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黃暐瀚的母親陳姓婦人,昨日凌晨三點多,於台中市東興路一段、樹義一巷口,遭到方姓男子所駕的賓士撞上,拖行近70公尺,頭部及腿部重創,經中山醫搶救無效宣告過世。而方姓男子於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衝到超商購買啤酒狂飲,警方到場後酒測自然是超標。警方詢問為何要到超商買酒喝,方姓男子表示因車禍驚嚇過大才買酒壓驚。
有時候挺感嘆台灣社會的風氣。車禍後趕快喝酒以規避酒駕刑責,以前不過是茶餘飯後的笑話,現在竟然已經變成罪犯們的SOP。因為在刑責上,光是沒喝酒的「過失致死」和有喝酒的「公共危險罪」,其最終結果差異極大。
沒喝酒撞死人的「過失致死」,其刑期不過五年以下。若請來能力優秀的律師辯護,還可能將刑期縮短至一年內,甚至是六個月以下的易科罰金。若是還能與受害家屬彼此達成和解共識,甚至還可能緩刑。
至於酒駕撞死人的「公共危險罪」,法定刑責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兩相對比,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方姓男子會選擇去超商買酒喝。法律是無罪推定的。我們如果無法證明,當事人於行車時的有飲酒情事,則很難將其以酒駕論處。
法律很難補足這個洞。過去也曾有多次案例,當事人於肇事後飲酒,導致法院最後難以判定當事人於肇事時是否為酒後駕車。不過近幾年似乎有檢察官看不下去,要求肇事者飲下於肇事後的同樣酒精飲品,再行檢測其酒測值是否與當初測量的數字相同,藉此判別肇事者是否在肇事前就有飲酒之事實。
有興趣的歡迎一查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99年交聲字第3234號刑事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交字第236號行政判決
不管如何,酒駕本身就已經不可取,還於致死他人後喝酒疑似企圖脫罪,實在堪稱道德敗壞。
只能希望黃暐瀚母親的意外,能引發某些制度的改變吧。
最後,凌晨三點到五點,恰逢酒店、夜店或熱炒等娛樂場所的打烊時段,許多飲酒狂歡又抱持僥倖心態的不肖份子,會趁此機會開車回家,多半是不長眼的低道德用路人。誠心建議需要晨間運動的銀髮族,切勿在這時段出門。風險真的頗高,尤其在台北市某些又寬又直的道路上,時不時都能聽到疾駛而過的快車。
車禍 初 判 表無法判定 在 Novel小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魔術的耳語》、《神樂坂怪談》、《再見的儀式》分享贈書活動
By Mr.V
【活動時間】
即刻起~6/5(五)23:59
6/7(日)會抽出三位書友各自獲得由獨步文化提供的《魔術的耳語》、《神樂坂怪談》、《再見的儀式》一書
(贈品寄送之故僅限台澎金馬地區的朋友參與)
【活動辦法】
按獨步文化、Novel小說.和此篇文章 (y) ,然後公開分享並且回答問題。
在活動貼文下方留言告訴V和Bu Bu,圖片中的書哪本最深得書友的心,tag朋友名字,同時說明想看的原因。
就有機會獲得《魔術的耳語》、《神樂坂怪談》、《再見的儀式》小說一本。
◎書籍寄送限台澎金馬地區
◎本粉絲團保留最終活動解釋權
◎因為每個人回答不同,若有抄襲V會以時間記錄去評斷,誰會失去抽獎資格
【書籍介紹】
《魔術的耳語》
有了藉口,是否就能為所欲為?
竭力補償,真的可以獲得寬恕?
犯了罪的人們啊,都在等待一個救贖的訊號。
「人心,是最強大的殺人武器。」
──婚期在即的女性,在自宅樓頂跳樓身亡;
──粉領族從地鐵月台一躍而下,遭電車當場輾斃;
──夜歸女子在十字路口狂奔,被計程車司機不幸撞死。
東京接連出現三起年輕女子的死亡事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三人,被初步判定為自殺與意外事件。然而,十六歲少年日下守卻意外獲得串連案件的關鍵線索。宣稱女人死有餘辜的神祕男子,躲在暗處蠢蠢欲動,名為正義的復仇尚未止息,岌岌可危的第四名被害者即將出現。
握有解謎之鑰的少年能否終結仇恨、解開心靈之結?
十六歲少年日下守的公務員父親多年前因盜用公款潛逃失蹤,獨留母親與他面對世人的責難與侮辱。
在母親因病過世後,孤單的守被姨媽收養,姨丈卻又因為一場車禍意外撞死年輕女大生菅野洋子,讓他的新家庭再次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被拘捕的姨丈堅稱是洋子刻意衝出十字路口才會導致意外的發生,與此同時,守接到數通神祕來電,暗示案情並不單純,感到困惑的守決定起身探究真相。
在神祕人的引導下,日下守發現這一年來,還發生了兩起年輕女子的自殺事件,皆與洋子之死有所關聯;而背後巨大的惡意仍在醞釀,岌岌可危的第四名受害者即將獻祭……
《神樂坂怪談》
廣告上莫名其妙出現的汙點,竟是死去男友的控訴;只有一人醒著的深夜,身後卻傳來老太婆的怪笑;當不斷出現的噩夢中的人影來到身邊,就會陷入生死關頭……
一個接一個出現的怪談,乍看之下毫無關連,但真是如此嗎?
推特讀者討論聲量不斷,劇情不斷翻轉顛覆你的認知,無法解釋的恐懼就此蔓延──
「要不要以神樂坂為主題,寫篇怪談?」
作家「我」從《小說新潮》的編輯那裡接到了這樣的邀稿。
我想起八年前,曾經有位女性找我商量一件怪事──
那位女性和論及婚嫁的男友一同前去拜訪素有盛名的算命師。
算命師竟鐵口直斷兩人不可能幸福,必須立刻分手。聽到這句話的男友反應激烈到彷彿變了一個人。看到男友性情大變,女性的愛戀之情瞬間冷卻,馬上提出了分手。男友警告她「如果要分手,他就要去死」,不斷騷擾勒索她。身心俱疲的女性,最後決定無視男友的聯絡。某天晚上,她得知了男友的死訊,那是一場說是自殺也極有可能的事故。
女性對男友的死亡耿耿於懷,內心充滿自責。有一天,她在客戶的電車廣告上發現了奇怪的汙點。
這個汙點居然是由密密麻麻的「道歉!道歉!道歉!」組合而成,從這樁怪事開始的發展實在過於駭人,甚至還有人失去了性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我,決定將此事深埋心中,卻因為這次的邀稿,下定決心提筆寫下這篇怪談。然而彷彿怪談會呼喚怪談似的,披露了這件往事之後,我收到許多怪談。
卻隱約察覺到這些怪事中,似乎有種難以言喻的連結。
事情愈來愈詭異,這些怪談將會把我引向何方……
《再見的儀式》
尖銳、黑暗、批判、殘酷、憤怒,及救贖。
溫情與悲憫來自洞悉人性,但當她收起溫情,直視人性呢?
八則短篇貫穿作家十年生涯,棒喝我們的盲從與迷信。
在魑魅魍魎的現實中,點起通往希望的幽冥之燈。
會走路的監視器、穿越時空與自己相會、和親近的機器人告別、被奴役的活屍、拯救受虐孩童的奇蹟法律、專殺家暴父母的網路救世主、藏著奇特真相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她精采地採集各種經典科幻元素、援引科技和社會議題當主菜、用對少年少女的深切關懷調味,再灑上撕裂表象的辛辣香料,烹調出八道口感豐富的異色料理。
少子化和高齡化社會,防止孩子與父母互殺成了重要議題。|〈母親的法律〉
隱形的監視器一旦動了起來,才發現到處都是它們。|〈戰鬥員〉
滿懷未來憧憬的高中生,怎麼看待滿足單身宅女生活的我呢?|〈我與「我」〉
女孩將冷冰冰的機器人當成「人」卻將我視作「機器人」。|〈再見的儀式〉
一對彼此憐愛的姊妹,目睹人心深淵中不一樣的怪物。|〈向星星許願〉
虐待孩子的父母、利用孩子做壞事的罪人,都會受到黑色救世主的制裁。|〈聖痕〉
他是屍身快腐爛的士兵,「死」前有一個遠離戰火的寧靜願望。|〈海神之裔〉
日復一日、毫無意義的循環人生中,「解脫」何時降臨?|〈保安官的明天〉
八則短篇,全是宮部創作至今前所未見的嶄新物語。
時而揪心,時而殘酷,時而諷刺,既可說是一記驚世重槌,
又是洞悉人性的警世物語,亦是震撼靈魂的美麗故事。
車禍 初 判 表無法判定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編輯OOXX】
【國峰並沒有在移除呼吸器後離開,我想他捨不得媽媽】
藝人劉真過世,獨留辛龍與4歲女兒,令人唏噓又不忍。
媒體報導他們曾請柯文哲市長去醫院看看劉真的狀況,而柯市長告訴辛龍:「以醫藥、醫學的一個專業角度,真的是沒有機會了。」勸著辛龍「放手」。
短短「放手」2個字,說出來是那樣容易,但對辛龍及劉真家人而言,要做這個決定,要對醫生開這個口,那得下多大的勇氣,那又是多麼痛徹心扉,以及肝腸寸斷。
而即使下了這個決定,心頭卻又止不住的懷疑,是否自己再堅持一下,是否請患者要撐一下,就可能挺過這場生命風暴?
「放手」談何容易,而如果患者家屬「不放手」或「無法放手」,我們能不能試著去理解,那些家屬心中的煎熬?我們能不能試著去陪伴,與他們一起走過那些徬徨、恐懼及無助等各種糾葛心情?我們能否多給「不放手」或「無法放手」的家屬一些時間與空間?
我很喜歡台南奇美醫學中心謝宛婷醫師的一句話,她說:在「放手」中緊緊地牽住手,在「不放手」中,靜靜地醞釀道別。
她也說:「放手才是慈悲」這句話,即使再真切不過,對即將喪親者來說,仍舊是一種殘酷的理性。讓我們再縱容悲傷一點點,當陪伴的過程觸發了愛的能量,跨越了悲哀、憤怒、愧疚、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渴念與麻木,我們將會發現,「放手」便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結局。
/
放上謝醫師的文章,〈放手不是是非題〉
沒有經歷過困難決定的人,不應該殘忍地去批判他人的選擇,這是我在一次次死亡歷程的幽谷伴行中,用病人、家屬,以及我自己一窪窪的淚水所映照出來的謙卑體悟。
有關於生命的抉擇,不是只有「放手」與「不放手」那麼簡單。我從一個不忍看見苦楚而和別人談「放手」的醫師,到現在,我還是一個不忍看見病人苦楚的醫師,但我覺得一起和病家經歷「放手前」的痛與慟,遠比看到「放手」的結局更珍貴。那一段「難以放手」的擺盪掙扎,閃耀著生命中最動人的牽腸掛肚。
傷痛的母親,叫做「愛」。
呼吸加護病房傳來一則會診。三十歲的國峰,車禍後嚴重腦出血昏迷,經過三次呼吸器脫離訓練都失敗,母親與姊姊要求撤除呼吸器。
若非緊閉的雙眼與嘴裡的氣管內管,這個健碩的男子,真的不像大家腦海中會浮現「末期病人」的模樣。
安寧照護團隊與母親和姊姊開了一場家庭會議。我們的心,隨著家庭狀況的抽絲剝繭,俱皆糾結。
嚴重脊椎退化以及腎臟功能節節下降的母親,面臨著日以繼夜啃食的神經痛,以及隨時可能要面臨洗腎抉擇的恐懼,宿在一鐵皮小屋中,僅靠撿拾回收的零頭小錢,捱以度日。
二十多年前,國峰的母親即與好賭的父親離異,父親逃躲債主到中部後失去聯繫,卻留下一筆債務,給國峰母子償還。
姊姊以保母為職,只要有餘裕的金錢與時間,全拿來照料自己的母親與弟弟。言談中,姊姊雖未提及其夫婿,但仍可感覺已成家的她,是如何感念她所遇上的對象,支持著她對原生家庭的情感牽連。
國峰平常是個做粗工的工人。在上工前,他還在一個私人屠宰場多兼一份工作,但橫事無常,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行善或是努力就有避禍的特權。
某個要去屠宰場上工的清晨,一輛卡車將國峰撞飛。事後,肇事者態度相當不友善,僅到醫院探視過一次國峰,之後皆由保險公司出面處理,而屠宰場老闆更是從未現身,甚至,國峰的姊姊這時才知道,老闆並未盡到為員工投保的責任。
在這風霜之際,國峰私人保險的理賠,因為父親賭債尚未償還完畢,只要是匯入國峰帳戶的保險金,就會立即轉還賭債,根本無法成為這場困境中的及時雨。
「對不起,弟弟好年輕,我們一開始也好難接受,他就要這樣離開我們了。可是如果他留下來,他的日子一定比走了更苦,我們無法負荷優質的護理之家,接下來,他會有壓瘡、四肢會攣縮、脖子切一個洞,只靠呼吸器過完餘生,而媽媽也禁不起任何的操勞了。」
我的心萬般翻攪。該說對不起的,絕不是她們。此刻承擔這般艱難的決定,卻又擔心被醫療團隊視為冷血的家屬。
家庭會議開了三次,白髮的母親每次都出現,次次老淚縱橫。
最後,經由安寧照護的醫師、神經外科的醫師、呼吸加護病房的醫師,審慎判定國峰的腦部重度受損,即使數個月後,有微乎其微的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也不可能有好轉的意識狀態。
於是他被接來了安寧病房。在燈光柔和的獨立房間裡,僅有的幾位家人相伴,我為他移除了氣管內管,關掉了呼吸器。
國峰並沒有如我們預設的場景之一,在移除呼吸器後離開,我想他捨不得媽媽。
他後來去了護理之家。堅強的生命力搏動著,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他都由護理之家的照護人員,偶爾是姊姊,帶著回我的門診。
雖然最後還是擔下了長期照護的重擔,但姊姊每次回門診,都感謝安寧照護團隊、神經外科團隊以及呼吸加護團隊,陪著他們,在一次次的家庭會議中死透又重生,流盡眼淚,推演過無數次各種可能的結局。
現在上蒼為國峰選擇了留下,他們不會對任何一個決定後悔。
每一次,我都會握握他的手,和他說說話。我希望,從住院後開始堆疊的每一個溫暖,可以洗掉他腦裡的記憶,洗掉他腦迴裡在車禍前最後一刻清醒的感覺:驚疑、痛楚、恐懼,以及沒有出口的孤獨。
佛洛伊德在一封信裡,曾寫道:「我們終將找到一個地方安置失落,我們知道失落後強烈哀悼,終將沉息,但是也知道這種痛苦是無可安慰,也無可替代的。不管如何填補這裂口,就算能完滿的填補,它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悲傷進入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便如同接納一道疤般的帶著它前行,而不是一再地想要把它剜離我們的生命,以致一次又一次的鮮血淋漓,也不用去設定應該振作的時間,只需要相信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從悲傷中看見重新定位與連結的意義。
兩年後,我又收到一則會診的傳呼簡訊。距離我沒再收到國峰的消息已有半年,半年前,他因為病況非常穩定,所以轉給護理之家自行配合的居家照護團隊接手,但會診上他的姓名,依舊毫不陌生。
一向被安排住在健保給付病房的國峰,靜靜地躺著,但明顯的消瘦,讓我還是感到驚訝。
媽媽稍微佝僂的身軀,穿梭在其他床的病友家屬間,一回頭看到我,聲若洪鐘地向我打招呼,簡要地向其他的家屬,敘述我們在呼吸加護病房相識的過程,笑容滿溢。
語畢,我們一同趨近國峰的床邊,我握握國峰的手,抬頭看向媽媽:「異常的消瘦,可能代表著身體的重大問題,而他也因此現在受到了敗血症的干擾,要能挺過去的機會不高,除非全面緊迫式地進行檢查和治療,包括異常消瘦的原因。但是,我們的國峰能從這樣的過程得到什麼呢?媽媽您希望我們怎麼樣在初次見面的兩年後陪伴國峰呢?」
國峰的媽媽愛憐地看著兒子,祝福大於哀傷地對我說:「移除呼吸器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只希望他不要痛苦。不管他是在當天就離開我,還是兩年後的今天才要離開我,我都會記得,我們和他一起奮鬥的,以及奮鬥之後決定接受與共度的一切。謝醫師,我們想要去安寧病房,我們知道國峰也會想要去那裡。」
兩週後,國峰在滿滿的祝福下,走完了他的人生。
這一回的照護,沒有人落下眼淚,只有感恩,國峰曾經帶領我們走過的一切:決定放手的心如刀割與掙扎猶豫,放手之後重獲新生的訝異喜悅,以及慢性照護過程中甜蜜的負荷,到真正的終點來臨時,滿溢著毫無愧疚與遺憾的坦適。
讓我們把「放手」這件事,談得更柔軟一些吧,別把它當作會談的目的,就算這是個善意,驅策著尚未準備好的家庭簽下那張同意書,傷痛不會因為表象上的善終而釋懷。
這條困難的路,即便清楚的知道終點該往哪兒走,仍舊需要親自彎下腰,斬除那荊棘,甚至偶爾被扎中,鮮血淋漓,但彼此會從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致勇氣。
「放手才是慈悲」這句話,即使再真切不過,對即將喪親者來說,仍舊是一種殘酷的理性。讓我們再縱容悲傷一點點,當陪伴的過程觸發了愛的能量,跨越了悲哀、憤怒、愧疚、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渴念與麻木,我們將會發現,「放手」便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結局。
放手不是一個斷點,它是接納哀傷的安息之地,也是繼起生命的孕育之處。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謢醫師的善終思索》https://reurl.cc/MvbOpv
#在放手中緊緊地牽住手
#在不放手中靜靜地醞釀道別
#每一個最艱難決定的背後都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