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使用指南—大腳趾】
-
-
最近的東京奧運比得如火如荼,除了為選手們喝采之外,觀察這些頂尖運動員的動作也非常有趣。不管是田徑項目、跳水、球類運動、技擊類運動或是完美落地的體操項目,都需要非常好的足部功能,其中大腳趾的功能更是功不可沒。
-
-
當我們在走路的時候,一腳踩下,足部就像避震器一樣,需要足弓適度的塌陷來緩衝地面的反作用力,這個力量可達到一倍至四倍的體重。
--
因此,足部的骨頭需要很好的活動性來讓足弓可以適度地下沉,而位在小腿的肌肉(#足部的外在肌)和腳掌的肌肉(#足部的內在肌)同時需要良好的穩定功能來避免足弓過度地塌陷。
--
當另一腳想要往前邁步的時候,我們需要妥善利用支撐腳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前行,這時我們足弓會提起,足部的剛性增加,最後重心轉移到大腳趾球的下方做出有力的推進動作,這個只有人類獨有的走路方式需要髖部肌肉和足部肌肉來幫忙完成。
-
-
這些足部的外在肌和內在肌不只影響足弓的功能同時也會影響大腳趾的動作。
--
足部的外在肌其中有兩條非常重要的肌肉: #腓骨長肌 和 #脛前肌。這兩條肌肉從小腿出發連接到足部的中間區域,在大腳趾動作時,提供動態的穩定地基,尤其在走路時的推進動作,這時需要足弓提起,足部維持剛性,重心轉移到大腳趾,大腳趾同時需有很好的活動度來做出墊腳的動作也需要很好的穩定性讓推進的力量可以順利轉移到地面。
--
在扁平足的族群上,常見足部的韌帶鬆弛而造成剛性不夠,因此在走路時足弓塌陷的時間較長,甚至到推進的時候,足弓也無法提起,中足的塌陷會破壞腓骨長肌和脛前肌的動作力臂並影響他們的功能,弱化他們提供大腳趾動態穩定的能力,久而久之更容易造成中足的不穩定,讓扁平足變得更惡化,也容易導致其他足部問題,包括: #脛後肌的失能、#足底筋膜炎 和 #拇趾外翻。
--
雖然在大腳趾下方的區域,有幾條重要的足部內在肌附著,包括: #屈拇趾短肌、#內收拇趾肌 和 #外展拇趾肌,在拇指外翻的族群中,這三條肌肉的放鬆和訓練都很重要,包括常見的縮足運動。
--
但是從上述可以看出 #大腳趾的問題和足弓的問題密不可分,在許多關於拇趾外翻的生物力學研究中,也認為拇指外翻的發病機制和發展與第一蹠骨和內側楔狀骨的生物力學有密切相關。
-
-
-
*【補充: 拇指外翻】
拇指外翻(或稱滑液囊腫)是足部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主要的特徵就是大腳趾往第二趾的方向靠近,在18到65歲族群中,約有23%的發生率。而在大於65歲的族群中,約有35.7%的發生率。
--
#造成拇指外翻的原因非常複雜且並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和遺傳、過重、扁平足、穿著不適合的鞋子、關節排列的不對稱和生物力學上的不適當壓力有關。
--
拇指外翻可見到第一蹠骨的過度內收,導致蹠趾關節的外側脫位而產生腫塊和滑液囊腫,而如果第一近端趾骨(大腳趾)向外側偏移超過30度,則近端趾骨會開始沿著趾骨的長軸作外翻,而產生「拇指外翻(Hallux abducto-valgus)」,所以拇指外翻是在冠狀面和水平面上的偏移變形。
--
#這種軸向旋轉使蹠趾關節附近的肌肉產生不平衡,原本位於關節內側的外展拇趾肌會逐漸向蹠側偏移,而內收拇趾肌和屈拇趾短肌的拉力也會加劇第一趾骨往外側偏移。
-
-
-
大腳趾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除了在行走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在我們跳躍、跑步、落地等動作時,需要很好的活動度也需有很好的穩定性,讓我們在面對地心引力時有更好的運動表現。
-
-
#身體使用趾南
#拇指外翻
#生物力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拇趾外翻 專題 - 辛倫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Alice以前因工作關係經常要穿著高跟鞋,近一年她的腳拇趾旁邊的骨非常突出,拇趾外翻愈來愈嚴重。甚至只穿著平低鞋,走路或企多於半日,腳面也會拉住痛。 (一) 拇趾外翻是怎樣形成?...
蹠趾關節 在 運動防護員x物理治療師 Lulu Lu柏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田徑四百跨欄選手動作修正
選手小美抱怨她的右腳姆指外翻,讓第一蹠趾關節產生疼痛
尤其推蹬動作一多就會不舒服
趁她練習時從後側拍攝動作來分析
左腳墊步推蹬時整體身體排列良好,力量輸出完整
右腳就發現明顯的歪斜
足部內旋、骨盆推移、軀幹歪斜且旋轉減少
很顯然身體右側線hold不住額狀面的分力
讓矢狀面的推進跟軀幹自然的水平面旋轉受限
把足部會影響姆指外翻的肌肉放鬆後
教她兩個訓練來解決這個問題
用彈力帶給與下肢額狀面分力
腳掌的發力、推蹬、擺手、軀幹帶動、夾腿跨步缺一不可
再試試沒有彈力帶的狀態練習推蹬動作
練完小美港覺屁股到大腿外側有明顯的發力感
希望下次可以看到訓練模式整合進專項動作的效果
#Athletic_trainer
#Physiotherapist
#CSCS
#TrackandField
#Movement_Optimization
蹠趾關節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運動員們!不要再穿夾腳拖了!🚫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
配上一雙夾腳拖再適合不過
但你知道其中暗藏危機嗎❓
讓🐑老師來說給你聽聽⁉️
-
在說到腳夾腳拖前,我們先來講保護腳的大功臣㊙️
📌「絞盤機制Windlass Mechanism」
在步行時,腳跟上提,蹠趾關節呈背曲(dorsiflextion),關節因承受體重使筋膜張力增加,產生一絞拉作用:拉近跟骨及蹠骨、增加內側縱弓曲度、使蹠趾關節處於外旋位置,如此在推進時,足弓可維持穩定,同時避震吸收著地時因體重對足部造成之衝擊力。
🌟簡單來說:走路時,足底筋膜會產生一種張力,降低腳掌著地時的壓力。
📌那為什麼不要穿夾腳拖呢❓
1️⃣因捲縮大拇指而破壞絞盤機制
2️⃣使下肢肌肉與肌腱不堪負重(因緩衝能力下降)
3️⃣跟腱緊繃發炎,蹠骨容易受傷
4️⃣足部缺乏保護增加外傷(沙灘、草地...)
5️⃣重心前移傷害髖部與腰部(腳趾為了抓住鞋子,重心會改變)
6️⃣改變步態(頻率加快,步幅縮小)
📌但我就想穿怎麼辦❓🥺
你可以這樣做來減緩拖鞋對你的傷害!
(1)縮短穿的時間
不要超過1小時。視場合穿著合適的鞋子。
(2)避免穿著運動或快走
(3)避免穿人字拖走在草地或沙灘上
減少被尖銳物品刺傷或磨損的機會
(4)選擇底部較厚的拖鞋
增加足部的緩衝減少壓力
(5)選擇合腳、有扣帶的
選擇合腳的拖鞋增加安全性,有足踝扣帶是更健康的選擇。
(6)有糖尿病或末稍神經病變的人「嚴禁」穿夾腳拖
穿夾腳拖可能產生外傷,傷口難以癒合時容易造成組織壞死或發炎
-
☀️所以在夏天享受陽光與方便的同時
不要忘了也要兼顧安全與健康喔!😉
#sportsyang
#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羊
#athletictrainer
#coach
#whyprotein
#muscle
#運動傷害
#姿勢矯正
#運動恢復
#運動按摩
#運動疲勞
#健身
#重訓
#健身房
#絞盤機制
#腳踝
#夾腳拖
#夏天
#運動
蹠趾關節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拇趾外翻 專題 - 辛倫傑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Alice以前因工作關係經常要穿著高跟鞋,近一年她的腳拇趾旁邊的骨非常突出,拇趾外翻愈來愈嚴重。甚至只穿著平低鞋,走路或企多於半日,腳面也會拉住痛。
(一) 拇趾外翻是怎樣形成?0:30
(二) 如何診斷拇趾外翻?1:32
(三) 可怎樣治療拇趾外翻?需要做手術嗎?2:25
(四) 坊間有一些拇趾固定支架,其作用大嗎?3:57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