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輕軌原案優化方案第一集:B+路權
#市府不做大家一起來做
文:3Q 陳柏惟、好過日編輯部
經過了5場輕軌公聽會後,儘管現場發言民意中獲得最大支持的仍然是原案,但捷運局遲遲未公布後續改善方案,亦未再對外發布專家會議相關進度。從捷運局近期一連串討好當權者,猶疑不定的決策過程中,令人懷疑只是在「拔草測風向」,不敢背負責任而已。既然捷運局不做,我們希望自己做!希望各位支持大眾運輸的市民,能形成對市府的壓力!
上週我承諾要陸續和大家說明本協會整理的輕軌優化分案,但忙於追蹤幾個重要法案、還有減肥......到了週日才有空來寫文章。
今天我們首先要針對許多民眾有疑慮的「車道」問題來說明。在公聽會中,民眾較擔心的是:縮減車道造成的流量問題、救災車輛行駛問題。
但其實,我們多次強調,一列輕軌平均可載相當100部以上小客車容量,只要8%運量轉移改搭輕軌,大順路交通就會更順暢。這裡,我們更近一步提出一個讓民眾更安心的方案:輕軌和公車並用的「B+路權」。
所謂B型路權,指的是在全部封閉的專用A型路權,和全部共用的C型路權之間的「平面」、「優先」、「路口共用」路權,但這三者間並非沒有模糊地帶。
我們認為,未來大順路應取消植草軌道,改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鋪面,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允許公車、以及公務/救災車輛行駛在上方。這種例子,本會特派員在德國德勒斯登、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都實地觀察過。
讓公車行駛之上,除了減少佔用車道外,更可讓車站實現「同月台無縫轉乘」方便利用,也可避免公車頻繁靠站切出切入,和路邊停車車流交織,影響行車效率。而公車也要檢討路線,取消重複輕軌路線,開闢社區轉乘路線,讓運能做最大利用。
這樣一來,大順路調撥一個輕軌.公車混合車道,取消路面停車後,反而更可增加行車效率,而必要時救災車輛也反而能開得更快!
而我們也認為,必須在路口配合門架式攝影開罰設備,並在車站設置部分石材鋪面(開上去會有震動感),防止一般車輛誤闖。
類似的想法,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議員也曾提出,過去吳議員一直非常關心輕軌等大眾運輸議題,我們希望對高雄有益的事,真的要不分黨派,回歸議題來一起推動!
(輕軌系列待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的網紅新竹市議員林彥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
輕軌原案優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仍然可以改變高雄
#相信自己贏回未來
一直以來,人本交通的提倡都是好過日協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無論從人行環境、道路設計的改善、到自行車、汽機車、大眾運輸等不同運具的協調整合,都是我們重視的議題。
從去年開始,高度被關注的輕軌議題,濃縮了從「#交通優先權」、「#社區設計」、「#運具整合」等眾多議題,自然,解答不會只有一種,然而優先考量行人與大眾運輸,將道路還給人而非車輛,並讓生態、共享的運輸方式取代高外部成本的私有運具,一直是我們堅持的理念。
當我們放眼世界先進國家,具備便捷發達的大眾運輸,寬敞安全的行人環境時,我們不該說台灣做不到,而是檢討該從哪裡做起。
今年2月到3月,五場輕軌公聽會下來,反對改變的聲音不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原案繼續推動的民意,仍然位居首位。
當政府失能,對於輕軌優化、交通改革蓄意延宕擱置時,我們仍然有能力,仍然有義務繼續把「更好的未來」、「應有的政策」展現出來。因此,本週我們會繼續從實務與理論上,請來3Q 陳柏惟等協會成員,來說明「#輕軌原案優化」方案,敬請大家追蹤!
我們必須留給下一代更好的高雄,我們也必須相信,只要大家仍然在乎,我們就還有改變的機會!
#遲來的母親節快樂
#WeCare #WeCan
輕軌原案優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仍然可以改變高雄
#相信自己贏回未來
一直以來,人本交通的提倡都是好過日協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無論從人行環境、道路設計的改善、到自行車、汽機車、大眾運輸等不同運具的協調整合,都是我們重視的議題。
從去年開始,高度被關注的輕軌議題,濃縮了從「#交通優先權」、「#社區設計」、「#運具整合」等眾多議題,自然,解答不會只有一種,然而優先考量行人與大眾運輸,將道路還給人而非車輛,並讓生態、共享的運輸方式取代高外部成本的私有運具,一直是我們堅持的理念。
當我們放眼世界先進國家,具備便捷發達的大眾運輸,寬敞安全的行人環境時,我們不該說台灣做不到,而是檢討該從哪裡做起。
今年2月到3月,五場輕軌公聽會下來,反對改變的聲音不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原案繼續推動的民意,仍然位居首位。
當政府失能,對於輕軌優化、交通改革蓄意延宕擱置時,我們仍然有能力,仍然有義務繼續把「更好的未來」、「應有的政策」展現出來。因此,本週我們會繼續從實務與理論上,請來3Q 陳柏惟等協會成員,來說明「#輕軌原案優化」方案,敬請大家追蹤!
我們必須留給下一代更好的高雄,我們也必須相信,只要大家仍然在乎,我們就還有改變的機會!
#遲來的母親節快樂
#WeCare #WeCan
輕軌原案優化 在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公車優化往往是狗吠火車,因為實際使用的人不多,資源也很難投注進去,再加上搭車的人都屬於比較弱勢的族群,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也較少受到市府的重視。不過我相信只要有議員不斷去監督、提出建言,還是可以看見改變的機會。因次在定期會單位業務質詢,時代力量黨團提出六大改善方向,也很高興獲得交通處和警察局的正面回應。
🚌 推行幹線公車,加密班次。
根據市府委託顧問公司的調查,民眾不搭乘公車的主因,除了習慣開(騎)比例最高外,其次就是公車班次無法配合或公車班次太少。新竹公車只有藍1區在尖峰時間5至10分鐘有一班車外,其餘尖峰時間都要等15到30分鐘,甚至有些路線在尖峰的班距長達一至兩小時,跟私人運具比起來根本沒有競爭力!
印象很深,十多年前,台中市的公車服務也是為人所詬病,但是歷經兩階段的高潛力公車(20米道路幹線公車,尖峰班距10分鐘)、兩階段的捷運先導快捷公車,才逐漸培養出搭乘公車的人口,爭取到蓋捷運的機會。
市府要推輕軌建設,但是究竟要如何培養民眾搭公車習慣?未來是否考慮增加班次、縮短班距,增加公車的競爭力?
交通處長承諾市府會做運量上做檢討,依據需求比較高的路線去強化,然後慢慢地去培養。同時市府已經有著手進行輕軌先導公車的規劃,希望能夠藉此向中央爭取經費,換新車、增加班次。
🚌 試辦小黃公車,讓偏遠社區也能享有公共運輸服務。
新竹市過去這兩年總共裁撤了10條營運不佳的公車路線,導致離市區較遠的地方變成沒有公車服務。我們希望市府能夠在香山區試辦 DRTS (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透過預約式的小巴或計程車讓有需求但是撐不起一條公車路線的社區,也能夠享有公共運輸的服務。
處長表示,這個想法很好,針對需求反應式公車,市府已經有初步的規劃,預計會有浸水線和香村線,只要中央的相關計畫一出來,就會立即申請。
🚌 試行假日觀光公車,串聯各大景點,創造需求,培養搭車習慣。
近年來有好幾個打卡景點陸續在香山區出現,像是青青草原、風情海岸豎琴橋等等,但是都沒有任何公車路線會經過。民眾如果要從南寮到青青草原,只能夠開車或騎車,如果搭乘公車要先搭到火車站再轉乘苗栗客運,最後還要走20幾分鐘才會到達,這對於外地搭火車來的觀光客或是帶小孩的媽媽都相當不方便。
我們舉台南市台灣好行的88安平線與99台江線觀光公車為例,這兩條路線幾乎繞遍台南的各大名勝古蹟,讓外來的觀光客能夠輕鬆搭公車由台南,乘車票價比照市區公車且台南人搭乘免費。
處長也認為假日觀光公車值得嘗試,剛好目前有兩條公車路線假日運量不足,準備來調整,希望能努力盡快來促成假日的一個特別班次,來滿足觀光需求,也透過這些景點讓公車運量能夠提高,相輔相成。
🚌 改善火車站前乘車環境,設置雙語轉乘地圖。
現在新竹火車站前搭公車的地點多達10處,非常凌亂,有在民族路、有在中正路、中華路也有,但在火車站內並沒有提供轉乘地圖,沿路上也沒有任何標示。當然我們知道站前的路幅有限,很難將乘車地點統一在同一個地方,但短期間應該要仿照台北市的各大車站和捷運站設置轉乘地圖,讓民眾清楚搭乘相關大眾運輸的資訊。
另外,我們希望轉乘地圖能提供中英雙語的服務,因為新竹市移工和新住民的人數不斷增加,國際觀光客也不少。後年新竹市要辦燈會,如果有雙語資訊更能夠吸引到國外的旅客。
處長表示目前在火車站集中的公車路線超過 50 個班次和路線,以現在火車站的腹地的確沒有辦法集中,在這樣的狀況下,是有必要提供一個良好設計的地圖,讓來到新竹市的民眾知道搭公車要怎麼搭,去哪邊搭。
他承諾很快會有一個規劃案來設置轉乘地圖,希望在今年內可以實施。雙語服務是非常好的建議一定會朝這個方向來做。
🚌 增加低地坂公車,提供親子友善、無障礙服務。
之前參加身障聯繫會議,有肢體障礙的團體不斷反映新竹市的低地板公車數量太少,常常等不到,甚至有次等了三個小時都還等不到低地板公車。
新竹市低地板公車目前有 13 輛,以目前總共有 72 輛(60輛大巴、12輛小巴)營運的公車來計算,等於低地板只佔18%。其實新竹市低地板公車最多的時候其實有 21 輛,後來又變成 18 輛,到現在只剩 13 輛,愈變愈少,離110年要達到 40 % 的目標愈來愈遠。因此我請處長說明原因,並強烈要求要積極來增加低地板公車數量。
處長表示,低地板公車過去為什麼比較多輛是因為早期有所謂的電動巴士,都是低地板,但是隨著時間遞移,這些電動巴士的電池以及它的相關設備沒有辦法再使用,所以低地板公車實際操作的數量是下降的。
不過處長承諾未來業者買任何新車,都會要求要採用低地板公車。其實六月初,新竹客運會再增加五輛的低地板公車來汰換既有的舊車,所以數量會增加到 18 輛,佔60輛大巴士的三成。另外,公車業者在未來的五年內必須汰換到 18 到 24 輛的老舊公車,這部份都會要求業者要添購低地板公車,盡快達到40%以上的這個目標。
🚌 試辦科技執法,加強取締違停。
市民朋友常常會反映公車停靠站、沿線路段時常被車輛違停,不只影響民眾搭乘,也增加塞車情形,像是火車站前和中正路沿線都很嚴重。
交通部從去年 7 月開始,也加重汽機車在於公車停靠區或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罰款,機車可罰900元、汽車可罰1200元。我好奇過去這兩年警察局總共開出過多少在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的罰單,是否積極來取締路邊違停的車輛。
另外,桃園市從去年開始在常常被違停公車停靠站試辦科技,成效不錯,民眾檢舉違停件數大幅下降,警方開罰單及出勤次數也明顯降低。我也表達希望新竹市能夠在幾個違停熱點盡快來試辦。
警察局長表示,去年一整年取締違停的件數有將近 10 萬件,其中公車停靠站取締就有 1,035 件;今年一至四月,取締違停有 2 萬 8 千多件,較去年同期略為下降,不過公車停靠區的取締有 884 件,比去年度增加。
關於科技執法的部分,警察局已經跟交通處完成規劃,準備在火車站前的臨時停車區來規劃一個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的科技執法系統,會積極在跟交通部來爭取預算。明年會再研議在光復路清華大學前面公車停靠區設置相關系統。
#監督市長落實改善公車競選政見
林智堅市長先前提出《一環二線三網》的交通政見,當時預計 105 至 107 年要花費 10.8 億元來改善新竹公車路網,但最後只花費 2 億元左右。我要求交通處一定要積極爭取增加市府預算在公車上,這樣改變才會有可能。
時代力量黨團督促市府改善公車的腳步決不會因為質詢完而結束,我們會持續監督市府是否說到做到,也會跟交通處密切討論未來的相關規劃。
有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才有可能減少私人運具數量,舒緩塞車狀況,並降低交通事故,讓新竹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幸福城市。
#處長說我是他遇到的第一位
#搭公車的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