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時代強調數據的重要
尤其是下FB廣告,在流量紅利不斷下調,操作難度反而變高的情況下,正確地理解 FB 各衡量指標對成效有絕對的幫助。
而前提是,你必須要能看得懂、理解 FB 報表所提供的衡量數據,尤其現在很多電商老闆都傾向自行操作 FB 廣告,當然更要看得懂 FB 報表數據,因為每一則廣告支出都要花在刀口上,更是攸關到成本支出。
週末花了點時間,分享我如何從FB 幾個常見的關鍵衡量指標,交叉分析每個數字背後優化的方向。
/
假設我們從同一組廣告組合裡拉出A素材來觀察
➢ A 素材:
* 20 次購買
* 連結點擊次數 = 100
* CPA = $ 200
* ROAS = $ 8
* CTR = 0.7%
* CPC = $ 18
看到這樣的數據,你有什麼想法?A素材似乎表現的不錯,除 CPA 還不錯外,ROAS有做到 8,應該是有打中消費者。
▇ 數據產生交集進行分析
我們無法從單一數據判斷,要再進一步分析其他數據。首先先看 CTR,CTR 其實是偏低的,表示點擊數少,一般的經驗, CTR 低,表示素材不太受到歡迎,這樣 CPC 就會拉高。
我們再去看同一組廣告組合的其它素材 CPC 平均是 6 的話,所以A素材的 CPC = 18,就顯得太高了。
所以現在就要判斷說 A 素材或文案不好,需要調整優化嗎?
休但幾勒,我們再來看看其他數據,連結點擊次數為 100,而A素材有20 次購買,表示 100 個訪客透過廣告點擊進來有 20 位成為顧客,就是 20% 的轉換率,這是非常高的數據。
(過往的經驗,到達頁平均的轉換率是 3% 到 5%,近期流行的一頁式銷售頁更高,有時可達 10% 上下)
所以 20% 的轉換率帶來不錯的 CPA 似乎可以理解,即便 CTR 只有偏低的 0.7%,而 20% 的高轉換率,可以解讀為銷售頁面介紹詳細豐富,有提供確實的資訊,讓訪客主動下單成為顧客,所以素材打到的受眾應該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要解決的 CPC 太高的問題,先回頭思考如何提升 CTR,我們當然希望用最少的成本帶來更多的流量,如此轉換率在 20% 的情況下將會產生更多轉單出來。
▇ 從數據找出優化的空間
結論是,應該會先調整 A素材的溝通訴求、痛點,包括標題、文案,先提高 CTR ,讓消費者看到廣告素材想要點擊,逐步降低 CPC。
這是一個連鎖的反應,若 CTR 提升,CPC 會降到一半左右,然後在轉換率不變下,CPA 就能降一半到 $100,這樣你的 ROAS 直接翻倍。
/
▇ 先假設,再驗證
大致上是這樣,仔細去分析廣告組合中的不同廣告素材,了解數據後面的涵義,包括讓數據產生交集,甚至可以提出一個假設性問題,從這個假設去找方法,讓數據說話去驗證你的假設。
分析研究數據是不是很有趣,建議自己好好地研究摸索,唯有自己做過一次,東西跟經驗才是自己的
連結點擊次數成本 在 黃敬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敬平相當認同市長重視升降梯安全的決心,因此查詢就看了建管處的網站,發現網站裡面就電梯安全宣導手冊的點擊下載次數只有13次,其中1次還是我貢獻的,不知道是市長的決心不夠,還是其他的宣導管道效果比較好?但顯然是有待加強,敬平盼望都發局能有效宣傳並輔導社區大樓進行汰換及保養老舊電梯,畢竟電梯使用率高一旦出現安全性問題後果無法設想。
此外關於跨區容移也請都發局列入規劃及檢討,以平鎮區南平路的狀況為例,就是政府應該取得、有權利取得,但尚未取得的狀況。全台灣有數萬公頃的公設保留地尚未取得,但土地成本只會連年不斷攀升,除了少數採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的方式辦理之外,大多數的公設用地都予以保留。隨著時間推進,都市計畫劃設越多,公保地就越多,形成巨大的債務,開放跨區容移之後,公保地的地主們或許就能得到解套,也能刺激土地交易市場的活絡,就經濟效益而言有幫助,敬平期盼都發局能盡快研議解套方法,不要再讓民眾疲於等待卻又毫無結果。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5kdPBpkEnQk
▶️黃敬平Youtube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chkMja1tDLM9ORJZFiFH9g
▶️黃敬平IG
https://www.instagram.com/pingjeanping/
▶️黃敬平Line
https://line.me/R/ti/p/%40cpz9515x
▶️黃敬平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ing4193260/
#桃園市議長邱奕勝
📣桃園市邱奕勝議長報報粉絲專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engyeswecan/
💡追蹤邱奕勝議長IG
https://instagram.com/sheng1115a?igshid=1j403rvpjts01
📣訂閱邱奕勝議長Youtube頻道
連結點擊次數成本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紀錄一些電商心得重點。
(一)新客流量來源渠道:
FB/google/youtube/yahoo/IG
做流量的第一層關鍵:如何吸引新客點擊。
從素材與文案著手,不是有流量就好,要是目標TA的流量才有用。
所以要先清楚自己的品牌定位與產品定位,內容/素材/文案要給誰看,跟誰溝通。
(二)第二步是內容/素材與文案的思考,TA會被怎樣的內容/素材與文案吸引而進行第一個點擊動作,進站。
(三)進站後接下來是「銷售頁」的工作,整個瀏覽過程的鋪陳。
進站後會有兩個需要規劃的地方:
1.直接勸敗,進行下一步加入購物車
2.對產品沒興趣,下一步怎麼留存流量?讓他依然在網站裡面不要直接跳離,因為當下沒興趣不代表真的沒興趣,有可能是痛點還沒打到,如果第一關篩選的好,他確定是你的TA,那進站而沒有消費一定有卡住的原因。
對產品沒興趣的下一步規劃,是否可以利用其他內容或產品進行「引導」,讓他往下一步走,進行「流量留存」的動作,不要直接「跳出」。
(四)有興趣有購買意願,加入購物車但是沒有進行結帳。
在這部分有可能消費者當下使用情境未必適合結帳,之後也可能忘記結帳,網站是否有「自動通知」功能?
對「有加入購物車」但沒有進行結帳的TA進行通知,通知可以給小優惠加強結帳動機。
(五)結帳障礙
金流有幾種付款方式也會決定轉換,貨到付款/超商取貨/信用卡刷卡是否有提供。
比較有可能放棄結帳的通常是刷卡失敗,那是否有第二種刷卡選項可以選擇也會決定轉換。
因為刷卡失敗的TA是否有進行另外通知或者協助結帳提高轉換,這也是轉換關鍵。
(六)看過網站但不會網站下單
對於看過網站感興趣但不會網站下單的TA的機制是什麼?
網站是否有客服連結?是否有人工引導結單機制?
(七)完成訂單後的服務
完成訂單後通常消費者會關心貨物狀況,是否出貨,有沒有出貨通知,更改出貨流程怎麼做。
貨物追蹤碼的連結與訂單資訊查詢功能,有問題找不找的到客服,這會影響消費體驗與下一次回購意願。
(八)各種客訴情境模擬與處理方式SOP建制
貨物出售後有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破包/缺件/對商品不滿意,是否有針對各種情境進行處理模式建制與管理也是消費體驗關鍵。
(九)消費後的資料分析
顧客消費後多久會進行回購,消費金額多少,消費次數多少,顧客分級制度建制與消費分析。
這部分就是CRM功能,當消費後顧客對產品與品牌已經有近一步認識,如何提高終身價值,降低轉換成本是CRM很重要的工作。
是否有自動行銷功能與機制建立,沈睡顧客如何喚醒?沈睡原因如何?已加入會員但未消費會員刺激,消費週期到的自動通知,消費只喜好標籤設定管理,消費者接收資訊渠道管理,如何了解消費者習慣用哪個渠道來接收通知,為消費者標籤特定資訊渠道降低通知訊息的浪費,這些都是CRM的工作。
這是一個流量(消費者)的垂直工作流程,先紀錄一下,有機會再紀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