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先觀看6分鐘短片,然後回答10道選擇題,完全答對可以獲得200 NIO積分,才可以啟動輔助駕駛功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
近期死亡車禍 在 黃健豪-北屯漸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看到新北的幼兒園一口氣增加9例,相信許多人都嚇了一跳,家有幼兒的家長,再度陷入請假不請假的拉扯中。
群聚傳染令人擔憂,看到新北衛生局的公布的關係圖,我覺得更令人擔憂的是有高有低的CT值。
經過一年半的疫情,我們普遍知道,CT值高,代表的是傳染力低、感染時間較久;反之,CT值低,代表傳染力強、感染時間較近。
以下是我一些想法,想提出來討論看看:
1.在這個幼兒園的群聚感染中,CT值最高的達35.8,最低的只有18.7。
這意思是,那位CT35.8的確診者,早就感染了病毒,只是沒症狀,直到這次幼兒園老師出現症狀確診,才回頭篩出其它無症狀感染者。
有沒有可能,其實是CT35.8的這位,才是這起群聚感染的源頭?而誰傳染給他,已無法查到源頭。
又或者是,他根本是另外一個傳播鍊,在別處感染,高CT值也沒有傳染給幼稚園其它小朋友,只是剛好這次被篩到?
2. 「沒有篩檢就沒有確診」的問題,在這起事件中,又被凸顯出來。
由於整體篩檢量能不足,從2020年春節至今,我們的快篩或PCR一直都處於被動的模式,通常是有人感覺不對勁才篩。
同時,政府也承認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偶爾也會因為其它原因被篩檢出來,比如說出車禍送醫時做PCR發現,或是意外身亡者被驗出已感染新冠肺炎。
所以只要沒有篩檢,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就還是會正常生活。
而這次幼兒園事件中,CT35.8的那位,甚至是其它CT值較高的小朋友,他們是否都屬於無症狀?是否具有傳染力?如果沒有這次的校園群聚,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染疫嗎?
還是無症狀者,會帶著病毒一陣子,直到傳染給抵抗力較弱者,才會被找到?
3.這起事件的主體是幼兒,幼兒的家長普遍落在30-40這個區間,這個年齡層正好是政策上被忽略的族群。
前面有所謂的1-10類,其中一部份已經造冊施打,本來政策應該是「依年齡往下」,但後面有加開給23-28施打AZ,而BNT也優先給22以下施打。
且其中還包含一個重要條件,「7/19前在預約系統表達意願選擇AZ」。
不管是幼兒傳染給家長,還是家長傳染給幼兒,社會上這群勞動主力,只因為沒有在7/19前表達施打AZ疫苗的意願,或更改過意願,現在等於要手無寸鐵面對DELTA病毒,看起來不是理性的國家公衛政策。
疫苗施打政策是否還要堅持這個719意願,指揮中心應該好好思考。
另外,也應該盡快提高完整接種的普及率,畢竟指揮官說疫苗「夠了」,夠了,就應該讓想打的人都能打到。
4. 已知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防個人重症,但還是會被感染確診。
這種情況被稱為「突破性感染」,但突破性感染的確診者,是否還會傳染 COVID-19給其它人,這也需要指揮中心要找答案給我們。
以幼稚園案例來看,小朋友們沒有疫苗,但老師施打了第一劑莫德納。老師在這個傳播鍊中,是被感染者還是傳播者?
施打一劑莫德納,卻還是確診,且有相關症狀,這是不是說明只打一劑莫德納也沒什麼用?
在多數教師只施打一劑疫苗,且未滿14天,全國就在9/1同步開學,政府是不是也在賭?
5再.比較近期的長榮機師確診案例。
最新消息是機師感染了傳播力極強的DELTA病毒株,但同時,被列為親密接觸者的同事,以及其中一例兒子的同學,PCR檢測卻都是陰性。
為什麼?
是因為機師完整接種疫苗不會再傳染?還是接觸者有打疫苗具免疫力?還是在學校戴口罩噴酒精所以同學都沒事 ?
6.指揮官陳時中每天準點報數,但自從病例和死亡數會校正回歸之後,每天兩點提供的數字,其實也未必重要了。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從這次幼稚園的案例來看,有幾例高CT值的案例,再次說明了「沒有篩檢就沒有確診」的現像,也必需面對無症狀感染者一直都在社區裡面。
雖然有不明感染源、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途徑,但整體而言,病毒在台灣的傳染,似乎都會出現斷點,並沒有造成大範圍傷害
但這種現像到底是為什麼?是我們做了哪些事,可以讓病毒傳播到一半就中斷?或是有什麼體質,讓許多人確診卻無症狀?
病毒要「清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但還是希望指揮中心那些真正的公衛醫療專家學者,能夠找出病毒傳播得以中斷的答案,基於科學的答案,而不是指揮官說的「氣質」。
不管答案是疫苗,還是國人體質特殊,還是什麼其它原因,在病毒不可能清零的狀態下,政府養了這麼多專家學者的功能,絕對不是開記者會講五四三或接機,而是幫國人找出面對病毒的生存方式。
近期死亡車禍 在 洪孟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道路安全第一優先!要求提出機車行車安全精進方案。」
關渡大橋3日晚間死亡車禍,除了交通大隊檢視行車記錄器了解車禍成因,為進一步改善道路安全;今天再度邀集 #公路總局 #新北市交通局、#警察局 會勘,並達成四點結論:
1.要求於分隔防撞桿上加裝反光條及警示燈,提前讓用路人注意。
2.增加橋上道路照明設備,讓出入口視線清楚。
3.相關告示牌增設提示燈,以利提醒用路人相關路況。
更重視機車族安全及權益,要求公路總局近期邀請新北市道安委員會顧問專家學者、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現勘指導,就關渡大橋機車行車安全精進方案提出評估,畢竟疫情降級後車流再度湧現,交通部公路總局加設護欄政策再度受到質疑,因此擴大專家學者意見討論政策存廢或精進,以保障民眾生命與行車安全。
用路人的權益應當重視,認真做、用心拚,也請多加宣導及注意交通規範,避免違規。希望憾事別再發生,更希望所有往來鄉親皆平安。
#立法委員洪孟楷
#持續加油努力不懈
#專業新希望
#淡水林口泰山八里三芝石門
#中央地方一條心
近期死亡車禍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時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不會馬上顯露出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累積出更多問題。
現有的心理輔導機制,由於沒有匿名的設計,讓有需求的人深怕接受心理輔導會被貼上「懦弱」的標籤,或是可能被長官過度的關切,進而遭到調職,反而無助壓力的釋放,雖然局長稱不會刻意去詢問何者有接受心理輔導,但智翔認為匿名就是要做全套,長官只需看到最後的統計數據即可,不需要知道「誰」去尋求協助。
因此智翔建議警察局可以先試辦看看,研擬匿名心理諮商機制,且是面對面的諮商,而非僅用電話,鼓勵更多需求者接受諮商,第一線的警察若能降低更多心理壓力,對接受服務的市民而言也會有正向的感受。
#警員福利以及保障
警察人員勤務繁重,執勤過程中難免發生交通事故,如不慎發生,後續得面臨官司與民事賠償事宜,近期也有新北市各分局加碼汽機車保險額度的新聞,想請教桃園市警察局有無相關的保障?
今天警察局長稱,新北加碼都沒有桃園的額度高,包括傷害責任險額度,所以智翔要求警察局提供相關數據,以供檢視。由於桃園地狹人稠,道路狹小,警察執勤時有交通事故發生,提供更高的保險額度正是來自基層的心聲。
智翔也希望以此為後盾,讓警察人員在執行勤務時沒有後顧之憂,警察安全,才能保障市民安全。
第二項則是警察的健檢福利,新竹市自去年起,不分年齡皆每年補助3500元,健康檢查還可以公假一天,桃園目前的措施為何?
警察局回覆,桃園市目前分層級,依警察人員安全基金給予補助,舉例若40歲以下,每兩年補助5000元,40以上的補助也優於其他縣市。
智翔要說的是,提供警察人員在健康檢查上有更多優惠與福利,並非斟酌於一年補助的金額上,除了剛剛提到的提供公假之外,也可以考慮與桃園市的長庚醫院合作,打造為員警量身定做的健檢方案。
#易壅塞路段即時監控影像
接下來要為改善桃園的塞車狀況給予建議。
桃園區的交流道在尖峰時段動彈不得是許多通勤族的日常,包括南崁交流道與國道二號交流道,尤其南崁交流道,從春日路開始,至經國路路口,再到匝道,所屬道路涉及公路總局、高公局與市府交通局管轄。
據聞目前的監控與調度,並無法有效整合三個單位的資訊,因此智翔想建議,是否可建置一套設備,結合公路總局、高公局及本市交通局即時路況於一平台上,監控轄內易壅塞路段(口)及交流道沿線車流。
透過整合各系統即時影像,並隨時調整各鏡頭,讓警察局可以精確掌控堵塞路段、擴充路況資訊涵蓋率,遇車禍事故或交通壅塞立即派遣線上警網支援,盡速疏導車潮並降低事故發生機會。
畢竟若有交通事故或是壅塞需疏導時,三個單位資訊有落差,調度還得依賴通訊軟體來聯絡,造成更大的溝通成本,及早建立單一資訊以及調度平台才能一勞永逸。
#未禮讓行人之取締成效
根據報導,桃園市每年都有因公車未禮讓行人造成死亡事故,智翔認為,每個用路人只要下了車都是行人,行人的安全是用路安全的根本,公車禮讓人行,是否除了宣導之外,也需要加強取締?
另外在宣導上,也應採用「應」讓行人,讓駕駛在轉彎時慢下來,把行人優先內化為駕駛行為的準則,這點再麻煩警察局與執法人員多加強,強化行人的用路安全。

近期死亡車禍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記得約會、帶漏東西等健忘行爲,對不少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但若年過中年,記性越來越差,就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先兆。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解釋,認知障礙症是因腦細胞出現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結果導致腦功能衰退,此情況是不可逆轉,惟有及早發現及適當治療才能延緩惡化。
大腦運作大致分四個狀態,由接收、整合,至儲存及表達各種資訊,牽涉多種認知功能,包括記憶、運算、抽象思維、語言、空間感等。十隻手指有長短,年紀越來越大,某項功能變差是正常;大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數項認知功能會同時出現問題。
若身邊人近期思考、反應變慢,與其自己嚇自己,不如參考網上的評估工具。網上資源分為問卷和測試兩大類。問卷由專人根據認知障礙症的病理而設,方便旁人觀察症狀,判斷是否需要求醫;測試多以遊戲形式直接考驗記憶、集中力等。譬如一分鐘觀看數十張圖片,見到重複出現的圖片,要立即按下確認,若分數較同齡測試者低,建議作詳細檢查。
果籽 :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4500住甚麼 】香港篇—香港式共居=20呎太空艙? 怕孤獨IT男:「自己住無人講嘢好可憐」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Rbfwgx4JGag )
【肝臟權威】唔使食補肝品 72歲港大教授黎青龍飲酒兼夜瞓 「我個肝仲幾好」(果籽) ( https://youtu.be/c3ik8wTN1g8 )
【重案解密】特務生死戰 — 生擒行刺名人殺手 前G4長七:最唔似的就是特務 (壹週刊 Next) ( https://youtu.be/RleGdqACzI8 )
【百萬豪裝公屋】寧花巨款裝修都唔買樓 月入10萬夫婦:供樓會好辛苦|2020-06-18 (壹週刊) ( https://youtu.be/Z7sJex8wYHM )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
【生命鬥士】值得鄭秀文都讚 前女歌手車禍癱足27年 靠聲控製花椒辣椒油:即使手腳不能動 腦袋仍可很靈活(飲食男女) ( https://youtu.be/gREGjaLELTg )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
【全球樓行「戀殖」張堅庭 籲BNO送子女赴英 授英倫買樓三大秘訣 (蘋果日報 ) ( https://youtu.be/o2itR_w6Ezs )
#果籽 #認知障礙 #醫生 #精神科 #測試 #腦退化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