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愛喝珍奶
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收錄在阿金的書中。早上高中生的心得有提到,特別貼出來和大家分享~不要自己對號入座、也不必幫人家對號入座喔~
護理人員的辛苦,只有珍奶最清楚。
偶爾都會在新聞上或者是社交平臺,看到民眾貼出「護理人員很喜歡外訂飲料,尤其是珍珠奶茶送進醫院裡,難道是因為她們特別口渴嗎?還是特別愛喝珍奶?」護理師愛喝珍珠奶茶,原來背後有個辛酸的理由:忙到沒時間扒飯,只能吸「珍珠奶茶」先果腹。
#珍奶是機動性補充能量的首選
民眾可能以為護理師很悠閒、很享受,上班還可以訂飲料。護理師說:「你以為我們想喝啊?那是因為沒時間吃飯!沒時間吃飯!沒時間吃飯!」不然你以為,為什麼護理師放著正餐不吃,要吃一堆這些餅乾和零食啊。
喝珍奶是表示護理師們忙到根本沒時間吃飯。忙碌的時候,珍奶就是護理人員最要好的朋友。喝一兩口奶茶,就可以稍為補充血糖,要不然都餓到頭暈手抖了,怎麼打針、抽血、量血壓。吸一口珍珠,就可以邊工作邊咬,至少心裡安慰著自己:「我有在吃東西!勉強果腹、減緩飢餓感,下班再來吃冷掉的便當。」隨身帶一點糖果和巧克力,可以防止餓過頭的低血糖,很多護理師都會這麼做。珍奶就是機動性補充能量的首選。
有些管理階層會說,「護理師把飲料杯放在桌上有礙觀瞻!」甚至有些醫院會禁止護理站訂飲料、禁止桌上擺飲料、禁止跟門診的時候喝飲料。日前,還有媒體報導某醫院以「環境衛生檢查」之名,對護理人員行「職場霸凌」之實:把護理同仁,放在櫃子裡的食物、飲料,全部都掃在地上!
桌上為何會擺著飲料?報告長官:「那是因為一次只能喝一兩口啊!她們哪有時間把一杯飲料一次就喝完。」護理人員經常會忙到沒時間吃飯只喝水,櫃子裡面的水壺是用來補充水分的,餅乾、糖果、泡麵是可以快速果腹的,不問究理,就以有礙觀瞻把人家的食物扔在地上,實在是很傷人。
因為放在冰箱裡,得要多走好幾步路,才能喝很到啊!有時候還沒走到,就要被call走了。一杯飲料這樣分段喝已經夠可憐了,難道還只能像小偷一樣,躲起來偷偷地喝嗎?還有些護理師無奈地把飲料放在桌子底下,或著硬是收進桌子的抽屜裡。
#護理師的珍奶=勞動條件需改善
有人說:「珍奶、糖果根本就是過勞指數的最佳體現!」報告長官,護理師也很想跟你們一樣,用餐時間一到,就去美食街,點個餐,坐下來好好吃飯。要珍珠奶茶消失的方法很簡單:改善護理師的勞動條件,減輕護理師的工作量、增加人力,讓她們能夠準時、有足夠的時間吃飯就可以了。
「桌上出現珍奶表示勞動條件極需改善嗎?」長官的思維就是:那簡單,就禁止桌上出現珍奶就好,就沒有過勞問題了(嘿嘿嘿!)這種鴕鳥心態、這種做表面的事,屢見不鮮,只想著表面上乾淨、平靜就好,完全沒有想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如果再有人「反應問題」,那就一定是自己「有問題」,就會被釘成黑五類!
其實大家都不願意「食物」配「記錄」的,只能說,有些護理師的熱情,是被這些坐在辦公室的管理高層給澆熄的。求求這些長官,先了解這些基層人員這麼做的背後心酸,替她們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不要為了表面功夫而澆熄護理師的熱情。這些護理師從小到大,媽媽都沒餓過她們,但是到臨床工作以後,卻因為太忙而挨餓,看了能不心酸嗎?
以後,若看到護理師們在訂飲料、口中咬著糖果或珍珠,請體諒他們。若再看到桌上有珍奶,請多多關心她們的勞動條件。套一句周星馳電影的臺詞:「桌上有沒有珍奶不是護理師決定的,是由管理階層決定的!」能夠有時間好好吃飯的話,誰會想要把珍奶當飯吃?改善護理師的勞動條件,才能從根本的解決問題。
====
#阿嬤最後的心意
很多患者對醫護是既疼惜又愛護的,即使是臨終前的病患。那天,加護病房一位阿嬤患者停掉了升壓劑,家屬正在跟她道別,聽聞住在外地的弟弟也來過,做完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了,我轉頭提醒阿嬤的兒子「你們在這裡陪阿嬤說說話,時間就由阿嬤自己決定。可以再想想,阿嬤還有沒有什麼還沒有完成的心願,盡可能幫她完成。」此時阿嬤的血壓,還有80~90mmHg。
當天中午開會時,接到專科護理師的Line訊息,傳送來了兩大袋裝著手搖飲料的照片,算一算有十多杯珍奶。原來是阿嬤的家屬表示,阿嬤之前就想請大家喝了,他們認為,平時就好客的阿嬤,一定是覺得還沒能向醫護人員致謝,所以還捨不得走。
畢竟,我當天早上才在粉專上高調宣告減重目標,實在不適合再喝下一杯珍奶。到了下午三點多,專科護理師找我到ICU病房,說「陳醫師,我們都喝過珍奶了,只剩下你的還沒喝。」護理師向我使了個眼色,繼續說「阿嬤血壓現在還有50~60mmHg,子孫們都還在床邊陪伴,這是阿嬤最後心願……。」凹不過護理師一再提醒,我拿了一杯,想說等等進值班室再喝。
神奇的事發生了。我都還沒走到值班室,專科護理師就追了上來,喊「心跳停了!」我心想,不會那麼巧吧。我疾走回護理站,機器顯示阿嬤心跳雖然有回來,可是已經很慢了。我走到病床邊,拿起珍奶喝了一口,親自向阿嬤致謝,謝謝她「最後」的心意,感佩她在走到人生終點前,依然不忘提醒子孫們,要向醫療人員表達謝意。再回到護理站,就看到阿嬤心跳正式停止了。
====
看事情不能只是看表面,想要批評或是撻伐前,還是要先了解一下別人所做的是不是有所苦衷?無論是病人、家屬或者是醫院的管理階層,有時候,多一分體諒,即使只是一聲謝謝,也能讓辛苦的護理師們感到欣慰。珍奶的出現,並不代表醫療人員都很愛喝,它有時候只是提醒我們一個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時候則只是一份感謝之意。
感謝Eric Lin的畫作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轉 職 專科護理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位年輕人因為騎車發生車禍,撞到頭部,腦部斷層掃描沒有發現出血,倒是意外的發現了腦腫瘤,一顆不小的腦下垂體腫瘤。
經過手術切除腫瘤後,轉到加護病房。
「先生的運氣算不錯,因為小車禍,才發現這顆不小的腦腫瘤」我向他太太說明。
「是啊!我們都不知道他有腦瘤」
「他是不是常常發生擦撞?」
「對啊!你怎麼知道?開車、騎車都發生過。我都叫他要小心一點!」
「不是小心一點就可以的!腦腫瘤會讓他沒辦法看到後照鏡!直視沒問題,但是兩邊常常會看不清楚。」
「對對對!我們還以為他是近視」他哥哥拼命的點頭。
這是因為腦下垂體的腫瘤,會壓迫到「視神經交叉」,導致「視野」外側偏盲。
這讓我想到921(1999年)的前三週,我在彰化某醫院的急診室當第一年菜鳥住院醫師。
一位計程車司機,因為和人擦撞,胸部頓挫傷,被送來急診。
「學弟,他X-ray(X光)沒有pneumo(氣胸),等一下開個止痛藥給他回去。」
資深專科護理師這樣交待我。
在這家急診,資深專科護理師是「主力」,能力和資深住院醫師相當。
舉凡插管、on CVP(中央靜脈導管置入)、急救、縫合,都是由她們一手包辦,自然的,菜鳥住院醫師,也是由她們在「帶」。(註:這是20幾年前的事了!現在,專科護理師能夠做的事,有特別的規範)
我接過這個「指示」,還是再去看一下病人。
「先生,你是為什麼會跟人家擦撞?」
「我也不知道啊!真倒楣!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了!」
「第二次?也是右邊嗎?」
「是啊!這次又不知道修車費要多少了...真衰!一定是卡到陰!」
「先生來,我們來做一個測試...」我心裡閃過了一個診斷。
「你眼睛看著我的眼睛... 然後告訴我,我的那個手指頭在動?」
我將兩手側伸,輪流左右上下的搖動手指,看他能否清楚的察覺是那一隻手的手指在動 (這叫「面對測試」confrontation test,是在測試病人的視野有沒有缺損)。
果然!他都沒辦法看到外側!
「學姐,我想要幫病人排個腦部斷層掃描。」
「為什麼?不用啦!他又沒有撞到頭。」
「我懷疑他有腦下垂體腫瘤。」
「什麼?那你自己去跟學長說!」她一副不可置信的請我去找資深醫師。
後來的腦部斷層掃描,證實了我的猜測。而此事「那個台大來的R1,竟然在急診給一個好好的人診斷腦瘤」就在科裡傳開了。
而這位「專師學姐」,有沒有因為此事而對我的印象有所改變?我也不清楚。
因為我剛好在921那天,就離職了!
再次見到這位學姐,已經是3年後的事了。
不過,我想她應該是對我有點刮目相看,甚至是有一點點好感吧?
我待會來問問她--我的金太座 😊
#炫耀放閃文無誤
#安太座比安太歲重要
#文章看完短暫看不清楚是正常的_不必照斷層掃描
買一本《ICU重症醫療現場》來看就好
轉 職 專科護理師 在 許添盛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穿越生死迷思研討會正式宣傳影片(中英字幕)登場!!
由許添盛醫師為您介紹超強講師卡司與內容:
https://youtu.be/8LN9Z2cuUY0
請大家多多把影片分享出去,
2020年透過對生死的思索與探討,
相信為更多人能帶來身心安頓之力量!!
🔶【歡迎分享】
歡迎各單位與醫學會索取海報與電子DM,
我們會登記下來並郵寄給您。
🥰報名系統已可登錄報名!敬請把握早鳥特惠!
連結請點:http://bit.ly/報名穿越生死迷思研討會
🕺2020/10/31前報名繳費完成,可享早鳥優惠價 2000元 ,敬請多加利用。)
🔷2020「穿越生死迷思」-瀕死經驗與死亡焦慮之內在意義探索研討會
簡介
臨終的瀕死體驗會引發臨終者強大的死亡焦慮,
臨床上是對臨終者是否能夠善終的最大挑戰。
了解瀕死的經驗過程及其意義,乃是克服死亡焦慮的最重要關鍵。。
瀕死經驗是死亡關口復生者的體驗,向我們展現死後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廣。瀕死經驗不只揭示了最深邃的生命體驗,研究指出,它也具有一種力量,能夠轉化並改善瀕死經驗者的人生。
本研討會邀請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許添盛醫師、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昌雄教授、安寧照護專家—王浴護理長、以及知名瀕死體驗分享家—趙翠慧總執行長,從瀕死經驗與臨死經驗探索為入口,加入身心靈視角與存在主義哲學觀點,進一步探尋我們身而為人如何面對必不可免的死亡焦慮,為當下的生命找到前進的意義。
歡迎醫療、護理、社工、心理與各界人士報名參與本研討會!
❖ 依匯款順序保留位置,報名額滿會開放候補名額,位置若有空出會先通知並以醫護人員為優先依序遞補。
🌸日期 : 2020年11月22日週日 8:30-17:20
地點 : 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 國際會議廳(6樓)(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1段17號六樓)
捷運善導寺站三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匯款帳號】
銀行:玉山銀行(北新分行)ATM代號:808
帳號:0901-940-008053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
※匯款後請來訊息LINE ID: @vtx6890z
或BeClass系統回覆 告知您的姓名、匯款日期、銀行帳號末五碼!
聯絡電話:(02)2219-3379 ,LINE ID: @vtx6890z
周一至周五10-18點
【參與對象】
對瀕死經驗與生死議題有興趣之醫事人員、心理、社工及醫護相關系所學生,
與一般社會大眾。
※此報名費將開立捐款收據,進場時領取,憑收據入場!
※此研討會結束後將依照報到的簽名表,mail寄出研習證書電子檔案。
【繼續教育積分】
西醫師、精神科醫師、家醫科醫師、藥師、護理師、專科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申請中。
【講師介紹】
許添盛 醫師
學 歷:台北醫學院畢業
現 職:
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
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常務理事
賽斯文化/發行人
著 作:
我愛的人要走、用心醫病、你可以不生病、絕處逢生、許醫師安心處方、許醫師諮商現場、許醫師抗憂鬱處方、在孩子心裡飛翔、絕處逢生、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以及有聲書:抗癌心法、許醫師安心之道、親子心生活等等,數十本著作及有聲出版品。
除了正統的醫學背景,最擅長的卻是不用藥的心靈醫病,許醫師鑽研身心靈全人思想十數年,成就卓著。尤其專精於癌症與精神患者的治療領域,並發展出獨門的身心靈整體醫學,為「療癒」開創一條全新的希望之路。
蔡昌雄 教授
現任: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與教學領域:
臨終關懷、生死學、超個人意識、當代禪宗哲學、宗教心理學、詮釋現象學
學經歷
美國天普大學 宗教所 博士
美國天普大學 政治所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大學
曾任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助教、美國羅格斯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生死學系主任、生死學研究主編、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秘書長、澳洲南天大學兼任教授、安寧照顧基金會學術委員、靈性種子教師、佛教大林慈濟醫院安寧專科醫師培訓計劃顧問,並於大林慈濟醫院安寧病房主持讀書會多年。中英學術論文數十篇,譯著包括《榮格》、《神的歷史》(立緒),及《臨終諮商的藝術》(心靈工坊)。
著作:
2016年11月 《生命教育基礎教材》,五南圖書,第一作者
2015年08月 《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揚智,第三作者
2007年04月 《臨終關懷的全人照顧意涵》,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2005年08月 《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南華大學教社所
2004年10月 《靈性發展》,新文京開發出版
2002年01月 《禪道美藝中的空性與靈性:兼論「場所」轉換的概念》
2001年12月 《Toward A Ch'an Philosophy of Action : A comparative Review》,三民書局
2000年05月 《西田的場所哲學與禪的空間覺識》,南華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王浴 護理長
現任:蓮花基金會常務董事
經歷:前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大悲學苑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督導
專長/著作:臨終照護、哀傷輔導
趙翠慧總執行長(瀕死經驗分享者)
現職: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
經歷:嘉祿陶藝文教基金會董事
加拿大溫哥華中文學校校長
創辦慧文中文學校、慧仁教育中心
曾受各大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專訪。
海內外演講達三千場次。
著作:美好生命系列(清涼音出版)
生命的邀約-重回人間、活著真好
生命的享受-享受生命
生命的觀照-慈悲寬大、超越自我
生命的禮讚-從天堂帶回的訊息(文字書)
🌵【研討會須知】
1. 研討將於8:30準時開放入場,不提供劃位,因青發處8:30開門,煩請準時報到入場。
2. 為真實紀錄活動與宣傳等目的,主辦單位會在活動現場進行拍照、錄影、錄音等行為,報名即同意主辦單位保有活動當日影像再製播放權利。
3. 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悉依主辦單位相關規定或解釋辦理,並得隨時補充公告之。
4. 為配合防疫避免群聚感染,研討會不提供便當,但下午時有密封的茶敘小點心供與會者外出食用。
🍀【配合台北市政府青少年發展處之防疫措施】
►進入場館前,本會將於青少年發展處一樓入口派兩位專員進行額溫測量,提供酒精消毒手部,
為確保所有人員健康狀況,請務必全程正確配戴口罩。
►若研討會前14天內有出入境紀錄,請勿報名參加。
►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及配合政府防疫,報到時請配合填寫「健康聲明表」,並出示填寫完成證明後方可入場,以利後續追蹤。
►如有以下狀況者,將婉拒入場並恕不退費:14天內有出入境紀錄、確診病例接觸史、新冠肺炎之相關症狀、額溫超過攝氏37.5度、未配戴口罩、未配合填寫「健康聲明表」。
交通資訊補充:
1. 捷運善導寺站:3號出口,沿林森南路步行約10分鐘。
2.臺大醫院站:2號出口,行至景福門後,再沿仁愛路步行約12分鐘。
3. 公車仁愛林森路口:22、37、208、261、270、295、621、630、651、671、和平幹線(原15)及仁愛幹線。
4. 小客車"小客車 (30╱每小時) 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地下停車場,共263個車位。
停車導引https://www.tcyd.gov.taipei/News_Cont...
5.YouBike可自捷運善導寺站、捷運東門站、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捷運臺大醫院站騎YouBike至本處正門。
周邊地圖與交通詳細資訊請點
https://www.tcyd.gov.taipei/cp.aspx?n=3823A7CF78462F47
https://www.tcy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
青發處地圖
https://www.tcy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
https://www.tcy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