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planet999】G持下我哋香港嘅參賽者~😍😍😍
►看全文 https://bit.ly/3BuqzDA
#梁卓瀅 #潘穎芝 #何思澄 #韓國 #開罐 #Opener
-------------------------------------------------
📱👾活動報料、合作查詢請電郵至👇
tech@hk01.com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龔柯允(Karen)最近於香港簽約新公司,並推出新歌《一轉眼》,歌曲本來是電影《等一個擁抱》的插曲,但Karen跟歌曲的創作人徐偉賢商討後,決定改更一個更貼合Karen心景的編曲並重新錄製,所以跟大家在電影聽到的版本並不一樣。 Karen指早前參加《全民造星III》,是有見自己處於一個瓶頸位置,希...
造星之後 在 全職獵人FullTime Headhun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咩人最忌原地踏步?係立志要成為姜濤2.0嘅人
五個stages教你踏出comfort zone 由今日開始change!
話說我有個朋友,唔係我,真係我朋友。佢睇完造星之後非常欣賞姜濤,作為小肥嘅佢立志要好似姜B咁破釜沉舟,改變自己。殊不知,唔係人人都可以做潛力股,而且唔係人人都可以有姜B咁嘅毅力去發展自己嘅潛能。於是乎我個朋友減肥減咗三四日左右啦,話翻工有啲忙,話做少一日運動冇所謂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嘴炮兩句話咁易啦,但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如果真心想改變,就必須overcome咗五個階段先!等我繼續用我朋友做例子啦~
① 毫無準備嘅番薯(Pre-contemplation)
前期階段,並無意圖於未來六個月運動健身,而且未意識自己嘅行為存在問題。
② 十五十六 唔改唔舒服(Contemplation)
意識到自己嘅行為有問題,醒覺改變可以帶黎進步,同時打算係未來六個月運動健身。有計劃去改變,但猶豫不定,未下定決心。
③ 準備去馬(Preparation)
已下定決心係短期內執行計劃,但運動頻率不規律,未有相對收穫。我朋友就係呢個階段半途而廢,大家千奇唔好學佢!
④ 行動最實際(Action)
通過規律嘅運動,令自己習慣計劃,並持續地有所轉變。呢個階段非常辛苦難捱架,如果有朋友仔成功達到呢個stage,記得要俾多啲鼓勵支持佢!
⑤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Maintenance)
Yo Yo堅持,堅持幾多錢一茶匙~Yo 假設去到維持期,即我朋友已經持續規律運動達六個月以上。但仍需繼續堅持落去,先可以令運動習慣成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姜濤今日出新歌
#雖然做唔成姜濤
#祝福大家可以變成更好的人
#FullTimeHeadHunt #全職獵人 #求職秘笈
Follow我哋IG:
🔝最新職位空缺:Fillturegroup
🔝最新職場情報及冷知識:Fillturecareercoaching
🔝全職獵人:Fulltimeheadhunter
造星之後 在 Meeeepmore As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浩軒 Will Lee 經歷過上年《造星》之後,佢改名再改埋歌路,唔唱慘情歌,推出微甜嘅《同班車的約定》,但呢個怕醜仔唔係好肯認呢首歌係佢自己嘅故事喎~~
#李浩軒 #同班車的約定 #全民造星3 夢想沙龍娛樂文化 Dreams Salon Entertainment Culture Ltd
#ShowHappy #昆頓 昆頓工作室
造星之後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龔柯允(Karen)最近於香港簽約新公司,並推出新歌《一轉眼》,歌曲本來是電影《等一個擁抱》的插曲,但Karen跟歌曲的創作人徐偉賢商討後,決定改更一個更貼合Karen心景的編曲並重新錄製,所以跟大家在電影聽到的版本並不一樣。
Karen指早前參加《全民造星III》,是有見自己處於一個瓶頸位置,希望可以有些突破,而《造星》之後她亦報讀了彭秀惠導演的課程,幫她梳理自己的情緒,好好跟自己連繫並加以運用,她笑指彭導幫她打開了很多塵封的櫃桶,讓她在演戲及唱歌方面都有很大得著。
Show Happy
主持:昆頓
嘉賓:龔柯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睇更多精彩片段?記得訂閱我地嘅Channel同Like我地嘅Facebook!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meeeepmore
Website: http://meeeep.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TH-5AwuwCI/hqdefault.jpg)
造星之後 在 造星評議會- 全民造星討論區| 其實佢幾好㗎 的推薦與評價
當日20強之一嘅拉丁舞高手#暐翹,由最初粉紅頭外型唔太討好,到之後變返黑髮,加埋真人騷比賽顯露其率性,唔少網民都對暐翹加分。 其他戰友簽ViuTV入娛圈,自己前路未明, ... ... <看更多>
造星之後 在 Re: [討論] 中職該怎麼將球員塑造成明星? - 看板Baseball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Rose5566MVP (賣些歌)》之銘言:
: 江坤宇這種不行
: 要讓不看棒球的人都會關注的
: 才叫明星
: 像你不看足球
: 但西羅如果來台女一樣貼上去
: 要成為明星
: 首先球場上的表現
: 這不多說了
: 重點是形象的塑造
: 1.但首先球員也要有一定的帥度,不能長得像8+9
: 2.要拍電視廣告
: 3.要求球員進場前穿西裝
: 4.除了球衣的形象照,也要拍球員的露胸照
: 5.上通告,但不能上那種玩遊戲的綜藝通告,要上訪談到,
: 而且最好整集就只專訪他那種
: 反正就是不能只做球場的事,要直接當明星養啦
: 不過太難了,只要打不好反而會被虛報
這邊直接說一句逆風的,隔壁棚PLG怎麼造星,先照抄就是了。
好了,要噓的直接左轉按2用力噓沒關係,我扛得住。
下面文章很長,有閒的再往下看。
《瘋足球‧迷棒球》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一般人認識球隊先從球隊歷史跟現在球星開始」
這是人的慣性:先知道看誰,再來看其他人。
最簡單有力的行銷題材,往往來自於特定的人。
中職在球星行銷上有幾個狀況不好處理:
1. 現役的「中職先生」是誰?
2. 整天都說啦啦隊喧賓奪主,可是球員「有什麼好看的」
3. 大量使用先發洋投的後遺症:失落的本土王牌
以下分項簡述
1. 中職一直以來應該也沒什麼中職先生的說法啦,
但比較會有「當時」聯盟代表性人物。
用NBA那一套,就是吹「聯盟第一人」。
之所以舉NBA,因為NBA是個人看下來是最會吹球星的職業運動。
天下第一人之後就是天下第二人,再來581老大密碼,
要反抗組團文化就回來拿一人一城出來講,現役第一人比完還要比GOAT……
這跟運動類型跟文化有關,就不特別描述。
而NBA先找出MJ、Kobe、LBJ作為現在指標型人物(icon)之後,
整天尋找下一個MJ、下一個KOBE、下一個LBJ。
然後新秀就可以狂吹模板。
對,就跟選秀前棒球板的盛況一樣。
「三壘林益全」「游擊林益全」,這種「OO林益全」就是非常直覺的形容。
這種形容是不是真的,還是一回事,至少簡單暴力。
因為從人直接去套形象就是最簡單直覺的方式。
所以就問,中職現在的代表性球員是誰?
過去有鋒哥、恰恰,後來王柏融勉強算的話,
現在中職好像連個可以拿來勉強的球員好像都找不出來…?
你說打擊三冠王林立?可能先維持個幾年……
球員星味不足,但腥味有時候就會被報導出來,這時候對中職形象就有影響。
所以中職對於負面消息耐受度非常低,因為沒有指標人物淡化負面消息。
2. 說完現役第一人之後再來看現役球員的焦點到底在哪裡。
去看比賽常常要找一個焦點,球迷才能「聚焦」。
焦點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情。
去現場看人,就是看特定球員,或是現在流行的啦啦隊。
去現場看事情,就是看特殊event,這種都是用等的,例如林智勝300轟現場;
或是白爛一點,看到清板凳「大場面」也爽。
值得注目的特定球員就是球隊看板球星。
這種球星不能只會打擊,也要會守備,
甚至常常能在球隊關鍵的時候在攻守兩端能幫助球隊。
用NBA那一套,就是看你投關鍵球、絕殺球,看你重感冒打季後賽一樣統治比賽,
或是神蹟 The shot, The move, The block 之類的。
鋒恰都有在國際賽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現在球員呢?
球迷都能講出幾個關鍵play,但真的能拿來吹的又有多少?
受限於棒球玩法的關係,很難像籃球那樣高度聚焦於某個持球球員。
所以過去野手明星陣容常常是「三個人」,
無論是「三劍客」「三番刀」,或是前幾年的「三連星」、近年的「三鬼」。
這可以讓球迷對於比賽注意力跟集中力高度聚焦。
自己隊伍打擊時,看一個人太少,兩個人有點短,三個人就很有期待感,
四個以上就開始失去焦點。
「四棒海」聽起來很棒,但沒有重點。
談注意力這種事情,全都有等於全都沒有。
而且成績還要能維持,打打停停,熱度就不見了。
球迷知道棒球有什麼細膩的地方,但一般人可不會。
一般人在球場感受到的就是氛圍跟看點。
無論是過去喇叭組或是啦啦隊,就是把氛圍帶起來,
讓球迷能更融入在這個球隊之內。
球迷自己要關心球員還是要關心啦啦隊,這跟啦啦隊找誰無關,
而是進場的人自己本來就會去找焦點。
球員沒辦法讓進場球迷關注,結果說啦啦隊喧賓奪主就是自己沒把球員放在眼裡。
難道會在球隊輸球的時候去嗆喇叭組太大聲嗎?
看到有言論怪到啦啦隊身上就感覺是「紅顏禍水」那一套邏輯又在作祟。
不過團體運動比賽好看的地方是,你永遠也不知道誰誰誰會忽然間影響比賽勝負。
「將相本無種」,機會是留給全力發揮的人。
洋基傳奇球星迪馬喬(Joe DiMaggio)常常被引用的一句話:
「因為我知道,每一場比賽、數萬名觀眾裡頭,
一定會有哪個小孩是第一次來看我打球,
為了不讓他失望,我必須盡全力去打球。」
球員不只是為了自己打球,也是要打給球迷看。
這時候才會有激情,才能帶動球迷情緒。
全壘打夯出去,甩個棒花,踩個確信步,讓對面球迷恨得牙癢癢,
更能讓自己球迷看得爽翻天。
甚至也不用全壘打,安打上壘對著休息室來個招牌手勢就能帶動球迷情緒。
只要能讓對面球迷怒嗆球員敗人品,就表示這是有情緒煽動力的姿勢。
不過現在就是強調溫良恭儉讓,
除了季後賽或是真正的天王山戰役,好像都不太會出現那麼有煽動力的姿勢。
這也是側面反應了中職例行賽每隊120場,球迷參與到的這一場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球員不認為這一場有多重要,那又為什麼要球迷在意這一場有多重要呢?
如同前面迪馬喬那句話,球員每一場比賽都要盡力去比,
球迷要的就是看你球員有多重視這一場比賽,
關鍵戰役輸球,球員臉上失落表情就更能看出球員到底有多在意。
所以球迷對於真天王山、季後賽的熱度跟一般例行賽是不一樣的。
這是因為球員對於比賽更加投入的原因導致。
最後來說3. 三先發洋投可能導致本土從此少了先發王牌
前面說中職現役第一人、各隊球員球星能不能聚焦甚至打者要三個人一組最好行銷,
中間刻意一直沒講投手。
嚴格來說,先發投手才是最好造星的對象。
棒球賽制的關係,先發投手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感覺。
先發投手就像是300壯士的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一個人當前鋒去衝散陣型。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看得才爽。
所以過去中職陳義信、黃平洋世代,球迷每週就是在等他們先發的場次要進場,
就是想看他們一個一個處理掉對手。
所以先發完投甚至完封就是古早時代對於先發投手的期許。
而且陳義信、黃平洋還有個重點:他們是本土。
隔壁棚PLG球迷有個言論挺有意思:本土聯賽當然是看本土,看洋將為什麼不去看NBA。
所謂人不親土親,大概就是這樣。
王維中、江少慶回台的時候,在板上的熱度也總是比較高,
棒球板說要去看他們投球的ID也不少。
徐若熙展現他的能力時,會去吹他想去比賽現場的ID也多,
也能成為球評、記者的討論焦點。
相比之下,除非真的找到大咖洋將,要不然熱度基本還是有差。
及便有表現好,甚至統治級的洋將,會特意說想看現場的聲量就是少了一點。
中職120場時代,比賽多了,局數多了,總是要有人去吃這些局數。
好的苗子會選擇旅外的前提下,土投先發就更稀少。
球迷也對於使用方式相對更加敏感。
所以三洋投吃3個先發場次,讓土投吃剩下的場次是合乎這個環境的用法。
雖說這就是避免被打爆或是過度消耗,但總是比較沒有讓土投可以一夫當關的機會。
對於造星來說就相對不利。
只是王維中、江少慶、徐若熙這些好的本土先發投手不是痛,
就是忽然失速,這也是麻煩。
最後,造星重不重要?
我覺得很重要,PLG強的地方之一就是懂得怎麼造星。
乾柴在那邊就只缺一把火就能燒起來。
而且在體育署市調報告裡面也提到,一般人不花錢進場看球的兩個主要原因:
沒時間跟沒興趣。
(這是體育署運動消費報告107年的數據,108年之後就沒有這個表格)
行銷造星製造進場誘因就是去處理「沒興趣」;
雖說是不一樣的環境,但大聯盟加速比賽就是降低棒球比賽對球迷時間的壓力。
不過行銷造星是第一步,把人抓進場之後如何運用場地氛圍跟比賽張力留住人,
同時降低看比賽的時間壓力,這就是另外的議題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55.2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681618749.A.2A7.html
所以才說先發投手最好造星啊,因為球一定會經過他手上 XD
等他康復囉…
造星只是一個行銷手段,中職過去10年也沒什麼造星,
但不代表中職不能造星。
當然造星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腦迷…
有點尷尬啦,畢竟投手是消耗手臂,如果土投扛不住也是燒更多牛棚,
但如果沒給機會就更難有土投先發的舞台…
就是要有讓人期待的成績才有造星的本錢啊。
也不是說拿來當看板球星就不能好好練球。
修改一下 文中的300壯士變3005壯士 XD
※ 編輯: shifa (36.226.55.225 臺灣), 04/16/2023 12:30:46
說我P粉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XDDDD
說抄PLG那一套是指他們如何創造球員聲量的手法,
這中間看得到的看不到的環節都需要努力。
光這一點我覺得PLG算是台灣職業運動產業可以參考的對象。
真的造了什麼星,問PLG球迷他們可以跟你說很多人出來。
這邊的點還是你球隊、聯盟不「推」,
要球員變成球星,要球星變成看板人物,要球隊看板人物變成聯盟指標,
光是第一步就乏力了。
※ 編輯: shifa (36.226.55.225 臺灣), 04/16/2023 12:44:01
HBL當初在造星也是不手軟的沒錯
棒球比較少beef啦,過去中職也是有一些看板球星對決很令人期待。
只是現在甩個棒花踩個確信步被對面球迷嘴就收起來,
感覺有點可惜
你不要這樣 XD
老虎成績跟名氣有點對不上稍微可惜了點…
造星尤其是聯盟第一人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讓球迷自己有個指標人物拿來吹,
另一方面也是出圈的敲門磚。
所以國際賽有好表現非常重要。
因為國際賽會吸引很多「平常沒那麼關注的人」來看,這就是出圈的機會。
只是如果有好表現的球員都是旅外,對於中職的正面影響就會相對稀釋不少。
這也是玩造星最尷尬的一點:沒成績就是跌落神壇。
NBA一直尋找下一個MJ結果出現一個西狂Kobe,尋找下一個Kobe結果來個全能的KBJ。
但至少都有把聯盟第一人的火炬維持住。
棒球這邊受限於玩法,打擊本身就是照輪+失敗率高的活動,
所以前面才說打擊野手最好就是三人組,因為這樣期望值才能維持住 XD
側面來看,大谷這種能先發能打擊的球員除了球場價值之外,
「商業價值」也是爆炸高。
所以說這很尷尬啊。
明明是最好造星的位置,但本土先發自己扛不住…
這點放到季前WBC也非常明顯。
Yes, 你懂der
在120場環境下,單週五場賽事頻率下,要求土投先發多吃場次其實很難。
一方面是消耗一方面深度也不夠。
球團找洋將不是要找工作馬等級,
在洋將軍備競賽環境下,1 2 甚至3號都是洋將,
土投SP注目度相對降低,因為成績常常不如洋將亮眼。
所以這真的不好處理。
我哪是什麼中立球迷,我就愛抬槓的酸民,要看到血流成河的那種。
只是能拿出來講的事情,就會拿出來講。
PLG造星實際成果一回事,但我覺得目前制度設計跟操作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啊。
對,中職給薪曲線平緩可能會讓球員已經進入生涯末期才領高薪,
當打之年的中生代領差不多的薪水,
年資尚淺的球員打得好也拉不上去。
原本月薪不到30w的球員說加薪100%對我來說都是話術 XD
對不起 我太菜惹 XD
不過我是覺得中職應該也可以玩個棒球先生獎啦,比單年度WAR之類的,
不要再讓記者投票啦
能打出風采的球員都是可以成為球隊看板推出去啊
感謝大家熱情討論 小的有事出門沒辦法回應啦
※ 編輯: shifa (36.226.55.225 臺灣), 04/16/2023 13:23: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