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7月5日,剛好是艾咪(Amy)的失蹤日。今天就來複習一下《控制》(Gone Girl, 2014),由大衛·芬奇導演,班·艾佛列克和羅莎蒙·派克主演的電影,根據美國作家吉莉安·弗琳在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劇本則是由作者弗琳親自改編。
《控制》真是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電影,正如同男主角尼克(Nick, 艾佛列克飾演)所言,「真想剖開她的腦袋,看看裡面到底裝了些什麼。」
#從才子佳人到驚世夫妻
尼克與艾咪(派克飾演)是對在紐約文藝圈的才子佳人,機智幽默的兩人游刃於紐約藝文社交圈,都是高學歷又有才華的紐約客,這樣的組合真是羨煞一般人,尤其是可以娶到艾咪這種由哈佛畢業、曾經出版過繪本、父母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紐約人,真是宛若尋獲至寶。
只是,故事急轉直下,沒多久,艾咪不見了,狼狽的現場讓人不禁擔憂艾咪的生死。失蹤案一發生,艾咪的父母馬上辦場提供豐盛宴會的大型記者會,昭告世人重要人物艾咪失蹤,需要大家的協尋。
相對於艾咪父母的積極慎重,尼克則顯得不知所措又漫不經心,只有到警察局簡單報案,在記者會上也支支吾吾不知所言,外加失蹤現場有清潔過的不明血跡,使得尼克宛若是最直接的嫌疑人,只是還沒被找到證據證明罷了。
.
#以下有雷
。。。。。。。。。。
.
#婚姻醜聞連環爆
因為艾咪父母都是博士,也是創造神奇艾咪的繪畫者,於是艾咪具有公眾形象,也具有八卦消息的熱度,媒體於是開始挖掘這對才子佳人的婚姻內情,不久之後,婚外情、家暴男等等醜聞爆發,尼克的形象岌岌可危。
《控制》以媒體熱衷一對夫妻的婚姻醜聞,揭露觀眾熱衷八卦的瘋狂,以及媒體虛構故事的荒謬。甚至,尼克還被邀請到熱門節目現場談心,親自解危自己的婚外情,同時祈求觀眾的憐憫。
不過,大衛芬奇永遠不讓人失望,真正的驚悚與燒腦之處,是在故事的後半段。因為艾咪根本沒有失蹤,而是自己逃走,還成功地自導自演兩場極度荒謬卻自圓其說的戲碼,不只讓自己的失蹤變得理所當然,也讓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尼克,順利安全下莊。
只是,尼克在艾咪的回歸與圓謊之後,真的就再也逃脫不了艾咪的「控制」,警察律師也都下不了手、幫不了忙。
.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悲劇
仔細觀察會發現,艾咪與尼克最大的婚姻暴點,是「金錢」,兩家的文化不同,金錢地位也不一樣。在夫妻兩人都保有工作且經濟尚可的時候,這段婚姻看似完美,但是,在經濟崩潰而一一失業之際,沒有金錢的維護,兩人原型畢露,爭端於是不止。
艾咪的父母不僅有文化,也曾經相當富有,艾咪一家人有很高的生活品味與品質要求。但是尼克是鄉下人,母親已經過世而父親住在療養院。倘若不是因為尼克曾經在求學階段,努力往上攀爬,可能也只會與他的父母一樣,淪為工人階級。
兩個家庭在文化背景有極大差距,同時又剛好經濟都陷入困境,於是,生活現實的一一浮現,爭吵誤會,也溝通不良,兩人都有各自對於對方的厭惡、反感、與理由。
.
#各有各的劇本
《控制》幾乎可以切成兩半,分別代表尼克與艾咪的所見的視角與所認定的事實。前半部可以當成是尼克的視角,但也不完全是尼克的看法,而是同時包含有艾咪父母的想法、媒體的介入、以及公眾的想像。在故事的前半部,尼克幾乎是個懦弱且被動的受害者,他的故事,是被艾咪父母、媒體壓力、與公眾的好奇心驅使下,共同杜撰而成的。
到了電影下半場,艾咪的出現之後,瞬間改觀我們對於艾咪的想法——根本就是個活在自己精心規劃劇本下的神經病控制狂。
.
#真正的謀殺者
艾咪非常地細緻地規劃著自己的故事,而且完完整整地紀錄在月曆與記事本;她的人生,幾乎都是種預先的設計與杜撰。只是,這位紐約來的嬌嬌女,原本以為自己可以順利地帶著錢逃到南方,從此以後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偏偏一離開舒適圈的艾咪,一路不順,只好暫時重回前男友的懷抱,因為他已經是位超級有錢人,投靠他可以改變缺錢的現狀。
只是,艾咪是個神經病,前男友更是,兩個熱衷控制他人的策劃者相遇,看來只能看看誰是箇中佼佼者,才能逃出對方的手掌心。
.
#女主角原本不是派克
《控制》最一剛開始的計畫,派克並非女主角,而是瑞絲薇斯朋 (Reese Witherspoon) ,她極為欣賞故事中在夫妻之間的矛盾辯證關係,而買下電影改編權,並且打算自己主演愛咪。
但是,導演芬奇有自己的主張,特別屬意由派克來飾演艾咪,因為芬奇想要找位尚未成名的演技派演員,以其「未成名的銀幕陌生人」,加乘創造女主角的神秘感,讓觀眾無從由她演技的慣性與表情神情,察覺出艾咪這角色在故事中的離奇盤算與驚悚計策。
.
#讓你猜不出眼神底下的鬼點子
果然,派克是位厚底子的演技派,當時雖然在英國劇場已經小有名氣,但是在世界的大銀幕舞台上,尚未闖出一片天,於是,比起薇斯朋隨便一個眼神,就能讓我們揣測出角色的詭計,派克冷峻到幾乎面無表情的演出,的確會讓觀眾完全無從預先揣摩。
尤其是在電影後半段的急轉直下,故事走向完全始料未及,而為觀眾創造驚恐連連的特殊感受。果然,如芬奇所料,「銀幕陌生人」能帶來更強烈的神秘衝擊。最後,派克的精彩演讓她隔年以《控制》,獲得奧斯卡、金球獎等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
#姓氏的暗示
艾咪與尼克的姓氏,已經暗示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
電影一開始,尼克來到孿生姊姊的小酒吧,姊姊招呼他為「我們的愛爾蘭王子」。尼克家的姓氏是Dunne,是個傳統的愛爾蘭姓氏。至於艾咪的姓氏Elliot,則是個英國的姓氏。
英國與愛爾蘭,自古彼此有偏見,英格蘭人瞧不起愛爾蘭人,因為愛爾蘭,窮。於是,在《控制》裡的英格蘭公主與愛爾蘭王子,怎會有個好結局呢?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2
#第39部電影
#2021年7月5日
#控制
#GoneGirl2014
#大衛芬奇
#婚姻應當門當戶對
#神奇的艾咪
#2014年最好看電影之一
逃脫吧 掘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作是一種傾聽 #幫助你理解自己的心情與想法
#寫吧 #為了抵達自己 #書寫也是一種自療 ☺️
.
人的所有經歷與想法,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不管那是好的痕跡,還是壞的痕跡,有些痕跡比較深刻,會成為內心的疤痕,有些痕跡比較淺,會隨著時間過去逐漸遺忘。
.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提到,人在學習或背誦一項知識之後,大約二十分鐘就會遺忘百分之五十八,到了隔天,甚至會忘掉八成,只有兩成左右會留在我們的腦海中;但若沒有刻意強化那些記憶,隨著時間過去,那些記憶就會沉入很深很深的地方,就像藏在上鎖的盒子裡,如果沒有特定的記憶鑰匙,一般人是想不起來的。
.
對於學習得來的知識我們是這樣的,而對於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其實也是這樣,這世界上雖然有能鉅細靡遺記住每分每秒發生所有事情的「超憶症」(或稱:高度優異自傳式記憶HSAM),但我們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
超憶症患者不僅僅是過目不忘,他們根本無法遺忘任何事情,過去的每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歷歷在目,過去的美好跟痛苦同時存在,對身心是很大的壓力。
.
我們一般人能夠遺忘,所以能夠從嚴重的創傷中走出來,但也因為容易遺忘,如果你曾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忽略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那些被壓抑而扭曲的情感,就會變成時不時的情緒炸彈,讓人常常情緒不穩定。
.
◼️追根究柢,
◼️是因為連自己都沒有好好去聆聽並理解自己的想法跟感受。
.
常常聽說有人想要「找自己」,我也有好多學生跟我抱怨過他們的「情緒化」,情緒總是讓他們猝不及防的跌倒,或是突然捅他們一刀,讓他們無法繼續前進,但若陪著他們仔細深入去挖掘,就會發現,因為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了,以至於他們很容易誤以為「情緒」就是造成他們挫折、痛苦的根源,卻忽略了產生這些情緒的真正原因。
.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情緒化都是不好的,我們都還怕自己會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因此遇到很激烈的情緒時,幾乎都會下意識排斥去細想,因為情緒上來的時候往往是自己已經受傷的時候,這種時候,誰還能冷靜以對呢?囫圇吞棗的壓抑情緒,漸漸就變成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
.
因此,理解自己的時候,首要的,並不是否定自己的情緒,或是壓抑自己的想法,強迫自己絕對理性,而是應該正確的去疏導自己的那些情緒,問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是那些反應讓自己不舒服了呢?
.
◼️畢竟所有情緒都有原因,
◼️而了解前因後果,就是探索自己的內心。
.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真正的找到「自己」,那麼理解你的情緒跟想法就是第一步,你的所有情緒裡頭都會藏著暗號,當你拼湊足夠多的暗號,就能找到打開這個密室的鑰匙,也就能從無止境的情緒風暴中逃脫出來。
.
如果你願意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統統寫下來,包含那些你覺得不高興或是不舒服的部分也仔細寫下。不需要省略枝節,而是像一個充滿耐心的偵探一樣仔細摸索,抽絲剝繭,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細節都帶你走向答案,而答案本身就是原因,也是讓你擺脫痛苦的解藥。
.
人世間決定事情好壞的常常都是細節,而細節常常會在訴說的過程中逐漸淡忘,失去了細節的事件,很難讓人找到真正的線頭,也就找不到解套的方法。
.
大多數人憤怒或覺得不被尊重時,有些人會跟同事親友抱怨,有的則會壓抑下來,壓不住不小心遷怒別人時又會自我厭惡,這樣的事情其實只要抽出五到十分鐘,拿個筆記本或是抽幾張紙來把事情好好寫下來,就能抒發大半。
.
◼️寫的過程,
◼️就像是寫信給朋友,只是收信對象是你自己。
.
人的記憶其實是選擇性的,當人恐懼受傷時,提取出來的記憶就都是危險的、可能讓自己受傷的;但當人志得意滿時,則會想起那些美好的體驗跟成果。
.
寫作,其實是在自我、感受及情緒之外,拉出一個距離來,讓自己可以客觀看待自己,也讓自己在被困住的時候,多一道逃生門。
.
◼️回歸到源頭,寫作其實是一種傾聽。
.
就好像我們跟朋友見面,或是去上一堂含金量高的課程時,我們的傾聽本身會帶來收穫.是很有價值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
.
僅僅只是傾聽日常瑣事、傾聽煩惱與雜念,就能為內在帶來巨大的能量。
只要提筆開始寫,就等於是跟內在的自己深層對話了。
.
所以,試著漫無目的的寫寫看,把浮在表層的雜念寫下來之後,真正深層的精華就會浮上來。
.
--
.
本文摘自《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放下自卑與恐懼,重新認識自己的寫作練習》,作者 沒力史翠普yucaio 在自我介紹裡頭寫著:宅腐雙修,自閉慢熱,喜歡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人際距離,興趣廣泛,依戀各種書籍跟教學,長期經營函授心靈書寫課程及心靈梳理服務,相信所有人都能透過書寫找到自己、療癒自己,創造圓滿自由的人生。
.
讀讀本書:https://reurl.cc/5r8KMR
▫️心理師想跟你說・6月推薦選書▫️
逃脫吧 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
#試閱 #找自己 #情緒化
常常聽說有人想要「找自己」,我也有好多學生跟我抱怨過他們的「情緒化」,情緒總是讓他們猝不及防的跌倒,或是突然捅他們一刀,讓他們無法繼續前進,
但若陪著他們仔細深入去挖掘,就會發現,因為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了,以至於他們很容易誤以為「情緒」就是造成他們挫折、痛苦的根源,卻忽略了產生這些情緒的真正原因。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情緒化都是不好的,我們都還怕自己會被貼上「情緒化」的標籤,
因此遇到很激烈的情緒時,幾乎都會下意識排斥去細想,因為情緒上來的時候往往是自己已經受傷的時候,這種時候,誰還能冷靜以對呢?
囫圇吞棗的壓抑情緒,漸漸就變成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
因此,理解自己的時候,首要的,並不是否定自己的情緒,或是壓抑自己的想法,強迫自己絕對理性,
而是應該正確的去疏導自己的那些情緒,問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是那些反應讓自己不舒服了呢?
畢竟所有情緒都有原因,而了解前因後果,就是探索自己的內心。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真正的找到「自己」,那麼理解你的情緒跟想法就是第一步,你的所有情緒裡頭都會藏著暗號,
當你拼湊足夠多的暗號,就能找到打開這個密室的鑰匙,也就能從無止境的情緒風暴中逃脫出來。
如果你願意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統統寫下來,包含那些你覺得不高興或是不舒服的部分也仔細寫下。不需要省略枝節,而是像一個充滿耐心的偵探一樣仔細摸索,抽絲剝繭,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細節都帶你走向答案,而答案本身就是原因,也是讓你擺脫痛苦的解藥。
人世間決定事情好壞的常常都是細節,而細節常常會在訴說的過程中逐漸淡忘,失去了細節的事件,很難讓人找到真正的線頭,也就找不到解套的方法。
大多數人憤怒或覺得不被尊重時,有些人會跟同事親友抱怨,有的則會壓抑下來,壓不住不小心遷怒別人時又會自我厭惡,這樣的事情其實只要抽出五到十分鐘,拿個筆記本或是抽幾張紙來把事情好好寫下來,就能抒發大半。
寫的過程,就像是寫信給朋友,只是收信對象是你自己。
人的記憶其實是選擇性的,當人恐懼受傷時,提取出來的記憶就都是危險的、可能讓自己受傷的;但當人志得意滿時,則會想起那些美好的體驗跟成果。
寫作,其實是在自我、感受及情緒之外,拉出一個距離來,讓自己可以客觀看待自己,也讓自己在被困住的時候,多一道逃生門。
回歸到源頭,寫作其實是一種傾聽。
就好像我們跟朋友見面,或是去上一堂含金量高的課程時,我們的傾聽本身會帶來收穫.是很有價值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
僅僅只是傾聽日常瑣事、傾聽煩惱與雜念,就能為內在帶來巨大的能量。
只要提筆開始寫,就等於是跟內在的自己深層對話了。
所以,試著漫無目的的寫寫看,把浮在表層的雜念寫下來之後,真正深層的精華就會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