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看到挪威、紐西蘭、芬蘭等國家,針對 COVID-19 疫情,舉辦「兒童版記者會」,也就是特地為孩子開的記者會,不僅會就孩子們關心的問題回答,使用的語言也較為平易近人,幫助孩子們更加了解疫情問題,也才能一同加入防疫行列!
看得我好生羨慕!心想,台灣什麼時候也能有一場兒童記者會?!
所以當前幾天看到 公視青春發言人 舉辦的「部長部長請回答|COVID-19(武漢肺炎) 兒童記者會」時,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到有點激動!
(完整記者會影片:https://youtu.be/0aOWbv64xrw)
小朋友問的問題都非常可愛,也很直接明確,比如說,「畢業旅行取消了,不知道未來畢業典禮會不會如期舉辦,有沒有可以保護安全有能留下美好回憶的方法?」、「如果有人得了武漢肺炎被排擠了怎麼辦?」、「這次疫情開了很多記者會,有些記者問了一些奇怪的問題,你都怎麼反應?」
而衛福部阿中部長和教育部阿忠部長的回答,也都非常值得大家一讀!
「畢業遇到這樣的事,換個角度想,也沒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在人生裡面也會留下一些記憶,怎麼讓他變有趣,也是你們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人生是這樣子,會碰到很多事情,可以怎樣用創意的方式去度過難關,這你們以後長大也都要去碰到的!你一樣可以留下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彼此之間同學、朋友、家人,我們應該是共同面對這樣的情形,而不是指責、排擠啊,而是互相理解跟包容,用保護自己跟彼此健康的方法,這樣社會才會更有力量。」
「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要站在別人立場,來思考對方的情況,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我們人跟人的關係就會更好,這也是在武漢肺炎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
「任何奇怪的問題都其來有自,可能我們其他人會覺得奇怪,但問的人覺得不會啊,要是他覺得很奇怪,他就不會問了啊!這個社會就是多元,很多人不一樣,很多種不同的想法在,我們也不要有先入為主概念。」
(詳細文字版可以看這邊:https://reurl.cc/j7r2p2、https://reurl.cc/D9O7DQ)
身為一個家長,在看完記者會後其實非常感動!當我們在倡議兒童人權時,就應把孩子們當做獨立的個體,讓他們有好好說話、發問的機會,並且,也被大人們認真地聽見,並得到平等、真誠的回答。不僅能幫助孩子們更加了解疫情問題,也能看見孩子們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當孩子有機會理解,就更能促進彼此的溝通!舉個例子來說,我的孩子很有自己的主見,以前也戴不住口罩,這次疫情時,我很擔心長時間待在公共場合,他們不願意戴口罩,但就透過一次次說明COVID-19的疫情、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防疫,理解之後,他們就願意也能夠主動勤洗手、戴口罩保護自己。
謝謝公視青春發言人,也謝謝陳時中部長、潘文忠部長!
這個兒童記者會,非常推薦給各位家長和孩子們一同收看喔!
同時也有13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4的網紅義起幸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了深耕林口在地服務,明義哥的「#林口服務處」正式在林口落地生根,希望能帶以專業的服務態度貼近市民的心! 新北市議員陳明義林口服務處 早期林口的服務是借用自家姐夫在國宅所經營的麻辣麵線店舖作為當時和民眾之間的聯絡橋樑,整路下來也長達10多年之久,105年之後租用文化三路的服務處,現在更因為服務案...
這個社會就是多元 在 Serrin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睇到眼濕濕
💎讀多d書、飲多d水、食健康嘅食物嗚嗚嗚。
剛回放看了中午由 青春發言人 舉辦的【部長部長請回答|COVID-19(武漢肺炎) 兒童記者會】,身為一位大人(或成年人),老實說學到蠻多的。
小朋友的問題都很直接明確,聽起來都很跟自己切身相關(家人、自己、同儕),有些看似「可愛」的問題,一般大人可能笑笑就敷衍過去,但兩位部長的回答不僅很溫暖,還加了很多人生處世哲學在裡面。
誠摯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或是給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的父母,都應該跟小孩一起來看這集:http://yt1.piee.pw/RCA4E
我擷取幾個有趣的問題跟溫暖的回答 ——
👉05:20 新北榮富國小陳同學:「現在疫情有趨緩的情形,原本大家期待的畢業旅行,從三月延到五月,現在也取消了,畢業典禮現在也還不確定會不會取消,如果如期舉行的話,有沒有什麼可以保護安全又能留下美好回憶的方法呢?」
衛生福利部 阿中部長:「畢業遇到這樣的事,換個角度想,也沒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啦!在人生裡面也會留下一些記憶,怎麼讓他變有趣,也是你們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讓他變得更有印象,可能要靠很近拍照,我可以在我口罩上面畫我的名字或是嘴巴,讓大家記得我。#人生是這樣子,#會碰到很多事情,#可以怎樣用一個創意的方式,#去度過難關,這你們以後長大,也都要去碰到的!我們都一樣,人生很多事情都不一樣,就是看你的態度,跟你怎麼樣去表現,你一樣可以留下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我就說阿中部長是被衛福部耽誤的行銷人才啊~😂)
👉 15:46 台北東門國小楊同學:「 我很常去外面打籃球,但打籃球因為很悶熱,不能戴口罩,我很怕在外面被傳染,到學校又去傳染給其他同學,我怕被排擠,我想問教育部長,如果有人得了武漢肺炎被排擠了怎麼辦?」
教育部 教育部長潘文忠:「#我們共同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彼此之間同學、朋友、家人啊,我們應該是共同面對這樣的情形,而不是指責、排擠啊,而是互相理解跟包容,用保護自己跟彼此健康的方法,這樣社會才會更有力量。」
阿中部長:「在這次防疫裡面,我們共同對抗病毒,我們建議同學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同理心』,如果你看到學校有這樣的情形,去想如果是我,會怎麼辦?#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要站在別人立場,來思考對方的情況,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我們人跟人的關係就會更好,這也是在武漢肺炎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啦!怎麼樣建立同理心,未來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好,這是要學的,要常常想,第一個不要去想說,他得病很討厭,為什麼要傳染給我,你要想,假設我是得病的人,我碰到這些情形,我心裡的感觸是什麼?那你就可以想說,我應該對他怎麼樣,我想社會在對抗病毒中,如果可以建立同理心的話,從病毒的教訓中社會會變得更好。」
雖然沒有被提問,但阿中部長補充『受教權跟自修』這點我覺得很好:
阿中部長:「另外像是考試、上課的問題,教育部是非常積極保護大家的受教權,讓大家能得到教育,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也許會跟以往不太一樣。我們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也希望同學從小學開始,除了受教權受到保障,大家好好讀書之外,另外也可以想想,萬一有時候遇到這樣停課的話,你要怎樣自修,你怎樣養成自修的習慣,怎樣讓你自學自修的效率變高?#你除了在學校得到的教育之外,#你自學自修的精神,#也會讓你未來的人生更好。」
👉 19:33 雲林鎮西國小趙同學:「我們學校有些人的媽媽來自越南、大陸,我的阿公阿嬤也只聽得懂台語,他們該如何得知最新的疫情來保護自己呢?」
阿中部長:「你這問題提的很好!這我也有注意到,我們在相關的宣導,除了國台語,也有用新住民的語言,在這裡的宣導,應該可以達到某一程度的效果,如果覺得還不夠,隨時跟我們聯絡,我們可以提供相關的訊息給大家,大家的知識越豐富,行為就會越正確,防疫就會越成功!」
👉 20:43 台東桃源國小王同學:「新冠病毒的來源是什麼呢?我聽說好像是吃蝙蝠,這樣我很擔心會對野生動物產生誤解,打獵是我們布農族的文化,是不是政府以後也會規定我們不能吃山豬、飛鼠等野味呢?」
阿中部長:「我剛在畫面上看到妳練習很久,也表達的很好,也問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問題,人跟動物的傳染在這次病毒裡面是備受關注、相關的狀況,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證實人類是因為吃這些野味而感染,反而是接觸性像是飛沫、分泌物、排泄物要特別注意,萬一碰到了也要洗乾淨,吃也要吃熟食,山豬我想可能性很低啦!#改天我有機會去那裡,#我們一起吃吧!」
前面不忘誇獎,後面還有邀約,溫暖死💕
後面是關於對兩位部長的提問,也是非常可愛💕
👉 29:07 台北銘傳國小王同學:「這次疫情開了很多記者會,記者問了很多奇怪的問題,當下你都怎麼反應?」
阿中部長:「任何奇怪的問題都其來有自,可能我們其他人會覺得奇怪,但問的人覺得不會啊,要是他覺得很奇怪,他就不會問了啊!可以這樣去想,#這個社會就是多元,很多人不一樣,很多種不同的想法在,我們也不要有先入為主概念,這樣問就不好?這樣問就不對?就是因為他不知道才要問啊,所以我們要好好跟他說,也許跟他一樣不知道的人很多呀,透過記者會可以解答更多人的問題,以後你長大也會碰到很多人來問你很無聊的問題,有時候你設身用同理心去想說為什麼他會這樣問?你就會很有耐心的回答,這樣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 宜蘭北成國小鐘同學:「我想請問兩位部長,每天處理疫情壓力會不會很大?有沒有辦法好好回家休息?這個週末就是母親節,有沒有辦法回家慶祝呢?」
阿中部長:「我們當這樣的部門負責人,就要有這樣的決心,#以後你們在負責任何事情也是一樣,#碰到事情就要勇往直前,##把他擔負起來,再苦也不要怕,有事情了,你很苦,你把事情做好,你將來就很有成就感。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年紀也大了,長輩也都過世了,#但我會替我太太過母親節。」
(暖男!!!!!!!💕)
其他問題也挺有深度的,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影片片段來聽:
09:30 幾次「零確診」才算是脫離險境?
26:44 戶外的比賽為何要取消?賽事取消、延期的標準是什麼?
33:31 寵物家畜也會感染武漢肺炎嗎?
34:15 氣溫升高病毒會消失嗎?
37:29 還有需要加入WHO嗎?政府有什麼樣的行動嗎?
之前看 周欽華 分享過,丹麥與挪威都有舉辦疫情相關針對兒童的記者會。
常常在想,我們到底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不光只是好的教育,還要把尊重、透明、責任教給他們。
#別人的國小 #我的國小
#想要成為像部長們一樣溫暖又柔軟的大人啊
這個社會就是多元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用盡力氣保護台灣,
也將這個態度傳承給孩子們!
有些人做不到,也沒人怪他,
他卻在背後放冷箭,各種扯後腿和政治計算。
但也是給孩子一個機會教育,
有能力的人還要有相對高度與誠信,
沒能力的人只能在旁邊狂吠說謊話!
心的位子只有一個
選擇良心就放不下黑心,
放了黑心就良心就餵狗!
剛回放看了中午由 青春發言人 舉辦的【部長部長請回答|COVID-19(武漢肺炎) 兒童記者會】,身為一位大人(或成年人),老實說學到蠻多的。
小朋友的問題都很直接明確,聽起來都很跟自己切身相關(家人、自己、同儕),有些看似「可愛」的問題,一般大人可能笑笑就敷衍過去,但兩位部長的回答不僅很溫暖,還加了很多人生處世哲學在裡面。
誠摯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或是給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的父母,都應該跟小孩一起來看這集:http://yt1.piee.pw/RCA4E
我擷取幾個有趣的問題跟溫暖的回答 ——
👉05:20 新北榮富國小陳同學:「現在疫情有趨緩的情形,原本大家期待的畢業旅行,從三月延到五月,現在也取消了,畢業典禮現在也還不確定會不會取消,如果如期舉行的話,有沒有什麼可以保護安全又能留下美好回憶的方法呢?」
衛生福利部 阿中部長:「畢業遇到這樣的事,換個角度想,也沒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啦!在人生裡面也會留下一些記憶,怎麼讓他變有趣,也是你們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讓他變得更有印象,可能要靠很近拍照,我可以在我口罩上面畫我的名字或是嘴巴,讓大家記得我。#人生是這樣子,#會碰到很多事情,#可以怎樣用一個創意的方式,#去度過難關,這你們以後長大,也都要去碰到的!我們都一樣,人生很多事情都不一樣,就是看你的態度,跟你怎麼樣去表現,你一樣可以留下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我就說阿中部長是被衛福部耽誤的行銷人才啊~😂)
👉 15:46 台北東門國小楊同學:「 我很常去外面打籃球,但打籃球因為很悶熱,不能戴口罩,我很怕在外面被傳染,到學校又去傳染給其他同學,我怕被排擠,我想問教育部長,如果有人得了武漢肺炎被排擠了怎麼辦?」
教育部 教育部長潘文忠:「#我們共同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彼此之間同學、朋友、家人啊,我們應該是共同面對這樣的情形,而不是指責、排擠啊,而是互相理解跟包容,用保護自己跟彼此健康的方法,這樣社會才會更有力量。」
阿中部長:「在這次防疫裡面,我們共同對抗病毒,我們建議同學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同理心』,如果你看到學校有這樣的情形,去想如果是我,會怎麼辦?#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要站在別人立場,來思考對方的情況,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我們人跟人的關係就會更好,這也是在武漢肺炎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啦!怎麼樣建立同理心,未來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好,這是要學的,要常常想,第一個不要去想說,他得病很討厭,為什麼要傳染給我,你要想,假設我是得病的人,我碰到這些情形,我心裡的感觸是什麼?那你就可以想說,我應該對他怎麼樣,我想社會在對抗病毒中,如果可以建立同理心的話,從病毒的教訓中社會會變得更好。」
雖然沒有被提問,但阿中部長補充『受教權跟自修』這點我覺得很好:
阿中部長:「另外像是考試、上課的問題,教育部是非常積極保護大家的受教權,讓大家能得到教育,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也許會跟以往不太一樣。我們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也希望同學從小學開始,除了受教權受到保障,大家好好讀書之外,另外也可以想想,萬一有時候遇到這樣停課的話,你要怎樣自修,你怎樣養成自修的習慣,怎樣讓你自學自修的效率變高?#你除了在學校得到的教育之外,#你自學自修的精神,#也會讓你未來的人生更好。」
👉 19:33 雲林鎮西國小趙同學:「我們學校有些人的媽媽來自越南、大陸,我的阿公阿嬤也只聽得懂台語,他們該如何得知最新的疫情來保護自己呢?」
阿中部長:「你這問題提的很好!這我也有注意到,我們在相關的宣導,除了國台語,也有用新住民的語言,在這裡的宣導,應該可以達到某一程度的效果,如果覺得還不夠,隨時跟我們聯絡,我們可以提供相關的訊息給大家,大家的知識越豐富,行為就會越正確,防疫就會越成功!」
👉 20:43 台東桃源國小王同學:「新冠病毒的來源是什麼呢?我聽說好像是吃蝙蝠,這樣我很擔心會對野生動物產生誤解,打獵是我們布農族的文化,是不是政府以後也會規定我們不能吃山豬、飛鼠等野味呢?」
阿中部長:「我剛在畫面上看到妳練習很久,也表達的很好,也問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問題,人跟動物的傳染在這次病毒裡面是備受關注、相關的狀況,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證實人類是因為吃這些野味而感染,反而是接觸性像是飛沫、分泌物、排泄物要特別注意,萬一碰到了也要洗乾淨,吃也要吃熟食,山豬我想可能性很低啦!#改天我有機會去那裡,#我們一起吃吧!」
前面不忘誇獎,後面還有邀約,溫暖死💕
後面是關於對兩位部長的提問,也是非常可愛💕
👉 29:07 台北銘傳國小王同學:「這次疫情開了很多記者會,記者問了很多奇怪的問題,當下你都怎麼反應?」
阿中部長:「任何奇怪的問題都其來有自,可能我們其他人會覺得奇怪,但問的人覺得不會啊,要是他覺得很奇怪,他就不會問了啊!可以這樣去想,#這個社會就是多元,很多人不一樣,很多種不同的想法在,我們也不要有先入為主概念,這樣問就不好?這樣問就不對?就是因為他不知道才要問啊,所以我們要好好跟他說,也許跟他一樣不知道的人很多呀,透過記者會可以解答更多人的問題,以後你長大也會碰到很多人來問你很無聊的問題,有時候你設身用同理心去想說為什麼他會這樣問?你就會很有耐心的回答,這樣人際關係就會越來越好。」
👉 宜蘭北成國小鐘同學:「我想請問兩位部長,每天處理疫情壓力會不會很大?有沒有辦法好好回家休息?這個週末就是母親節,有沒有辦法回家慶祝呢?」
阿中部長:「我們當這樣的部門負責人,就要有這樣的決心,#以後你們在負責任何事情也是一樣,#碰到事情就要勇往直前,##把他擔負起來,再苦也不要怕,有事情了,你很苦,你把事情做好,你將來就很有成就感。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年紀也大了,長輩也都過世了,#但我會替我太太過母親節。」
(暖男!!!!!!!💕)
其他問題也挺有深度的,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影片片段來聽:
09:30 幾次「零確診」才算是脫離險境?
26:44 戶外的比賽為何要取消?賽事取消、延期的標準是什麼?
33:31 寵物家畜也會感染武漢肺炎嗎?
34:15 氣溫升高病毒會消失嗎?
37:29 還有需要加入WHO嗎?政府有什麼樣的行動嗎?
之前看 周欽華 分享過,丹麥與挪威都有舉辦疫情相關針對兒童的記者會。
常常在想,我們到底要留下什麼給下一代,
不光只是好的教育,還要把尊重、透明、責任教給他們。
#別人的國小 #我的國小
#想要成為像部長們一樣溫暖又柔軟的大人啊
這個社會就是多元 在 義起幸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為了深耕林口在地服務,明義哥的「#林口服務處」正式在林口落地生根,希望能帶以專業的服務態度貼近市民的心!
新北市議員陳明義林口服務處
早期林口的服務是借用自家姐夫在國宅所經營的麻辣麵線店舖作為當時和民眾之間的聯絡橋樑,整路下來也長達10多年之久,105年之後租用文化三路的服務處,現在更因為服務案件的暴增又加上二個孩子長大回國後都住在林口,所以在與家人經過討論後決定以自購服務處的方式繼續為大家提供服務。
另外,繼「#五股幸福棧 」成立之後,「#林口幸福棧」正式啟動,「幸福棧」的成立其實是延續幸福保衛站的理念,希望可以先從五股、泰山、林口各區的服務處做起,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藉由政府、民間各方社會資源落實幫助到社會每個角落裡需要幫助的人;就像這次疫情嚴峻的時刻,他結合企業、宮廟幫五股、泰山、林口所有三萬二千多名學童準備防疫隔板、幫助五股、泰山、林口四百二十個社區免費消毒服務,以及多位愛心民眾所捐出的善款媒合超過500份愛心待用餐(幸福餐)……等
幸福棧就是計畫整合所有相關資源資訊一起幫助各年齡層需要幫助的民眾。
林口幸福棧位於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447巷46號,成立當天除了前監察院 #王建煊 院長、#陳建仁 部長親自到場外,市府謝副市長及許多局處首長、 洪孟楷立委、各界人士都前來祝賀
王前院長致詞時表示目前林口總人口數已突破十二萬大關,以「#無子西瓜基金會 」裡許多沒生小孩的夫妻人數在林口占比很高,所以日後在社會服務上與今天剛成立的林口幸福棧將來都會是政府在社會關懷區域的最佳的搭檔。
考量目前疫情仍為二級警戒,所以除了幸福棧揭牌儀式外,現場更提供了50箱的幸福防疫箱捐贈活動,幸福防疫箱內容是由服務處精心準備的感溫消毒器、攜帶式消毒槍、消毒酒精一加侖、防疫洗手乳一加侖、口罩二盒、防疫隔板二個所組成,預計將捐贈予林口區17個里辦公室及發展協會
明義非常感謝出席的來賓們大家聽到幸福防疫箱的構想後,大家非常踴躍地認捐,讓林口的防疫更加落實,同時亦期許疫情可早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
這個社會就是多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UFO Presences」, Javier Arcenillas, 2018(RM)
※ https://www.editorialrm.com/libros/ufo-presences/
②「Negative Publicity: Artefacts of Extraordinary Rendition」, Edmund Clark & Crofton Black,
2016(Aperture)
※ https://reurl.cc/VXG8lN
書籍本來就是做為一個蒐集,或者是歸納、歸檔的重要物件,攝影書跟檔案的結合我們不難理解,但有意思的是檔案通常是不被公開的,而攝影書則是一個邁向公眾的出版物,因此這兩者的結合就會產生出一種矛盾的張力,這就是攝影師與合作夥伴一起要來揭露或呈現的重要觀點。這類型的攝影書通常文字量會遠超過一般攝影書的想像,因此這些攝影書也會有「Photo-Text Book」的名稱。檔案常使用的厚殼封面、封底及內頁模造紙、環狀裝幀都是檔案典型的樣貌,而攝影作品則會印刷在異於檔案用紙的塗佈紙材,來突顯照片的精細與層次。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這個社會就是多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