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全球首演,順利達陣 🎯
我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
一個將文化、語言的故事
述說出來的機會 💬
疫情影響之下
臺港合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共同迎來《皇都電姬》全球首演 🎉
在此鄭重感謝 🙇♀️🙇
各位熱力支持及大力相助
《皇都電姬》圓滿落幕!❣️
#這只是個開始 #未完待續
▒░ 特別感謝 ░▒
皇都戲院
電姬戲院
(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先個人後單位)
李中蓮 女士
吳月娥 女士
林貞君 女士
林怡華 先生
邱國杰 先生
張兆榮 先生
郭秋伶 女士
郭秋時 女士
陳力七 先生
彭俊亨 先生
黃瑛瑛 女士
熊千綺 女士
JOJO Chang
Willa Chen
山蘇
王君琦
王耿瑜
王梓駿
王群勝
白斐嵐
江明赫
江昭倫
艾菲的筆
艾菲的會計師
余定中
吳俊漢
吳堉田
宋思權
李欣恬
林貞君
林麗珊
阿華師
柯瓊媛
桑咖
高正川
崔台鎬
梁瓊丹
許彥亭
陳佳伶
陳玫伶
陳昱勳
陳歆寧
勞敏心
曾維民
黃瓊慧
葉士賢
葉金芳
雷雷
劉怡妙
蔡吉恩
鄧煒培
鄭嘉俊
謝嘉豪
謝曉榕
鄺彥羽
譚凱螢
蘇品文
新營文化中心 楊馥菱科長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藝文推廣科 張世杰科長
臺中歌劇院 汪虹副總監
臺中歌劇院 王偉齡經理
臺中歌劇院 劉怡君
老妹的店 陳立陽
林聰明沙鍋魚頭 林佳慧執行長
國立中正大學 王萬睿老師
國立中正大學 鍾欣志老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詹喆君老師
國立臺南大學 王婉容老師
國立臺南大學 林偉瑜老師
國立臺南大學 張麗玉老師
國立臺南大學 陳昭吟老師
國立臺南大學 蔡依仁老師
樹德科技大學 王維銘老師
AMcreative 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
EZ優遊網
HK Footage Production
IMC南瀛社
View From This Side
中央廣播電台
中國時報
中華日報
中華強友文教協會
仁偉書局
今日全美戲院
先鋒美工社
公視
元禎廣告社
午營咖啡
卡加利美式餐廳
正聲廣播電台
永成戲院
立委蔡易餘服務處
光感數位燈光有限公司
成大樂器社
自由時報
香港藝術發展局
梳齊 hair studio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健康快樂黨
紫色姊妹電台
新嘉義座
新營文化中心
新營社區大學
楚城文化
萬國戲院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瘋戲樂工作室
慾望劇團
聯合報
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
謝天謝地.謝謝每一個來看戲的你
【主創團隊】
製作人|汪兆謙
編劇|許正平(電姬)、郭永康(皇都)
導演|余振球(電姬)、汪兆謙(皇都)
作曲、編曲、音樂總監|柯鈞元
作詞/填詞|許正平(電姬)、張飛帆(皇都)
動作設計|張雅媛
歌唱指導|張雅涵、張得恩
臺語發音指導|林瑞崐
助理導演|余品潔、黃品文
製作經理|Dub Lau
劇場空間監製|廖卓良
執行製作|許惠淋
行政經理|廖心彤
行銷經理|莊雅雯
企劃經理|程經晉
行政團隊|蔡明純、邱書凱、陳芝陵、林筠珮、廖芷宸
舞臺監督|羅令珆
舞監助理|陳妤蓁
舞臺設計|余振球
舞臺設計執行|李婕綺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
燈光設計|尹信雄
燈光技術指導|應可亭
電腦燈光編程|蘇揚清
影像設計|司徒偉健(皇都)、羅士翔(電姬)
影像設計助理|陳靖雲
服裝設計|林玉媛
音響技術|張稚暉、陳宇謙
和聲編寫、製譜|李芷柔
臺語歌詞正字|吳明倫
舞台打鬥動作顧問|方玠瑜
舞台打鬥動作顧問助理|劉冠林
梳化|賴麗卉、童筱岑
宣傳照梳化|張維君
主視覺設計|見本生物設計工作室
平面設計執行|龔姵燐
演出影片錄影暨製作|公視
形象影片製作|看不見影像工作室
紀錄影片製作|種種影像工作室
宣傳照暨劇照攝影|黃煚哲
演前活動特邀講者|蒲鋒、蘇致亨、張文彬
演前工作坊助理教師|張釋分
現場樂手|柯鈞元、李芷柔、林宏宇、吳俊佑
演員|李冠億、吳盈萱、周家寬、周浚鵬、許照慈、陳守玉、張雅筑、葉興華、劉亭君、謝孟庭、戴旻學(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代排演員|莊庭瑜
2019年讀劇演員|余品潔、崔台鎬、劉亭君、鄭嘉俊、潘韋勳、鐘品喬、顧軒
排練助理|黃家易
工作人員|徐譜喬、周俁辰、蘇耕立、李函育、陳勁廷、黃學仁、羅瑋騰、黃璿頻、蔡均培、楊宜潓、廖翊晴、楊皓乙、吳昱穎
道具搬運|立代企業有限公司
指定髮型|梳齊hair studio
指導單位|文化部
雲嘉嘉營劇場連線共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演出單位|阮劇團、劇場空間
📸 攝影|黃煚哲
——
🎞 阮劇團 ╳ Theatre Space 劇場空間《皇都電姬》
✦ 臺港合製音樂劇 ✦
✦ 好風光 一追再追;自由夢 一唱再唱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6萬的網紅JJ Lin林俊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lick CC for English / Chinese subtitles] JJ 林俊傑《倖存者 • 如你》雙EP ? https://jjlin.lnk.to/JJDrifterLikeYouDO As I traverse this Wonderland I wonder w...
追王靖雯歌詞 在 吳柏蒼 Pochang 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長文寫於 2016,原收錄在《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書中,但今天為了上映中的《麂皮:永不滿足》分享於此,推薦大家進戲院觀賞,也感謝翻面映畫 / B-side Film代理此片完成了大家的心願。
〈So Young〉
文/吳柏蒼
太平洋上空,機艙裡正模擬著黑夜,我在狹窄的位子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去年十二月,回聲樂團結束了暫別前的最後巡演,幾天前,我離開了一手創辦的 iNDIEVOX。近九年來,不曾有機會像現在這樣,放下一切,沒有任何顧忌地遠行。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裡,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卻又前所未有地平靜。耳機中,播放的是 Suede 的《Night Thoughts》,Brett 反覆唱著
When you are young...
When you are young...
午夜夢迴間,心思也跟著回到了過去。
※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新的能力。
當全神貫注,棄絕多餘的感官觸動,我能讓耳中的音樂變成一層一層的。意識漂浮在 Q 彈的鼓點間,黏著拍分的 bass 像是軌道建構其上,讓人在洪水般奔流的吉他聲裡有所依歸。一九九五年在愛爾蘭的 Féile Festival,The Stone Roses 接連演奏了〈Daybreak〉、〈Breaking Into Heaven〉、〈Driving South〉三首歌,長達二十分鐘的樂音一氣呵成。我在律動中亢奮著,肉身不再有所牽羈,神馳間我陷入不可遏抑的狂喜,直到群眾的歡呼聲漸漸淡出,CD 播畢。
睜開眼睛,抬起頭,我依然和音樂開始前一樣,坐在南陽街大型家教班狹小的高腳鐵椅上,額頭還能隱約感覺到剛剛趴著時被手臂壓紅的痕跡。這裡沒有搖滾明星,然而即將上台的王牌名師卻同樣呼風喚雨。對於不少台北高中生來說,那才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能夠改變世界的信仰,學校裡,大夥甚至可以不惜爭得面紅耳赤,只為了證明誰家才有最強的解題口訣。在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前,這成了同學們最緊密的連結之一,而搖滾樂,只是我藏在內心世界裡,一個難以分享的私密救贖,卻也是一片茫然混沌的未來裡,唯一的希望光點。
放學後,從南海路走到南陽街的路上,我總會沿著重慶南路慢慢地閒晃,卡其制服的建中男生三三兩兩的走著,延伸成一條數百公尺的鬆散隊伍,再到貴陽街口和綠色上衣的北一女同學匯流。如果時間較早,偶爾會在總統府門口遇上降旗典禮,這時,所有人都必須停下腳步,觀看憲兵樂儀隊的軍禮儀式。土色與綠色交雜的人群仰望著尖塔上的旗杆,聽著國歌演奏,有些同學會輕聲地開口合唱,直到國旗隨著國旗歌緩緩降下。
再往前走,就是重慶南路書店街。那是國語流行音樂最輝煌的年代,張學友的《吻別》在前一年賣了數百萬張,大街上隨處都能聽見辛曉琪的〈領悟〉和劉德華的〈忘情水〉,王靖雯的〈我願意〉和巫啟賢的〈太傻〉更是吉他社裡正夯的練習曲。而原本和大家一起在社團唱著這些歌的我,卻在高二開始瘋狂迷上披頭四,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我每天努力地省下零用錢,一張一張蒐集披頭四的 CD,但總是找不到與他們有關的中文讀物。那天,我一如往常,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走進建宏書局,竟然宛若神蹟地在架上看到一本以披頭四為封面的雜誌。我興奮地箭步上前,一頁頁仔細翻閱,奇妙的是,雜誌裡最吸引我的並非封面故事,反而是隨後的一篇樂評,標題是「英國最佳新團—Suede」,文章中用了一句明顯犯規的推薦語:「如果你今年只買一張專輯,那絕對是這張《Dog Man Star》。」對於一個急欲探索未知世界的高中生來說,這句話令人完全無法抗拒。隔天一下課,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西門町淘兒,最後卻選了他們兩年前的第一張專輯。「如果要聽就要從頭開始才完整」,我是這麼想的,一種處女座的怪異執著。
當晚從補習班回家已經深夜,家人都早早睡了。我打開老爸鮮少在用的 SONY 音響,放進 CD,唱盤咻地開始旋轉。兩個小節後,喇叭裡傳出一聲尖叫,我在驚訝、興奮和寒毛直豎的神聖裡,久久無法回神。
那首歌叫〈So Young〉。
※
很小的時候,因為爸媽要上班,我有大半的時間由保母凌媽媽照顧。凌媽媽家位於木柵久康街一條斜坡的盡頭,那條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坡道上,還錯落著幾間簡陋矮房。每次經過,我都會大聲地和幾位坐在自家門口的杯杯們打招呼,記憶中他們總是在那裡,和鄰居聊天或是獨自抽菸。跟許多老榮民一樣,他們操著濃厚鄉音,孤零零地居住著。長大之後,我便不再看過他們的身影,而那些矮房,也早已隨著這個快速變遷但不再動盪的時代,逐漸消逝。
斜坡再上去,市政府正在鋪一條通往政治大學的新馬路。我最喜歡看挖土機,總會要凌媽媽家的幾位姊姊,帶我到門口看塵土飛揚的挖路工程。幾年後,我們家搬到那條新開的馬路上,一直住到現在。我在那條路上做了 Echo 的三張專輯,和草創了 iNDIEVOX。
那時候路邊很容易就能抓到獨角腳仙和鍬形蟲,爆米香車偶爾會來到凌媽媽家門口,「碰」的一聲讓人又怕又期待。逢年過節時,斜坡會因為舞龍舞獅熱鬧起來,五六歲的我看得津津有味。每隻舞獅兩人一組,毛茸茸的獅頭帶著一雙銅鈴大眼,後面披著閃亮的披風,當獅頭昂首一躍時,看起來好不威風。兩隻舞獅後面,跟著一條鮮豔的綠色舞龍,咧開的大嘴上掛著兩條龍鬚,當龍身盤旋時,畫滿鱗片的長長布幔像是被灌注靈魂般活了過來。喧天的鑼鼓聲中,小朋友們嬉嬉鬧鬧,追著巨龍奔跑,一如每張泛黃照片裡,快樂的童年景象。
※
We’re so young and so gone.
Let’s chase the dragon
from our home.
—〈So Young〉
我知道這句歌詞和我的兒時記憶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會不禁聯想。我也曾經自行釋義,把「追逐巨龍」解讀為年輕人對於舊時代的反抗,直到長大一點,才知道那不過是放蕩男孩對用藥幻覺的描繪。其餘的,都只是我自身的投射和腦補。
但這更加深了我對搖滾樂的迷戀,也開始在腦中勾勒自己未來的樣子。什麼都不懂的我,買了一把便宜的大搖桿吉他、一顆老師上課用的擴音機當吉他音箱,窩在臥房裡寫歌、錄成錄音帶,想著以後要組一個搖滾樂團,唱自己的歌。
清大畢業再從紐約逃學回來發行《感官駕馭》,已經是六年後的事了。我把家裡的頂樓倉庫清理成一間工作室,作為和團員們寫歌與錄製 demo 的據點。它後來的名字叫「巴士底」,一個在城市邊緣的富麗洞穴,禁閉並期待革命到來的地方。房子中間的天花板上,掛了一隻腳上裝有螺旋槳的原子小金剛,我說他是威風盤旋的守衛者,儘管總是撞到大家的頭。
白天工作、晚上寫歌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少年的最後旅行》、《巴士底之日》、《處女空氣》、《獻給生命中的純粹》,我的確實踐著十六歲時想像的人生,除了那些腸枯思竭的夜晚和漫長的孤獨之外。時常在放下吉他、累癱在工作室的床上時,天早已大亮。頂樓三面都有窗子,但沒有裝窗簾,天氣好的時候,強烈的日光直射進來,讓人即使再累都無法入眠。若遇到玉帝、關公,或是其他我不認識的神明生日時,大樓隔壁的廟更會一早就開始慶祝,在激昂的鑼鼓、銅鈸、嗩吶聲中,還有一小時以上的誦經持續放送。我在這四面八方襲來的阻撓中彌留,心裡想著:神明怎麼可能喜歡這種音樂?
在巴士底兼作 iNDIEVOX 的辦公室後,我就更離不開了。白天,我和夥伴們一起寫程式、做設計、開會辦公;晚上下班後,Echo 團員便緊接著來錄音練團直到深夜。有時候時間強碰,兩組人馬就得擠在這個不到十坪大的空間裡一起工作,克難但又溫馨。而我,從那個被姊姊們抱在懷中看挖土機的小男孩,到埋首在音樂裡的成年人,不知不覺地在這條路上度過了好長的人生。路的那一頭,凌媽媽和老杯杯們的房子都早已改建拆除,過節時也不會有舞龍可以追逐;爆米香車消失了,獨角仙和鍬形蟲也不知道去了哪裡。路的這一頭,山邊的雨還是得天獨厚地下著,一棟棟蓋起的住宅大廈取代了竹林和滿山蘆葦,我再也不能從窗外看見貓空山上的點點燈火。倒是一整家子的藍鵲和獨來獨往的烏鴉開始飛來作伴,三更半夜依然嘎嘎地叫著,讓我在獨自寫歌時不至於太過寂寞。
那些年常去的唱片行,也一間一間地關了,以前下公車就要進去晃兩圈的政大唱片行,在我去新竹念書後沒幾年就結束營業。我在那裡買的第一張 CD 是 R.E.M. 的《Out Of Time》,這個專輯名稱現在看來就是整個唱片產業的註解。回到台北後,西門町和東區的兩家淘兒也黯然退場,那曾經是我最愛駐足的地方。高中時捷運木柵線剛啟用,放了學我總會繞遠路搭公車到東淘,再從忠孝復興站坐捷運回家。那種被 CD 和音樂雜誌所包圍的快樂讓人成癮,Björk 和 David Bowie 的大型看板旁,放滿新片的試聽機讓人流連忘返;最新到貨的《Select》、《Q》、《VOX》、《NME》封面上,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對決正熱烈上演。而捷運新穎的車廂、俯瞰城市的快感,以及驗票閘口的逼逼聲響,則令人恍若置身未來。對一個在升學壓力下生活的少年而言,所謂的微小而明確,指的就是這些。
木柵線後來變成了文湖線,捷運的驗票音也變成了鋼琴聲,唯一不變的只有東淘樓下的麥當勞,多年來始終在原處屹立不搖。忠孝復興站裡,我聽著閘口此起彼落的鋼琴滑音,懷念起以前那個單純的逼逼聲。
我在九一一事件的三天前來到紐約,在那裡短暫求學的幾個月,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的重創,卻也見識了它的堅強,在事發後很短的時間內,人們便恢復了正常生活。地鐵站裡的街頭藝人依舊辛勤地演出著,斯文的民謠歌手、賺取學費的學生弦樂家、設備齊全的搖滾樂團、老邁的二胡演奏家⋯⋯當然也少不了用破銅爛鐵和水桶做鼓組的打擊樂手。偶爾,也會遇到車廂內演出的表演者,有的唱歌有的演布偶劇,他們多半會在到站前向乘客們請求打賞,隨後轉往下一個車廂。
我每天都要從上城百老匯街搭地鐵到 W. 4th Street 上課,某天,一名壯碩的黑人男生上車後在我對面坐下,忽然拿出一台音響,接著就無預警地開始饒舌。嘻哈的律動彷彿就存在血液裡面,他穿著一件大號帽 T、白色高筒籃球鞋、放音樂的銀色老 boombox 和身體一樣大。周遭的乘客們面露微笑,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跟著擺動。但更妙的是,在他唱到一個段落的空檔,原本坐在我隔壁不起眼的白人男生,猛不防地接了下去,他的發聲和韻律都跟黑人男生不同,但同樣犀利而帶勁,兩個人一來一往,興致高昂,觀眾們也跟著他們的即興比拚開始血脈賁張。終於,列車到站,兩人擊掌碰拳,在掌聲中黑人男生拎著他的 boombox 開心地下了車。車門關閉,一切回到平靜,街頭的嘻哈鬥陣,紐約的日常。
幾年後,我也在台北看到了乘客們的微笑,只是我從觀眾變成了表演者,地點從老舊的紐約地鐵換到了明亮的台北捷運。我一個人拿著木吉他在淡水線車廂裡唱〈木雕輪盤〉和〈可能性〉,下車後,台北車站滿坑滿谷的紅衫軍一路蔓延到忠孝東路上,我知道,這終究不是台北的日常。
但我始終相信底層孕育的聲音。儘管信義區香堤廣場上,配著〈江南 Style〉的打鼓演出,和五音不全的《鐵達尼號》主題曲,依然令我避之唯恐不及。但也許,西門町六號出口前那個獨立樂團,或是一旁刷著吉他,宣傳社團成發的青澀高中生裡,有一個人,也經歷了我十六歲時那樣奇蹟降臨的夜晚;他會在未來做出一張專輯,成為某個少年苦悶青春的救贖;他會寫下一句歌詞,挑起別人對童年回憶的想念;他會做出一場表演,成為另一個補習班教室裡心馳神往的私密記憶;他願意獨自度過漫長的黑夜,只為了分享一個無與倫比的體驗,就算他熱愛的一切,有一天終將與他告別。
※
When you were young...
When you were young...
歌詞的時態變成了過去,我卻在迷濛的尾聲曲中回到了現實的當下。音樂結束了,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持續著。我睜開眼睛,機艙依然模擬著黑夜,即便窗戶縫隙的光線洩漏了外面的時間。我趁著遺忘前快速記下剛剛聽到的感觸,闔上本子,便沉沉睡去。我知道當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將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請讓我再墜入年少的夢裡一次。
追王靖雯歌詞 在 吳柏蒼 Pochang 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長文寫於 2016,原收錄在《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書中,但今天為了上映中的《麂皮:永不滿足》分享於此,推薦大家進戲院觀賞,也感謝翻面映畫 / B-side Film代理此片完成了大家的心願。
〈So Young〉
文/吳柏蒼
太平洋上空,機艙裡正模擬著黑夜,我在狹窄的位子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去年十二月,回聲樂團結束了暫別前的最後巡演,幾天前,我離開了一手創辦的 iNDIEVOX。近九年來,不曾有機會像現在這樣,放下一切,沒有任何顧忌地遠行。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裡,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卻又前所未有地平靜。耳機中,播放的是 Suede 的《Night Thoughts》,Brett 反覆唱著
When you are young...
When you are young...
午夜夢迴間,心思也跟著回到了過去。
※
我發現自己有一個新的能力。
當全神貫注,棄絕多餘的感官觸動,我能讓耳中的音樂變成一層一層的。意識漂浮在 Q 彈的鼓點間,黏著拍分的 bass 像是軌道建構其上,讓人在洪水般奔流的吉他聲裡有所依歸。一九九五年在愛爾蘭的 Féile Festival,The Stone Roses 接連演奏了〈Daybreak〉、〈Breaking Into Heaven〉、〈Driving South〉三首歌,長達二十分鐘的樂音一氣呵成。我在律動中亢奮著,肉身不再有所牽羈,神馳間我陷入不可遏抑的狂喜,直到群眾的歡呼聲漸漸淡出,CD 播畢。
睜開眼睛,抬起頭,我依然和音樂開始前一樣,坐在南陽街大型家教班狹小的高腳鐵椅上,額頭還能隱約感覺到剛剛趴著時被手臂壓紅的痕跡。這裡沒有搖滾明星,然而即將上台的王牌名師卻同樣呼風喚雨。對於不少台北高中生來說,那才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能夠改變世界的信仰,學校裡,大夥甚至可以不惜爭得面紅耳赤,只為了證明誰家才有最強的解題口訣。在即將到來的大學聯考前,這成了同學們最緊密的連結之一,而搖滾樂,只是我藏在內心世界裡,一個難以分享的私密救贖,卻也是一片茫然混沌的未來裡,唯一的希望光點。
放學後,從南海路走到南陽街的路上,我總會沿著重慶南路慢慢地閒晃,卡其制服的建中男生三三兩兩的走著,延伸成一條數百公尺的鬆散隊伍,再到貴陽街口和綠色上衣的北一女同學匯流。如果時間較早,偶爾會在總統府門口遇上降旗典禮,這時,所有人都必須停下腳步,觀看憲兵樂儀隊的軍禮儀式。土色與綠色交雜的人群仰望著尖塔上的旗杆,聽著國歌演奏,有些同學會輕聲地開口合唱,直到國旗隨著國旗歌緩緩降下。
再往前走,就是重慶南路書店街。那是國語流行音樂最輝煌的年代,張學友的《吻別》在前一年賣了數百萬張,大街上隨處都能聽見辛曉琪的〈領悟〉和劉德華的〈忘情水〉,王靖雯的〈我願意〉和巫啟賢的〈太傻〉更是吉他社裡正夯的練習曲。而原本和大家一起在社團唱著這些歌的我,卻在高二開始瘋狂迷上披頭四,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我每天努力地省下零用錢,一張一張蒐集披頭四的 CD,但總是找不到與他們有關的中文讀物。那天,我一如往常,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走進建宏書局,竟然宛若神蹟地在架上看到一本以披頭四為封面的雜誌。我興奮地箭步上前,一頁頁仔細翻閱,奇妙的是,雜誌裡最吸引我的並非封面故事,反而是隨後的一篇樂評,標題是「英國最佳新團—Suede」,文章中用了一句明顯犯規的推薦語:「如果你今年只買一張專輯,那絕對是這張《Dog Man Star》。」對於一個急欲探索未知世界的高中生來說,這句話令人完全無法抗拒。隔天一下課,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西門町淘兒,最後卻選了他們兩年前的第一張專輯。「如果要聽就要從頭開始才完整」,我是這麼想的,一種處女座的怪異執著。
當晚從補習班回家已經深夜,家人都早早睡了。我打開老爸鮮少在用的 SONY 音響,放進 CD,唱盤咻地開始旋轉。兩個小節後,喇叭裡傳出一聲尖叫,我在驚訝、興奮和寒毛直豎的神聖裡,久久無法回神。
那首歌叫〈So Young〉。
※
很小的時候,因為爸媽要上班,我有大半的時間由保母凌媽媽照顧。凌媽媽家位於木柵久康街一條斜坡的盡頭,那條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的坡道上,還錯落著幾間簡陋矮房。每次經過,我都會大聲地和幾位坐在自家門口的杯杯們打招呼,記憶中他們總是在那裡,和鄰居聊天或是獨自抽菸。跟許多老榮民一樣,他們操著濃厚鄉音,孤零零地居住著。長大之後,我便不再看過他們的身影,而那些矮房,也早已隨著這個快速變遷但不再動盪的時代,逐漸消逝。
斜坡再上去,市政府正在鋪一條通往政治大學的新馬路。我最喜歡看挖土機,總會要凌媽媽家的幾位姊姊,帶我到門口看塵土飛揚的挖路工程。幾年後,我們家搬到那條新開的馬路上,一直住到現在。我在那條路上做了 Echo 的三張專輯,和草創了 iNDIEVOX。
那時候路邊很容易就能抓到獨角腳仙和鍬形蟲,爆米香車偶爾會來到凌媽媽家門口,「碰」的一聲讓人又怕又期待。逢年過節時,斜坡會因為舞龍舞獅熱鬧起來,五六歲的我看得津津有味。每隻舞獅兩人一組,毛茸茸的獅頭帶著一雙銅鈴大眼,後面披著閃亮的披風,當獅頭昂首一躍時,看起來好不威風。兩隻舞獅後面,跟著一條鮮豔的綠色舞龍,咧開的大嘴上掛著兩條龍鬚,當龍身盤旋時,畫滿鱗片的長長布幔像是被灌注靈魂般活了過來。喧天的鑼鼓聲中,小朋友們嬉嬉鬧鬧,追著巨龍奔跑,一如每張泛黃照片裡,快樂的童年景象。
※
We’re so young and so gone.
Let’s chase the dragon
from our home.
—〈So Young〉
我知道這句歌詞和我的兒時記憶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會不禁聯想。我也曾經自行釋義,把「追逐巨龍」解讀為年輕人對於舊時代的反抗,直到長大一點,才知道那不過是放蕩男孩對用藥幻覺的描繪。其餘的,都只是我自身的投射和腦補。
但這更加深了我對搖滾樂的迷戀,也開始在腦中勾勒自己未來的樣子。什麼都不懂的我,買了一把便宜的大搖桿吉他、一顆老師上課用的擴音機當吉他音箱,窩在臥房裡寫歌、錄成錄音帶,想著以後要組一個搖滾樂團,唱自己的歌。
清大畢業再從紐約逃學回來發行《感官駕馭》,已經是六年後的事了。我把家裡的頂樓倉庫清理成一間工作室,作為和團員們寫歌與錄製 demo 的據點。它後來的名字叫「巴士底」,一個在城市邊緣的富麗洞穴,禁閉並期待革命到來的地方。房子中間的天花板上,掛了一隻腳上裝有螺旋槳的原子小金剛,我說他是威風盤旋的守衛者,儘管總是撞到大家的頭。
白天工作、晚上寫歌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少年的最後旅行》、《巴士底之日》、《處女空氣》、《獻給生命中的純粹》,我的確實踐著十六歲時想像的人生,除了那些腸枯思竭的夜晚和漫長的孤獨之外。時常在放下吉他、累癱在工作室的床上時,天早已大亮。頂樓三面都有窗子,但沒有裝窗簾,天氣好的時候,強烈的日光直射進來,讓人即使再累都無法入眠。若遇到玉帝、關公,或是其他我不認識的神明生日時,大樓隔壁的廟更會一早就開始慶祝,在激昂的鑼鼓、銅鈸、嗩吶聲中,還有一小時以上的誦經持續放送。我在這四面八方襲來的阻撓中彌留,心裡想著:神明怎麼可能喜歡這種音樂?
在巴士底兼作 iNDIEVOX 的辦公室後,我就更離不開了。白天,我和夥伴們一起寫程式、做設計、開會辦公;晚上下班後,Echo 團員便緊接著來錄音練團直到深夜。有時候時間強碰,兩組人馬就得擠在這個不到十坪大的空間裡一起工作,克難但又溫馨。而我,從那個被姊姊們抱在懷中看挖土機的小男孩,到埋首在音樂裡的成年人,不知不覺地在這條路上度過了好長的人生。路的那一頭,凌媽媽和老杯杯們的房子都早已改建拆除,過節時也不會有舞龍可以追逐;爆米香車消失了,獨角仙和鍬形蟲也不知道去了哪裡。路的這一頭,山邊的雨還是得天獨厚地下著,一棟棟蓋起的住宅大廈取代了竹林和滿山蘆葦,我再也不能從窗外看見貓空山上的點點燈火。倒是一整家子的藍鵲和獨來獨往的烏鴉開始飛來作伴,三更半夜依然嘎嘎地叫著,讓我在獨自寫歌時不至於太過寂寞。
那些年常去的唱片行,也一間一間地關了,以前下公車就要進去晃兩圈的政大唱片行,在我去新竹念書後沒幾年就結束營業。我在那裡買的第一張 CD 是 R.E.M. 的《Out Of Time》,這個專輯名稱現在看來就是整個唱片產業的註解。回到台北後,西門町和東區的兩家淘兒也黯然退場,那曾經是我最愛駐足的地方。高中時捷運木柵線剛啟用,放了學我總會繞遠路搭公車到東淘,再從忠孝復興站坐捷運回家。那種被 CD 和音樂雜誌所包圍的快樂讓人成癮,Björk 和 David Bowie 的大型看板旁,放滿新片的試聽機讓人流連忘返;最新到貨的《Select》、《Q》、《VOX》、《NME》封面上,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對決正熱烈上演。而捷運新穎的車廂、俯瞰城市的快感,以及驗票閘口的逼逼聲響,則令人恍若置身未來。對一個在升學壓力下生活的少年而言,所謂的微小而明確,指的就是這些。
木柵線後來變成了文湖線,捷運的驗票音也變成了鋼琴聲,唯一不變的只有東淘樓下的麥當勞,多年來始終在原處屹立不搖。忠孝復興站裡,我聽著閘口此起彼落的鋼琴滑音,懷念起以前那個單純的逼逼聲。
我在九一一事件的三天前來到紐約,在那裡短暫求學的幾個月,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的重創,卻也見識了它的堅強,在事發後很短的時間內,人們便恢復了正常生活。地鐵站裡的街頭藝人依舊辛勤地演出著,斯文的民謠歌手、賺取學費的學生弦樂家、設備齊全的搖滾樂團、老邁的二胡演奏家⋯⋯當然也少不了用破銅爛鐵和水桶做鼓組的打擊樂手。偶爾,也會遇到車廂內演出的表演者,有的唱歌有的演布偶劇,他們多半會在到站前向乘客們請求打賞,隨後轉往下一個車廂。
我每天都要從上城百老匯街搭地鐵到 W. 4th Street 上課,某天,一名壯碩的黑人男生上車後在我對面坐下,忽然拿出一台音響,接著就無預警地開始饒舌。嘻哈的律動彷彿就存在血液裡面,他穿著一件大號帽 T、白色高筒籃球鞋、放音樂的銀色老 boombox 和身體一樣大。周遭的乘客們面露微笑,我的身體也不自覺地跟著擺動。但更妙的是,在他唱到一個段落的空檔,原本坐在我隔壁不起眼的白人男生,猛不防地接了下去,他的發聲和韻律都跟黑人男生不同,但同樣犀利而帶勁,兩個人一來一往,興致高昂,觀眾們也跟著他們的即興比拚開始血脈賁張。終於,列車到站,兩人擊掌碰拳,在掌聲中黑人男生拎著他的 boombox 開心地下了車。車門關閉,一切回到平靜,街頭的嘻哈鬥陣,紐約的日常。
幾年後,我也在台北看到了乘客們的微笑,只是我從觀眾變成了表演者,地點從老舊的紐約地鐵換到了明亮的台北捷運。我一個人拿著木吉他在淡水線車廂裡唱〈木雕輪盤〉和〈可能性〉,下車後,台北車站滿坑滿谷的紅衫軍一路蔓延到忠孝東路上,我知道,這終究不是台北的日常。
但我始終相信底層孕育的聲音。儘管信義區香堤廣場上,配著〈江南 Style〉的打鼓演出,和五音不全的《鐵達尼號》主題曲,依然令我避之唯恐不及。但也許,西門町六號出口前那個獨立樂團,或是一旁刷著吉他,宣傳社團成發的青澀高中生裡,有一個人,也經歷了我十六歲時那樣奇蹟降臨的夜晚;他會在未來做出一張專輯,成為某個少年苦悶青春的救贖;他會寫下一句歌詞,挑起別人對童年回憶的想念;他會做出一場表演,成為另一個補習班教室裡心馳神往的私密記憶;他願意獨自度過漫長的黑夜,只為了分享一個無與倫比的體驗,就算他熱愛的一切,有一天終將與他告別。
※
When you were young...
When you were young...
歌詞的時態變成了過去,我卻在迷濛的尾聲曲中回到了現實的當下。音樂結束了,飛行中低沉的背景音持續著。我睜開眼睛,機艙依然模擬著黑夜,即便窗戶縫隙的光線洩漏了外面的時間。我趁著遺忘前快速記下剛剛聽到的感觸,闔上本子,便沉沉睡去。我知道當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將重新開始,但在這之前,請讓我再墜入年少的夢裡一次。
追王靖雯歌詞 在 JJ Lin林俊傑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lick CC for English / Chinese subtitles]
JJ 林俊傑《倖存者 • 如你》雙EP
? https://jjlin.lnk.to/JJDrifterLikeYouDO
As I traverse this Wonderland
I wonder what the other side beholds?
Am I awake in my sleep
Or asleep in my consciousness?
If I’m gonna lose everything when I wake
I’d rather stay asleep and hold you while I can
And lock this moment in our tight embrace
Everything turned to nought when I awakened
Yet, this void catalysed a reset
As I slowly got buried in the quicksand
My expiration and regeneration had happened in parallel realms
穿越了這片Wonderland
那一端
是睜著眼沈睡
還是閉著眼清晰
假如 睜開眼就將失去
也要在所能之際 緊閉著眼 緊抱你 緊抱住這一刻擁有
這一刻 睜開眼 宛如煙消雲散
但歸零的同時 又出發了
當流沙不斷飛逝 都將注入另一部分的自己
逐漸消逝的同時 正在啟動重生的能量
_
《While I Can》在【倖存者.如你】專輯中,是一座任意橋樑。
【倖存者 Drifter】EP中,完全體現出 JJ林俊傑 耕耘累積了17年的能量。然而,透過《While I Can》踏出華語音樂市場,以《Wonderland》的編曲為基底,延續音樂色調,但跨越多年來的舒適圈,與美國當地製作團隊合作,並填上浪漫但淒美的英文歌詞,打造成一首全新的歌。
《Wonderland》之於《While I Can》,就像雙EP的JJ一樣
當從Wonderland衝出窗外的那一端
是夢,是現實
JJ林俊傑 又將如何
故事才正要開始
_
This MV brings me through a psychedelic journey of self-realization
Where I tear down my walls and strip myself bare in discovery of who I really am
Traversing the depths of consciousness
I’m gripped by inexplicability
As I examine the blurred lines of dream VS reality, alternating different universes, what versions of me await?
While I Can, I hold tight to what I love
While I Can, I relinquish all I have to the universe
Shredding away my ego, burdens and excess baggage, I come to nought
Yet, no longer enslaved, I am reborn.
透過 MV 進入 JJ 的潛意識旅程,
層層地剝開自我,不斷追尋著心中最純粹的自己。
通往意識狀態的入口,是突如其來、超越理解的瞬間。
當踏出現實進入不同的意識階段,又將會遇見怎樣的自己,
那是一望無際,亦或是夢中仙境。
每一次與內心的自我接觸,都將轉換時空,脫離意識,
所能之際擁抱,所能之際奉獻擁有的一切與這宇宙交換,
於是內心自我不斷消散、釋懷而放手的重生。
#JJXIV #JJWhileICan
#JJ林俊傑倖存者如你
#JJDrifterLikeYouDo
_
Lyrics詞|Josh Cumbee / 林俊傑 JJ Lin / Fernando Garibay
Composer曲|Josh Cumbee / 林俊傑 JJ Lin / 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iel Padilla
Producer 製作人|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iel Padilla
Vocal Production配唱製作|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ny Padilla
Music Arrangement & Keyboards編曲 & 鍵盤|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ny Padilla / JJ 林俊傑 & The Swaggernautz
Instrument樂器|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ny Padilla / 黃冠龍 ALEX.D
Recording Studios錄音室|The Garibay Center
Recording Engineers錄音師|Fernando Garibay / Ramiro Padilla / Danny Padilla
Mixing Studio混音室|mixHaus Studios (Los Angeles)
Mixing Engineer混音師|Richard Furch
Assistant Mixing Engineer混音助理 |Domenic Tenaglia
Mastering Producer後期母帶處理製作人|JJ 林俊傑
Mastering Studio後期母帶處理錄音室| STERLING SOUND MASTERING , NY
Mastering Engineer後期母帶處理錄音師|Chris Gehringer
Production Company製作公司|LUCKYSPARKS
Director導演|陳亨利 Henry Chen
Co-Director共同導演|紀培慧 Teresa Daley
Assistant Director副導|張省云 Sibyl Chang Shing Yu
Executive Producer監製|高郁傑 Otis Kao
Production Manager製片經理|黃盈慈 Kiki Huang
Producer製片|Olan Huang
Line Producer執行製片|郭立賢
Location Manager場地經理|黃筱晴
Production Assistant製片助理|蔡旻樺 Min Hua Tsai
Production Assistant場務|任信成
Director of Photography攝影指導|潘星佑 Hsin You Pan
Movi Operator Movi技師|洪建凱 / 張育甄
攝影大助First Assistant Camera|王士偉 Sway Wanze
Gaffer燈光師|謝松銘 Sung-Ming Hsieh
Best Boy Electric燈光大助|陳晉緯
Electrician 燈光助理|王建銘 / 馬翊展 / 蘇志豪
Grip場務|力榮影業有限公司
Art Director 美術指導|Mingko Wang
Set Decorator 執行美術|黃少築 / 陳韻如
Art PA美術場務|阿英
Stylist for JJ Lin 林俊傑造型|韓忠偉 Justin Han
Styling Assistant for JJ Lin 林俊傑造型助理|俞舒泰 Tiger Yu
Makeup Artist for JJ Lin 林俊傑化妝|高秀雯 Jasmine Kao @prettycool_makeup
Hair Stylist for JJ Lin 林俊傑髮型|胡智豪 Peter Wu @peter_wu_coloriste_
Costume Designer劇組造型師|羅宛怡 Lo Wanyi
Wardrobe Assistant劇組造型執行|黃憶柔 Huang Yi Rou
Hair & Makeup劇組妝髮師|曹崇英 Nikki Tsao / 顏琳軒 Linlin Yen
Casting Director演員管理|李嘉峰
Cast演員|Kimi
Stills Photographer劇照師|李欣哲 Hsin Che Lee
Behind The Scenes花絮側拍師|沐旅影像製作工作室mulustudio(動態)/陳小烈LieChen(平面)
Transportation九巴司機|五福將工作室
Camera Equipment 攝影器材|阿榮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Lighting Equipment燈光器材|阿榮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Post Production後期團隊|Finger & Toe
Post Production Producer後期製片|吳珮瑜 Sunny Wu
Post Producer Assistant後期製片助理|王芃勻 Daiso Wang
Editor剪接師|陳亨利 Henry Chen
Colorist調光師|馮鈞稜 Justin Feng / 良奇 (@TimeLine Studio 時間軸)
VFX Supervisor特效總監|林貫洋 Guan Lin
VFX Artist特效師|林貫洋 Guan Lin
Compositing合成|炎殺頑特效 DarkFlame Studio
Roto Artist|吳齊農
Storyboard Artist腳本師|孫靜誼 Joy Sun (@JoySunArt)
Production Support 製作協力|JFJ PRODUCTIONS Corp. Ltd.
Artiste Management 藝人經紀|徐佩雲 Yvonne See
Artiste Management Executive 執行經紀|韋佩佩 Wee Peipei、孫凡崴 Gaspard Sun、李文元 Yuan Lee、陳明君 Kirsten Chen
Artiste Assistant 藝人助理|彭靖深 JS Pang
Digital Marketing 數位行銷|游巧媃 CJ Yu、張皓婷 Carol Chang
Published by 發行|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Warner Music Taiwan Ltd.
Publisher & Executive Director出品人及監製|周純如 Ruby Chou
Chief Content Director 首席內容及創意總監|梁兆林 Terry Leung
Product Planning Executive 產品企劃專員 |陳昭岑 Verna Chen
Assistant Director of Marketing Promotion 行銷副總監|張雅婷 Georgina Chang
Manager of Marketing Promotion 行銷經理|卓郁函 Yuhan Cho
Supervisor of Marketing Promotion 行銷主任|劉慧君 Jean Liu
Executive of Marketing Promotion 行銷專員|余岱凌 Dolly Yu
Digital Media Executive 社群媒體行銷專員|張又琳 Catherine Chang
Account Servicing Manager 數位客戶服務經理|曾柏翔 Austin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