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
輕流動瑜珈 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推薦《#彈性習慣》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最近我聽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女生透過上健身房養成運動的習慣,某天她在教練的指導下本來要做 12 個伏地挺身,前幾次還能做滿的她,這一天卻連 6 下都做不到,她感到十分氣餒。是意志力不夠堅強嗎?還是飲食跟睡眠沒有調整好呢?如果越做越退步,還要維持這個習慣嗎?故事的謎底到文章最後再揭曉,我們先來談談「建立習慣」這件事。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elastic-habit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彈性習慣》的作者是自我成長領域的暢銷作家史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他喜歡以以腦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文獻為背景,加上有趣的文筆,幫助許多讀者突破學習障礙。在這本書裡,他要告訴我們堅持好習慣的秘訣,是讓習慣變得更有「彈性」。
他認為要有效養成習慣,不能只仰賴意志力去堅持,而是要善用聰明的彈性策略。也就是設定三種難易程度不同的目標(垂直彈性),挑選三種不同類別的活動(水平彈性),讓自己每天都可以依據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狀況,選擇最適合、最有動力的目標去執行。
書中從目標的設定、動力的應用、擬定目標策略、執行策略的步驟,一步步教讀者透過彈性的原則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習慣。以下介紹五個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以及我實際用在自己的生活之後帶來的改變。
.
【1.放棄死板的單一目標】
作者發現人們對於「目標」時常存在著一個迷思,會覺得總要訂出一個「最好的目標」,甚至是「一體適用」的超級目標,才能代表自己是個有目標有衝勁的人。但事實是,生命不斷流動且充滿了變化,為什麼得死守僵化又難以維持的習慣呢?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才對。
因此,他提倡以三個水平選項和三個垂直目標,取代傳統單一目標唯一的成功條件。隨著自己每天狀態的不同,我們可以選擇放寬選擇的範圍,適時地改變目標。重點不是緊盯著單一目標不放,而是善用更加靈活的策略,讓自己持續採取行動、不斷前進。聽到「堅持」,往往會讓我們聯想到「自律」,然而作者對自律有另一種解釋。
.
【2.自由才能帶來自律】
這本書的推薦序是由我很欣賞的《高產出的本事》作者劉奕酉所寫,他提到書中的一個重點讓我深受啟發:「是自由帶來自律,具備選擇的自由,才能持續地自律。」讓目標的設定和執行保持彈性,就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選擇的自由」,如此一來,就會自然而然養成自發性的行動。
作者史蒂芬在書中強調:「你不能覺得自己是目標的奴隸,而是要立志成為他的主人。奴隸每天都過德心不甘情不願,只有從奴役中解放,擺脫任何形式的束縛,才能活出人生。」自律正是奠基在自由之上,透過正確的步驟慢慢練習,我們就能活得自在又有自信。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難以「自律」,倒不如想想是否你給自己訂的目標不夠「自由」?又或者,你所訂下的目標,真的是你內心想要的嗎?還是只是跟別人比較之後,替自己強加的目標呢?談克服完美主義的《完成》這本書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為不在乎的事情努力,叫做壓力。為了所愛的事情努力,叫做熱情。」不要讓目標成為了壓力的奴役,要反過來讓自己成為目標的主人。
.
【3.通往成功的多線道】
傳統定義上的成功很像「單線道」,時常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似乎只要完成了就可以站在山頂上振臂高呼。但是彈性習慣的定義之下,通往目標的路上允許「多線道」。作者發現當我們能把目標拆解成三種不同的等級,有助於天天執行不中斷,比起單線道的奮力衝刺,採取多線道的彈性策略,反而能讓我們更加持之以恆。以下舉例書中的三種目標等級設定方式:
有做總比沒做好的「迷你目標」:迷你目標的甜蜜點在於,每個目標都容易達成,讓你感受到自己有在前進,也能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無論當天自己的狀況再差,都可以持續透過小目標取得一些安慰。例如每天睡前看5頁的書。
令人佩服的「進階目標」:進階目標要有一定的難度,是一種會讓你感到「這樣的目標值得追求」的程度。持續達成中等目標,會讓人心生佩服,而且產生更多的動力和能量。雖然目標提高、成功率降低,但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可以彌補動力。例如每天睡前看20頁的書。
振奮人心的「菁英目標」:菁英目標是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成果,也是值得挑戰的最高階目標。當你達成這種程度的目標,你會覺得自己離理想中的自己邁進了更大一步。偶爾在你活力充沛、動力十足的時候,就可以嘗試達成菁英目標,此時的成就感會遠高於迷你和進階目標。例如每天睡前看50頁的書。
.
【4.其實,壞日子更重要】
如果某一天我就是狀態不好該怎麼辦呢?作者提醒到,那就依據「彈性」的原則,直覺地選擇今天、此時此刻最有動力的目標。每天的體力與情緒有高有低,作息應該要隨之調整。重點不在於死守每一天的單一目標,而是讓自己無論日子好壞,總是能保持動力做出符合目標的活動。
《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也曾經說過:「『壞日子』比『好日子』還來得重要。如果在你「不想要」這麼做的時候,仍然能持續寫作、運動、冥想或烹飪,那你就能維持住這個習慣。」如果在自己狀態最差的日子,你都還曾採取的行動,那麼在狀態好的日子肯定更沒問題了。
在英文裡面有兩個片語可以用來說明這件事,迷你目標可以保證你持續「出現」(Show Up),而不是一心想著用進階/菁英目標跟別人「炫耀」(Show Off)。因此,作者認為要做到「持之以恆」這件事情,關鍵就是要把入門標準放低,低到再怎麼樣你都不能有藉口錯過的那種低。
|不管成果有多小,不要放棄任何一天。
.
【5.實現承諾能帶來自信】
作者提到:「承諾是兩面刃,有風險,也能帶來收穫。半途而廢,你就會看不起自己;實現承諾,就能增加自信。不過守信所增加的自信心非常有限,失信造成的傷害卻是如雪崩一般驚人。」這句話不只適用於達成個人目標這件事,在人際關係上的效應更為明顯。
話說回來,很多人在設定了目標之後,往往因為挑戰失敗,就對自己失去信心。結果,就好像自己背棄了自己的「承諾」一樣,感覺自己不再可信,陷入惡性的循環。重新建立自信的方式,是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守住承諾,來累積對自己的信任感。然而彈性習慣的方法可以幫你達成這個任務。
做出承諾前,先選擇微小而且容易實現的選項,逐步累積完成的任務和對自己的信任。過程中,偶爾挑戰進階和菁英目標,讓自己持續在「建立自信」和「獲得成就」的感覺中持續前進。很有意思的是,雖然乍看之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進展,可是長期累積下來,反而在不知不覺間持續朝目標前進。
.
【這本書帶給我的改變】
起初讀完本書的時候,我曾經懷疑這麼簡單的概念,為什麼要用一本書的篇幅來說明。後來我試著套用在自己的生活習慣上,產生了不同的想法。過去半年來,我一直在追蹤自己每天的三項習慣:睡眠時間、運動時間、寫作字數。但是每個月的成功率,總是在五到七成之間徘徊。
我試著用最簡單的策略,不貪求一次把目標展開成三個垂直目標,我只展開成兩個。我把它稱作是彈性習慣的簡化版:「微彈性習慣」。
睡眠時間:原本是每天晚上睡滿七小時才達標。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晚上六小時加午睡半小時、「進階目標」晚上睡滿七小時。再怎麼樣也要強迫自己午睡。
運動時間:原本是每天起床做30分鐘瑜珈。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30下伏地挺身和3分鐘拉筋、「進階目標」30分鐘完整瑜珈。即使前晚睡不好,晚起床也能5分鐘搞定運動。
寫作字數:原本是每天寫500字讀書心得。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iPhone語音輸入法轉文字,隨興抒發心情、「進階目標」500字讀書心得。面對加班和臨時急事時,還是能抽出一點時間寫出點文字。
我一樣用「子彈筆記」的方式追蹤自己的習慣完成度,原本的標記方式必須要完成目標才能劃上「X」,後來我把標記方式改成:「迷你目標」劃一撇斜線「/」,「進階目標」才劃上完整的「X」。從七月初執行到最近,這個簡單的改變,讓我的紀錄不再有空白的「.」標記,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和「X」。
對我自己心情上的改變也很明顯,以前無法完成當日習慣的時候,索性放棄整個不做,反正就留著空白之後影響完成率。久而久之對完成率反而失去重視。改採用微彈性習慣後,我感受到每天再怎麼樣都能有進展,對待習慣追蹤更加重視,因為我充滿信心可以把它「劃好劃滿」。
.
【做不滿伏地挺身的女生】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那個女生正氣餒著沒辦法做滿伏地挺身的自己,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堅持這個習慣。喝了口水之後,她的教練問了:「你是不是最近生理期要來了?」她點了點頭,但還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影響。
教練繼續說道:「你要懂得去聆聽身體的聲音,女生生理期前體力本來就會比較差,你不必氣餒,也不必硬撐。因為硬撐反而更容易受傷,更糟的是心裡會排斥做重訓。」這時候她理解到,接納自己的狀態,不要過度批判自己,容許一定的彈性。因為放長遠去看,健身是為了自己的健康,目標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維持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這個故事是 Podcast「劉軒的 How to 人生學」的某集節目〈自律,不能單靠你的意志力〉製作人 Keira 分享的親身經驗。這集節目跟這本書談到的觀念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有興趣的朋友滿推薦給你收聽參考。
.
【後記:當個常勝軍】
《彈性習慣》這本書提供了很簡單具體的策略:三個水平選項和三個垂直目標,取代傳統單一目標唯一的成功條件。「彈性」不僅僅能增加靈活性,它還能提高你對於壓力的恢復力。透過彈性策略,你就能隨時保持優勢和動力。幫自己設定不同的水平和垂直選項,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想透過讀書的方式學習如何「建立好習慣」和「戒除壞習慣」,我仍推薦自我成長界的經典之作《原子習慣》做為你的第一本書,其中的智慧和策略之精華很難有其他書能出其右。如果你已經讀過《原子習慣》,那麼《彈性習慣》可以幫你補充一些額外的觀點,更進一步優化自己的習慣計畫。
最後,彈性習慣也是培養「意志力」的絕招,因為無論颳風或下雨,你都沒有放棄的理由。如同作者所說:「只要你每天都付諸行動,至少達成小型的目標,就已經是一個常勝軍。」接下來,你的人生就只有兩個結果:成功,或是非常成功。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Q22FD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HABIT
使用期限:8/4~8/10
.
《彈性習慣》是2021第二季的讀者選書,成為贊助者即可參加投票
用行動支持瓦基 >>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port/
.
感謝 時報出版綠活線 提供抽獎贈書
輕流動瑜珈 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²⁰²¹⁰⁵-⁰⁷危機就是轉機 ◡̈
去年休假無法出國流浪也默默半年又過了,正好被校正回歸到去年下半年沒休息到的時光,內心感動萬分,正好讓我躲在家,像回到了內觀中心的生活,檢視調整上半年的步調與心態~
有去年的經驗更肯定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調整自己心態同時,7/1正巧內心兩大心靈支柱,永和教室停業、小巨蛋教室改組,及台大持續請假中,重感情的我一時有點找不到根基~
內心知道15年的積累,也教課11年了,肯定不能內心再依賴老師這個心靈角色。幸好去年有休假一年,從前年下定決心要出國流浪,內心開始分擔了這些的離別,不然重感情的我肯定得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爬起來~沒父愛的我,老師之於我而言是如此取代這角色,現在我長大了,能夠保護自己了,我就是自己最可靠的肩膀~
—
每日跟著孩子們的視訊體能訓練,彷彿成為了日常~
一週兩次半小時晚上泳隊合體視訊瑜珈,CHA媽主動跟在鏡頭後一起練習,小弟弟最近也跟著加入,彷彿回到了那年我有自己空間的時候,有家人、有朋友、有同學、有學生、有你們的美好~
也難得答應了一個私人線上隨喜瑜伽,幾次的互相陪伴,看著身心也都跟著輕盈了起來,我想這就是瑜伽與教學的能量流動魅力~
生日時依舊公益隨喜瑜伽,大家陪我捐款支持有需要的人~ 原來自己一小時賣藝竟然能有一萬多~
也持續每週視訊上英文家教,家教E提醒了我總是秒掛,那視訊瑜伽時也是秒掛嗎?哈哈哈哈,的確才意識到,才多了一分鐘讓大家跟我say bye bye😆
—
這些日子將房間掀開大掃除、終於有空拼拼圖。每當拿起拼圖時,都是好深層的療癒,彷彿瞬間進入與自己最深的對話交流,才明白原來內心對復工後,有著許多不安與疲憊,然而延伸到了想要抓取、控制來讓自己心安,反而讓一切走味~與疲憊~
索性暫停鍵按的即時,才能好好靜下來,幸好還有靜心老師的一兩句指引,內心斷捨離內觀一番,來做調整~
—
宅家期間竟然還能完成了台北市府體育局2支瑜伽影片拍攝、鏡週刊2篇新聞稿、瑜伽服的拍攝、伸日快樂伸展設計日曆校稿、及拖了一年才著手完成的療癒瑜伽影片~
還等著下半年進行的國家圖書館視障瑜伽活動、新北市府體育局全運小短片拍攝及幫全運貼圖上架、週末6小時椅子瑜伽線上工作坊、剪輯到一半的椅子瑜伽影片~
婉拒了許多線上視訊課程的邀請,謝謝你們的邀請讓我還有存在感~
—
這次疫情我看見了我心中美好世界,六七年前大家總聽我說我要有個瑜伽&咖啡空間,想在空間中讓大家隨喜捐款,來提供愛心餐盒給有需要的學生及人們~
這次看見了陸續有這樣眾多美好的發生,也正是大家看著我、陪著我一起捐款支持,雖然自己還沒有完成這心願,但至少看見了心願已在眼前~ 也是大家問我為何一直持續捐款支持的原因~
感謝大家給我的抖內隨喜,也感謝我還能不用為生存而煩惱,感謝 CHA媽飯店 再次無條件了物資及住所,讓我冷飽(蓋棉被陪吹冷氣)
感謝 大家的投餵,所有精神上、物資上的支援~ 也感謝說如果真的有需要一定要我開口要支援我的你們~
—
謝謝自己花兩個月來調整檢視自己,謝謝自己有任性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謝謝自己堅持休息找回初心,謝謝自己每週支持花農、捐款~
謝謝自己去年休假沒工作+這兩個月休假還能生存下來~
謝謝自己與有偶包的家人們對於在家視訊通話這件事逐漸的習慣,並且體諒配合我讓家裡能有安靜的空間教課~
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𓊝𓄹𓄺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S在一開始放假時對我說著:去找到沒教課,你是誰、你還能做什麼、你該做什麼吧~
然而,我找到了!我也放下了這半年對自己滿滿的完美要求,我做好我該做的,原來自己的要求與緊繃是如此的窒息,也找到了這些年靜心老師要我放鬆與自然,總嚮往著自由無束的生活與相處,漸漸得才會到身邊,也重回了喜愛現在的自己,足以~
—
曾經有什麼是最無法接受及最重要的事情?
五年前被下禁水令來調整身體、去年無法出國,去年我笑著說如果連在台灣都不能旅行,那看來我就要逐漸無敵了~
然而很好的修煉! 不只去年無法出國、今年、明年、後年?
嗯,過往,不能玩水、不能出國、不能旅遊對我來說我還是會鬧脾氣!
然而這些年這個任性的脾氣,嗯,沒了😆😆😆 看來我接下來會有更好的脾氣了😆
我在這兩次危機中,持續的茁壯成長了~
期待復工後的小太陽CHA ~ 🔅
.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𖤣𖥧𖥣。
••••••••••••••••••••••••••••••••••••••••••••••••••••••
#視訊人生快點結束
輕流動瑜珈 是什麼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HqaeXHm9Xw/hqdefault.jpg)
輕流動瑜珈 是什麼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X20y-U5dXk/hqdefault.jpg)
輕流動瑜珈 是什麼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蕾黛絲 運動內衣很特別是用胸晃分級的喔
97%消費者穿過會想推薦給朋友!!
Katie 影片穿的是 |運動| 胸晃層級4 https://bit.ly/3fVazkO
#蕾黛絲 品牌也很貼心,全力力挺沒事少出門,
推出O元免運+10天鑑賞期,還有$380首次開卡禮,
讓大家安心在家動起來! https://bit.ly/3wNI2Vn
【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14DaysYogaChallengeFlowwithKatie
Yoga for Awareness
越是充滿挑戰的時期,越是需要慢下來站穩腳步,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的掌控自己的思想!為什麼自我覺察很重要? 當你無意識地行動時,就像是一個夢遊者,但是,當你有意識地行動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使你的感覺變得清晰,以至於可以感知、觀察、思考、聆聽。
瑜珈練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你的身心總是會不斷的變化狀態,當你開始有意識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自己與前一天完全不一樣!練習就不再只是要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掌握姿勢,而是要更加掌握處於姿勢的感覺和體驗!
每當你踏上墊子時,都可以藉此機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透過瑜珈練習,提高身體意識和自我接受能力!讓每天的練習都成為一個新的機會,以便你更了解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起瑜珈,使我們的頭腦清晰、敏銳,並保持鎮定和快樂❤️持續對這個世界付出關懷與愛,感謝這一刻的我們都平安健康🙏
邀請你加入自我覺察 14日瑜珈挑戰💪
每天用10-20分鐘跟自己好好相處對話!
邀請所有程度的瑜珈練習者,嘗試用 14 天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這個挑戰是完全免費的,5/20(四)~6/2(三) 每一天,我都會在『凱蒂瑜珈 Flow With Katie』YouTube 頻道更新影片!
時程表規劃如下:
DAY 1
接地穩定紮根
DAY 2
重心轉移
DAY 3
側身延展
DAY 4
創造空間扭轉
DAY 5
脊椎活動
DAY 6
旋轉移動
DAY 7
核心與中線
DAY 8
畫大圈
DAY 9
改變速度
DAY 10
滾動起來
DAY 11
改變呼吸
DAY 12
輕盈跳躍
DAY 13
擁抱不確定
DAY 14
大休息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片頭與圖示設計:https://www.instagram.com/yannnnn_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0dEwriDeG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