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工作狂而不自知?- Fanny Ngan
OT時間沒完沒了、周末都想WhatsApp 同事處理公事?這些不一定是熱愛工作的表現,反而可能是變了工作狂而不自知!心理治療師莫浣雯(Katy)為大家拆解工作狂原因及擺脫工作狂方法,還有1分鐘工作狂自我測試,你也可測試一下。
工作狂定義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提升快樂。某部分行為可觸發多巴胺獎勵制度,使我們在短期得到快速和放鬆,形成一個循環。有些人習慣於在完成工作後從checklist中剔除,這行為也能增加多巴胺。
現時學界未有對工作狂定下官方定義,但可大致指一個人有action addiction ,因工作而超出了一般平均的工作時間,會不停想工作層面,完成不了就睡不著覺。即使他人未有給予壓力,他/她依然會給予自己很大壓力,漸漸對個人精神、社交關係及身體健康構成負面影響。
1 分鐘工作狂自我測試
根據挪威卑爾根大學對工作狂的測試,定出7條問題,大家可以看看有沒有符合。
1. 您會研究如何擠出更多時間放於工作上。
2. 您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比最初預期的要多。
3. 你努力工作是為了減輕罪惡感,焦慮感,無助感和/或沮喪感。
4. 其他人曾勸你減少工作量,但你不聽他們的話。
5. 如果被禁止工作,您會感到壓力重重。
6. 由於工作原因,您不喜歡其他嗜好、休閒活動和/或運動。
7. 由於工作量大,您的健康已有負面影響。
工作狂原因 1. 社會不安感
尤其在現時COVID-19疫情下,經濟不景,很多公司都在開源節流。面對裁員或減薪危機下,工作狂對社會產生不安感,唯有靠擠出更多時間放於工作上,希望努力工作,穩固自己的地位,減少社會不安感。
工作狂原因 2. 太負責任
有種人性格比較負責任,樣樣事都較上心,包括工作,所以樣樣做到足。
工作狂原因 3. 在意跟同事、上司的關係及對自己的評價
形成工作狂的原因,可能跟你在意外界目光有關。你重視工作關係,非常著緊老闆、同事、下屬如何評價你,所以想在公事上做到滿分,以為有助打好關係。同時你也有些焦慮、敏感,覺得可以靠工作撫平不安。
工作狂原因 4. 完美主義者
如果是完美主義者,就會花更多時間去處理公事。有些人天生就會仔細處事,要是要求他/她不用事事仔細,他/她反而需要花更多時間抽出哪些是重點,更加費時失事。
工作狂原因 5. 不懂處理壓力及Say NO!
求職時經常見到僱主要求求職者可在壓力下工作,但打工仔未必識得紓緩壓力,以為在壓力下繼續努力完成工作,等同可以處理壓力,結果變成工作狂而不自知。這種人甚至不懂得和老闆say NO。例如有打工仔要同時向多位老闆匯報,人人期望及要求都不同,要滿足不同老闆,自然只會say YES,不會say NO。
到底工作狂可以怎樣學會放鬆,不過份執著於工作?
擺脫工作狂方法 1. 與同事建立互信
工作狂把所有事攬上身,很大多數是不懂分配工作,對下屬及同事不信任。建議你把部分工作逐一往外發,了解同事長處,並慢慢建立信任關係,學識與人溝通,周旋、交代,而非獨自埋頭苦幹。這樣既可提高效率和表現,又可令自己放鬆。
擺脫工作狂方法 2. 找回自己的底線
中國人養成say YES 習慣,凡事只懂妥協、讓步,以為這樣對事件最好。其實不論工作狂與否,都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別被人牽著鼻子走。遇到不合理的事,要有自信地說不,才不會被工作淹沒。
擺脫工作狂方法 3. 整體都要追求完美
對於完美主義者,要了解到不應單純從工作上決定完美,要顧及身體和家庭,整體得到平衡才算完美。你可以為自己設定目標(或由他人為你訂),例如工作幾多個小時就要緩一緩,如能達到,就有獎賞。
擺脫工作狂方法 4. 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有多重身份,別被工作決定了你的價值。你不能因為工作上沒有滿足感,就沒了自信和方向。建議你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尋回角色身份,投入其他興趣,例如在家庭角色做好稱職的媽媽,正視關係和情緒,就會可擺脫工作狂的情況。
#職場 #事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美麗島40週年 陳菊:很多人沒出席 二,陳菊:白色恐怖都走過 有啥不能討論 三,楊青矗:台灣人要選台灣國的總統 四,楊青矗:蔡選支持台獨的賴當副手 五,韓叫陣辯論兩岸 應該鎖定賴而非蔡 六,務...
輕罪有哪些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犯罪偵查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平衡—科技偵查法制公聽會
法務部在上個月月初(8日)公告了「科技偵查法」草案,但因為公告期只有5天,又涉及秘密通訊自由、隱私權及科技資訊權等基本權利,並明文授權包括被稱為「國家木馬」、有著高度爭議的設備端通訊監察在內的偵查手段,而遭到各界抨擊。法務部檢察司林錦村司長也在公告結束後表示,考量各界意見多,將進行研議後,再送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
為了讓官方跟民間在草案能有機會直接對話,我在9月25日星期五開了一場「科技偵查法制修法公聽會」,邀請司法院、法務部、國安局、調查局、廉政署、海巡署和刑事警察局等各執法機關,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林永頌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周冠汝專員、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李宜光律師、台北律師公會 王怡婷律師、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 陳奕廷律師、劍青檢改 林達檢察官,一起交流寶貴的意見。
因為與會來賓的發言都非常全面,為了方便閱讀及掌握爭點,我請助理把與會人員的發言,重新依據議題歸納整理。希望有助於聚焦討論。
(如果有誤解或任何錯誤,歡迎隨時指正喲!)
──────────────
【台權會:資訊接露和隱私保障】
台灣人權促進會的周冠汝專員,率先分享國家監控的資訊透明狀況。台權會曾經在加拿大的學術報告中,發現台灣有間諜軟體伺服器,更曾經被偵測到在公共網路上有可以篩選封包、封鎖內容與進行監控的設備,但是從來不知道使用的單位和目的。
除了網路監控之外,還有位置的監控。周專員表示,依據法務部調查局2017-2018年GPS的使用統計資料,監控時間大多沒有超過60天。科技偵查法草案規定超過2個月才有法官保留,會讓大部分的監控都不用經過法官的審查。
周專員強調,問題在於如何監督科技偵查手段的行使,也擔心會如同英國或德國般,促使監控產業的發展。專員表示,立法前應該盤點過去的使用狀況,了解足夠的資訊後,才能和社會溝通並決定調整的方向。
【司改與律師團體:草案規範有所不足】
民間司改會和律師團體,則從法學專業與經驗出發,指出草案有待改進的面向。
1.隱私空間界定狹隘,不符社會通念和司法發展
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律師指出,草案規定非隱私空間就可以拍照、測量、錄音、錄影,但公開場合並不代表沒有個人隱私。此外,法律規定的要件只需要檢察官甚至警察認為「必要時」即可,非常地抽象而不明確,更不需要法官審查,林律師因而質疑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聯會李宜光律師也表示,草案中隱私空間的範圍是被縮小的。一般的搜索,進入大門就要搜索票,但現在庭院也不算隱私空間,因為並非住宅或其他具有隱蔽設施之地上物的內部空間,使得人民的隱私範圍被限縮到限於住家裡面。
台北律師公會王怡婷律師,引用司法院釋字第689號解釋理由,說明現行司法實務已不是用單純物理空間決定隱私保護範圍:「即他人之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在公共場域亦有可能受到干擾,而超出可容忍之範圍,該干擾行為亦有加以限制之必要。蓋個人之私人生活及社會活動,隨時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其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即難自由從事,致影響其人格之自由發展。」王律師質疑,公寓大廈有開放的大廳,是否也代表國家機關可以在大廳監看人員進出,不構成隱私侵害?這樣是否符合國家應該保障隱私權的作法?另外,公共場所如果能任意監看與聞,也可能涉及到人臉辨識等科技執法的問題。
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陳奕廷律師表示,正如同美國Marshall大法官所言:「隱私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概念,對個人來說,也不該只有『保有』或『失去』隱私兩種選項。」,草案採取二分法並作為強度設計的標準,會造成誤導。如同大法官解釋意旨所說的,公共領域也有隱私權,不應該再以物理範圍重新界定隱私空間。
2.隱私空間的隱私和第三人的隱私
李宜光律師認為,法案有株連過廣的問題。在對隱私空間的非侵入性偵查,例如對住家使用熱顯像儀的狀況,對先生蒐證時,配偶子女也會被偵測到。此外,蒐證還有馬賽克式的狀況,個人的行蹤和軌跡會被偵測到,並從破碎的拼圖變成一個完整的面,對隱私侵害很大,而且實施時間很長,可能無法通過比例原則的檢驗。
陳奕廷律師指出,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3條已經明文禁止在私人住宅竊錄影音的「大監聽」。雖然科技偵查法的規定沒有涉及錄音,但一舉一動,無論洗澡、親密活動或其他人的資訊,都可以用如熱像儀等儀器一覽無遺。國家就像隱形人在旁邊看你活動,是對隱私更強大的侵害,也是大監聽的復活。陳律師認為,原則上要全面禁止,例外也要有更嚴格於通保法的規定。
3.位置追蹤與隱私保障
對於GPS等位置追蹤的偵查手段,草案規定的要件是「檢察官認有必要時」,且實施超過兩個月的話,要由檢察官聲請法院同意。對此,林永頌律師質疑無需法官保留的兩個月時間過長。陳奕廷律師也強調,這些監控不是驚鴻一瞥,是長期大量的監控,資訊量差異很大,因此要有令狀原則、通報紀錄和僅供本案使用等限制。王怡婷律師也指出了「必要時」沒有客觀標準的問題。
4.層級化法官保留
李宜光律師表示,針對科技偵查的必要性,規範方式有三種程度類型:「有必要」、「有相當理由」和「有事實足認」。如果「有必要」並且由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就能認定,範圍真的太大,在比例原則和法官保留等要件上要重新思考。
陳奕廷律師則指出,設備端通訊監察不亞於監聽錄音,包括照片、影片和檔案,都有機會透過草案第14條的規定授權獲取,遠比掛線監聽的範圍更大更多,並質疑草案規定比傳統監聽還要寬鬆。
5.違法取證怎麼辦?
王怡婷律師質疑,刑法第307條違法搜索罪是非告訴乃論之罪,為什麼草案規定違法實施設備端通訊監察和洩密是告訴乃論之罪?甚至在某些狀況下,可以不用事後通知受監察人,又怎麼提出告訴?陳奕廷律師也認為,告訴乃論之罪的設計,律己從寬到極致,刑度上還可能比通保法的規定少,因為沒有「意圖營利」的加重規定,並質疑這樣的刑責程度能否有效嚇阻公務員濫權。
在證據能力上,陳奕廷律師指出通保法第18-1條有「不得作為證據」(證據的絕對排除)的規定,但是草案第27條所規定科技偵查法實施前蒐證證據的證據能力,卻是採用權衡之相對排除的方式,是否能有效遏止國家機關違法蒐證,也有待釐清。此外,德國有外部中立單位的審查。草案條文規定監聽後要移除程式,有沒有任何監督機制存在?陳律師並主張應考量由中立客觀的單位,進行科技上的監督與管考。
6.法律體系
在法律體系上,林永頌律師、王怡婷律師和陳奕廷律師都指出,設備端通訊監察以及數位證據的蒐集和保全等規定,涉及到既有通保法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事項,也都涉及對秘密通訊自由的干預,草案更相當程度地準用了通保法的規定,並質疑是否修正整合修正通保法的規定,是更完整妥當的立法方式。
林永頌律師進一步表示,強制處分是程序法重要的概念,以目前的規範來看,應該由司法院提出法案,而且司法院會相對重視相關的法律原則──法務部不是不重視,但同時也有犯罪防治的業務目的。
【劍青檢改:犯罪訴追與合法性監督】
除了律師團體與人權團體,改革派檢察官的代表──劍青檢改的林達檢察官,也以基層檢察官的角度表達意見。林達檢察官表示,從檢察官的角度來看,能立法是好事。因為立法是限制國家權力的作法,也就是保障人民基本權。如果沒有立法,執法人員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法律沒有規定所以都可以做,另一種是沒有規定都不能做,但實務上前者比較多。此外,沒有立法的狀況下,也無法統計、知悉使用狀況,立法才能納入管制。只是,談到立法就會走入細節,就會有相關爭議。
對於科技偵查在實務上的需求,林達檢察官舉出了海上走私、盜採林木、製毒工廠和先前發生的略誘少女案件為例,因為環境與犯罪模式的特殊性,如果沒有相應的科技偵查手段,諸如GPS、M化車、空拍機和熱顯像儀等科技設備幫助,就會難以偵查犯罪。
最後,林達檢察官認為,應該思考是否要全部法官保留。全面法官保留是很極端的作法,案件也會衝進法院。然而,國家法律必須考量到司法資源分配的問題,而需要層級化的法官保留。林達檢察官也表示,要和各界溝通對檢察官的信任程度。其實在檢察官的工作上,常常和司法警察發生爭執,因為檢察官對於蒐證程度和證據調查的聲請,有著很高強度的合法性控制。
【執法機關:科技進步與偵查障礙】
執法機關各自分享了第一線人員的經驗和困境。國安局人員表示,當遇到境外敵對勢力的威脅作為時,例如網路駭侵行為,傳統偵查有其不足,而有更新法律的必要。法務部廉政署肅貪組蔡旻峰副組長,指出了傳統通訊監察法制面對現代網路通訊應用的無力,除了無法及時掌握行賄的關鍵證據之外,還必須出動大量人力蒐證,而無法在更多貪瀆案件多所著墨。
法務部調查局廉政處蘇子廉副處長表示,科技偵查作為往往涉及人民基本權的干預,所以執法機關需要法律授權才能確保符合憲法法治國原則。民眾期待司法警政機關抓壞人維護治安,但是偵查法令的設計似乎跟不上科技演進,例如通保法不及於加密的通訊軟體,就造成犯罪的死角,並強調犯罪者和偵查者必須武器平等。
海巡署孫世亮副組長強調,傳統偵查手段有時效延宕績效不彰和精準度不及的窘境,而如果有完整的證據,就可以避免誤判,讓嫌疑人證據確鑿或避免冤情。海巡署犯罪偵查科陳佐霖科長則以盜運砂石為例,表示嫌疑船隻一出海,就會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造成追查困難。因為法院認為要有法律授權才能使用GPS,海巡人員也就不能使用GPS調查。另外,海巡執法面積有13個台灣大,沒有科技偵查,很難阻絕犯罪於境外。
刑事警察局謝有筆科長表示,犯罪者為了躲避查緝,除了採用通訊軟體進行聯絡,工廠也在偏鄉或人煙稀少的地方。在沒有掌握的狀況下進行跟監,除了會被懷疑而撤掉工廠,也有警察人身安全的問題。因此,警方需要不受人力和時間限制的偵查手段,例如監視攝錄定位追蹤等方法,讓警方能掌握相關犯罪情資。
法務部林錦村司長表示,科技偵查的立法,是因為基層執法人員遇到困境。犯罪組織用先進科技躲避查緝,也要思考給執法部門相對應的科技偵辦犯罪。林司長強調,在給予執法部門科技偵查手段的同時,難免對人權有所侵害,並認為要兼顧犯罪調查和人權保障的面向。
林司長也對草案的立法體制進行了回應。法務部之所以不修正通保法和刑事訴訟法,是因為通保法規範的是通訊秘密,GPS等科技偵查方法並不是通訊秘密的範圍。此外,設備端通訊監察不是台灣獨創,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都有。司長也表示,科技辦案難免會侵害權益,是否能依照侵害程度層級化法官保留。司長還特別說明,科技偵查是以刑事犯罪為前提,如果沒有取得令狀,很多無關的資訊應該立即銷毀,偵查結束後,設備端軟體要移除,其他檔案如照片行事曆等也不得使用。而未來將會建立流程,也會有不辦案的中立獨立的專責機關,並會強化資安的保障。
【司法院:保護人權與建立制度】
司法院的楊明佳法官表示,刑事訴訟法、通保法和科技偵查法等各部法律,如果標準不能齊一,會有操作上的混亂與困難。而在層級化法律保留上,應該從侵害基本權的種類和程度思考。例如刑事訴訟法上的搜索扣押,可能侵害到財產權和居住安寧,通訊監察則涉及秘密通訊自由和隱私權。至於科技偵查就可能非常廣泛,目前有熱顯像、M化車等設備,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將科技偵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或考慮用一部特別法將所有科技偵查進行統合性規範。
顧正德法官則認為,無論規定在哪部法律,最重要是內容,法制要完善,監督機制也必須有事後檢驗。顧法官並認為,採用專法較能進行完整的體系規範。在立法上,顧法官認為科技偵查有科技和偵查的兩個面向,最後也要回歸法律面和偵查機關的需求,法務部或偵查機關會更清楚知道犯罪人的手法和犯罪困境,以及必須借用哪些科技手段。
楊明佳法官另外指出,科技偵查要考慮隱私權侵害的程度。草案對於隱私空間的區分方式,可能會造成人民權利侵害的結果。此外,也要考量偵查方法究竟是秘密還是公開為之,更要考慮時間長短是否合理,或者有更細緻的規劃。楊法官並引述司法院釋字第631號解釋解釋文:「國家採取限制手段時,除應有法律依據外,限制之要件應具體、明確,不得逾越必要之範圍,所踐行之程序並應合理、正當,方符憲法保護人民秘密通訊自由之意旨。」,強調要件要儘可能合理明確。
楊明佳法官認為,監督機制也很重要。在通保法上,通訊監察分成建置機關和執行機關。建置機關的資訊是客觀而無法人為調整的,同時搭配相關的監督考核機制,讓建置機關的運作可以公正客觀。但目前科技偵查法草案的規定,大部分是誰有設備就可以做。例如手上有高倍數相機,就能對人家家裡拍照,有M化車就能今天開甲地明天開乙地。楊法官並質疑,如何透過事後監察達到有效管控。此外,證據能力的部分,草案第27條和刑事訴訟法第158-4條都是權衡的方式,是否還要在草案規定、目的是什麼。
顧正德法官也針對草案中的各種偵查手段提出其看法。首先,科技設備在特性上可以長時間進行紀錄,也可以進行分析,甚至可以侵入隱私空間偵查。而即使是非隱私空間,長時間的監看累積,也可以呈現圖像式的生活模式,就是憲法所要保障的隱私權範圍──時間短暫可能沒有侵害,累積到一定量時就會有侵害,所以沒有法官保留就會有違憲之虞。
關於戶外的非隱私空間,顧法官表示還是有合理隱私期待的可能性。至於法官保留的時間長短可以再詳細討論,例如德國規定實施連續24小時或者間斷實施2日,就要法官保留。而科技偵查法草案規定,追蹤位置在2個月以內是檢察官保留,超過才是法官保留,時間會不會太長?時間又要如何計算和監督?顧法官並提出警告,如果沒有做好,會等於空白授權。
此外,顧法官認為,依法院的見解,GPS和M化車會侵害人民隱私權和資訊自主權,裝設裝置也侵害財產權,可能一開始就有法官介入的必要。也要進一步思考,人臉辨識能否使用在追蹤位置?外國有在進行,但會傷及無辜,因此雖然要允許追蹤位置的科技偵查手段,但有些手段是否也應該禁止呢?
至於對隱私空間的科技偵查,顧法官指出,問題首先在於是否允許國家透過科技手段偵查屋內隱私。如果真的有必要,除了法官保留,也要提高門檻和建立監督機制。草案雖然採取相對法官保留的立法模式,如果只需要「相當理由」,可能也無法發揮司法審查的功能。另外,如果未來技術允許,是否可以允許從戶外透過網路打開屋內的手機鏡頭或麥克風?如果不允許,或許要立法絕對禁止。
最後,關於設備端通訊監察的部分,顧法官認為這也是一種通訊監察,並建議可以放入通保法,不要立在專法再準用。此外,顧法官也質疑技術上是否能做到只擷取通訊隱私,以及如何區別通訊隱私和其他隱私(包括照片或上網紀錄等個人隱私)。如果要用人工識別而可以事前接觸資料,就會有問題。
除了前面的議題,還有兩個問題被熱烈討論了一番。
【問題1:電磁紀錄搜索扣押,會不會及於雲端資料?】
周冠汝專員對電磁紀錄搜索扣押範圍提出質疑。首先是透明程度的問題。周專員問道:過去台權會在看統計資料時,搜索票部分的電磁紀錄統計,有多少只涉及裝置,又有多少是取得裝置後再進入其他設備或登入雲端硬碟?周專員表示,如果搜索票聲請書單純只寫電磁紀錄,法官可能很難衡量侵害程度。第二,是否能搜索遠端電腦或雲端資料,涉及存取權的問題。例如協作的文件,是不是屬於通訊的一部分?而且雲端資料也不是單一個人擁有存取權限。周專員也質疑,會不會建置資料庫,供本案或他案使用?王怡婷律師也詢問,電磁紀錄的搜索扣押,是否包括網路銀行的帳號密碼和連接後的交易資訊。
黃致中檢察官說明表示,對於電磁紀錄的搜索統計資料要再確認,但應該沒有單獨統計雲端的部分。而草案關於電磁紀錄搜索扣押範圍的部分,只是澄清性的規定,立法理由也說明是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補充性規定,所以不會成為遠端搜索的授權依據。至於協作文件的取得,和通訊並沒有關係,因為不是監視製作文件的往來過程。最後,設備端通訊監察的相關規定,是從通保法移植而來,因此不會包括諸如輸入帳號密碼等通訊以外的事項。如果會造成這樣的誤解,會回去研究怎麼樣不造成誤解。
林達檢察官也分享辦案的實務經驗。在偵查機關扣押手機後,會先用飛航模式斷開連線,避免檔案被從遠端消除。而遠端空間的規範,還涉及到軟體的具體功能,例如把擋案存在手機裡,或手機上只有檔名和路徑──如果涵攝到具體案例,就有很多特殊的功能。
陳奕廷律師質疑,搜索票有空間上限制,那如果要搜索電磁紀錄,是要在搜索票上表明針對具體硬體,還是可以對遠端附帶設備進行附帶搜索?美國法上正反意見都有,是有爭議的事項,是否能立法直接包含呢?就像搜索到鑰匙,是不是可以拿鑰匙去把門打開?
【問題2:對隱私空間進行科技偵查的重罪原則?】
李宜光律師表示,對隱私空間應該要特別重視,但是草案第9條第1項規定最「重」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犯罪,就能採取對隱私空間的監控,連竊盜和傷害罪等輕罪都會包含在裡面,因而質疑是否有寫錯字,並主張應該改成「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務部黃致中檢察官解釋說,這條規定並沒有寫錯,如果認為範圍過大可以討論。而如果是「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那和誘罪就完全不能用,所以在討論犯罪範圍時,應該要思考哪些犯罪會用到這樣的偵查手段。法務部李濠松副司長補充說明,通保法關於調取票的要件,就是規定最「重」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通訊監察書才是最「輕」本刑,這是因為隱私權干預程度不同,就設定不同的門檻。
對此,陳奕廷律師認為,該規定是「大監聽」的復活,因此不是法官保留的問題,而是國家能不能做的問題,並對本條規定持保留態度。
李宜光律師更表示訝異,最重本刑三年以上的話,傷害罪等輕罪就能適用。另外,該規定涉及隱私空間,要件也只是「相當理由」,對人權的侵害將難以想像,因為條件寬鬆、罪名很輕,侵害範圍又是隱私空間,手段也有錄影,時間更可以到30天,所以從憲法來看,很難通過比例原則的挑戰。此外,在一般人可以共見共聞的範圍內,雖然沒有隱私權的保障,但一般是指在民事法律的狀況。國家動用公權力監察人民隱私,應該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李律師並認為,只要是有隱私的合理期待,就像美國大法官說的,就應該要聲請令狀向法院聲請。如果有可能侵害隱私空間,應該檢具證據向法院聲請,而不要任意為之。
林永頌律師則表示,在法律設計上,不是只有「最重本刑」或「最輕本刑」的規範方式,如果有犯罪具體情形上有其需要,那就明列出來。
──────────────
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在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假公聽會真研討會之後,又到了時間吃午餐。我相信,這樣一場面對面的公聽會,是促進官方和民間理性討論和完善制度最好的方式,更期待未來在規範的制定和政策的研擬上,能有更多對話而非衝突的空間。
輕罪有哪些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史上重大種族暴力暴動】 #用年表報你知 #Black_Lives_Matter
五月底發生的美國白人警方暴力執法致死事件,至今引發全球性種族歧視議題關注與撻伐,目前美國至少 140 個城市展開抗議行動。
自上世紀以來,美國種族問題看似逐漸消散,實則未曾改善。換日線為讀者們整理出八大「種族暴力暴動事件年表」,一起回頭看過去還發生過哪些種族大事件。
▍1962 年密西西比暴動(Ole Miss riot of 1962)
種族隔離主義者因不滿黑人 James Meredith 錄取成為密西西比大學新生而引起暴動。官方出動 31,000 名軍警鎮暴。事件共造成 300 人受傷、2 人死亡。
▍1967 年底特律暴動(Detroit riot 1967)
又被稱為「第十二街暴動」 (12th Street riot)。7 月 23 日,白人警察突擊檢查無照酒吧並大量逮捕黑人,引發黑人社群不滿,並招致了為期 5 天的暴動,將近 1,400 座建築物被縱火。官方出動了 7,000 多名軍人平亂。事件共造成 43 人死亡(33 名黑人、10 名白人)、467 人受傷。
▍1968 年馬丁路德金恩遇刺暴動(The Martin Luther King Assassination Riots)
4 月 4 日,非裔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遇害身亡,引爆全美共 110 個城市暴動,包含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芝加哥、巴爾的摩等均有影響。其中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經歷長達 6 天的暴動,被稱為「華府大暴動」(Washington, D.C., riots)。時任總統詹森將 4 月 7 日訂為「全國哀悼日」。
▍1992 年洛杉磯暴動(1992 Los Angeles riots)
美國非裔男子 Rodney King 在高速公路上酒後超速,遭警方攔下後以拒捕為由毆打。洛杉磯地方檢察官以「使用武力過當」起訴 4 名執勤警察,陪審團於 4 月 29 日宣判警察無罪,引發大規模種族暴動。事件造成 53 人死亡、600 多建築被燒毀,以及上萬人被捕。
▍2001 年辛辛那提暴動(Cincinnati riots of 2001)
4 月 7 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白人巡警 Stephen Roach 以 14 項輕罪(其中 12 項為交通罰單)逮捕一名 19 歲非裔少年 Timothy Thomas,Roach 稱逮捕過程以為對方要拔槍,於是對其近距離開槍射殺,事後證明 Thomas 身上並無武器。此舉引爆繼洛杉磯騷亂後全美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抗議自 4 月 9 日始,直到 4 月 13 日辛辛那提市長實施全城宵禁,共 800 多人因違反宵禁被捕。共 2,000 多名抗爭者在葬禮舉行的 14 日上街和平示威。此次暴動無人死亡。
▍2012 年 Trayvon Martin 槍殺案與 2013 年抗議(Shooting of Trayvon Martin)
2012 年 2 月 26 日,17 歲的非裔少年 Trayvon Martin 在住家社區,遭一名守望相助隊的混血拉丁裔成員 George Zimmerman 槍殺身亡。當時並非 Zimmerman 的執勤時間,但他認為 Martin 行蹤可疑,報警後持續尾隨,並在衝突中以正當防衛為由開槍。2013 年 7 月 13 日,Zimmerman 被判無罪,引發全國抗議潮。
▍2014 年弗格森市騷亂(Ferguson unrest)
8 月 9 日,18 歲非裔少年 Michael Brown Jr 在密蘇里州弗格森市,被白人警察 Darren Wilson 攔查後槍殺身亡,警方對於為何攔查說詞反覆,引發各地連續數周的抗議示威。其後警方、FBI、司法部均介入調查。11 月 24 日陪審團判決不起訴員警,引發第二波抗議。事件共 321 人遭逮捕,包含員警共 16 人受傷,無人死亡。
▍2020 年佛洛伊德之死(Death of George Floyd)
5 月 25 日,明尼蘇達州一名 46 歲的非裔男子 George Perry Floyd 因涉嫌使用偽鈔,遭警方逮捕。過程中其中一名白人警員 Derek Michael Chauvin 單膝跪壓在佛洛伊德的脖頸處導致其斷氣身亡,引發了美國至少 140 個城市的抗議行動。如今全美有數十座城市實施宵禁,但仍擋不住各地暴動,事件延燒至今,引發國際社會對種族歧視議題的關注。
🔍在換日線看更多種族歧視相關文章:
●我的大學附近發生暴動:警察殺害黑人事件再度上演,種族怒火燒遍全美 >> bit.ly/309M8dl
●「我們黑人,生來就是槍靶」──國際媒體看不見的巴西軍警惡行 >> bit.ly/3eTv8fy
●金恩博士遇刺 52 年後,美國最大反種族歧視暴動為何爆發?又和亞洲人何干?>> bit.ly/2Y0uZQF
輕罪有哪些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美麗島40週年 陳菊:很多人沒出席
二,陳菊:白色恐怖都走過 有啥不能討論
三,楊青矗:台灣人要選台灣國的總統
四,楊青矗:蔡選支持台獨的賴當副手
五,韓叫陣辯論兩岸 應該鎖定賴而非蔡
六,務實台獨工作者真認同中華民國?
七,韓公開邀辯論 台獨金孫好意思婉拒?
八,蔡:護國保台 若韓當選就世界末日?
九,韓:中華民國生死保衛戰 若蔡連任?
十,蔡韓惡鬥? 誰有總統層次高度格局
第二段:
一,中時1204社論 韓撿到砲 但要會用
二,事實證明 藍軍連抗議都需要訓練
三,陳宜民涉推女警 粗魯在先說謊在後
四,黃昭順抓陳玉珍手指插外交部門縫
五,徐弘庭嗆肉搜員警 渾然忘了我是誰
六,手指受傷住院?台大醫院SOP?
七,韓選情該得分沒得 不該扣分卻扣分
八,吳敦義吳斯懷不退不讓 藍選情樂觀?
九,抹紅吳斯懷 綠營綠媒已經殺紅了眼
十,倒數33天 藍綠還有哪些怪招奧步?
第三段:
每日一句2019-1209
國民黨:女警像路人甲或怪阿姨
狗吠火車2019-1209-233-1韓污點證人
網軍真相未明 韓呼籲楊蕙如轉污點
侮辱公署輕罪 不符證人保護法規定
立案、污點皆不可能 唯有政黨輪替
-----
按讚【觀點】
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 飛碟聯播網 http://bit.ly/2Pz4Qmo
▶ 飛碟晚餐陳揮文時間 http://bit.ly/2JOoLMg
▶ 飛碟聯播網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ufonetwork921/
▶ 飛碟聯播網APP http://www.uforadio.com.t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