋場御嶽」。東御廻是琉球國王的巡狩之禮,皇室在特定的時候一路走訪民間,並且祭祀重要的聖域,東御廻的路徑包含首里城東方与那原町、佐敷町、知念村、玉城村等地方的聖域,大部分與太陽神、天女相關(如 #御殿山、親川、齋場御嶽等),其他則與農耕相關(如 #受水走水)。
.
■ #天女降臨的御殿山
.
我拜訪的這個小城市,与那原,在古代時是更接近海邊,海岸線隨著時間逐漸往外挪移。因此,當初天女降臨的地點,其實是在海岸邊,並稱之為「#浜の御殿」,今天則稱「#御殿山」。可惜最近御殿山周遭正在進行工程,便進不去了。只好繼續前往天女產子的傳說空間,親川。
.
■ #天女產子的親川
.
在沖繩的地理上,稱乾淨的流動水源為「川」,以一個島嶼型的國家來說,乾淨的淡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須品,因此琉球有著祭祀川、泉、井的信仰。親川,是東御廻朝聖之路中提供用水的靈泉,相傳也是天女從御殿山下凡後,生子並清洗天孫御子的水源地。
.
水,常常是神話故事中帶來靈驗的元素。民俗學者和田萃(1997)認為,水被常民當做是富有咒力的事物,人們透過清洗、潑灑等與水相關的儀式行為,來象徵淨化、除惡、重生等意涵。而親川則是一種稱做「#變若水」(変若水)的聖物類型,變若水的故事總指涉「生產」、「回春」、「再生」等,就像天女取用親川的清水來洗淨初生胎兒。
.
■ #保持青春美麗之咒術水
.
毛利美穗(2018)在琉球的故事中找到,人們將親川喚做「#孵化之水」(孵で水),是將水對於自然界的孕育之意,轉喻到親川的實際使用上,也就是「變若水」的意思。而孵育的概念同時也指向動物,琉球人對蛇類蛻變再生能力的敬畏,也反映著對母性生育的神聖崇拜。所以,親川被認為對於保持美麗青春有著相當靈驗的效果。
.
在《琉球国由来記》中描述了琉球最高女巫「聞得大君」在東御廻朝聖時,首先便要來親川舉行「#水撫」儀式(お水撫で)。從親川中取出清水於容器中,接著與中指沾著靈水,輕輕地擦拭聞得大君的額頭並施咒,這樣一來,聞得大君便在親川的聖水浸潤下,重新獲得最高靈力。
.
■ #小城市裡的巨大異界空間
.
親川現在位於与那原的「綱曳資料館」旁,一個小小的公園,沒想到藏著創世神話的基礎,幾百年來的神聖儀式從此開始。同時象徵精神世界與王權政治的異界空間,安靜如常地在孩童的盪鞦韆旁隱隱運作著,打開水龍頭,用手汲取了些清水往臉上拍拍。
.
嗯,#好像有變帥一點點。
.
.
■ #親川地點:〒901-1303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与那原
.
■ #參考文獻:
1. 河合隼雄, & 河合俊雄. (2003). 神話と日本人の心 (Vol. 6). 岩波書店.
2. 高良倉吉. (1980). 琉球の時代: 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Vol. 28). 筑摩書房.
3. 毛利美穂. (2018). 聖泉と潮にみる祈りの空間: 沖縄の御新下りと豊年祭を中心に.
4. 和田萃. (1997). 日本古代の儀礼と祭祀・信仰.
.
文字 / 攝影:李長潔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機關名稱:東海大學 - 標案瀏覽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期 類型 代碼
20230107 公開招標公告 Q11100508
20221227 決標公告 Q11100304
20221214 決標公告 Q11100256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Archifield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打開路思義」,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路思義教堂;歡迎大家一起前來觀展! ... 這三家並未入圍,總歸分析,在於他們所提出的提案,多半是沿襲自己過去的建築創作 ... ... <看更多>
路思義教堂結構分析 在 Re: 貝聿銘與其事務所- 看板specialman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inghan (Martha My Dear)》之銘言:
: 標題: 貝聿銘與其事務所
: 時間: Wed Jan 7 12:14:19 2004
:
:
: https://www.pcf-p.com/
: 有很詳細的作品介紹喔
:
: "One has to persist, and not give up principle. But there are many ways of
: persisting, many ways of trying to convince a client to do certain things.
: There's a polite way; there's an impolite way,...but that doesn't mean I'm
: less insistent, less demanding, ...not at all.
:
: I'm probably as demanding as any creative person. But you have to identify
: the important things, and then press for them, not give up."
:
: --Ieoh Ming Pei 貝聿銘
其實關於 I.M.Pei 有篇文章提到他的同學形容他是"為了理現而不擇手段的同學"
蠻能代表他表現的堅持 與 "不擇手段"
標 題 【轉載】當陳其寬的巧思遇到貝聿銘的微笑 (轉載)
發信站 大度山之戀 (Wed Nov 26 02:23:40 2003) , 站內信件
───────────────────────────────────────
典藏》當陳其寬的巧思溫到貝聿銘的微笑
教堂曲線表現.1963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鄭惠美】
路思義教堂 當陳其寬的巧思溫到貝聿銘的微笑
當陳其寬的巧思,遇到貝聿銘的微笑,終於迸放出台灣建築史上的一頁傳奇!
路思義教堂,台灣唯一躍上國際舞台的一座建築,1950-1970年代,最能代表全球傑出
建築的20幢建築之一。它一向是國人所公認並引以為傲的聞名國際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在台灣的唯一作品。
只是這座從地表上拔起,優雅地旋向天空的大跨度、大弧度的教堂,與貝聿銘最愛
的幾何之方體的簡潔、量塊、純淨、俐落的最經典的建築脈絡,為什麼那麼迥然不同?
當一身的光環都落在這位舉止溫雅,品味高尚,渾身散發著魅力的現代主義的泰斗
─貝聿銘身上時,可否有人思考過直線與曲線的不同?
發現「堪諾依」雙曲面
為了這根曲線,陳其寬不知消磨了多少時光。先前當他興致勃勃地提著集結許多建
築師意見,不知修正了多少回的三角型教堂木製模型,給紐約基督教聯合董事會的福開
森女士看時,她憑著女性的直覺,無意中所說的那句話:「你這一邊是條直線,看起來
硬梆梆的,你們中國屋頂都是彎曲的啊!」這席話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
陳其寬與貝聿銘及他事務所的那群建築師,都是受過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洗禮,深
深沈浸在葛羅隆斯、密斯與柯比意三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風格裡,他們已經習慣使用
簡潔、幾何型的國際樣式的建築語彙。
這種由包浩斯學校的創辦人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所帶動的「國際樣式是一
種背離地域性、歷史性的建築樣式,只是它的實用性、經濟性、簡潔性,「型隨機能」
的特性很能符合戰後美國都市更新計劃的需求,它沒有舊有的法國藝術學院(Ecale
des Beaux Arts)的古典建築設備那種繁瑣與裝飾性,完全是一種嶄新的,運用鋼筋混
凝土、玻璃等新媒及新技術的幾何型體建築。
福開森的話,讓陳其寬發現「堪諾依」(CONOID)雙曲面,那是比直線還複雜的
雙曲線,即由一邊彎線、一邊直線所構成的曲面就叫「堪諾依雙曲面」。當陳其寬在波
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找著這個結構原理時,他再次將直線的三角型模型,改為用細
木做成兩邊直線,兩邊曲線的拋物雙曲面,一共四片,再依自己的審美直覺決定教堂的
長、寬、高。
「這個『堪諾依』雙曲面,弧度優美,若能以薄殼建築來做,就不必用樑柱,教堂
一定會變得更加輕盈、飛揚。」陳其寬每天挖空心思,想以最新的建築技術,表現最優
雅、簡潔的教堂結構,就像他平日的藝術創作一般,他總愛嘗試最新的材質與技巧,不
斷研發新的可能性。因為在1954年6月陳其寬與貝聿銘合作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案之前,
陳其寬曾經深受葛羅培斯器重,在他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TAC)工作三年,在葛羅培
斯這位建築教育家的觀念裡,「藝術的作品永遠是一個技術上的成功。」這也是葛羅培
斯哈佛大學的得意學生貝聿銘與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陳其寬,所極力追求的境
界。
路思義教堂設計圖發表
於是陳其寬又迫不急待地去北卡羅萊那州,拜訪來自南美的兩位薄殼建築專家,他
發現用鋼筋水泥可以解決教堂的落殼建築,這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當他廢寢忘食地做
完最後的模型時,已是1957年3月。而教堂設計圖包括平面圖、模型圖、內部透視圖及
水墨畫的彩色圖,也先後發表於《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建築紀
錄》(Architectural Record)3月號及8月號。
只是這項輝煌的設計成果,發表時貝聿銘成為教堂設計的總統籌,而陳其寬與張肇
康成為他手下的建築師,與當初貝聿銘說服陳其寬離開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時的
承諾不一樣,事實上陳其寬在葛羅培斯事務所的同事都力勸他不要離開。
可是陳其寬認為能有機會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打造自己的大學,展現抱負,實現理
想,也是個難能可貴十分有意義的機緣。在兩難之下,他仍然向貝聿銘提出條件,希望
這個規劃案,將來能夠與他站在平等的地位共同具名,貝聿銘當面回答:「沒問題!」
陳其寬決定放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職與葛羅培斯聯合事務所的寶貴職務,接受貝聿銘
邀約。
與貝聿銘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同班同學的建築師王大閎在一篇<雄心與野心>的
文章中說:「由於美國基督教育基金會決定在中國東部建立一所華東大學(後改設在台
灣易名「東海」),該會決定讓葛羅培斯設計。葛羅培斯最厭惡別人批評他的設計國際
性高,缺乏地區風格和色彩,所以希望兩個學生(貝與王)能指出中國建築的精神,以
作為他設計的依據。事過多年,這件工程不知為何最後竟落在IM(貝聿銘)手中,這事
當然使葛羅斯極不愉快。」貝聿銘甚至把仍在葛羅培斯事務所工作的陳其寬也徵召去共
襄盛舉,貝聿銘的魅力確實讓人難以抵擋。
要Redesign 就Resign
約在1956年7月,貝聿銘第二次來台(第一次是在1954年2月他來東海大學大肚山勘
察基地),東海大學校舍已逐步在興建中。這次來台,貝聿銘提了美麗的路思義教堂模
型,向基金會報告,基金會非但沒有通過他的設計,還堅持要他重新設計。貝聿銘向他
的同學王大閎說:「我向基金會表示,如果他們一定要我redesign(重新設計)這個禮
拜堂,我要求立刻resign(辭職)。
原來貝聿銘是完完全全本著基督教犧牲奉獻的精神規劃東海大學,只因東海大學是
基督教學校,與他在上海所讀的青年會中學是同一個教會體系,所以當這個集結家人心
血結晶,由陳其寬所設計的模型,一旦受到抨擊,他完全無法接受,他理直氣壯地要辭
職。因為教堂被批評為「很怪」,像個火柴盒。
路思義教堂起死回生
幾乎胎死腹中的教堂,終於在1960年代有了一線生機。1960年5月捐款贊助東海大
學建校的路思義先生,一是美國《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蒞臨東海大學參觀
後發現教堂尚未興建,回國後便請貝聿銘再重新報價。當陳其寬正準備離開紐約回東海
大學創辦建築系的前兩個星期,貝聿銘忽然告訴他教堂可能不要做了,請他去台灣全權
負責。
作事一向認真、仔細的陳其寬,回國後第一件事便是找之前合作過的結構工程師鳳
後三(他們合蓋東海建築系館),把教堂的結構仔細精算,兩人漏夜畫結構圖、施工圖,
火速寄給在紐約的貝聿銘,貝聿銘便把這份工程圖交給紐約的一家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去
研究分析。
由於教堂的興建無著落,曾經陪同路思義先生在東海大學參觀的蔡一諤董事長,
1961年4月25日寫了一封長信給路思義先生,信中他強力推薦教堂由陳其寬設計、鳳後
三負責結構計算、光源營造廠承建,並請他放心,這組團隊可以完成他心中完美的路思
義教堂。這是一封關鍵性的信函,蔡董事長同時把副本給陳其寬,但並沒給貝聿銘。
一向注重結構,講求技術完美無暇疵的貝聿銘,當他獲知陳其寬與鳳後三他們在台
灣所畫的結構圖,經由紐約的結構工程顧問公司評估後,被全盤否定,為了安全起見只
得把他們兩位請去紐約面對面溝通。他們與工程顧問公司。
經過兩星期的討論,那位年輕的德國藉結構工程師突然辭職離去,由於顧問公司的
負責人堅信鳳後三的結構計算精確可行,貝聿銘才被說服,經過幾番折騰,路思義教堂
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開工距離1954年陳其寬初步規劃校園畫出「東海大學遠景圖」已
經過了八年。
原先貝聿銘只用手一比,告訢陳其寬他想做個哥德式的拱門,就只有這個線索,陳
其寬便把他的抽象手勢化為建築實體,基於他做過許多禮堂的經驗,便做出十餘座模
型,最後做出一個六角型基底的教堂,乍看很像一條大船,他又在上面開出一條天窗,
再在兩側切開兩道長窗,變成四片,再把後面兩片提高疊於前面兩片,之後再改為堪諾
依雙曲面,模型終於定案。雖然貝聿銘一直堅持教堂要用磚造,後來又改為木造,然而
陳其寬視為鋼筋混凝土,是可塑體,可以將結構一體成型,才能發揮整體力量,況且台
灣多地震磚造不適合,木造又不耐久,而且要用最近的薄殼技術去做,困難重重。幾經
商量,終於決定用鋼筋混凝土為建材。
路思義教堂助貝聿銘登上國際舞台,經過整整一年,1963年11月2日教堂完工對貝
聿銘特地由美國趕來參加教堂落成典禮。從開工的第一天開始就擔心教堂蓋不成的他,
簡直無法置信,眼前的教堂出奇的完美,屋簷曲線極為抒情柔和與中國建築反宇的曲線
趣味相吻合,教堂細致婉約又風情萬種,好像一座現代雕塑,從此列入貝聿銘一生重要
作品的第八件。
這件作品的誕生,正好適時成為翌年甘迺迪總統遇刺時,賈桂林挑選興建甘迺迪紀
念圖書館的最重要作品,因為當時甘迺迪夫人非常欣賞貝建銘所呈現的三個建築圖與相
片,一個是當時正在建築中的伊弗森美術館,一個是仍在設計中的科羅拉多山中的全國
大氣研究中心,而另一個則是已建成的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禮拜堂。(見《閱讀貝聿
銘》18頁,殷允芃<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唯一一座建好路思義教堂貝聿銘便
擊敗當時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及有名的路易斯‧康,贏得入選,賈桂林甚至在記者
會上發表「我們覺得貝氏的最佳作品才正要來臨,一如1960年時的徐‧甘迺迪。」(見
麥可‧坎奈爾著《貝聿銘一現代主義泰斗》190頁。)
從此貝聿銘躋身名流,成為國際間爭取重大建築不可或缺的要角。貝聿銘告訴華盛
頓郵報:「他事業上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是賈桂林甘迺迪。」(中國時報2003年10月6日
曾報導<貝聿銘特獲白宮頒終身成就獎>。)那麼陳其寬就是他建築上的第一位貴人
了,誰知道路思義教堂由草圖到設計到模型,由開工打基礎,作模板架構、釘菱形木
匣、紮鋼筋、搭鷹架、灌曲面水泥、撤除架構、鋪面磚,由施工到監工,都是陳其寬嚴
謹的設計管控監造,才得以成型。慧眼識英雄的貝聿銘,找到陳其寬這位既有建築專業
又有繪畫涵養又深富中國發思的奇才,設計路思義教堂,是他一生最睿智的抉擇。
陳其寬助貝聿銘登上國際舞台,大放異彩,而他仍繼續留在大肚山上默默地貢獻,與莘
莘學子傳承現代建築的薪火。
陳其寬把由繪畫上的詩情畫意與陰陽虛實的整理,結合包侁斯的精神,使建築在結
構、空間與優美的造形上融合無間,形成既靈巧又詩意的教堂。它是一座亦屋亦牆的簿
腹雙曲鋼骨水泥建築,室內是美數交叉格子的助樑交錯,而成。四片曲面交會於頂,形
成一條狹長的一線天,兩側的邊窗,弧度優美,天光由上洩下,或由側面射入教堂,神
祕而莊嚴。教堂外牆一片片褚黃色的菱形面磚,在陽光中,光潔明澄彷彿神臨大地,燦
爛輝煌。
陳其寬縱情於繪畫革新
陳其寬在建築上接受現代主義的思潮,又結合自身中國文化的傳統,所呈現的代
建,是理性與感性的交揉,東方與西方的遇合,他的創作精神也體現在藝術作品上,他
打破中國傳統繪畫上的美術法,開拓新技巧、開媒材,表現新內容新美感,一如他在建
築上的突破。在技法上,他(一)用臘、用礬(二)用墨拓(三)用水拓(四)用拼貼
(五)用轉印(六)用滴色(七)用點描,發展多元技法,取代傳統美術法。
在(一)透視上,建築的平面圖、立面圖、劃面圖皆入畫,又發展出高空鳥瞰又轉
動的視角(二)在空間上,透過現代科技的物眼入畫(三)在構圖上,以中央對分再上下
反置法,詮釋他心中的意眼(四)在內容上,有簡筆幽默,也有哲思易理的卦象作品。
甚至在畫幅尺度上,不是狹而長,便是小而短,極簡又極豐富。
包侁斯學校一九一九年的創校宣言,第一句話便開宗明義地說:「視覺藝術的最終
創作目標是完整的建築物。」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正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當他
的巧思運用在建築上便成為優美又簡潔、輕盈的路思義教堂,當他的革新精神發揮在繪
畫上,便成為不用皴法,自用我法的新技法、新美感的非典中國畫。
巧思與微笑的邂逅
貝聿銘這位王大閎眼中「為了理現而不擇手段的同學」他的口若懸河,外向主動,
與陳其寬的木訥內斂,正好合成陰陽兩極,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這兩位當年葛羅培斯所
栽培的青年建築師,聯手在台灣共同打造出東海大學及不朽的路思義教堂,把葛羅培斯
在中國華東大學無法實現的理想,在台灣實現,他們把葛羅培斯力倡的國際建築觀點再
加以修正,融入地域性的歷史、文化,使得東海大學是灰瓦、紅磚、斜屋頂,簡潔、統
一、素雅的一連串院落組群,沒有雕樑畫棟,也沒有琉璃彩繪,契入現代建築,簡潔與
華麗雕飾的特質,而路思義教堂的新技術、新材質,在結構上,空間上與造型上的完
美,既國際又有本土色彩。
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躋身國際重要建築師的生涯轉捩點,也是陳其寬立足台灣,開
拓獨特繪畫風格的轉捩點。陳其寬的巧思與貝聿銘的微笑,在路思義教堂邂逅,從此各
自西東,惺惺相惜,近半世紀以來,陳其寬的繪畫不斷推陳出新一如他所設計的路思義
教堂,都是一個發明。儘管漢寶德先生在一篇<情境的建築>中談到:「在貝先生的其
他作品中只看到對幾何型的愛好,看到一種敦厚的典雅,從沒有出現巧思。…貝先生不
喜歡巧思,他沒有發明建築的語彙,只是善用紀經流行的語彙。路思義教堂是一個發
明。」(見《陳其寬教授建築作品及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頁7。)
【2003/11/19 典藏今藝術提供】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40.112.101.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77.211
※ 編輯: TungHaiUniv 來自: 218.162.177.211 (01/07 14: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