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自殺防治日」,請和我們一起重視,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依據統計,新北市去(2020)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635位,在自殺通報人次與占率方面,24歲以下,總共有2,475例,占率高達42.8。其中14歲以下的通報人次為641,占率為11.1,若再納入25~44這個年齡層,44歲以下占率高達76.6,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與再改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因此,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今天,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說明台灣現行青少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促施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建議精進方向。
-
今日記者會內容如下:
-
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根據去(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死亡人數雖較 2019 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也比去年同期多了 3 千人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殺已經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 2 大主要死因。
-
回頭檢視過去衛福部的承諾,邱顯智委員強調,據「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所設立的自殺防治目標,政府近年成績不盡理想,也未達成 2020 年的中程目標,自殺防治工作長期而言未見顯著改善,政府應該持續精進、有效投資。
-
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表示,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
-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
首先,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王婉諭委員已於今年 3 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囿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且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輔導人力資源應到位
-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
王婉諭委員進一步說明,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再加上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之成效。
-
#解決大學端專業輔導人力困境
-
副總召陳椒華委員就大專院校的部分指出,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內部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以及有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陳椒華委員說明,因為目前一年一聘的方式,除造成專業輔導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外,他們還需要從事無關輔導諮商專業的行政業務,加上專輔人員長期待遇不足,與人力不穩定等問題 ,都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輔導上成效不佳的原因,也明顯影響學生接受輔導的品質。
-
另外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為離開校園,因此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承接這樣的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
-
陳椒華委員呼籲,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儘管從去年統計來看,台灣同日本、韓國情況,自殺人數略有下降,但疫情期間,國人工作就學和民生經濟都受到影響,自殺防治仍不可輕忽。另外,去年台灣 0-14 歲族群的自殺人數卻反而上升,擔憂恐有「年輕化」的趨勢,而 15-24 歲去年狀況雖有好轉,但自殺通報數還是上升,有 1 萬多人試圖自殺,他們事後是否有被關心跟協助,需要高度關注。
-
張家銘醫師強調,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 Z 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平均而言,Z 世代的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今年年初,有位 17 歲高中生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希望精神與心理疾病的知識能納入課綱,教育部也確實應該思考讓大家更能認識精神疾病,察覺情緒問題。
-
張家銘醫師也分享校園自殺防治有三個面向,分別是自助、助人、求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並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學校也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大家繼續關心和努力。
-
我們認為,政府應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尤其在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接受諮商輔導個案,往往都需要長期深入的服務,因此,教育部須正視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都需要政府重新檢視及提出因應措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
通訊諮商年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早上,我參與了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和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舉辦的線上記者會,一起呼籲中央及各地方政府 #盡速放寬通訊心理諮商的申請門檻,才能確實承接疫情期間被迫中斷服務的個案,減少憾事發生!
昨日,我所提的本議案也正式 #通過,議會正式要求衛生局應修正辦理!
.
📍記者會線上直播,請至勵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ohtaiwan
.
台北市實施三級警戒已長達一個半月,期間帶來的生活型態變動與心理壓力都是前所未見的,已導致諮商需求不停上升。
目前心理諮商實體服務部分取消,我國心理師執行遠距諮商,又須事先經過地方主管機關核備,不僅門檻高、各地標準不一,通過率也極低。
.
以台北市為例,北市共有80家提供諮商服務的機構,目前僅有4間通過審查、可執行遠距諮商,量能僅剩5%,甚至略低於全國平均!衛生局雖向我表示,能提供個案協助機構申請,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明顯緩不濟急,唯有儘速修改法規才能解決問題!
.
我已接獲心理師、諮商所、大專院校諮輔與心輔中心,及提供直接服務的NGO機構陳情,指出北市申請條件,#比中央規定更加嚴苛。
.
因此,疫情期間,我透過多方管道建請衛生局因考量疫情實務狀況,放寬申請門檻、加速審查,昨天台北市議會也已 #正式通過我的提案,要求衛生局儘速修正法規、改善三大問題:
1⃣ 下修年齡
中央要求遠距諮商的對象需 #年滿18歲,然而台北市卻以年滿20歲、具備行為能力為標準,讓更多的青少年與兒童被拒於法規之外。
我要求台北市至少要比照中央,修改年齡限制,未來中央若有再放寬門檻,台北市亦應儘速跟進修正。
.
2⃣ 刪除申請時需檢附「合作之醫事機構及合約」的要件
目前許多機構在申請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即為:需與醫療機構簽約。
《心理師法》第16條,本已要求心理師執行業務時的轉診義務,北市於申請時,要求機構檢附合約或轉診名單,不僅多此一舉,更造成申請上的困難。
諮商全聯會理事長黃雅羚指出:「機構本來就會轉介個案給各精神科醫師,只是沒有白紙黑字簽約,因為每個個案的狀況不同,強制轉給特定醫療機構並 #不符合現實狀況。加上個案來自四面八方,#難不成要到各縣市去找醫療機構簽約?」
加上醫療機構通常本身也有執行諮商業務,與諮商機構處於競爭者關係,要求諮商所、治療所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契約,已經挑起長久以來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市場重疊,並且對彼此專業不信任的長期糾葛。
因此,衛福部2020年7月已經修正法規,把申請時需檢附「合作之醫事機構及合約」的要件刪除,改為在「提醒應遵循事項」中,明定諮商機構的轉診義務,以此減輕核備要求。
但台北市遲遲沒有跟隨中央修正辦法,仍舊要求核備時需提供合約或清單,已經造成諸多申請者的阻礙,我已於提案中要求儘速修正。
.
3⃣ 建立諮詢管道
我也已建請衛生局,針對遭退件的申請機構務必提供諮詢管道,確實協助再次送件,並應加速審查速度、保持申請流程的暢通。
我要呼籲台北市政府,正視目前遠距諮商遇到的困境,並儘速改善,才能減少憾事發生!也請大家支持全聯會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發起的提案!
.
✅加入連署,要求放寬遠距諮商限制:https://reurl.cc/Ak6YLK
.
✅防疫期間有諮商需求的朋友,可以利用全聯會的「心宅配.心生活」資源:https://reurl.cc/R0jbj6
.
---
#大安 #文山 #林穎孟
問政報告 https://yingmeng.pros.is/report2020fw
陳情與免費法律諮詢請洽 https://forms.gle/pG7YjamwHcN1735d7
通訊諮商年齡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台三級警戒再度延長,學校全面停課,學生也因此被迫在家上課,至今已將近兩個月,甚至連畢業典禮也改成線上舉行,原本是和同學們相聚同歡的紀念時刻,卻因為疫情,只能透過小小螢幕,與觸不可及的同窗們遠端連線。
同時,家庭資源的不平等也在疫情下被擴大,處於弱勢族群的孩子,受到數位資源落差的影響更為劇烈。由於校園關閉,各級學校中面對面及團體諮商的服務被迫暫停,原先可以透過當面關壞的模式,僅能改為電話或電子郵件的線上關懷,穩定孩子情緒的效果大打折扣。
疫情來得又急又猛,打亂了每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作息,包括我們以為年齡尚小的孩童們,其實他們的心情也一樣受到疫情影響。由於缺乏與同儕間的直接接觸及交流,許多國際研究都顯示,學童因此感到孤單無助,除了產生焦慮感、甚至形成抑鬱傾向,我們應該正視孩童的不安的情緒。
針對孩童在疫情中的身心狀態,王婉諭委員上個月於立法院提出附帶決議,要求中央針對「防疫層級」與「校園心理諮商工作」,訂定出相關的規範及配套措施,並且也請教育部會商衛福部,建立在三級警戒以上的期間,針對高風險、高關懷學生,訂定暫時放寬學校通訊諮商的規範及配套措施,包含硬體設備與資訊安全的確保,讓各級學校的輔導系統所有依循。
這樣的提案,在時代力量的爭取下,順利照案通過。
這場疫情,不僅奪走了許多寶貴的生命,伴隨而至的壓力更壓垮了許多人的心靈。時代力量提醒各位父母與教師,孩子們的生活也許不像大人們受到直接衝擊,但心理層面可能是更為敏感、脆弱的,而心理健康的影響又將是長久而深遠的,希望我們一起用溫暖、樂觀的態度陪伴孩子,給予他們正面的支持,彼此一同渡過疫情當中的慌亂時刻。
|延伸閱讀|
王婉諭委員|【正視孩子的不安與焦慮,提供適切的支持與修復,陪伴孩子度過疫情的衝擊】
https://npptw.org/R1xWNQ
通訊諮商年齡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時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不會馬上顯露出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累積出更多問題。
現有的心理輔導機制,由於沒有匿名的設計,讓有需求的人深怕接受心理輔導會被貼上「懦弱」的標籤,或是可能被長官過度的關切,進而遭到調職,反而無助壓力的釋放,雖然局長稱不會刻意去詢問何者有接受心理輔導,但智翔認為匿名就是要做全套,長官只需看到最後的統計數據即可,不需要知道「誰」去尋求協助。
因此智翔建議警察局可以先試辦看看,研擬匿名心理諮商機制,且是面對面的諮商,而非僅用電話,鼓勵更多需求者接受諮商,第一線的警察若能降低更多心理壓力,對接受服務的市民而言也會有正向的感受。
#警員福利以及保障
警察人員勤務繁重,執勤過程中難免發生交通事故,如不慎發生,後續得面臨官司與民事賠償事宜,近期也有新北市各分局加碼汽機車保險額度的新聞,想請教桃園市警察局有無相關的保障?
今天警察局長稱,新北加碼都沒有桃園的額度高,包括傷害責任險額度,所以智翔要求警察局提供相關數據,以供檢視。由於桃園地狹人稠,道路狹小,警察執勤時有交通事故發生,提供更高的保險額度正是來自基層的心聲。
智翔也希望以此為後盾,讓警察人員在執行勤務時沒有後顧之憂,警察安全,才能保障市民安全。
第二項則是警察的健檢福利,新竹市自去年起,不分年齡皆每年補助3500元,健康檢查還可以公假一天,桃園目前的措施為何?
警察局回覆,桃園市目前分層級,依警察人員安全基金給予補助,舉例若40歲以下,每兩年補助5000元,40以上的補助也優於其他縣市。
智翔要說的是,提供警察人員在健康檢查上有更多優惠與福利,並非斟酌於一年補助的金額上,除了剛剛提到的提供公假之外,也可以考慮與桃園市的長庚醫院合作,打造為員警量身定做的健檢方案。
#易壅塞路段即時監控影像
接下來要為改善桃園的塞車狀況給予建議。
桃園區的交流道在尖峰時段動彈不得是許多通勤族的日常,包括南崁交流道與國道二號交流道,尤其南崁交流道,從春日路開始,至經國路路口,再到匝道,所屬道路涉及公路總局、高公局與市府交通局管轄。
據聞目前的監控與調度,並無法有效整合三個單位的資訊,因此智翔想建議,是否可建置一套設備,結合公路總局、高公局及本市交通局即時路況於一平台上,監控轄內易壅塞路段(口)及交流道沿線車流。
透過整合各系統即時影像,並隨時調整各鏡頭,讓警察局可以精確掌控堵塞路段、擴充路況資訊涵蓋率,遇車禍事故或交通壅塞立即派遣線上警網支援,盡速疏導車潮並降低事故發生機會。
畢竟若有交通事故或是壅塞需疏導時,三個單位資訊有落差,調度還得依賴通訊軟體來聯絡,造成更大的溝通成本,及早建立單一資訊以及調度平台才能一勞永逸。
#未禮讓行人之取締成效
根據報導,桃園市每年都有因公車未禮讓行人造成死亡事故,智翔認為,每個用路人只要下了車都是行人,行人的安全是用路安全的根本,公車禮讓人行,是否除了宣導之外,也需要加強取締?
另外在宣導上,也應採用「應」讓行人,讓駕駛在轉彎時慢下來,把行人優先內化為駕駛行為的準則,這點再麻煩警察局與執法人員多加強,強化行人的用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