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耽美甜爽文小說推薦:有肉文
1《不會真有人覺得替身難當吧?》作者:三千風雪【校園+穿書+救贖反派耽美+日常暖情】
2《學乖》作者:幸聞【校園+重生+甜爽文+救贖耽美+有肉有劇情】
3《愛情理論Theory of Love》作者: JittiRain【泰國BL電視劇原著小說+校園暗戀+有肉有劇情】
4《惡魔百貨》作者:醉君天【摳門魅魔受x懶鬼魔王攻+爽文耽美】
5《下鄉綜藝後我開始洗白了》作者:星期十【娛樂圈+系統耽美】
6《窄紅》作者:折一枚針【私人銀行高管 X 京劇老生演員】
7《判官》作者:木蘇里【靈異神怪耽美】
8《Omega教官死忠遍地》作者:寫舟【星際+ABO+強強耽美+軍旅文+短篇】
9《溺酒》作者:奶口卡【現代都市+ABO耽美】
10《霧河》作者:Tenet【短篇+都市+年下耽美】
#蒼野之鷹看小說,#蒼野之鷹,#耽美小說
含短評、文案、心得文連結推薦網址
https://bit.ly/2MUhnVt
軍旅電視劇 在 蒼野之鷹看小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精選BL蘇爽甜耽美小說:有肉有劇情、有救贖拯救
1《不會真有人覺得替身難當吧?》作者:三千風雪【校園+穿書+救贖反派耽美+日常暖情】
2《學乖》作者:幸聞【校園+重生+甜爽文+救贖耽美+有肉有劇情】
3《愛情理論Theory of Love》作者: JittiRain【泰國BL電視劇原著小說+校園暗戀+有肉有劇情】
4《校草撩且甜[穿書]》作者:林盎司【沙雕校園】
5《和小奶狼談個戀愛》作者:夂槿【現代耽美+年下攻X大叔受】
6《就差說我是神仙了》作者:春風遙【無限流+爽文】
7《頂上之戰[娛樂圈]》作者:三無是萌點【娛樂圈耽美+爽文】
8《總裁他認錯了金絲雀》作者:顧三躍【現代耽美+沙雕】
9《給躁鬱Alpha當撫慰劑》作者:若星若辰【校園+ABO+甜文+有肉有劇情】
10《我喜歡你男朋友很久了》作者:醬子貝
11《同桌令我無心學習》作者:蘇景閑
12《偏執大佬暗戀我》作者:宇宙第一小可愛
13《連Beta都要咬?》作者:恰到好處【校園+ABO+甜文】
14《惡魔百貨》作者:醉君天【摳門魅魔受x懶鬼魔王攻+爽文耽美】
15《下鄉綜藝後我開始洗白了》作者:星期十【娛樂圈+系統耽美】
16《窄紅》作者:折一枚針【私人銀行高管 X 京劇老生演員】
17《判官》作者:木蘇里【靈異神怪耽美】
18《Omega教官死忠遍地》作者:寫舟【星際+ABO+強強耽美+軍旅文+短篇】
19《溺酒》作者:奶口卡【現代都市+ABO耽美】
20《霧河》作者:Tenet【短篇+都市+年下耽美】
#蒼野之鷹看小說,#蒼野之鷹,#耽美小說
含短評、文案、心得文連結推薦網址
https://bit.ly/2MiZizz
軍旅電視劇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聞敘事裡,那些不應被忽略的戰爭隱喻】
這是小編前些天在微信看到的一篇文章。
筆者觀察了武漢疫情以來,官方媒體上的「戰爭隱喻」。
算是解析這一種輿論手段吧。
感覺還滿有意思,分享給大家看看~
-
新聞敘事裡,那些不應被忽略的戰爭隱喻
「詞語有如掛鉤,能固定我們的思想觀念。」
——亨利·沃德·比徹
這些天,在許多媒體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題目:「四個方面同向發力,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衝鋒,義無反顧!」 「大理徵用事件:防疫阻擊戰,決不能各自為戰」「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衝鋒」「人民戰爭」等等戰爭術語,在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
針對這一現象,人們似乎還沒有進行過較多的分析和討論。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在閱讀新聞報導時,往往會更關注新聞事件本身,而忽視這些戰爭術語。或者說,人們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戰爭術語的大量出現,其實是新聞敘事中戰爭隱喻泛化的一種表現。這是應該引起人們加以注意的。
原因在於,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事實上會使人們習慣於以一種敵我意識十分明確的戰爭思維,去錯誤地認知和理解非戰爭領域的社會現象或問題。比如說,將原本的災難看成一場戰爭,而非悲劇。認為結局只有勝敗,而沒有勝敗之外的其它選項。
一、戰爭隱喻是什麼?
戰爭隱喻,是指以真實的戰爭,類比非戰爭行為或事件。
作為一種在新聞敘事上出現的話語現象,戰爭隱喻則是指以戰爭術語,描寫各類非戰爭領域的新聞事件,賦予其以強烈的對抗性、緊迫性和修辭認知張力。
「四個方面同向發力,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衝鋒,義無反顧!」 「大理徵用事件:防疫阻擊戰,決不能各自為戰」「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這些話語,其實就是戰爭隱喻的典型代表。
這一類戰爭隱喻,當然不只是在這樣一種場合出現,也不只是今天才出現。只要認真觀察國內媒體的新聞報導,人們不難發現,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被廣泛地運用著。政府工作、經濟活動、體育比賽、醫療等等領域,都能看到,例如:
(1)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常德日報,2020/02/11)
(2)中國經濟戰「疫」錄:經濟保衛戰全面打響 (中國新聞網2020/02/12)
(3)疫情如何影響中國軍團備戰奧運(環球網 2020/02/12)
(4)貴州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引起黨員幹部強烈反響(新華網 2020-02-11)
(5)在疫情炮火中「誕生」 泰康同濟(武漢)醫院譜寫英雄讚歌(中國網醫療頻道 2020/02/08)
如果我們往回看三十年,那些我們所經歷過的重要事件,比如說1998年的大洪災,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國內媒體相關報導的新聞敘事,實際上也都運用了大量的戰爭隱喻。為了節省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戰爭隱喻何以會在新聞敘事中泛化?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楊洋和董方峰,在《當代中國媒體話語中的戰爭隱喻現象研究》一文中,對戰爭隱喻泛化這一現象有進行過分析。他們認為,在當代中國話語中,戰爭隱喻泛化的原因有以下三點:認知動因、修辭動因、歷史文化動因。
第一,認知動因
喬治·考萊夫和馬克·詹森,是美國的兩位語言學家,兩人合著過《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認知語言學隱喻系統研究的開始。在書中,他們指出,隱喻不僅僅只是一種修辭手段,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它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老師,則在《論隱喻》一文中進一步指出,隱喻就是借用在語言層面上成形的經驗,對未成形的經驗作系統描述。通過隱喻,某些尚未定型的經驗,借助已經成形的經驗得到組織和表達。
對於許多人而言,戰爭是一個我們從小就十分熟悉的物件。比如各種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還有許多唱紅歌比賽,以及在學校所學的課本,乃至我們的國歌,其中就有著許多戰爭的話語。因此,新聞敘事運用戰爭隱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讓人更快速地認知某些暫時不太瞭解的新聞事件。
第二,修辭動因
戰爭所特有的緊急性質,決定了戰爭術語必須是精准和簡潔的,而不能像現在的政府通告那樣空洞冗長。另外,新聞敘事語言的相對匱乏,也會促使人們通過詞義泛化,來實現語言一定的動態平衡。因此,新聞敘事借用戰爭術語,既符合其對簡潔度的要求,也有助於豐富其語言形式。
第三,歷史文化動因
建國初期的領導人,多是軍旅出身,習慣於用戰爭術語部署和平時期的各項工作。而隨著大量軍隊幹部和軍人轉入地方工作,軍事用語也隨之被帶到了地方工作的「各條戰線」。在近幾十年來的歷次搶險救災中,軍人往往也被命令參加,成為主要救援力量。這些因素,都促成了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
三、戰爭隱喻泛化,會產生哪些影響?
戰爭隱喻作為一種話語模式,其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積極方面的影響有:1、便於人們認知新事物;2、滿足新聞敘事對語言簡潔的要求;3、能將人們共同置於一種緊張的境地,以便齊心協力應對困難。
但是,它也會使人們習慣於以一種敵我意識極為明確的戰爭思維,去理解非戰爭領域的社會現象或問題。
比如說,在各地的防疫宣傳標語中,也能看到「湖北回來的都是定時炸彈」「今年過年不串門,來串門的是敵人,敵人來了不開門」 「發燒不說的人,都是潛伏在群眾中的階級敵人」這一類的標語。
人們製作這些標語的初衷雖然是好的,但實際上是一種戰爭思維在起作用。來串門的就一定是敵人嗎?就不能是有急事的人?發燒不說,就一定是階級敵人,而不是另有隱情?比如說,或是因為恐懼?或是因為擔心被隔離而無法照顧家人之類?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是一種強制性的行動,讓敵人屈從,並為我們的意志服務。戰爭思維的要點,其實就是明確劃分敵我意識,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敵人。就像毛澤東曾經所說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但是,這些新聞敘事所陳述的物件,大多並非真實的戰爭,也不是革命。這些物件,可能只是一項政府工作或經濟活動,一次體育競技比賽或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但戰爭所特有的那種生死對立的敵我意識,它們其實並不具備,最多只能說它們是有一定限度內的對抗性或緊迫性。
因此,楊洋和董方峰兩位作者指出:「當人們無意識中將戰爭話語作為動員武器時,戰爭思維就往往構成行為指導框架,使人們把他們的工作視作真正的戰爭,其終極目的就是採取任何手段消滅虛擬的敵人」,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戰爭隱喻客觀上會遮蔽思維,阻礙人們接近事物真相,並放大對抗性,在行為上可能導向不必要的暴力」。
習慣于用戰爭思維去理解事物的人,也往往會將歷史上的每一次災難,都視作戰爭,並認為結局只有勝利和失敗兩個選擇。而只要沒有被「打垮」,就是勝利:
但他們從不會去想:災難就是災難,每一次災難都是悲劇,沒有真正的勝利。
四、我們可以做什麼?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新聞媒體控制著社會話語權。當新聞媒體開始選擇一種特定話語模式進行新聞敘事時,人們也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就接受了這種話語模式所承載的思維模式,並運用其去認知新聞事件。
因此,當我們在看新聞報導時,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對新聞敘事的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不管是哪一家新聞媒體,對其在新聞敘事中所運用的話語,尤其是戰爭隱喻,都應該時刻保持一種警惕,思考其背後所潛藏的思維模式究竟是什麼。
第二,多管道搜集資訊對比新聞報導。新聞是建構出來的,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媒體的新聞敘事中,會呈現不同的形態,有時甚至會截然相反。因此,長期只接收同一類新聞源,可能使你只會用一種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比如說,你十年如一日地只看《環球時報》,那你對中美關係的認知,很可能也就「美帝亡我之心始終不死」的境界。
第三,關心他人的遭遇,始終保持一份同情的理解。不要熱衷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樣毫無根據的話語,而應盡可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那些有著不幸遭遇的人。這不是政治正確,而是因為你我這樣的人,大多數也只是被時代所玩弄的普通人。
就像作家方方所說的那樣: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文章出處:公眾號「1號檔案館」
作者:伯羅奔尼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