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民國35年 國語課本 幹幹幹 快快幹 ??
(《民眾國語讀本》圖片來源:秋惠文庫)
藏書界竹野內豐來聊聊戰後初期「國語熱」與方音符號。
先從原PO這本書的幾個關鍵字與原推文的一些發問聊起。
原問卦及推文討論,建議先看: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8421048.A.927.html
1.行政長官公署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政府考慮到臺灣的特殊性(滿地日本人我怕怕),並未在臺灣與其他省份一樣設立省政府,而是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由陳儀擔任「行政長官」,兼任「警備總司令」,控制行政司法立法權;定場詩云:掌握政軍半邊天,三權在握似神仙。
不過在228事件之後,中國政府為了平息民怨,把等於土皇帝的行政長官公署撤除,改為「臺灣省政府」。因此「行政長官公署」只存在了僅僅一年七個月,而從頭到尾唯一一任長官就是陳儀。
因為在位時間短,所以在舊書市中,要看到行政長官公署出版的書刊相對難得。
2.民眾國語讀本
出版日期為1946年三月,中國軍隊剛接收五個月(從1945年10月「臺灣光復節」算起),距離看破手腳的228事件還有十一個月,所以還有很多民眾依舊對「祖國」充滿熱情,當時盛行後來被稱為「戰後國語熱」的風氣,不僅學生在學校學國語,一般社會大眾也進補習班、買自修書、聽廣播學國語。這本書就是當時的產品之一。
講到戰後國語熱的課本,剛好也是吾家的守備範圍,介紹一些給諸君瞧瞧。
明心文化研究會:《國語會話教科書》,1945年11月5日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s/55358400…/567611256659739/
本書用了羅馬拼音加數字來標音,注音符號因為沒有調號反而列在後面當參考;我猜應該是因為當時臺灣沒有適合的鉛字可用。
3.文字左邊注音寫的到底是什麼音?
在這本書的序文提到了,左邊寫的是「臺灣音符號」,並非部份鄉民猜測的「老國音」。
https://imgur.com/BMhfsZY
老國音理論上在1923年就被北京語音標準的「新國音」取代了,不過在那混亂的時代,也不排除有人混用的可能。
底下這種民初的課本,才是「老國音」。
https://www.facebook.com/…/a.5535840013957…/565369180217280/
不過戰後初期的國語教材,有些發音確實與今天不太相同。
https://imgur.com/wfLUu67
這本1945年10月出版的《中國語教科書》,裡面的注音居然還是「四聲點聲法」(在注音或字的四個角落記點,表示第幾聲),「雀」念成ㄑㄧㄠ、「誰」念成ㄕㄨㄟ,應是老國音的特徵。
4.為什麼戰後的課本還要標注台語符號?
其實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並沒有馬上全面推行禁用「方言」政策,理由很簡單,教國語的師資都不夠了,怎麼要求全體都講國語?
更準確的講,1947年起在學校禁用日語;到1956年才明令在學校禁用台語。
所以其實戰後初期,臺灣民眾不管是蹭「戰後國語熱」的熱度,還是跑去私塾讀書,都是為了把日治後期「禁用漢文」政策之後的漢文漢語學回來。
這時候最可憐的人大概就是二十幾歲的台灣人了,192X年他們出生成長時,從小教育就是認日文、學日語,好不容易當上老師了,突然間要他們教華語、寫漢字,他們以前根本沒受過訓練啊!!
所以在那個時期,常有國小老師晚上跑去私塾偷學漢文(以客語或台語授課),白天再現學現賣,把昨晚學到的漢文教給學生。我姑姑很小的時候讀過一些漢文,所以戰後初期她上國小時,當時的導師甚至要晚上拿課本家訪偷問她怎麼念,先做備課,隔日再上台教全班。
5.中國白話文用台語文讀音直接念不會很怪嗎?
其實這就是臺灣語言很可怕的斷層,在我這種小時候還看過「舊文人」,學過文讀音的人來講,這根本天經地義。
日治時代賴和等作家,其實寫的新文學作品,都較接近北京話更甚於台語。那你猜他們怎麼讀自己寫的「北京話文」?就是用臺語文讀音逐字念。
事實上香港也是這樣,倪匡和金庸的小說看起來像是北京白話文,你隨便叫個香港讀者念,他照樣可以用粵語逐字念給你聽,不必加一些「D」「口胡」「嘩」「嘅」「啫」之類的字。
你說這是不是粵語?是。
臺語文讀音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期,
可惜在國語政策和部份台語工作者自己排斥文讀音的夾殺之下,這一塊已經快要失傳了。
其實我還準備了大概有其他十幾張書影,要介紹戰後的方音符號與警察語言政策,不過那個許久以前我在八卦板寫過,而且也晚了,先在此打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