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
在神經物理治療室中,脊髓損傷是僅次於中風及腦傷,也蠻常見的疾病之一。
大家前陣子都在瘋奧運,那不曉得大家知不知道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正在舉行呢?這是一項為身心障礙者而舉辦的綜合型國際體育賽事,「帕拉」這個詞源自Paraplegia的para,意指有部分癱瘓,結合了奧林匹克的字眼所命名的,其中不乏有許多脊髓損傷患者參賽,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脊髓損傷吧!
📍文章重點:
#脊髓是什麼?
#為什麼會脊髓損傷?#病因是什麼?
#脊隨損傷的症狀跟中風會一樣嗎?
#9949編
詳細圖文連結也放在圖片說明裡囉~歡迎大家去閱讀並且分享哦!
-----------------
這裡提供的資訊或許沒有辦法解決你的疑難雜症,但給你一個重新認識自己身體的好地方,更讓大家了解物理治療其實不只有常見的電療、熱敷,而是對於各種身體的問題都能給予你不小的協助,全方位照顧到你的健康。
#物理治療師是您的好朋友
身心障礙者 常見 疾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日本,有位唐氏症書法家金澤翔子,她的巨字書法氣勢磅礴,充滿生命力,因而風靡世界。2012年她於福島縣磐城市設立「金澤翔子美術館」,2014年榮獲由日本天皇名義頒發的「紺綬褒章」,2019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訪日時,翔子特別贈送教宗書法「祈」字,她的字總是給人滿滿的希望與力量。
.
美國女孩Chelsea Werner(切爾西·沃納)也是一位唐氏症患者,並且為特奧會全美體操錦標賽奧運會蟬聯四屆的冠軍,如今更是紐約的模特兒經紀公司We Speak旗下的模特兒。人生不設限,Chelsea總是自信美麗,絲毫不受到肉體的限制。
.
在台灣,則有唐氏症油畫家莊惠婷、唐氏症藝術家林冠廷等韌性十足的靈魂,他們的作品真情流露、鏗鏘有力,特別吸睛。
.
這些故事,都是我上個月透過「世界唐氏症日」十週年特展去了解到的,主辦單位唐氏症基金會除了提供照顧唐氏症患者的服務,也努力讓社會透過藝術與時尚來認識小唐,其實唐氏症寶寶有無限可能!
.
這是一個溫馨小巧的展覽,有身心障礙者的手繪黑板牆、懸吊染色體裝置與唐氏症的早療區與青年職前訓練場域。其中我覺得懸吊染色體特別有意義,原來唐氏症是十分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之一,在全球數據中,平均每一千名新生兒就有一名,所以這種病不是遺傳,是染色體變異的機率問題。
.
前幾天我看了皮克斯2021年電影「Soul(靈魂急轉彎)」,
導演Pete Docter 彼特達克特說:
「生而為人,我們不需要多偉大的成就,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努力過後,其實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被接納。」
這讓我想到小唐,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意義,包含你們的存在、你們的變異、與你們的永不放棄。
.
謝謝小唐,讓我的生命又多了幾分活著的勇氣。
.
.
.
嘿!小唐我在這
WE LL BE THERE 世界唐氏症日大眾展
✦ 日期:2/26 至 5/9/2021
✦ 門票:免費入場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 10 號(西門紅樓)十字樓 2 樓
身心障礙者 常見 疾病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精神疾病汙名化 開起社會對話可能性】
近年來,國內發生多起精神病患殺人案件,在部分媒體的強化報導下,使得社會大眾誤認為精障病友,具有攻擊性行為。事實上,調查統計:精障者的暴力行為,遠低於一般民眾,但精障者的汙名化,從媒體和網路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發酵,使得各縣市推動精障者安置機構時,屢遭附近居民反對,成為「鄰避場所」。因此,精障者要能全面擺脫歧視枷鎖,還有一段路要走。今天的專題「我們與愛的距離」,一起來了解。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秘 王今暐:「 媒體經常會用一種所謂,人魔、人神共憤,先為社會大眾做審判了。」犯罪者一旦罹患精神疾病,媒體報導時,可能貼上「精障」標籤,和一般人劃清界線。
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吳景欽:「 精障者的犯罪的比例,是比一般人低非常非常多,媒體就不斷地一直報導,讓大家的刻板印象,偏見就越來越加深。」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陳偉任:「 我們社會上常見的是,被正常人打,還是被精神疾病打,正常人打,你好像已經習慣了,但是只要一個精神病患,在社區裡面傷了人,好像你就會擴大說,這是危險的一個狀況。」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工督導 謝佩玲:「擋起來,然後不讓我們進出,像在牆壁上都會貼說,這邊有產權爭議,禁止出入,懷疑說是不是,歧視身心障礙者。」
記者 張澤人:「當地居民長期反對,這個社區居住家園,延宕一年才啟用,我們走進家門一看,這個專為精障者打造的家園,環境其實相當地幽美。」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工員 陳韻如 :「這些都是提供給,他們使用的。」精障患者、白天在職場工作,晚上回到這個新家,生活打理、一切靠自己。精神障礙者 阿芳:「很有家的感覺,很溫馨的氛圍,大家相處起來,好像姊妹。」
一般人包括記者自己在採訪前,都會對精障人士、有著刻板印象。精障者、張小弟正在掃地,記者採訪時,不小心踏到紙屑,引起他的不滿。
張小弟多次握拳和瞪視,發出低鳴聲音,這些舉動、讓我們有些疑慮,只好求助社工師。精神障礙者 張小弟:「他們就踩到,我掃的地方,然後我就很生氣,我不知道,我沒有很可怕。」
溝通後,精障者眼中的我們,和我們眼中的精障者,其實雙方都不可怕,只是思維上的差距而已。精神障礙者 張小弟:「會,會喔 ,沒關係。」張小弟重拾掃把,開開心心地去掃地。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孫媽媽工作坊主任 葉千嫆:「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的結構,能夠同理,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事情,處理事情起來,就會不太一樣。」給精障者、一個發言澄清的機會,這是國內媒體報導時,可能疏漏的地方。
衛星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詹怡宜:「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負面新聞的處理,我們在綱要,當中有特別提到,一定要在精神衛生法的範圍內,我們有一個揭露,不得歧視這樣子的概念。」
2008年、國內「精神衛生法」實施後,媒體不可逾越這個法條,新聞報導也不能用「歧視」和「標籤化」的言語,也不得影射精神疾病的危險性,造成觀眾的誤解。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 絕大部分的精神病友,他其實是沒有傷害性,他只是因為受幻聽,妄想的影響,行為會有一些怪異,就被視為異常,對他們來講,是不公平的。」
「異常」眼光,是我們套在精神病患身上的枷鎖,採訪這天,這名精障人士、主動向前,致贈彩繪作品。善意出發,他和記者、有了話題,成為朋友。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 賴德仁:「大家對於精神病人的,那種同理 跟尊重 跟友善,我覺得在改善之中,其實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覺得台灣媒體文化 ,正在改善之中。」(完整內容,詳 大愛電視 DaAi TV:https://youtu.be/xHZmle6iovE )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議題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 http://bit.ly/2ZQdiCq
影片來源: 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s://youtu.be/xHZmle6iovE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真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