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還有碟買的年代。。。
~~~~~~~~~~~~~~~
※※※一張影碟‧一段往事※※※
~~~~~~~~~~~~~~~
每到大時大節,又是家族答問大會的時候,每次也很想躲避,卻又不爭氣的患上月底荷包乾硬化,只好依舊出席,依舊的一笑置之。今年輪到我家作主招待親朋,我立即發揮「扮工」本色,拿著手提電腦,開著空白的「Powerpoint」扮打字趕報告,一副裝作「我很忙」的樣子。
逃避了長輩們的關心,卻躲不過表弟妹對我珍藏的好奇。大人的玩具不是買來玩的,而是買來收藏的。邪惡表弟嚷著要玩超人,我用力的跟母親大人打眼色,這些都是我的珍藏,是不可以拿來哄屁小孩的!!!
我只要拿出其他收藏來轉移視線,實行以快打慢,以秒速從影碟櫃拿出超人大戰怪獸的影碟,然後回頭以親切的笑容回敬:「一起看動畫吧!」
勉強應付了邪惡表弟,早熟表妹卻不敢興趣,她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影碟櫃,更笑說我收藏了很多「古董」,拿起部分影碟如驚為天人的說:「嘩!竟然有黑白電影啊!我還未出世啊!」
我再一次以親切的笑容回敬。
屁小孩!你懂什麼?!
黑白影碟不是我購買的……
一切要由 2005 年說起……
彷彿是一個很遙遠的年期,那年我還是中四學生,是還要經歷會考的年代。距離表妹出生還有差不多十年歷史吧。
那年,我認識了鄰班的 C 。
別問我她叫什麼名字,我真的記不起。但她的水汪汪眼睛、白皙的膚色、一把長曲髮仍深深刻在腦海。
我跟她的相識,是由一張 DVD 開始。
某天放學,當值日生的我獨個兒在課室擦黑板,忽然背後有人輕輕的拍我的肩膀,C 手上拿著一張 DVD,說明自己不是小偷,是我班的J叫她到課室取回。
是同班的另一個 J?這傻子竟然有女生找上門!
我不好意思盯著她的臉,只好緊緊的盯著那張 DVD,讓 C 誤以為我也很喜歡這電影。
高達……我以為是來自日本的……
其實,我很少看這類型的影片,平常多看英雄片或科幻電影,但看到她眉飛色舞地訴說著該導演一系列的作品,我只好裝作同好。就這樣,我成為了她的電影同好會的一員。
我沒有跟 C 說,我和 J 從前都沒有看 DVD 的習慣,更別說花錢「購買」。J 連網上 BT 也懶得找種,都是 MSN 問我拿檔案。或許,我跟 J 一樣,想借的不是 DVD,而是一個機會吧。
為了跟 C 有更多的互動,我開始了購買 DVD 的行動,起初總不小心買下 C 已擁有的影片,白白浪費了借給她的機會。某一天,我偷偷跟蹤 C 到她常逛的影碟店,再從影碟店老闆打聽她沒有購買過的影片系列。老闆成了我假裝是某某大師狂迷的顧問,而我,把補習費都拿來這裡。別問我學問有什麼增長,至少我知道「十誡」裡可以沒有摩西。
我差不多每星期都來到影碟店,有時還會託老闆從外國訂購影碟,把市面難以找到的影碟借給 C。
「你怎麼找到?」「你好厲害!」聽到都覺得很爽吧!
好景不常,我竟然遇見J,我立即把影碟放進書包,再裝作在看荷里活科幻影碟。J 主動走過來跟我打招呼,還笑說某某電影在戲院看過,很不錯。
「咦?你跟誰看?」
幸好,不是 C。我才鬆一口氣。
C,才不會跟你去看科幻影片?
J 俏俏地問我,女生喜歡看那些電影?我隨手拿了一張日本動畫影碟塞進他手裡,騙他說我表姐(其實是我媽,反正都是女人有多愛看。)J 一臉疑惑,說這動畫跟他同年會不會太舊。我說很多導演還健在,但拍的影片有多爛,爛到你連 BT 覺得也浪費時間。
電影沒有新與舊,只有好不好看。
每次回家觀看影片,總會拿起紙筆裝作抄筆記,沒有中文字幕的海外訂購版最為苦惱,事後還得跑到圖書館查看,到最後都只有零碎的對白被記錄下來,然後裝作隨碟附送的筆記借出。
每次都讓 C 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我覺得,此刻的她是最好看。
中五那年,C 說以會考為重,互借 DVD 的活動結束,也失去了跟她獨處的機會。
最後一次見她是畢業典禮那天,離開校門不遠處看到 C 和 J 的身影,C 把近似 DVD 的紅色盒子交給他,C 說了幾句話就別了他。
原來他們仍有交換 DVD……
我裝作沒看到她的走過,C 主動向我招手,從書包拿出一張黑白封套的 DVD。我老實跟 C 說大概會考成績也不太好,不知道下次能在什麼時候、地點交換影碟。她硬著把 DVD 塞進來,說什麼信自己,總會成功之類,然後就轉身離去。
不知道那來的自信,我竟然望著她的背影,喊著開學當天會還給她。
C 沒有回頭,只有輕輕揮手走了。
放榜那天,我失望的沒法兌現承諾,亦很難以啟齒說我的成績只能到私校升預科,更別說那張黑白 DVD 我連盒也未有打開過。
到了開學那天,下課後我立即飛奔過來,在母校的對面馬路呆呆的等了兩個小時,卻沒有看到 C 的影蹤。
後來,聽說她到英國升讀預科。
我從表妹手上取回那張黑白 DVD,維基了一下影片資料,亦慶幸當年沒有無知地以自為導演姓杜,要不立即把歐洲狂迷的形象毀諸一旦。
十多年後重新把影碟打開,內藏了一張紙條,寫著:
「你認為嘉芙蓮最愛是誰?」
我的影碟櫃,由一張一張歐洲電影 DVD,慢慢被日本動畫及荷里活主流電影所侵佔了。
~~~~~~~~~~~~~~~~~
◎◎◎遺失的影碟‧過去的故事◎◎◎
~~~~~~~~~~~~~~~~~
哥哥的迷你倉不再租用,就連我寄存在內的陳年珍藏都一併搬回來,我也差不多忘記了學生時代陪伴著我的影碟,只記得他曾取笑我把影碟留來當嫁妝。
看著堆滿 VCD、DVD的膠箱,以及放滿了一排排藍光影碟的書櫃,還有一些 4K 修復的經典電影,當中不乏重覆的影片,不禁令人皺起眉頭。
房間空間有限,不得不以「斷捨離」作理由,跟過去做了斷。
我先將重覆的影片只留下最高格式的影碟,除非是自古只發行了 VCD 的影片,否則都不能留下。然後輪到 DVD,這些都是我中學時代省下零用錢買的,彷彿印證著我的少女時代。
一套又一套的大師、鬼才精裝 DVD,記載著一段段的回憶。
咦?那套 DVD 系列偏偏少了其中一張,是一整套精裝版來的呢!可恨,這是我很喜歡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對於完美主義者的我而言,要一整套購買?還是當到人生小缺憾的補購其他版本?
我想,遺失的 DVD,是跟隨我的中學時代離開了。
我打開一張又一張的影碟,看著那張已泛黃的紙條,都寫上一些不知是逗笑或是故意令人生氣的對白。
「我是最無害的人啦」
還有那些明明已看過的大師作品,到了英國讀書時又忍不住買了一套,才可把從前收下的筆記,應該說是只寫了一句話的紙條,逐一放回屬於該影片的回憶盒子裡。
每一張紙的正面或背面,我都看過很多遍。
我不禁苦笑一聲。
為何他總不會寫上這一句。
「一起看吧!」
※※※※※
■ 尋回遺失的記憶 ■
http://bit.ly/pioneerudplx800
http://bit.ly/pioneerudplx500
#PioneerHK #DVD #回憶總是戲 #4KUHD #UDPLX800 #UDPLX500 #MyCollectionStarts #一起睇碟的日子 #開拓回憶的宇宙
C:Winghei Chee 車泳希 J:蔡浩洋 Andy CHOI
逐 流 時代 bt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網路中立性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廢除Net Neutrality(網路中立性)的管制後,矽谷一片哭天搶地,「混蛋川普的罪狀又加一條」,很多人都預測,科技創新會受到抑制、大公司控制言論、消費者將面臨高昂上網費用等,好像是「世界末日」一樣。但是,老話一句,Relax,事情不是這樣的。
網路中立性的意思是,網路服務提供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保障所有內容業者,像YouTube、Netflix這些串流業者,或是其它新興軟體、app業者,都有同樣直達消費者的權益,沒有任何歧視。也就是讓消費者想看任何網路的內容,都不用擔心ISP會擋。這樣的大義凜然,誰能說不? 但就像所有「又要馬兒,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政策,網路中立性,也有始所未料的後果。
YouTube、Netflix這些吃頻寬很兇的服務,當然力挺網路中立性。但換個角度想,因為不能歧視內容業者,ISP能夠提供的差別服務不多,也就是說只上網、收電子郵件的老奶奶,和拚命看串流A片的年輕人,寬頻上網交的錢差不多。你可以說是老奶奶在補貼年輕人看A片了。這裡的重點在於,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ISP包容串流大戶,那就是要ISP從別的地方挖錢出來,如果沒有夠多的老奶奶來補貼,那只好砍設備投資了。而網路科技日新月益,ISP得不斷投資,才能跟上下一代的服務。「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網路中立性隱含的就是限制ISP的獲利,也就是限制ISP的更上一層樓。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
歐洲寬頻相對比較落後的國家,像是英國,多半有所謂的open access,「開放使用」。開放使用什麼呢? 最後一哩的到戶服務,像是英國電信BT的到戶網路,得無歧視性的提供給任何合法的私營ISP,這些ISP很多、很雜,但用戶可以隨時更換。這也是另外一種程度的網路中立性,但對英國電信而言,他們有什麼誘因快速的更新網路設備? 政府規定錢就只能拿這麼多,不但沒有服務客戶的理由,更不知道要服務什麼客戶,是ISP,還是終端家戶用戶? 反觀那些寬頻速度快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是ISP從頭到尾通吃的,他們都是有利可圖,才會一再地提升頻寬速度。
回頭看最近的爭議。聯邦通訊委員會廢除網路中立性規定,其實只是更大層面下鬆綁的一環而已。歐巴馬政府想用政府干預的方式,確保網路中立性,並幫助科技快速升級。而川普政權,則是認為政府全面退出監管,市場的競爭,反而真正能保障網路中立性和科技提升的兩全齊美。這是對新興科技產業認知的歧異,也是對政府角色認知的不同。要了解誰對誰錯,要先知道什麼時候政府介入監管產業是合理的。
經濟學家大致同意在四種情況下,政府介入產業經營可能提升效率,是增進公益的。一是公共財,如國防,政府不做,就沒人會做。二是資訊不對稱,如計程車業,政府不介入,沒人敢搭車。三是有「外部性」或是「網路效益」,如傳統水電等公共事業,因為建設的不易,有天生的壟斷性,政府得直接把手伸進去管。四是市場失靈,如人為壟斷。除了這四種情況外,市場看不見的手,都會做的比政府看得見的手,來得好。
政府監管「網路中立性」的立論,是因為網路服務有外部性,或者說有天然壟斷、寡佔的現象,所以政府要介入。如果家家戶戶上網的選擇都只有一個,那這個ISP的權力會很大,Netflix能不能進到你家的電視,不是取決於你有沒有錢付月費,而是ISP高不高興,那政府當然要管。這也是Netflix和擁有YouTube的Google,之所以是遊說「網路中立性」最大力的業者,不拿政府壓著ISP,他們生意就別做了。
這是歐巴馬政府的看法,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問題就快出來了。ISP一個個都在觀望到底政府要管到什麼程度,因為「網路中立性」所依據的法規,居然是一百年前的電話服務規定,拿這些過時的規定拿來管現代的網路,業者很怕,所以投資的腳步放慢了。
更大的問題是,ISP真的是天然壟斷嗎? 如果民眾寬頻上網只能用僅此一家的cable,那當然得像水電一樣的管。但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上網的方式多著很,固網電話的DSL,手機上網的tethering,都是cable的競爭者。而且現在很多家戶,cable的選擇也不是只有一家。如果市場充滿了競爭,誰怕ISP擋服務? A公司因為你一直看A片而放慢你速度,讓你看毛片,你就選B公司,付多一點錢,看個過癮,有什麼問題嗎? C公司和Netflix幹起來,不讓放Netflix,你就打電話威脅要換到D公司,C公司還敢拿蹻嗎? 正因為市場已經發生這樣的改變,ISP的競爭,越來越激烈,Netflix很巧妙的也不再支持「網路中立化」了。
對消費者而言,我們要ISP競爭,但也要ISP多元化競爭,不是只拚價錢。這世上多的是寧可花錢買好服務的客人,為什麼政府要剝奪他們的選擇呢?
到頭來,因為時代的變化,之前列在政府監管的四種情況,也逐漸發生改變。像是乘客、司機資訊不對稱的計程車業,原本得政府監管才行,現在有科技,Uber、Lyft可以都不用政府插手。又如水電等公共事業。等到太陽能和電池普及了,沒有什麼網路效益的問題,電力哪裡需要政府監管、經營? 而論到市場失靈,有時候,政府都是太快下結論,急著插手。現在誰還記得微軟「壟斷」電腦作業系統的事? 政府管得再勤、再精,都沒有科技的發展和蘋果的競爭來得有效。因此,把「網路中立化」的廢除,當成科技發展的末日,那實在是太小看市場的力量,太小看科技創新的速度了。
逐 流 時代 bt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此文乃轉載大陸評論香港導演今年春在大陸市場的成功感嘆
正確的評語是:票房高,口碑低。(其實只注重票房。)
但是,這是什麼原因?文內並無分析。
很簡單,香港八十年代後導演,大都是市場及觀眾心理專家,懂得此行營商道理。國內同業趕快取經吧,金山大家同掘的。
原文:
三部賀歲片都是 「 港導 」 ,票房好爭議高,香港電影在走向沒落?
2016-02-15 三聲君 文化產業新生代
三聲
文 | 饒文淵 編輯 | 謝雪琳
雖然今天又有三部情人節檔電影上映,但是依然抵擋不住賀歲檔三駕馬車前行的步伐。 從大年初一到今天,整整一周時間,除了《美人魚》依舊向著20億票房衝刺和擁有褒貶不一的評價外,《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繼續奔走在高票房和低口碑的大道。
與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內地賀歲片幾乎都讓香港導演承包了:《美人魚》的周星馳、《澳門風雲 3 》的王晶和劉偉強以及《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的鄭保瑞。 其實不僅在賀歲檔,在其他檔期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導演執導的影片:《桃姐》《黃金時代》(許鞍華)、《太平輪(上、下)》(吳宇森)、《畫皮1》(陳嘉上)、《赤道》(梁樂民)、《我是路人甲》(爾冬升)、《十月初五的月光》(葉念琛)等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 這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品質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而那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界更是孕育出了一批出色的導演:成龍、李連傑、周潤發、袁和平、程小東、周星馳、王家衛 、杜琪峰、吳宇森 、王晶、唐季禮、關錦鵬、谷德昭、李仁港、許鞍華、黃百鳴、陳嘉上、吳思遠等等。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再加上香港導演幾乎都北上拍電影尋求新市場了,香港電影似乎每況愈下, 2015 年評分最好的香港電影應該是翁子光的《踏血尋梅》,豆瓣評分有 7.5 分。 目前的香港電影比起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香港電影,兩者之間隔著的不只是1-2分的豆瓣評分而已。
其實香港電影的 「 明星制 」 製造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 但明星會衰老,導演的才華也會有盡頭,近年來香港電影也在走向下坡路。 此外,意識形態對香港的影響不光是電影衰落,還有電視、音樂全面下滑,以至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去年TVB台慶「冷清」場景以及不少TVB 明星滿約後不再續簽而選擇轉戰內地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直深受香港和內地觀眾喜歡的香港賀歲片品質也一直在下滑,《家有喜事》系列電影一共有 92 年、 97 年和 09 年三個版本,分別是:《家有喜事》《 97 家有喜事》《家有喜事2009 》,而這三個版本的評分則是 8.0 分、 7.4 分、 5.5 分,丟了口碑又消耗了《家有喜事》的電影品牌,得不償失。 執導了09年版《家有喜事2009》的谷德昭似乎想「捲土重來」,於是在2014 年又執導了香港賀歲片《六福喜事》,但重來的姿勢似乎需要調整,因為這部電影豆瓣評分只有 5.2 分。
與《家有喜事》系列電影有相似情況是《我愛 HK 》系列電影,導演是執導過《壹號皇庭》的鐘澍佳。 從2011年《我愛HK開心萬歲》到2012年《我愛香港2012喜上加喜》再到2013年《我愛 HK2013王牌情敵》,每一部都是香港居民真實生活的縮影和導演的誠意。 這三部電影的口碑成績依次是:7.0分、6.1分、5.5分。 評分似乎在用實際情況告訴每一個人這個系列的電影在很迅速的走在下坡路上,並且頭也不回。
那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裡? 當然是內地。
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剛剛出現些苗頭,再加上香港回歸,政府為了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由於香港電影形式內容的新穎使得內地觀眾非常喜愛,這也促使了香港電影的飛速發展。 然而網路的發展的速度似乎比香港內地的發展速度還要快,內地觀眾通過互聯網可以接觸到更有趣的好萊塢影片,因此香港影片就不再是內地觀眾唯一的選擇了。
儘管內地電影近幾年的發展也是很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說票房是判斷電影市場發展標準的話,那麼中國電影票房是人口紅利的結果,而並非品質的勝利。
現在香港導演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依靠內地的資金,也就要各方面受限制,進而作品內容也就不那麼純粹了。 香港電影本來就是一個東方的奇跡,彈丸之地的香港理論上應該與發達的電影工業不太相干,畢竟區域有限人口有限,對電影的支援也是有限的。 而中國快速發展和內陸的崛起開放,讓外國人能直接地瞭解中國而不再是通過香港這扇視窗來看中國,香港面對的資本市場改變了,香港電影面對的市場也改變了。
上世紀 90 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投資商銳減,盜版 VCD 、互聯網 BT 也摧毀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關鍵的外銷市場,不太景氣的商業電影工業又阻礙電影的轉型,如此折騰,只剩下一大批不成熟的年輕的新銳力量,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導演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香港電影圈有才華的導演們則轉戰北上,進軍內地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圈缺乏有才有料的香港導演,以及電影審核制度逐漸強化,這對骨子裡追求自由的香港電影來說是 「 致命的打擊 」 ,香港電影最終走向下坡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電影人才流失,好萊塢、內地挖走了許多電影香港電影專才,香港電影圈缺少了中堅隊伍,而香港新銳導演的風格和影片類型又需要現在閱片無數的觀眾們慢慢接受和認可,這樣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目前的處境其實挺尷尬,加上內地市場的擠壓,很多香港演員也把目光瞄準了內地這塊黃金地。
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轉戰內地電影市場的香港導演也想儘快滿足內地觀眾的需要,於是彭浩翔拍了《志明與春嬌》《撒嬌女人最好命》、黃真真執導了《閨蜜》《被偷走的那五年》《傾城之淚》、麥兆輝與莊文強聯合執導了《聽風者》《關雲長》、而曾經在《東成西就》裡擔任副導演的羅志良也執導了《荒村公寓》《消失的子彈》等。
看似繁華的外表下實則翻湧著 「 沉寂 」 ,香港電影導演一直在沿用 90 的年代的思路拍片,在一定的時間裡很難滿足觀眾日益增長、常換常新的要求,而香港這批導演在內陸的能力似乎已經發揮的差不多了,甚至有的根本就 「 沒上道 」 ,比如許鞍華、杜琪峰,有的似乎已經定了型,幾乎沒太大變動,比如王晶,李仁港。 只能說,中國形勢變化太快,快到讓人迷失,迷失的不僅是普通人,也包括這些曾經創造出輝煌與奇跡的演出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