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示權(GI;Geographical Indication)
#精緻農業 #一鄉一特色
對大部份國人而言,「地理標示權」這個詞好像有點陌生,但一說到法國「波多爾紅酒」、日本的「青森蘋果」、英國的「雪菲爾刀叉」,或是國內的「池上米」,「鹿谷凍頂烏龍茶」及「阿里山高山茶」,就會「喔喔喔,聽過啦。」接著,直豎大姆哥,說聲「讚!」也許又會補說一聲,「品質好是好,不過好像也比較貴哦。」這樣的對話,其實已經說明了具有地理標示權產品的一些特徵。
在法律規範上對地理標示權是有嚴格的定義。簡言之就是,某個地理區域因為具有特殊的自然或人文特色,無論是氣候、土壤、水質、緯度或傳統技術等,使當地產品因長期的品種培育、栽植,或工藝精進,累積出聲譽,而具有一定的品質與口碑。同時,當地產品商家的集體認知與共識,持續致力於保持該區域產品的特色,進而經過法定程序,得以使用彰顯該區域產品地理標示權的證明標章。而且,經過有註冊地理標示權認證的產品,因為品質穩定、有客觀認證,對消費者而言,是可以信賴的、有識別性的產品品牌;對生產者,也可以有較高的銷售價格優勢。所以,地理標示權的使用有幾個要點:地理範圍內的產品商家自發性地自我控管品質,經一定程序的審查後,使用業經取得註冊的地理標示證明標章。
那麼,誰可以申請地理標示證明標章,怎麼申請?依照我國現行商標法之規定,必須是由有證明他人商品或服務能力之法人、團體或政府機關來申請,如果是從事於欲證明之商品或服務的業者,是不能申請註冊該商標的。
「池上米」的啟發
「池上米」註冊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自1991年起陸續經過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個人、人民團體、池上鄉公所陸續提出申請, 2005年終於由池上鄉公所註冊取得「池上米」地理標示證明標章。之後,取得池上米地理標示認證的產品,無論在價格上或生產契作的議價籌碼上,都有很大的改善。有了穩定收益,提高了農民改善耕作技術的動機,再次呈現正向循環的效益,讓池上米品質更好,更廣為人知,農民有更多的收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臺南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天賦,優質農特產品已如前述,如何善用地理標示權將現有農作轉型為精緻農業呢?忠信所學專業之一,就是經貿領域的智慧財產權,也長期在成功大學講授有關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法、商標法,而地理標示權就是其中一部分。
https://www.peopo.org/news/374569
農特產品定義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哪來「去中國化」?
《自由時報社論》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上週公布,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其中歷史教學備受關注。一如以往,國內一些死抱「唯中國史觀」的人士,對歷史課程把中國歷史列入東亞史脈絡中討論,大加撻伐。他們所加的罪名,除了老把戲的「數典忘祖」,近年慣用的「去中國化」,與中國唱和的「文化台獨」;更不堪的,還以「台海不會陷入兵凶戰危嗎?」恐嚇台灣社會。
記取前此的爭議教訓,上週提出的課綱只是草案,國教院公布後,即將展開四個月的網路論壇與公聽會或公共討論程序,不再重蹈「黑箱課綱」覆轍。程序正義之外,這次內容還有不少改進與值得肯定之處。
以歷史為例,課綱草案強調從「人民主體觀點」出發,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略古詳今,兼顧所處社會現狀,著重探討當代社會的形成歷史,「台灣人當知台灣史」。其中最有意義的,在一般講授課目之外,還設「歷史考察」的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由教師指導以實際查訪學習歷史。例如,國中生可就近進行對周遭長輩或親人訪問的口述歷史,探究地方變遷與人物、原住民人文特色、各地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高中生進一步思考,並考察探討「我們是誰?從何而來?走向哪裡?哪些人書寫的歷史定義了我們?」等基本問題,理解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形成多元族群社會,追求自治與民主,今天的台灣之所以為台灣。
強調以台灣土地與人民為主體,由近而遠、經實作而學習的特色,尤明顯展現於國中的地理課程。除了「田野觀察」,它還有「台灣的地名文化議題」,涵蓋「台灣」、鄉鎮市區、聚落等地名由來及演變,加上其間的族群文化互動,期待師生從學校附近的地名做起,探究其史地人文意義。同樣地,探尋本地農特產品、飲食文化,學子也可理解在地產業人文特色。有此基本認知,對這一土地、人民因認識而產生認同,又有高中課程的「地理視野」,從自然、人文地理角度探討台灣與世界的關聯,培育兼具本土意識與世界觀的學子,未來可期。
從同一角度出發,把中國史列為東亞史脈絡討論,不再詳述「盤古開天」以降的朝代演變,而重在探索「中國」的意義所曾經歷的變遷,內容也從一.五冊調為一冊;中國史仍在,哪來「去中國化」?它從先秦、兩漢起,分別探究國家與社會、人群移動、現代化歷程等主題,討論共產主義在中國發展及對東亞的衝擊,還新增了華人移民及華商對世界的影響。課綱強調學習台灣史也要認識世界史,介紹基督教、伊斯蘭等世界文明,也論及戰爭與和平、區域合作、經貿整合。經由如此安排,台灣、東亞脈絡下的中國、世界,成為三個歷史分域,建構下一代寬廣而平衡的史觀。
新課綱草案,因而特色十足。它以台灣為主體,歷史從史前原住民族說起,地理由台灣自然人文環境出發,公民著重社會探究及實踐,以現代觀念看世界演變,在理解台灣、形塑本土觀的同時,也培養世界觀。其次,它不再以中國為中心。來自中國的漢文化只是構成台灣文化的要素之一,台灣文化還有南島、荷西、日本等要素;國民教育不能把台灣當邊陲,要積極翻轉戰後至今學子對中國史地滾瓜爛熟,卻對台灣茫然無知的失根怪象。另外,它著眼角度寬闊務實,既廣泛討論全球化、多元文化、科技環境變遷等人類共同課題,也鼓勵學子從自身、家人、社區開始,以實地查考學習史地知識,以實踐培育公民素質。
課綱草案一經公布,若干政媒不做實質討論,只做政治攻訐,中國國民黨更為它戴上「包藏政治企圖、去中國化」的帽子,凸顯了該黨與中國同一鼻孔出氣的醜態不變,與土地、人民站在對立面,敵視台灣的心態不改。眾所周知,戰後長期以政治控制教育,在文化上全盤「去台灣化」,且對台灣人民箝制思想、全面洗腦的,就是這個至今仍冠「中國」名號的外來政黨。如今課綱草案一出,它故態復萌,做賊喊捉賊;「國民黨不倒,台灣就不好」,果真至理名言?
農特產品定義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旅卡新制 乘數效應「框」住了
吳怡彥/東南科大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副教授(宜蘭市)#國旅卡
今年下半年在陸客銳減背景下,相較去年來台旅次突破千萬人次,仍然提前九天達陣,非陸客的國際旅客占總體入國旅次,從不及六成提升至七成,實屬不易。
若能如行政院所擬政策輔導觀光產業轉型升級,朝深度、特色及高品質旅遊發展,長遠而言,當有助於台灣觀光產業體質之健康與永續發展;但政院仍擬定三億元預算擴大國旅補助方案,緊接著拍板定案國民旅遊卡(簡稱國旅卡)新制,明年元旦起限定八千元用於國內團體旅遊或「台灣觀巴」。
初期國旅卡為鼓勵「移動」所帶動的消費力,規定需要「異地、隔夜」消費限制,而後取消該限制後,加上觀光產業定義範疇的擴張,農特產品展售、商店街等均納入,國旅卡原功能已然消失,等同於發放給公務員之消費券。
政院提出之理由,在於乘數效果的擴張,無論就乘數效應理論或據此衍生的觀光衛星帳而言,都在說明投入的延伸經濟效益。但其內容或乘數難以論斷,需要有完整之數據對應。
政府在國旅補助方案中提及的乘數,是投入三億元可帶動十四‧四億元的觀光消費商機,比例是四‧八倍,但到了國旅卡新制,則是說卅六億元補助,預計可帶動延伸性消費等效益近百億元,則僅有三倍,差距不可謂不大。
再者,今年初陸客團客與自由行比例此消彼長的趨勢下,觀光局發布團客與自由行比例相當,旅遊業者說,此趨勢代表新增加的消費,幾乎都從自由行遊客而來,經濟效益會「下放」到包括公共運輸、餐飲、旅宿和無數的微型店家,讓更多民間業者受益。
國旅卡新制將原可能因公務員自由行帶動之消費局限在團體旅遊,是以被質疑為圖利特定廠商。換言之,此政策將把原本可能擴張的乘數效應更「框」住了!無怪乎民進黨立委表示,國旅卡的初衷是帶動全民「非假日旅遊風潮」,目前作法成為「挖東牆補西牆」,可能喪失原訂之政策良意。
乘數效應本身也有解釋的局限處。舉例來說,建築業常被認定為經濟火車頭,因為建築開發所帶動的鋼鐵、營建與勞動力投入等相當可觀,是以各國面對經濟蕭條時,常以公共建設擴張來帶動活絡經濟;然而經濟學上也舉例,如兩建商花同樣的資本投入開發建設,其中一建商開發完工並銷售完成,另一建商則因地基出問題成為爛尾樓,兩者的真實經濟貢獻不同,但如從乘數效應看卻未能解釋此一差別結果。此故事凸顯乘數效應邏輯可能有謬誤之處。值此,政策能不慎乎?
農特產品定義 在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農業加工自己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農產品 過剩⁉ 小農沒有加工廠⁉ 沒有食品工廠執照⁉ 無法在超市販賣⁉❤ 現在通通有辦法囉❤【 農產品 生產驗證管理法】在今(108)年12月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 ... ... <看更多>
農特產品定義 在 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黨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巧立名目買紅酒! 「農特產品」的定義,依據「地方特產」是當地具有特色如最早生產、當地特有、品質特佳、產量最多等性質之一而值得大眾品味欣賞的產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