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五)
兔嘲男孩|Taika Waititi
Jojo Rabbit (2019)
⠀
「你自由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跳舞。」
⠀
其實在金馬影展的時候就看過《兔嘲男孩》了,但想在正式上映後再分享心得,再加上明天就是投票日,感覺正是發表心得最合適的時機。這部電影由《雷神索爾3》的導演Taika Waititi執導,Scarlett Johansson、Sam Rockwell等影星主演,故事以小男孩Jojo的視角出發,描述參加納粹青年團的他在發現家中藏了一位猶太女孩後的心路歷程。《兔嘲男孩》除了以超高評價拿下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獎之外,以黑色喜劇的調性去講述二戰期間的納粹題材也是一個很新穎的看點。
⠀
戰爭題材的電影很多,其中拍攝納粹時期的電影永遠是最大宗也最吃香的一種,光是《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戰地琴人》等經典電影就已經很多,納粹題材在電影界曾幾何時已經成為一種容易獲得高評價及容易得獎的免死金牌?在二次大戰已經結束超過50年的現在,再繼續拍攝納粹與猶太衝突的電影又有什麼意義?我想《兔嘲男孩》用現代的角度給了納粹時期一個很不一樣的詮釋。
⠀
一直到現在都很少人會去開納粹的玩笑,「納粹」這兩個字就好像全人類的禁忌一樣,一碰到總是要帶著幾分畏懼和嚴肅,然而《兔嘲男孩》卻完全顛覆了納粹題材一向悲傷嚴肅的氛圍,以明亮歡樂的基調呈現,甚至也大開希特勒的玩笑,在這部電影中,希特勒並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政治領袖,而是一個10歲小男孩心中的偶像,是像朋友、像父親一樣親密的存在。
⠀
雖然電影的前半段都充滿笑聲,大概只有在《兔嘲男孩》才有辦法看到這麼逗趣的希特勒,然而導演正是藉由Jojo心中的希特勒來強調政治洗腦的恐怖。對於10歲的Jojo而言,希特勒就像是偉大的英雄一樣。在納粹時期,是不是所有的青少年也跟Jojo一樣,心裡住著一個偉大的希特勒呢?透過Jojo心中具象化的希特勒,我們可以感受到納粹的威權形象是如何的深植人心,讓人民近乎狂熱的去崇拜希特勒,而沒有思考過他背後所做的可怕行動。
⠀
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以Jojo的視角出發,因為他只是個小孩,因此可以很輕易地崇拜希特勒,同樣的,也可以很輕易地接受藏在家裡的猶太女孩。隨著跟猶太女孩Elsa的相處,他的思想也逐漸被改變,他終於認清希特勒並不是什麼值得崇拜的偶像,而「踢飛了」自己假想中的希特勒,也象徵著他從小孩的盲目無知中成長為會獨立思考的個體。
⠀
我想《兔嘲男孩》應該是我看過最溫馨的戰爭片了,在那樣不自由的年代裡,確實發生了很多可怕的事,但每一個角色卻依然用愛包容了彼此。《兔嘲男孩》的片尾引用了德國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詩句:“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感受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吧,無論是美麗或是恐懼,都必須勇往直前,因為沒有感受才是真正的終點。)
⠀
明天就是台灣展現出民主自由的時刻,因此特別選在今天跟大家分享這部電影。不管你支持誰,請一定要去投票,不要成為冷漠的人,因為「沒有感受」才是一切的終點。希望明天過後,我們依然能在這片土地上愉快的跳著舞。
⠀
#回家投票
#電影 #兔嘲男孩 #Jojorabbit
#希特勒 #納粹 #戰爭 #史嘉蕾喬韓森
#山姆洛克威爾 #瑞貝爾威爾森
辛 德 勒 的名單 片尾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媒體試片-辛德勒的名單-二十五週年修復紀念版》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幸於電影院目睹《侏羅紀公園》的盛況,自此成為史蒂芬史匹柏的影迷,但無緣同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成年後電視上的電影頻道都會播映,但不知為何緣故,每次看到片段我都會轉到別的頻道,像是害怕看完似的。直到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才領略這部作品唯有大銀幕才能呈現它的經典,或許是我的潛意識希望與這部電影的初次邂逅,是在一個能完整呈現其形式的境遇裡。
史蒂芬史匹柏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喜歡緊依歷史的脈絡,即便是高娛樂性的《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多少都還帶到了對抗納粹以及冷戰風聲鶴唳的時代風格,也能在《一級玩家》這種未來科幻的題材裡,將過去時代事物淘洗出新的意義。他在處理這些歷史背景時,不會顯得枯燥艱澀,總是在平易近人的劇情裡展現高度的人道精神。
在藉由驚人的特效讓全球的觀眾忘記闔起下巴兩個小時之後,史蒂芬史匹柏又緊接著選擇過去黑白影片的方式呈現大屠殺的悲劇,看似兩個極端的表現手法,其實都表現出史蒂芬史匹柏在電影重視臨場感的方式,除了鏡頭語言之外,選擇用接近當年拍攝的媒材也是考量之一。再者,黑白的表現手法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精神主旨,那就是在黑白的世界裡我們分辨不出彼此的膚色,凸顯種族屠殺的荒謬性。
史蒂芬史匹柏是猶太人,難免會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歷史事件,創作上多少會顯現自己的立場,但從之後的作品綜觀下來,他並不會過於偏頗某一方的視點。在《慕尼黑》這部電影裡,以色列的奧運選手遭到屠殺,以色列政府當局決定派遣情報幹員進行報復,史蒂芬史匹柏藉由這個故事裡質疑報復與正義之間的正當性,並不會因為國家也是由猶太人組成而掩飾真相,電影的片尾更是若有深意的停留於已經不存在的雙子星大廈,暗喻種族與國家的傷痕,是在這樣的仇恨循環裡不斷的堆疊。
史蒂芬史匹柏也用批判政府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愛國情操,在《間諜橋》裡他藉由質疑輿論的方式呈現美國憲法的人道精神,並在《郵報:密戰》裡重新檢視當代新聞媒體遺失的使命感。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總是能發覺現代人迷失的方向,《辛德勒的名單》裡所譴責的種族清洗,近代卻顯得更為猖獗,我們那些認為應該停留於過去的悲劇,至今依舊沒有停歇。
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的哭點,總是不經意到讓人難以堤防,在那些緩慢進行而不起眼的節奏裡,他早以悄悄埋下引爆淚腺的火藥,只要在最後一點星火,就會讓你的情緒決堤。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那些與命運和國家抵抗的都是微小的背影,他們的偉大情操都只有在片尾被強調出來,寓言著即便我們身形渺小,都掌握了改變別人命運的機會。奧斯卡.辛德勒起初也只是唯利是圖的德國商人,最後卻肩負起人道救援的任務,更自責沒有救到更多的人,呈現出即便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最後一刻都有可能承擔有意義的責任。
《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風格總結,他可以在一個長鏡頭裡同時展現遠、中、近三景的情緒變化,而且也不太藉由回憶片段鋪陳角色的過去,相反的他藉由角色的陳述表演來展現自己經歷過的事。雖然史蒂芬史匹柏之前批評電視規格的電影不該參與奧斯卡獎,顯得有些苛刻,但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後,也就不難理解他的想法,因為作品最初創作的媒材形式,真的決定了它未來展現於世人的樣貌,大銀幕上呈現的壓迫與傷感,絕對遠比小螢幕來的震撼。只能說他的倔強有些不近人情,但那樣的藝術家性格的缺陷,才有辦法讓他對自己的作品把持極致的要求。
即便二十五年過去了,《辛德勒的名單》的故事依舊閃耀著光輝,足以驅逐籠罩於現代世界的陰霾。
---
---
---
1/25威秀獨家獻映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LIST
辛 德 勒 的名單 片尾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媒體試片-辛德勒的名單-二十五週年修復紀念版》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幸於電影院目睹《侏羅紀公園》的盛況,自此成為史蒂芬史匹柏的影迷,但無緣同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成年後電視上的電影頻道都會播映,但不知為何緣故,每次看到片段我都會轉到別的頻道,像是害怕看完似的。直到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才領略這部作品唯有大銀幕才能呈現它的經典,或許是我的潛意識希望與這部電影的初次邂逅,是在一個能完整呈現其形式的境遇裡。
史蒂芬史匹柏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喜歡緊依歷史的脈絡,即便是高娛樂性的《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多少都還帶到了對抗納粹以及冷戰風聲鶴唳的時代風格,也能在《一級玩家》這種未來科幻的題材裡,將過去時代事物淘洗出新的意義。他在處理這些歷史背景時,不會顯得枯燥艱澀,總是在平易近人的劇情裡展現高度的人道精神。
在藉由驚人的特效讓全球的觀眾忘記闔起下巴兩個小時之後,史蒂芬史匹柏又緊接著選擇過去黑白影片的方式呈現大屠殺的悲劇,看似兩個極端的表現手法,其實都表現出史蒂芬史匹柏在電影重視臨場感的方式,除了鏡頭語言之外,選擇用接近當年拍攝的媒材也是考量之一。再者,黑白的表現手法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精神主旨,那就是在黑白的世界裡我們分辨不出彼此的膚色,凸顯種族屠殺的荒謬性。
史蒂芬史匹柏是猶太人,難免會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歷史事件,創作上多少會顯現自己的立場,但從之後的作品綜觀下來,他並不會過於偏頗某一方的視點。在《慕尼黑》這部電影裡,以色列的奧運選手遭到屠殺,以色列政府當局決定派遣情報幹員進行報復,史蒂芬史匹柏藉由這個故事裡質疑報復與正義之間的正當性,並不會因為國家也是由猶太人組成而掩飾真相,電影的片尾更是若有深意的停留於已經不存在的雙子星大廈,暗喻種族與國家的傷痕,是在這樣的仇恨循環裡不斷的堆疊。
史蒂芬史匹柏也用批判政府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愛國情操,在《間諜橋》裡他藉由質疑輿論的方式呈現美國憲法的人道精神,並在《郵報:密戰》裡重新檢視當代新聞媒體遺失的使命感。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總是能發覺現代人迷失的方向,《辛德勒的名單》裡所譴責的種族清洗,近代卻顯得更為猖獗,我們那些認為應該停留於過去的悲劇,至今依舊沒有停歇。
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的哭點,總是不經意到讓人難以堤防,在那些緩慢進行而不起眼的節奏裡,他早以悄悄埋下引爆淚腺的火藥,只要在最後一點星火,就會讓你的情緒決堤。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那些與命運和國家抵抗的都是微小的背影,他們的偉大情操都只有在片尾被強調出來,寓言著即便我們身形渺小,都掌握了改變別人命運的機會。奧斯卡.辛德勒起初也只是唯利是圖的德國商人,最後卻肩負起人道救援的任務,更自責沒有救到更多的人,呈現出即便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最後一刻都有可能承擔有意義的責任。
《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風格總結,他可以在一個長鏡頭裡同時展現遠、中、近三景的情緒變化,而且也不太藉由回憶片段鋪陳角色的過去,相反的他藉由角色的陳述表演來展現自己經歷過的事。雖然史蒂芬史匹柏之前批評電視規格的電影不該參與奧斯卡獎,顯得有些苛刻,但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後,也就不難理解他的想法,因為作品最初創作的媒材形式,真的決定了它未來展現於世人的樣貌,大銀幕上呈現的壓迫與傷感,絕對遠比小螢幕來的震撼。只能說他的倔強有些不近人情,但那樣的藝術家性格的缺陷,才有辦法讓他對自己的作品把持極致的要求。
即便二十五年過去了,《辛德勒的名單》的故事依舊閃耀著光輝,足以驅逐籠罩於現代世界的陰霾。
-\-\-
-\-\-
-\-\-
1/25威秀獨家獻映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