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不會很奇怪?」
這句是我在諮商時最常聽到的話之一,因為這個「獨特性」,讓原本想要尋找心理師解決問題的想法不斷拖延,直到問題很嚴重了才前來。因此,剛好趁年末整理了我在2018年最常接到的五大諮商主題,一方面讓大家瞭解自己並不奇怪,另一方面,也能從他人的主題中瞭解自己是否有諮商的需求。
(為保障來談者隱私,以下論及之主題、想法、話語等皆為整年度資料整合後結果,並非單指特定人士。)
一、#感情曖昧
因為關係不確定,使得心中小劇場大增,舞台上的演員手痠了、腳麻了、頭疼了仍無法下場。相較於分手議題,曖昧未知的不確定感是另一種痛苦,但 #痛苦與痛苦到影響生活是兩回事,後者多數是因為回憶起人際霸凌、感情創傷、家庭的不當對待等經驗有關。
過去情感上的傷口,成為了下一段感情的阻礙,急需一段愛情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也就難以忍受緩慢確認彼此的步驟,也較難維持穩定的關係。
二、#生涯轉換
新年、畢業季、年終是出現職涯疑惑的三大時機。
新年願望是賺更多錢做更少事,開工後老闆卻減了薪水加了工時。
畢業前後認為開始工作需要扛起更多責任,孝敬父母、結婚買房、養小孩,結果 #尚未進入現實社會就先被社會期待壓垮。
歲末風起時,做了一年工得不到應有的精神或物質回饋,身為主管被員工閒話排擠,你安慰自己是正常現象,但連老闆高層都不支持你。
每當工作到壓力爆表,心底都會出現一句:「我要離職。」
但真正離職的少之又少,未必是原本的地方還想待,而是離去了也不曉得能落腳哪裡。
三、#家庭分裂
這應該是最廣泛的主題,若針對感情、工作、精神疾患等不只是想治標,想要從根源處理的治本,大概都需要幾次到十幾次諮商的交叉探索和做出改變,畢竟和家人的相處維持了幾十年,需要花一些耐心和勇氣來面對。
其中又以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為大宗,幾乎是文化常態了。而又再衍生出一方外遇,一方更加投入工作或家務,使得家庭氣氛日漸疏離。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現代人缺的並不是被愛的問題,而是不會愛人。當小小孩生長在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他的確缺少被愛的經驗,但更關鍵的是,#若他沒有一個愛人能力的楷模,#那他長大後就只曉得用向對方索求愛的方式,#來自以為正在愛人。
這也許不能責怪他,但他也不能免責。若發現自己有其困擾,長大了仍不想讓自己變好,當他堅持有保護自己的理由,那同樣的,對方也有了疏遠的理由。這又對應回上述原生家庭的狀況,在下一個家庭形成惡性循環。
四、#精神疾患
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這三項是我今年演講分享最多的主題,因為自己都走過,慢慢地整理後,逐漸把過去無法言說的經驗化成字句。#身兼患者和心理師的角色,#讓我更加相信沒有什麼經驗是白活,過去每一刻都能化作彌足珍貴的經驗分享、以及細膩的體會到 #身為人的苦。這些經驗也共鳴到不少類似困擾的人,因此前來諮商或洽談合作。也許哪天會整理成書,但大概不是現在。
事實上,滿多位也有精神困擾,想考心理所的學生問過我,「講出自己的經驗好嗎?」、「教授看到會扣分嗎?」、「形象不會受到影響嗎?」
但這些問題應該轉為,「#你擔心的是什麼?」
《#受傷的醫者》描述了包含佛洛伊德與榮格在內的十五位心理(治療)界的大師,他們飽受身心症狀摧殘的過程,但也像是作者所言:「人生苦難、適應困難及由此氾生的情緒、行為問題,必然曾是大師們創建、洞見的一個重要源頭......他們『救人』先是為了『救己』。」
初衷必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情操,可能只是每天很廢的躺在床上靠么,反覆思考著自己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
但如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日記上寫道,「#自覺的思考就是行動,#這些行動的累積就是救贖的根源。」
自我救贖產生了學識、方法與慈悲,讓我們想要成為助人者,投入在陰風冷僻的懸崖旁,拉起攀在礫岩上顫抖苦撐的靈魂。
五、#難以歸類但極其重要
有一群人太過放鬆,沒有特定的目標,久了反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另一群人太過緊繃,汲汲營營於追求某些目標,因為放鬆時,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內心的空虛和孤獨。所以人們寧願耗竭,不願休息。
尤其是後者,社會面具帶的緊牢,防衛機轉相當強悍,表面上看起來是絕對的完美,不到最後一刻不會鬆懈。但某些時刻總能感受到強烈的 #自毀衝動,比如說,一個人空閒獨處時;又比如說,夢裡。
夢的討論常是切入點,反映出許多隱而未現的衝動,也得以發現更多察而未覺的事實。
-
或許會發現,五個主題中沒有一個是「情緒」。因為情緒是伴隨著某個場景出現,且每個場景都會出現,極少單獨造成困擾。當然,憂鬱等情緒會有腦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但其中必定含有某些「人際連結」和「存在意義」的促發因素。
#情緒不只是情緒,#如果你願意再看得深一些。
-
老實說,進入這一行之前我對諮商有蠻多的懷疑,認為很難有人能幫助到另一個人。但不論是在我持續和我的心理師談話,和我的督導討論,以及和前來諮商的個案晤談的過程中,都有些微光漸露的時刻。
讓我們感受到:「嗯,即便痛苦,似乎仍有希望。」
也有腦洞大開的瞬間:「啊!原來還有這種觀點!」
願意勇敢的踏出腳步:「好,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過去的這一年遇見不少來談者,各自帶著不同的狀況前來,有些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正在途中、有些剛啟程。回顧這一年走過的路,我想對於我們未來的治療是更具信心的,也對於人性深處想要尋求安定、善良、以及智慧更為肯定。
我很開心進入這行,但更榮幸的是前來的個案或讀者願意相信我,相信我們能一起創造些不同。也是這份相信,促成了生活的改變,細微卻深刻。這個轉化肯定是相互的,讓我們都朝向更加穩定的生活前進。
2019,願我們更平靜,且茁壯。
#我在看見心理諮商所
身兼患者和心理師的角色 在 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會不會很奇怪?」
這句是我在諮商時最常聽到的話之一,因為這個「獨特性」,讓原本想要尋找心理師解決問題的想法不斷拖延,直到問題很嚴重了才前來。因此,剛好趁年末整理了我在2018年最常接到的五大諮商主題,一方面讓大家瞭解自己並不奇怪,另一方面,也能從他人的主題中瞭解自己是否有諮商的需求。
(為保障來談者隱私,以下論及之主題、想法、話語等皆為整年度資料整合後結果,並非單指特定人士。)
一、#感情曖昧
因為關係不確定,使得心中小劇場大增,舞台上的演員手痠了、腳麻了、頭疼了仍無法下場。相較於分手議題,曖昧未知的不確定感是另一種痛苦,但 #痛苦與痛苦到影響生活是兩回事,後者多數是因為回憶起人際霸凌、感情創傷、家庭的不當對待等經驗有關。
過去情感上的傷口,成為了下一段感情的阻礙,急需一段愛情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也就難以忍受緩慢確認彼此的步驟,也較難維持穩定的關係。
二、#生涯轉換
新年、畢業季、年終是出現職涯疑惑的三大時機。
新年願望是賺更多錢做更少事,開工後老闆卻減了薪水加了工時。
畢業前後認為開始工作需要扛起更多責任,孝敬父母、結婚買房、養小孩,結果 #尚未進入現實社會就先被社會期待壓垮。
歲末風起時,做了一年工得不到應有的精神或物質回饋,身為主管被員工閒話排擠,你安慰自己是正常現象,但連老闆高層都不支持你。
每當工作到壓力爆表,心底都會出現一句:「我要離職。」
但真正離職的少之又少,未必是原本的地方還想待,而是離去了也不曉得能落腳哪裡。
三、#家庭分裂
這應該是最廣泛的主題,若針對感情、工作、精神疾患等不只是想治標,想要從根源處理的治本,大概都需要幾次到十幾次諮商的交叉探索和做出改變,畢竟和家人的相處維持了幾十年,需要花一些耐心和勇氣來面對。
其中又以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為大宗,幾乎是文化常態了。而又再衍生出一方外遇,一方更加投入工作或家務,使得家庭氣氛日漸疏離。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現代人缺的並不是被愛的問題,而是不會愛人。當小小孩生長在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他的確缺少被愛的經驗,但更關鍵的是,#若他沒有一個愛人能力的楷模,#那他長大後就只曉得用向對方索求愛的方式,#來自以為正在愛人。
這也許不能責怪他,但他也不能免責。若發現自己有其困擾,長大了仍不想讓自己變好,當他堅持有保護自己的理由,那同樣的,對方也有了疏遠的理由。這又對應回上述原生家庭的狀況,在下一個家庭形成惡性循環。
四、#精神疾患
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這三項是我今年演講分享最多的主題,因為自己都走過,慢慢地整理後,逐漸把過去無法言說的經驗化成字句。#身兼患者和心理師的角色,#讓我更加相信沒有什麼經驗是白活,過去每一刻都能化作彌足珍貴的經驗分享、以及細膩的體會到 #身為人的苦。這些經驗也共鳴到不少類似困擾的人,因此前來諮商或洽談合作。也許哪天會整理成書,但大概不是現在。
事實上,滿多位也有精神困擾,想考心理所的學生問過我,「講出自己的經驗好嗎?」、「教授看到會扣分嗎?」、「形象不會受到影響嗎?」
但這些問題應該轉為,「#你擔心的是什麼?」
《#受傷的醫者》描述了包含佛洛伊德與榮格在內的十五位心理(治療)界的大師,他們飽受身心症狀摧殘的過程,但也像是作者所言:「人生苦難、適應困難及由此氾生的情緒、行為問題,必然曾是大師們創建、洞見的一個重要源頭......他們『救人』先是為了『救己』。」
初衷必然不是什麼偉大的情操,可能只是每天很廢的躺在床上靠么,反覆思考著自己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
但如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日記上寫道,「#自覺的思考就是行動,#這些行動的累積就是救贖的根源。」
自我救贖產生了學識、方法與慈悲,讓我們想要成為助人者,投入在陰風冷僻的懸崖旁,拉起攀在礫岩上顫抖苦撐的靈魂。
五、#難以歸類但極其重要
有一群人太過放鬆,沒有特定的目標,久了反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另一群人太過緊繃,汲汲營營於追求某些目標,因為放鬆時,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內心的空虛和孤獨。所以人們寧願耗竭,不願休息。
尤其是後者,社會面具帶的緊牢,防衛機轉相當強悍,表面上看起來是絕對的完美,不到最後一刻不會鬆懈。但某些時刻總能感受到強烈的 #自毀衝動,比如說,一個人空閒獨處時;又比如說,夢裡。
夢的討論常是切入點,反映出許多隱而未現的衝動,也得以發現更多察而未覺的事實。
-
或許會發現,五個主題中沒有一個是「情緒」。因為情緒是伴隨著某個場景出現,且每個場景都會出現,極少單獨造成困擾。當然,憂鬱等情緒會有腦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但其中必定含有某些「人際連結」和「存在意義」的促發因素。
#情緒不只是情緒,#如果你願意再看得深一些。
-
老實說,進入這一行之前我對諮商有蠻多的懷疑,認為很難有人能幫助到另一個人。但不論是在我持續和我的心理師談話,和我的督導討論,以及和前來諮商的個案晤談的過程中,都有些微光漸露的時刻。
讓我們感受到:「嗯,即便痛苦,似乎仍有希望。」
也有腦洞大開的瞬間:「啊!原來還有這種觀點!」
願意勇敢的踏出腳步:「好,我覺得可以試試看。」
過去的這一年遇見不少來談者,各自帶著不同的狀況前來,有些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正在途中、有些剛啟程。回顧這一年走過的路,我想對於我們未來的治療是更具信心的,也對於人性深處想要尋求安定、善良、以及智慧更為肯定。
我很開心進入這行,但更榮幸的是前來的個案或讀者願意相信我,相信我們能一起創造些不同。也是這份相信,促成了生活的改變,細微卻深刻。這個轉化肯定是相互的,讓我們都朝向更加穩定的生活前進。
2019,願我們更平靜,且茁壯。
#我在看見心理諮商所
身兼患者和心理師的角色 在 方格正- 【心理師是個被扮演的角色嗎?】 心理治療師/諮商師是 ... 的推薦與評價
推薦一個叫藍毛的頻道!看到國王身邊那幾個戰士瞬間死掉我也很心疼,還有他身旁那隻老虎也為了叫國王而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