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中有些細節,co-authors 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是否建議先行投稿,再依照 reviewer 意見修改?
⠀⠀
答:(蔡依橙)這是個很常見的政治問題,解決關鍵在於 #寫手的政治敏感度與政治智慧。
⠀⠀
作為寫手,一定要清楚目前的作者裡頭,誰是真正有實權、願意為論文負責、說的建議實際有效的,通常是通訊作者或者第一作者。所以,在採用意見上,原則上我會全部照做,但如果有矛盾的時候,會有優先順序,以實際貢獻最多、最有經驗者為先。
⠀⠀
但是,在回覆共同作者的時候,寫手本人必須回覆所有作者的意見,不能只回覆重要作者,而忽略其他人。人家畢竟都給修改建議了,一點一點地回覆是對共同作者的基本尊重。只是,當意見不同,或無法照做時,你可以給予一些委婉的回饋,而非直接打人家臉,也不要拿 A 去壓 B,這樣會導致作者群不合。
⠀⠀
#比較好的說法⠀⠀
👤「的確,這點我也有同感,我在改寫時都整合照做了。」⠀⠀
👤「收到,這的確是個重點,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後因為我看某某文獻之前也是這麼分析,我預計先維持原樣,並加上引用,看看審閱者的意見再說。」
⠀⠀
共同作者願意給回饋的,都是寶,即使零星意見我們覺得有問題,或者無法照做,還是要很尊重、願意看過並打字給予意見的夥伴們。
⠀⠀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讓自己具備做研究的能力
新思惟陪著每一位校友,度過最困難的初學起步階段,讓名字出現在 PubMed 上,被全世界看見,至今研究課程的校友們共發表了超過 2000 篇的 SCI 文章。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歡迎你一起來學習!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今年僅此一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通訊作者順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把時間整理好,把自己找回來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通訊作者順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通訊作者順序 在 作者排序有什麼建議的方式?如何認定是否能成為論文作者 的推薦與評價
通常是這樣啦,就是我們都知道,整個作者排序裡面最值錢的就是第一作者還有 通訊作者 ,那 通訊作者 通常我們會給老師,如果說這篇paper 到時候要付錢, ... ... <看更多>
通訊作者順序 在 [期刊] 第一作者順序編號- 看板Ph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
有一個作者右上角寫1,7
請問他是第一作者還第七作者?
還有那篇paper有八個人的名字
沒有任何人右上角有打星星
這樣是指那篇論文沒有通訊作者嗎?
對了那篇是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1.115.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34030354.A.65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