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市政總質詢《原住民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
第五次定期會的總質詢時間,Ingay分別就防疫、原住民生活狀況與需求調查、原住民運動與臺南運動資源支援、原住民教育等議題向市府請益。在此也向族人與市民報告。完整的總質詢影片記錄可在貼文最下方的連結察看,這次也按主題分段說明並分切影片。
關於原住民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的部分,在7/20的總質詢中,Ingay針對本次調查的內容與經費跟市府作了幾個交流:
為了更確切瞭解在臺南的族人生活以及需求實況,以便於市府各類政策的規劃、民意代表問政的依據,所以進行族人實際生活與需求的調查有其必要性。可距離上次臺南市進行這個調查已經將近十年,當時的資訊顯然已經跟不上目前的狀況。
所以Ingay在2019年10月7日,前主委尤天鳴到職後第一次的業務工作報告就提出重新進行調查的規劃,並在11月8日總質詢時要求列入預算,可惜該年度預算已經排定完成,只好在2020年第三次定期會的業務工作報告與總質詢中再次提醒,直到9月的業務工作報告中確認納入再次年(2021)的預算。但是預算卻從原先建議比照的100萬減為90萬,所以在11月24日的總質詢時向黃市長要求增列經費、必要時動支預備金。可惜尤主委卻當場表示預算充足。
#爭取經費追加獲市長同意
質詢當日,Ingay以2011年進行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時的臺南族人人數、抽樣件數的理想值與實際值、經費攤算作為背景值,對比當前(2021年6月)人口數量、費用攤算,列舉三種試算模型,向出席的黃偉哲市長說明如欲生成較具參考性的調查,經費確實受限。感謝黃市長接納,表示如果經費有不夠的地方「我們來追加」。
#調整抽樣件數與方式使調查更具代表性
2011年版的調查,針對當時設籍臺南的族人(5,991人)中、年滿20歲的3,727人進行抽樣(該調查於2012年3/20~4/30進行,但母數資料採用2011年7月份統計資料),原訂進行30%的理想抽樣比例,實際僅作715筆調查,佔19.2%。且在族別抽樣數量的分配(當時僅有14族)、各行政區抽樣數量的分配(涉及不同行政區的產業、生活、居住背景)仍有改善空間。相較於目前的數據母數(2021年6月族人數量已達8,547,20歲以上人數則有5,786人)、各族群人數(目前有16族)與族人分別散居於37個行政區的背景,應更注意族群與區域的抽樣代表性,以求更真切貼近臺南市族人的生活實況與需求面向。
雖原民會白主委表示,本次調查將放寬至18歲以上族人(2021年6 月18+19歲族人數為280人),但暫訂以700「戶」的抽樣設定,首先就碰到「戶」定義的問題(按戶籍法同一地址允許設多戶、如是以「家戶」觀念則又將納入可能未設籍但同住者),且戶為法律定義上的虛擬單位,實際生活與需求的主體仍為「人」。感謝白主委接納建議,表示後續會研議調整,讓調查更具代表性。
#問卷內容設計應重生活與需求實況
10年前的調查,在期中與期末報告時,參與審查的委員意見中,「到底是生活調查還是施政滿意度調查」的質疑多次被提出。當年調查項目的七類 57題裡(不另計子題)包含「就業狀況(16題)」、「政府相關措施利用狀況(4題)」、「臺南市政府還需要加強提供的措施(1題)」、「各生活層面的滿意程度(16題)」、「與原鄉部落的連結程度(6題)」、「原住民團體組織(1題)」、「基本資料(3題)」的架構確實有很大調整空間。感謝白主委接納建議,表示也將在後續委案的問卷設計時謹慎調整。
#問卷內容設計應納入市府各局處意見
如同前述,這樣的調查最重要的意義,是市府在規劃各類政策時可以做為參考依據。所以在這個難得的調查中,各局處針對自己業務範圍而涉及原住民市民時,可能會需要瞭解的資訊,比方都發局進行社會住宅、租房購屋補貼政策時,需要瞭解族人的居住需求與實況。衛生局、教育局、勞工局、社會局、經發局、農業局....等等的業管,也在在與族人實況需求相關。所以Ingay建議在問卷設計時,不僅只像過往只是所謂原住民的學者專家參與,更應納入各局處會的意見。感謝白主委承諾,在形成問卷之前,也會邀請各局處來集思廣益,以便更為查知族人生活與需求,也可供日後市府形成政策使用。
#問卷內容設計應斟酌納入可驗證題目
雖然Ingay私心還是希望普查,但受限於經費與實際執行期程,必然會採用抽樣的方式。抽查後的數字是否能真實反應或貼近實況,也就是調查的信度與效度是否能有個參考基準?所以Ingay建議可以斟酌加入幾個「有確定數字」的題目作為對照驗證。
比方在經濟狀況,中低收或低收的數字是可以確定的(由社會局造冊列管)。如果在問卷中也加入社福身分的題目,那麼就可以由調查後的數據(比例)、對照真實的統計數字,藉以瞭解調查報告的可信或偏差。這個建議也感謝白主委同意納入考量。
#原住民生活與需求調查定期執行的必要性
距前次調查已逾10年,在這期間族人的生活實況與需求的變化無從確知,相對的在市政擘劃也會受到限制。所以Ingay向黃市長建議,雖不至於每一、兩年就做一次,至少也希望每四年或每五年可以進行,固定的編列預算。並且,在各局處負責的統計業務,尤其是主計處負責的統計調查,也可以在調查中納入族群背景的題目,這樣就可以更充分的瞭解族人在各層面的實況與需求,也可以更多元的在不同的政策裡找到原住民的位置。
感謝黃市長支持並同意這樣定期性的規劃與預算編列,市長更進一步表示,除了定期的調查之外,也會跟中央既定的調查來錯開(時間),「這樣的調查會更over all(全面)」。主計處陳處長也表示,已經按Ingay在多次業務詢答時的提醒,都有向中央反應,在各類統計中加入族裔背景的調查。希望這樣的努力可以讓族人的生活實況與需求,真正被看到。
這次總質詢裡之所以花相對長的時間談生活狀況調查的議題,關鍵的還是希望關於市府的政策、不只原民會的業務政策,以及其他局處會的業務執掌,能在我們進行規劃、制訂政策、甚至是所有議會同仁在監督相關業務時都有個參考的準據,這也才是臺南市要推「族群主流化」的基礎前提。
只要越多人願意一起一起,不要停、慢慢走,我們終究會抵達理想的彼端。
「原住民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詢答影片:https://youtu.be/5BFeeGAzAt0
「防疫工作檢討」詢答影片:https://youtu.be/tCWyBOSezEQ
「全原運/原住民棒球/軟式網球專任教練」詢答影片:https://youtu.be/9gN7-2m3poA
「完整」詢答影片:https://youtu.be/mktdTbdhDgI
Youtube問政記錄頻道:https://tinyurl.com/ingayyoutube
農業普查內容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豐年70 豐年農村漫畫家 臺灣首位出版漫畫的「雞籠生」陳炳煌】
這張歷史照片中,左右兩側人物的衣著儀態都頗具個人風格。左邊那位,是豐年社創社社長,從年輕時便維持紳士作風的畫家藍蔭鼎,右邊穿著短褲、背著手,神態最為從容自在的,則是豐年社早年的另一個傳奇,「雞籠生」陳炳煌(1903-2000)。
豐年社創社初期,除了有社長藍蔭鼎、美術編輯楊英風兩位藝術巨匠,編輯群中還有一位人物早在漫畫領域嶄露頭角,他就是曾任副社長的陳炳煌。陳炳煌出生於基隆,以「雞籠生」為筆名,1935年出版《雞籠生漫畫集》,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出版的第一本漫畫集。他進入豐年社服務後的第三年,再度出版第二集,內容大量以農村鄉土作為創作題材。
陳炳煌在《雞籠生漫畫集》序言提到:「漫畫怎麼能受勞動者的歡迎呢?因為漫畫是比文字來得簡單明瞭,勿論識字與不識字的人,一看就會了解。漫畫也許可以說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大眾語。」他希望透過漫畫的出版,「漫畫的力量,用之得當能影響社會。」
相隔19年後,陳炳煌於1954年出版《雞籠生漫畫集第二集》,延續第一集幽默諷刺風格,議題取材則從都市、工商業,部分轉為臺灣農村;漫畫集中的「農村漫畫」就是他在豐年社部分作品,收錄了《豐年》第1卷第1期〈牧童戀〉、第10卷第23期〈假使我是DDT與BHC〉等作品。
陳炳煌以本名拆字或諧音的「火皇」、「丙王」、「秉方」,或其出生年的干支紀年「癸卯」為筆名,在《豐年》創作不少針對農村與農民相關的題材,包含農事、農藥、拜拜、浪費、迷信、農業普查等,用臺語撰寫類似四句聯對句、搭配漫畫,使讀者讀文易誦、見圖易記。
例如以鍾馗為圖案所創作的〈假使我是DDT與BHC〉,內容提到「假使我是DDT,撲滅囤積和投機,從此物價步步跌,農民個個笑嘻嘻。假使我是BHC,打倒拜拜惡習氣,從此迷信要破除,努力生產奠國基。」以早期農民所使用的兩種農藥DDT、BHC為象徵,期望改善農村的風俗習慣。
陳炳煌在豐年社工作13年,還是一位全臺跑透透的農業記者,他在創刊號發表 〈吳郭魚〉介紹當時在農村推廣的養殖魚類作為農村蛋白質來源,另外也以筆名漁翁發表〈與吳郭談魚〉,訪問吳郭魚的移植者農林廳技正吳振輝與高雄市魚市場主任郭啟彰,介紹吳郭魚的養殖與其價值。
(本文編寫自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陳偉智〈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 集副社長、記者、漫畫家於一身〉;全文刊載於《豐年》雜誌70週年特刊)
#豐年70 #陳炳煌 #雞籠生 #漫畫 #臺灣漫畫
--
《豐年》70週年特刊登上博客來,請往這邊👉https://reurl.cc/YOQdml
支持豐年社,豐年農市買雜誌👉https://reurl.cc/rgomp1
農業普查內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扯淡的康乾盛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路
中國朝廷似乎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宋太宗得知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的時候,表達了自己的羨慕之情。
在傳統的歷史敘述中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往往經歷初創、發展、繁榮、衰落四個階段。其實,這就是積累充足和不充足的區別而已。在前兩個階段,尤其是第一個階段,往往大家都很窮,這種窮是超越階級的普遍貧窮。到後來積累充足了,因分配問題開始走下坡路。拋開日本天皇和中國皇帝在政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日本之所以「萬世一系」,很可能和他們一直貧窮有關。
探花不值一文錢
經歷了晚明大變局後,清朝初年是十分貧窮的,葉夢珠、呂留良都曾記載,「今日之窮,為羲皇以來所僅見」,「四海之內,日益窮困」。但滿清並沒有與民「休養生息」,在清朝初年,順治皇帝接納朱國治的意見,還搞了偷稅漏稅的普查。
這本無可厚非,一個政權即便對社會寬鬆,但還是需要一定的資金來維持正常運轉,但剛剛從東北過來的清朝皇室的做法,顯然太過野蠻。他們制定了剛性規定,只要是欠稅的,不管官職大小,也不論數量多少,當官的一律降兩級,有功名的,從秀才到進士,一律革去功名。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請君入獄。就有這樣一個倒霉蛋,他叫做葉方靄。他是順治十六年的進士,還高中探花。朝廷按照規矩,讓他當了翰林院編修,官職品等為正七品。
他家世代為讀書人,土地並不多,官府清算之後,發現他少繳了一文錢。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數量雖然微不足道,也被報送到朝堂之上。要知道,那時候清廷已經急紅了眼,奏銷案牽扯了一萬多人,多他一個也無妨。於是,葉方藹便被革去了功名,好不容易得來的探花也丟掉了。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順治皇帝本人也駕崩了,新登基的是年僅八歲的康熙。葉方藹藉著新皇登基的契機,自己上表陳清,表示確實欠了一文錢,也願意補交,希望能得到開恩。可是,這個請求卻被無情的駁回。
消息傳到老家,苦中作樂的百姓將此事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到處流傳有「榜眼不值一文錢」的笑話。從這裡,我們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滿清在草創初期,為何會如此敲骨吸髓式的盤剝,還波及到了算是統治階層的葉探花呢?
康乾盛世怎麼來的?
順治時期稅收收入,和萬曆晚期差不多,而遠高於崇禎時期。剔除徵稅能力不考慮,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說明實際上在清代初年經過長時間的戰亂和80%的人口損失,中國家庭仍然能保有一定財富。
一直到滿清統治者沒有下限的勒索,才變成全國性貧困。經過大亂,還能禁得起滿清統治者勒索,也能反證明末的中國家庭是相當富裕殷實的。更別說達官貴人。大明公司最後一位董事長朱由檢,為了軍餉問題,頭疼不已,甚至把故宮大門上的銅釘都拿去熔作貨幣。
當時的一條解決方法就是以皇帝的名義去借,史料有記載,有人提議讓崇禎皇帝去跟京官和商人借錢,少則五百,多則一千兩千。「俟皇上財用有餘還之」,結果無人肯借。崇禎皇帝只能大發感慨,說跟那些達官貴人借錢,他們不肯借。真要等流寇來了,照樣被搶光,真是愚蠢至極。等到大明這個公司沒有了資本公積,沒有了法定公積,沒有了利潤盈餘,最後就只能山窮水盡破產清算。朱董事長的結局值得我們同情,但那些不肯借錢的人是不是就很可恨呢?
要知道在古代賺取財富,獲得資產積累就必須通過儲蓄。這就得靠一代又一代守財奴對家產的守護,通過時間來完成原始積累。不能怪他們拎不清大勢,我們也只是站在新世紀開上帝視角罷了。而中國最後的帝制王朝,秉承了老百姓錢太多不太好的思路,玩命把民眾往死裡盤剝,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康乾盛世的說法。朱由檢征不上稅,也代表了人家是要臉的,儘量不擾民,跟滿清比起來,他吃相好看得很。無怪乎,人們都懷念明朝。
崇禎如果不顧吃相會如何?
拋開東林和閹黨忠奸的問題,假設崇禎沒有誅殺魏忠賢,利用閹黨制衡東林,是否能征到稅,讓明朝免於滅亡呢?古代中國王朝的統治,高度依賴於由文官構成的職業官僚系統。
無論是對資源的汲取還是分配,這套系統都遠較其他文明的政治系統要高效合理的多。但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等價交換才是世間的真理。古代王朝在享受這這套系統創收的同時,也必然要承擔維繫這套系統所需要的成本。而汲取與分配能力的高效,意味著需要具備相應的規模和專業性,自然這套系統的維繫成本也就遠較日本、西歐那種封建化的治理系統要高的多。
而且,這套系統本身並非固定不變的。人類社會的各種組織體系其實也如人一樣,有著強烈的自我壯大的傾向。與官僚體系的壯大相伴隨的,是資源與分配能力的擴大。但是社會上所能夠被汲取的資源是有限的,官僚體系的自我增殖是無限的。這有限的資源汲取一旦不再能滿足不斷自我增殖的官僚體系的需求,這個體系的第一反應就是削弱社會救濟來維繫組織自身的存在,由此便會形成亂源,從而導致王朝的崩潰。
閹黨的成員,很大一部分也是文官,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層面,和東林並無不同。但是你別看崇禎天天哭窮,當時官僚系統的汲取能力卻是空前的強悍。如果顧炎武所言屬實的話,當時明末地方所收繳的稅賦,已經有九成被解送朝廷,地方所留不過一成,可以說幾乎所能汲取的資源都已經完全被轉移到中央去了。滿清比大明佔便宜的地方在於,明末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亂,實際上相當於給社會整體來了一場徹徹底底的格式化,特別是對官僚體系的格式化。
清朝初期官僚機構的規模是很小的,有時在編的官員數量甚至不超過萬人規模,這與明末十幾萬的龐大編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船小好掉頭」,所以滿清才有精力對欠一文錢的葉探花進行懲處,換到乾隆後期,你試試?
滿清為何沒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康乾盛世雖然是吹出來的,但是整個社會趨於穩定也是事實,只要不出現大的動亂,人們的財富還是能越來越多。
當滿清走到王朝的一般規律時期,為何又延長了那麼久的國祚?農業社會,積累普遍充足時期,必然面臨兩種道路選擇。一是原有通道的擴大,二是新通道的開闢,比如工商業。因為工商業的效率要高於農業。這世界,永遠是高效率行業吸收低效率行業的過剩產能。這就是為何富士康當年出現了那麼大的新聞,那些年輕工人為何不會義無反顧回家種地的原因。同理,可以解釋為何某知名人物會喊出「996是福報」的口號,拼夕夕員工的淒慘絲毫不影響它的股價躥升。
就目前社會而言,互聯網行業的效率算是最高的。可發展工商業,需要一個工具,那就是槓桿,也就是負債經營。崇禎跟人借錢都不行,說明了在農業社會搞這個是太難了,因大夥兒的思維慣性接受不了。就跟改革開放沒多久,很多人下海一樣,當時可是銀行主動給人貸款,人都不敢借。滿清到了晚期,也遇見了晚明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沾了全球化的大便宜。
那就是西方列強的到來使得過去封閉的經濟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滿清不再依賴於傳統的農業稅收來維繫系統的運作,而是可以通過關稅以及找西方列強借債來維繫系統的運作。所以滿清不但扛過了太平天國這個大劫,又續了幾十年,還能砸錢搞洋務搞近代化。如果沒有每年上千萬兩收益的關稅和抵押權益換取的各項巨額貸款,這些大動作幾乎都是難以想像到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康乾盛世 #探花 #繁榮 #衰落 #朝代 #唐朝 #順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