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整改時代來臨
最近中國有夠不平靜。
吳亦凡要被關、趙薇作品通通下架、鄭爽被罰2.99億人民幣。
不只演藝圈,昨天更新的「規矩」出爐了。
以後中國未成年孩童,週末只能打電動三個小時。
還不是一天三小時喔,是五六日加起來三小時。
是的,中國政府已經開始管東管西管中閔。
這些規範不是隨機產生,一場仿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即將開始。
#第一整
#飯圈
飯圈是中國用語,取字英文Fans的音譯,
簡單來說就是明星的粉絲群。
在台灣,我們很難想像粉絲對明星有多大的影響力,
但是現在在中國,粉絲群體已經「團結且瘋狂」到可以「逼」明星表態。
例如有個小道消息指出,女演員趙麗穎宣布要和男演員王一博合作一部新劇,
結果趙的飯圈說,
不行!你先前和他演的那一部有夠難看,一點CP感都沒有。
我們才不要你跟他演戲!
結果趙的飯圈就跑去王的飯圈裡鬧,說他蹭趙麗穎流量,
也對新戲的製作團隊展開肉蒐和圍剿。
阿然後王的飯圈也反擊,用超難聽的字罵趙。
最後中國官方看不下去,
主動出手,把有上百萬粉絲的「趙麗穎全球後援會」和其他應援團通通關帳號,
連趙麗穎自己的帳號也被停權15天。
就這樣,趙麗穎被自己的粉絲搞到烏煙瘴氣,
成為中國政府第一個「管理粉絲失當」的處罰案例。
(而且這一切還是源自於一條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也太得不償失了。)
另外還有一起事件:#牛奶投票。
中國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舉行網路投票,
粉絲必須要買贊助商的牛奶,掃瓶蓋上的QRcode才能進行投票。
結果竟然有粉絲花錢請工讀生大量收購牛奶,
開瓶掃完QRcode後把牛奶通通倒掉!
天啊,我都為牛感到難過了。
後來這樣的行為招致大量批評,
這檔節目立刻道歉,並宣布暫停播出。
.
類似這樣的「粉絲瘋狂情境」不勝枚舉。
然而這不只是粉絲一方的問題。
粉絲越瘋狂,電視台收視越好、贊助商商品狂賣、經紀公司賺更多收益。
於是這四方成為一個恐怖循環,
節目製作單位食髓知味,想出更多讓粉絲掏錢的企劃,
經紀公司也打蛇隨棍上,拉抬自家藝人價碼。
而粉絲本身也因為覺得自己的努力真的有為藝人帶來收益,
一方面加強他們付錢的意願,一方面開始產生「是我成就了你」的意識,
最終一群瘋狂的粉絲團結起來,變成了一股過分激動的力量,
回頭吞噬藝人和節目單位。
#中國政府重拳出擊
中國政府在8月29日公布了一則通知,
標題為《關於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
我直接截取重點如下:
#取消明星藝人榜單
沒榜單沒傷害,大家乖乖聽歌看劇就好,不用比誰比較紅誰比較好。
#優化調整排行規則
不准再將按讚留言設為排名規則,只能以「專業度」來評
#嚴管明星經紀公司
以後經紀公司都要列出一套「粉絲管理辦法」,
粉絲瘋狂,經紀公司有責,
沒有做到管理的經紀公司,你就等著被受罰。
#規範粉絲群體賬號
粉絲自己也要管好自己,
以後成立粉絲帳號都要官方認證,個人不得成立
#嚴禁呈現互撕信息
互撕就是互罵的意思。
反正就是不准罵別人啦。
#清理違規群組版塊
#不得誘導粉絲消費
這就是牛奶投票的應對方法。
以後不准進行什麼投票解鎖、訂閱福利什麼的。
#強化節目設置管理
這也是對牛奶投票的回應,
規定節目絕對不可以「花錢買投票」。
#嚴控未成年人參與
這一點我們等一下會跟著遊戲管制一起講。
#規範應援集資行為
好我們終於講完第一整飯圈了。
接下來要講讓我覺得更「酷」的整治。
#第二整
#遊戲圈
我們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中國政府前天公布了另一份報告:
《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
沒錯,標題說明了一切,
就是中國政府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世界,
丟出了一份傻爆眼的規範。
我們來看看細節有什麼:
#大幅縮減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時間
多大幅?
以後,所有網路遊戲公司只能在禮拜五、六、日,和國定假日,
的每天晚上八點到九點之間,提供遊戲服務給未成年人。
媽呀,身為一位重度遊戲玩家,
我第一時間就可以想像,
到時候會有多塞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可以想像所有中國未成年人都在晚上8點打開遊戲,
網路會有多卡嗎!(我是不是看錯重點?)
不是,你可以規定小時數,但你不需要規定幾點到幾點吧?
一點分流的概念都沒有的嗎?
不行的吧!
.
好,我冷靜,我不慌張。
那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做到這件事。
.
#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
你可能會疑惑,政府要怎麼限制未成年打遊戲的時間。
沒錯,就是靠實名制。
中國政府說他們現在正在蓋一個「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
系統架好後,所有遊戲公司通通都要串接進去,
否則不能提供遊戲服務。
媽呀,該不會以後社會社會信用制度也會連你遊戲的表現吧!
你在遊戲裡殺太多人,扣十分!
你明明現實生活中已經結婚,還在遊戲裡交網婆,扣十分!
雖然中國政府沒有這樣說,
但只要接進去這個系統,
他們以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當你被管制後,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國的大整改時代開始
補教圈、飯圈和遊戲圈的整治只是示範賽,
接下來肯定還會有更多XX圈的荒謬規範陸續出爐。
短時間內推出這麼多「擾民」的規範,
已經有許多人嗅到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息。
習近平大概是覺得自己的任期不久了,
不趕快出手,恐怕無法把中國打造成他心中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
另外預告一個消息。
中國最近有超多大老闆都在捐錢,猛地捐。
為什麼?
因為習近平一直在講「共同富裕」,今年內已經講了65次。
所以有錢人家都get到了,
我不能自己富裕,我得符合「共同富裕」。
我不聽話,就等著跟補教界一樣,跟馬雲一樣。
大膽預測,接下來這兩個月中國還會有更多大型風暴陸續颳起。
大家安全帶要繫好囉。
---我是工商線---
國際觀察曆已經開始印刷了
預計九月中還會再追加一批
想早點收到跟大家一起開箱的,要把握機會囉
https://bit.ly/3kevH87
蹭飯中國用語 在 胖狗過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端午節,在乃菁的節目聊粽子,她提起小時候常吃的白粽子,雖然身為上海人,可我竟然沒吃過白粽子,各位吃過白粽子嗎?不是鹼粽喔!是沒有任何東西的白粶子。
時隔一年,乃菁去了香港工作,在明報看到她寫的這篇「爸爸的白粽子」,看完後,心𥚃暖暖的⋯⋯
爸爸的白粽子
文/尹乃菁
*分享自香港《明報》
世紀副刋〈兩地書〉專欄
中國的傳統節日伴隨著味道,不需要看黃曆,走在巷弄,蒸騰的粽葉香撲鼻,就知道端午節來了。
媽媽是台灣彰化縣人,為了爸爸,學了一手江浙菜。媽媽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燒菜輪不到她,幫嫂嫂們帶孩子,年紀輕輕學裁縫掙錢,才是她的工作。嫁了懂得吃、愛吃的江蘇爸爸,家裡又總是同事、親朋好友、部隊袍澤來打牌蹭飯,總得學幾招。爸爸是教媽媽做菜的第一個師傅,再來就是〞外省媽媽〞環伺的鄰居們,教了媽媽好幾道大江南北的外省菜。
我家的飲食習慣是「父親至上」,爸不愛吃的,媽媽鮮少端上餐桌。口味走的是「外省風」,粽子就是一個例子。上小學前,我以為鹹粽子就該是長型的、裡面一塊五花肉,有的有鹹蛋黃,有的沒有,當作打開粽葉咬兩口才能揭曉有無中獎似的驚喜。後來才知道,原來台灣同學家裡吃的粽子是三角型,餡料"澎湃〞(台語,豐富、料多的意思)。媽媽為了解我們的饞,也包起台灣粽。
除了大陸粽(我家的用語,正確的名稱是湖州粽)、台灣粽,媽媽還為爸爸包紅豆粽和白粽子。白棕子的長相是湖州粽,純粹用糯米,豬油都不必放。蒸白粽子時,氣味出塵的清香,打開粽葉,透透亮得像白玉,等不及放涼,拿著半裸包著粽葉的白粽子沾白糖粉,真好吃啊!
我嗜甜食,但偏愛白粽勝於紅豆粽。紅豆粽不好做,攪拌在糯米裡的紅豆,蒸熟時的外皮不能破,內裡又得是綿的,不能有生豆感。紅豆粽沾白糖粉也好吃,可能是小時候莫名的喜歡純淨的白粽,花臉的紅豆粽「長相」略遜一籌吧。
媽媽該學哪道菜,哪些菜可以「放過」,指導綱領是「爸爸想不想吃」,只要爸喜歡,再費神的料理,媽媽都能上手,代表作之一是黃魚麵。買回來野生黃魚,先端上桌的是蒜燒黃魚,吃剩的,拿下桌,媽媽會仔細挑去刺,下麵條做黃魚麵。都清楚爸愛吃,所以一盤魚「吃剩的」卻是精華。我家做的是黃魚肉拌麵、不是湯麵。細白麵條拌進蒜燒黃魚的湯汁,再撒上蔥花。爸爸吃主食的速度特別快,一碗麵,幾口就能吃完,但他不會獨享,我們四兄妹總有人會說,「爸,我也要」。拿雙筷子,直接從麵碗挑麵吃。
爸爸晚年生病住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時,有次我帶了台北來來大飯店(來來飯店後來易主更名為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出名的"雪菜黃魚湯麵"。這道麵裡放的是黃魚肉打漿做成的魚塊,湯頭濃郁,師傅的功夫還是很到位的,可是爸吃了一口,卻說:「不是真黃魚、這個麵不行,不如媽媽做的。」
爸沒有說要吃豆沙粽,媽媽省了一道功課。吃不到媽媽的豆沙粽,又沒有零用錢,只能巴巴的等著哪家會送上鬥。賺錢了,試了幾家,先是選中台北仁愛路圓環附近「九如商號」的豆沙粽,可是有段時間,不知店家是換了師傅還是出了什麼狀況,味道差了,不如鼎泰豐的豆沙粽品質穩定。而我吃過最「極品」的豆沙粽,是好友、台灣作家王宣一親手調製的。
宣一「文如其人」,文字不炫技、不張揚,樸實有餘韻。宣一文章寫得好,做菜也是一絕。2013年的端午節,她帶著自己包的豆沙粽走進廣播電台送我們,一張口說話,聲音有點沙啞。問她是不是感冒了,她說是炒豆沙的油煙氣太大,燻傷了。宣一的朋友們都是識貨又敢和她開口指定「好貨」的,為了滿足朋友們,一個端午節,她不知得炒幾斤紅豆。
宣一的豆沙粽,糯米軟糯卻仍有勁,豆沙綿細,和白糯米的比例恰到好處。媽媽吃了,也佩服宣一的手藝。我當時想,如果爸還在,一定也會說好。
我把媽媽的稱讚告訴宣一,她先是笑的有點靦腆,然後爽氣的說,「尹媽媽說好,就一定是好的了!」隔年想再拗她的豆沙粽,一想到她炒豆沙的苦工,不好意思開口,沒想到再也吃不到了。2015年2月,宣一前往倫敦看兒子詹朴服裝秀的途中,在義大利山城佩魯賈猝逝。現在吃豆沙粽,總想到宣一,畫面停格在她靦腆的笑容。
其實不管是鹹粽或甜粽,爸都吃得不多,過節時,每款嚐一兩個。我想是粽子太頂飽,不能當下酒菜,少了趣味。爸的口味當然是偏向「外省菜」,但對於台菜,也能欣賞,像是四舅的炒米粉,爸爸的評語是「比媽媽炒得好!」可是他覺得台灣粽就像包了粽葉的油飯,沒有特別之處,不像籍貫廣東省的表嬸,端午節到我家,都要我們幫她蒸台灣粽。表嬸操著廣東腔對媽媽說:「表嫂,粽子『好食』!」
家裡只有爸和我欣賞白粽子。同學和朋友聽我愛吃白粽多半覺得奇怪,沒有餡料的粽子,有什麼吃頭?同學們都愛吃"尹媽媽包的粽子",每到端午節,"訂單"就來了。唸大學時,有一次拎著一大袋大陸粽、台灣粽上學,走進大傳系的文友樓,迎面走來教電影的一位教授聞到香氣,停步探詢後立刻說:「我也要!」雖然他的課,我一門都沒選修,隔日還是「有食,先生饌」,帶了十顆粽子給他。
沒有人「點」白粽,媽媽也是象徵性包個幾顆給爸和我。包粽子費工費時,孩子們都大學畢業後,沒有"嗷嗷待哺〞的同學們,媽媽就不再包粽子了。台灣是各式料理的大競技場,市面上各款粽子、餡料從最頂級到最傳統的一應俱全。媽媽不包粽子,我們改吃朋友們送的粽子。若有新鮮樣式,或是頂級餡料,像是鮑魚干貝粽,就帶給爸、媽嚐鮮。
爸爸二度中風後,對吃不太起勁,媽媽長年照顧爸爸,犯了幾次憂鬱症,沒犯病時,也不太做功夫菜了。所以我們總想方試法張羅爸愛吃的,希望爸吃的開心,心情會好些。
爸雖然吃得少,舌頭還是很靈。榮總附近有家名氣很大的江浙館,我下班前先打了電話訂紅燒肚當,爸舉筷入口後說,「沒有媽媽燒得好」。媽媽雖然精神不振坐在旁邊看電視,聽爸這樣說,也難得聊起做紅燒肚當、乾燒下巴的訣竅。至於粽子,因為不好消化,只能嚐幾口,算是應景過了節。
前兩年在台灣我主持的廣播播節目裡,端午節前夕,邀請美食旅遊作家吳燕玲,聊聊各地的粽子。燕玲的手藝,不少得自上海祖母,可是上海人竟然沒聽過白粽子。她問,是不是鹼粽?差多了,做法完全不同。開放Call-in,沒想到好幾位聽眾都打電話進來訴說他們和白粽子的童年記憶。好友江才健稍晚傳簡訊給我,提起他和幾位朋友晚餐,恰巧都是我的聽眾,聊起白粽和家裡包的粽子,談的起勁。才健戲謔的下了結論:「一群外省餘孽!」
台北南門市場一個店家,聽了廣播,好心的打電話進電台留言,歡迎我去她家品嚐白粽子。我悄悄去買了,也好吃,但覺得不如媽媽包的軟糯。或許,我真正想念的不是白粽子,而是專屬爸和我的白粽子,那個再也喚不回的時刻:「爸,要不要吃白粽子,我來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