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通達在 #音樂本事 說故事給你聽/
#一生有一首歌紅了就值得了
好痛音樂Good Tone Music
曾經融合歌仔戲與流行音樂元素製作「身騎白馬」金曲的蘇通達,自幼學習古典鋼琴與小提琴,還曾主修過聲樂。走過叛逆的成長歲月,追求音樂這件事也曾經歷灰心不明所以的時刻,然而「堅持」的關鍵字,使他一路走到現在,經手多位創作歌者的心血,也成立音樂品牌「好痛音樂」,這個「好痛」,對我來說,可說是「痛到心坎裡」,也可以稱得上是「好跳痛」,跟著傾聽阿達參與的音樂製作,從歌仔戲到民謠、Bossa風味的閩南語歌后搖擺歌聲、機器人世代裡有鎖吶的樂聲,肯定大開你的耳界!
#點進連結按右上方的播放圖示 就能收聽囉 --歡迎點讚聽節目--
#音樂本事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33/id/123508
[本事相談所]
身騎白馬/徐佳瑩
江湖調/郭春美
我看你你看我/張涵雅
我不是機器人/王大文
I can believe/符瓊音
[和你一起聽]
復活/荒山亮
Jesus Fashio
身騎白馬歌仔戲故事 在 蔣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東地區野菜很多,吃起來口感嚼勁氣味都和大菜田養殖的菜不完全一樣。
小時候食物來源稀少,家庭主婦多在大自然中找野生的食物來吃,家門口溪水裡摸得到蛤仔蝲仔,田裏的野生黃鱔泥鰍都可以打牙祭。
我家後院有防空洞,預備空襲避難,戰爭一直沒有發生,防空洞上的覆土就長滿各種花草,我最喜歡山芙蓉,花朵粉白粉紅相兼雜,極美麗。貼著覆土有一片野草,一叢一叢,看起來不起眼,但也開花,花有白有紅有紫,母親說這是「寶釧菜」,她一面摘菜,一面就說起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故事。
母親愛看戲,她許多知識是從戲中來的,亦真亦假,多半是民間百姓相信的傳說。她一路在戰亂中看戲,看過秦腔的「王寶釧」,河南梆子的「王寶釧」,後來在大龍峒保安宮廟口看歌仔戲版本的「武家坡」,主角拿著鋤頭菜籃出來,她就跟我說:「看,這就是王寶釧。」戰爭中父親長年在戰場上,母親看王寶釧,等丈夫一等十八年,苦守寒窯,大概很有角色的認同吧。
「幸好武家坡上長滿這野菜,王寶釧十八年就靠挑野菜活下來。」她說:「陝西郊外寒窯還在,窯口插一把鐵鏟,窯裡有寶釧畫像, 野菜吃太多,肚皮是綠。」
民間的「傳說」最好別用歷史去考證,但是,老百姓不信「歷史」,他們依靠「傳說」活下來,「傳說」很像讓苦守寒窯的寶釧活下來的野菜,夠頑強,夠野,如何踐踏還可以活著。
我在母親身邊學了很多野菜故事。她摘空心菜也說起比干被挖了心,卻還有法術空心騎馬出城,卻在城門口遇到妖女幻化賣菜老婦,喚叫「賣空心菜」,就破了比干法術,比干從馬上倒地而死。「空心菜」故事似乎是從「封神榜」來的,自古不信歷史就有另一種胡謅的本領,去寫小說或編戲劇。
「寶釧菜」母親用鹽醃,加油涼拌。這次台東吃的寶釧菜是用麻油加辣椒炒的。數十年不見,見這盤菜,如見母親。老闆見我沉思,告訴我這菜正式名字是「馬齒莧」,台灣民間叫「豬母奶」,「連豬吃了都有奶,你看多營養,有omega 3的成分呢。」
老闆口氣和母親頗相似,只是母親對「寶釧菜」的認同更有她不可說的辛酸記憶吧。她看「武家坡」,最後薛平貴回來,十八年不見,要試一試妻子貞節,母親看到這裡就有一肚子火,眼中有委屈,禁不住會罵:「這男人,混蛋⋯⋯」
身騎白馬歌仔戲故事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特輯──歌仔戲的「王寶釧」怎麼穿?】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隨著影劇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流行歌曲的翻唱,這段「#平貴回窯」,也成為臺灣人琅琅上口的曲調。
而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自然是穿著象徵淒苦婦女的「#苦旦」服裝了。
◆#苦旦的烏苦衣
臺灣歌仔戲的服裝大致可分為兩個路線,受到1950年代後,臺灣歌仔戲影視化的潮流影響,新編劇本或胡撇仔戲的服裝更偏向電視劇中的古裝形象。
而我們這次介紹的《王寶釧》,則因為是較為傳統、經典的「#古路戲」(又稱古冊戲),因此服裝中也有較多的京劇元素。
#妝容:[北管妝]
傳統歌仔戲的妝容與服飾受到京劇影響深遠,因此這類妝,大多稱為「#北管妝」或「京戲妝」,相較於一般妝容的膚色,北管妝以戲曲的「油白」為底色,並油紅在眼睛周圍做出眼影漸層,最後在眉眼部分勾勒,突出眼部的線條。
#髮型:[大頭]
梳「大頭」是傳統的戲曲髮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首先要先用髮網把髮絲們固定,然後利用勒頭帶「吊眉」,將眉毛與眼尾向上拉提;再「#貼片子」,將假的鬢髮黏貼在額邊,加強在舞台上的效果;中間還會經過像是上黑巾、加上線尾子等步驟,最後才會輪到「插頭飾」。
#髮飾:[銀泡〕
戲曲中旦角的髮飾被稱為「#頭面」,常見的有像是「水鑽頭面」等,但由於苦旦是一個貧苦無依的形象,因此頭飾會減少金光閃閃的水鑽,會選擇用比較簡潔、素雅的「銀泡」表現,有時搭配沒有華麗繡紋的藍色綢子,來表達其貧苦婦人的形象。
#服裝:[烏苦衣+白裙]
傳統戲曲的服裝,主要是用來區分角色身份、性別,好比「生旦淨末丑」,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劇角色分類,而發源於臺灣的歌仔戲也是如此。
「旦」通常指的是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苦旦」通常是賢淑、端莊卻因命運折磨,有些淒苦的中年婦女。其中,最代表苦旦的服裝,就是「#烏苦衣」與素色白裙了。
烏苦衣是一種黑色的對襟素褶子,時常與配有水袖,強調對方傳統婦女柔弱的形象。
而王寶釧的服裝,又常常縫有「補丁」,讓她貧苦卻又堅強的模樣更加鮮明,而簡樸的白裙、沒有裝飾的素鞋,同樣也都是苦旦的特徵。
◆#歷史性的薛平貴與王寶釧
歌仔戲一開始是從「#落地掃」演變而來,沒有固定的劇本,也沒有固定的舞台形式,就像一個隨時隨地的快閃歌唱一樣。
後來歌仔戲變成了廟會酬神的表演,被稱為「外台歌仔戲」,也就是俗稱的「#野台戲」。如今台灣在許多廟宇祭典時,仍保留了野台戲酬神的傳統。
而隨著技藝的成熟,與歌仔戲逐漸的普及,在1920開始現代化的年代,歌仔戲也融合了「#外江戲」(京戲),進入到了表演廳、劇院,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
1930年代末,開始進入二戰時期,日本皇民化時期政治的打壓、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運動」,與如今工業化後影視娛樂的興起,時代的遽變一度讓歌仔戲逐漸沒落。
然而歌仔戲終究是一個出自於民間,發揚於生活的藝術,即便曾經奄奄一息,卻總能在各方的努力下求新求變,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就像這齣講唐代愛情故事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雖然是古老的故事,但它卻曾開啟 #臺語電影 的第一波黃金時期,也因為電視劇的翻拍而成為大家耳熟的旋律,進而影響到了流行音樂,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如今,許多歌仔戲團都推出自己的原創新戲,在劇本、曲調、舞臺設計都非常的精緻,不只登上了國家戲劇院,也站上了世界各大洲的舞臺。但除了去劇院看的美麗的舞臺歌仔戲,當巷口的小廟酬神時,也不妨去看看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動呢!
參考資料:
廖瓊枝老師〈王寶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nstaJZJwc;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http://www.folktw.com.tw/drama.php#item2;〈歌仔戲角色服裝特色:教育部學習加油站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grandma/artsturct1.html;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99;新唐人電視台〈傳承歌仔戲之美 綁大頭過程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