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力培養的故事】月薪23K到月入400K
這什麼聳動標題?!先聲明,這個路程走了十幾年啊~~而且月薪四十萬是某一兩次,完全不是常態!要是可以每個月都40萬就可以一直買房子了吧?但我現在的人生目標確實是:期望可以穩定每個月賺到50萬!(我都有乖乖報稅喔~這樣未來才好跟銀行談判哪~)
\
23歲的時候,薪資實在是低到哭,23K還要支付房租,我開始練習兼差。我擅長的是寫腳本、訪問、文字整理...上兼差網找尋媒合case,老實說,成效不彰。所以我在跟節目來賓聊天時,時不時會透露「我想要在放假之餘兼差」的訊息,後來真的開始接到工作,反而是節目來賓們給我的case。現在社交媒體發達,要釋放出想兼差、專項長才這件事實在太容易了~~開始兼差的第一步,就是 #請好好宣傳你的專長與想要接案 這件事,讓大家知道你可以兼差。
這樣累積到我轉職健身教練錢,好口碑會逐漸流傳,但因為時間有限,靠著兼差寫腳本、寫企劃...一個月可以多10k~20k。
\
剛轉行當教練時,無法賺到錢因為賺到的錢又全部拿去進修了;我至今認為, #只有持續學習可以讓自己在產業內走出獨樹一格的路。原因很容易理解:學的越深、越廣,就能看到更多非主流觀點,個人化特色的源頭往往藏在知識細節裡,藉由大量學習才能找到它,這就是你的毛線頭,把它拉出來變成富有個人特色的一條路。
2018年以前當教練賺到錢幾乎都砸在自我進修上,而後就可以開始回收,不論是找到個人特色並行銷,或者是提高自己的單價;不要用價格戰去賺快錢,壓低自己行情這種手法錢賺不了多久~~長遠看來,#提升自己素質_就能提高自己價值,而這必須有一定成本在投資自己。
\
但我正式轉行當教練時已經34歲了,並不期望自己40歲後還必須單靠體力活維生(教練有腦很重要,但真的就是體力活);一開始便規劃自己要當教練、也要成為能教認證課的講師、還要代理到證照能夠頒發證照,這樣才是一條龍,從頭賺到尾,成為同一產業內的多重斜槓。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一條龍_是最可能達成斜槓也省力省時的
為了達到一條龍,在初期也投入許多時間和學費在講師培訓,同時找到了志同道合夥伴,成立教育平台代理國際健身證照學分課;這花了我三年,也必須擁有「見到機會就毫不考慮抓緊」的快手;
相關的還有把知識變成文字:出版;把說話力結合知識:演講;這些我都並軌進行,去累積更多工作機會。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未來能有更多斜槓管道,就該從現在開始思考自己工作領域的一條龍有哪些可以跨足?如何規劃出學習費用?多與相關領域的人群交流討論,並且有耐心的養育這條路,幾年後一定有機會開花結果。(#如果覺得很難而不開始_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
廣告一下,我和夥伴的證照教育代理機構是 Fit Strong 飛創國際運動教育平台
\
開團這件事,我從2015年轉行就開始了。前面幾個團怎麼來的呢?
我很愛參加進修研討會,席間有健身器材廠商參與,研討會中也大量使用該器材來做評估與訓練;於是我大量購買器材來自己教學使用;幾個月後再去另一場研討會,又遇到該廠商,攤位上就開始自我推薦,想幫學生們談團體購買優惠,而廠商覺得我的粉專潛力可期,建議乾脆在網路上團購,於是開始了團購事業。
常常是我自己去購買好用的健身器材,主動談團購,都是直接對代理商或者製造商,這些廠商至今都還是非常友好的關係,甚至當他們需要培訓講師時,就會想到我。
團購,我們做的是B2C,也是屬於分眾行銷。許多大廠開始理解找不同領域KOL開團與業配,比買傳統廣告回收率可能更高,紛紛挪出預算大量開團,於是中間商開始雨後春筍的發展。
廠商不用再自己找團購主,而是透過中間商來操作團購,也在這個時間點,團購開始競爭激烈起來。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好事,因為開團對許多專職媽媽來說,是最能在照顧孩子之餘,還能上手的工作模式;但是人多就容易稀釋市場,所以簡單也不簡單,很有可能開團半天一個客戶都沒有,就很容易灰心喪志。
後來我也會去談聯名+團購,逐漸嘗試參與產品製造本身,而不是只有單純幫廠商銷售。
\
因為前幾年的持續鋪成,2019年筋肉爸爸突然中風長期無法工作後,我就靠著找廠商開團、開實體運動講座、演講、當講師、出版新書來維持生計,並且卯起來做;老實說還是需要熬夜(譬如趕稿時),最好的時候,所有收入加起來一個月賺到40萬。
但是我知道團購市場競爭已經很激烈,必須思考商業模式,還有找出其他開源方法;所以2019年就開始規劃線上課程,錄製與製作;靠的當然是過去進修學習與教學經驗,才能寫出大眾需要的課程,而且藉由螢幕示範就能理解。
而現在線上課也因為疫情雨後春筍冒出來,是不是? #每一個產業與工作模式_都會有蛋塔效應;其實沒什麼可以放鬆的時刻,必須不斷找出路、不斷創新、不斷嘗試、不斷讓自己的價值提升....才可能在最後,不成為消失的泡沫。
最近大家在家時間多,不妨想想自己的工作,有哪些往上、往下、往周遭延伸的相關工作,可以嘗試去納入自己斜槓版圖。
\
有人抨擊過我開團、業配,其實我是一笑置之的;
我很愛賺錢,我想要學習當商人,我想要培養業務能力,即使我擁有其他專業。
真正想培養賺錢力的人,會學習他人開源的方法;
看別人做什麼都不爽的人,檢視他們的人生,大約都是處在什麼都不幹的狀態,所以轉移了怨念到他人身上;
\
如果想要多賺錢,多累積退休金,理財之餘也不能不開源!而且有好的開源能力,較高收入也會幫助自己跟銀行談判時更順利。
我還做過找國外運動服裝,自己成為台灣經銷,結果這是失敗經驗,賠了一些錢。
反觀團購,的確是讓凡人也能賺到錢的方法!
只要是消費民生、只要是分眾,其實就算競爭激烈,也不至於到市場飽和!畢竟好商品如果有價格優勢,就能吸引買主;看看電商股價一直噴,就會知道團購市場還有很多前景可期。
文章太長,過幾天再來細細聊團購這件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的網紅民進黨立法委員江永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永昌今天向蘇建榮部長指出 @財政部 的兩項疏失! 第一項是近一週內,兩起引發爭議的新聞事件: 一是國內有中資疑慮的電商平台蝦皮購物要求國內賣家進行實名認證, 還扯說是配合財政部關務署政策, 民眾可能因此誤信是政策要求,不敢不提供, 讓中資企業藉此蒐集使用者個資。 關務署雖已發新聞稿說明,但內容含...
進修訓練費報稅 在 立法委員 江永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爭議澄清模模糊糊 資料統計拖拖拉拉
財政部螺絲要拴緊!
永昌今天向 #蘇建榮 部長指出 中華民國財政部 的兩項疏失!
第一項是近一週內,兩起引發爭議的新聞事件:
一是國內有中資疑慮的電商平台 #蝦皮 購物要求國內賣家進行實名認證,還扯說是配合財政部關務署政策,
民眾可能因此誤信是政策要求,不敢不提供,
讓中資企業藉此蒐集使用者個資。
關務署雖已發新聞稿說明,但內容含糊不清,
民眾根本無法了解所指何事!
二是媒體報導,
財政部針對營建署推出的十件大型公辦都更案表示,
如果得標廠商如期完工,減稅效益上看百億元。
新聞內容極可能讓民眾誤認財政部圖利廠商!
營建署在新聞報導出現當天,立即發布新聞稿反駁;
但財政部既未澄清,也未發新聞稿導正訊息!
第二項,根據去年三讀通過的「所得稅法第14條」(#名模條款),
明列「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及「職業上工具支出」,
每年最多可以扣除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3%。
今年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首度適用扣除,
但6月報稅截止至今將近半年,財政部還沒統計出申報人數與金額,
導致沒有數據評估政策效益,
更無法回應現行「進修訓練費」被民眾詬病申請條件太嚴苛的評論。
不論是面對外在引發爭議的新聞消息無動於衷,
或是內部財稅資料統計拖延,都顯示財政部「螺絲鬆了」!
進修訓練費報稅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少繳所得稅的秘訣!#這個條款你賺到了嗎?〕
假如壯士們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搭著捷運出門上下班,月薪 3 萬當中包含了交通費 1280 元,一年下來就花了超過 15000 元的交通費用。
而政府在課稅時,如果用年收入下去計算,那些為了賺取薪水而產生的成本也被課到稅,壯士們會不會覺得怪怪的呢?
▌ 講古時間:林志玲補稅囉!
時間回溯到 2006 年,志玲姊姊將薪資所得列為執業所得,因為執業所得可以扣除一定比例的成本及費用。
相較於大部分受薪階級報稅時適用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而言,可以繳比較少的稅。
經歷了追稅、行政救濟等過程,最後 2011 年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林志玲應補稅 684 萬元。
▌ 只是一個所得稅而已,為什麼要鬧那麼大呢?
破題關鍵:「薪資所得」與「執行業務所得」在申報所得稅上的差異。
「薪資所得」指的是軍公教及私營企業員工的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
而「執行業務所得」指的則是律師、會計師、醫師等師字輩的及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執行業務獲得的收入。
一般上班族大部分屬於前者,在報稅的時候會有一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把這個扣除額當作賺取薪資的成本費用,不用課稅!
而後者在報稅時則依照政府頒布的費用標準減除必要成本費用,例如律師 30%、表演人 45%。
▌ 名模條款的光榮釋憲之路
同樣身為凱渥旗下名模的林若亞,在 2006 年報稅的時候如法炮製,也同樣不滿國稅局認定所得的方式,讓她需要多繳稅,甚至許多治裝成本都沒辦法扣除。
她提起了行政訴訟後,法官覺得怪怪的,便走上了釋憲之路。
經歷了 11 年的糾纏,最終大法官釋憲認為所得稅法違憲!
▌ 來看看釋憲後的結果吧!
根據司法院釋字第 745 號解釋,原先的所得稅法違反了憲法當中的平等原則,也不符合所得課稅當中的量能課稅原則,因此政府應在兩年內修法!
修法後,薪資所得採「定額減除」或「核實減除」,兩者選划算的採用。
定額減除從釋憲前的 12 萬 8 千元提升到 20 萬元,每個人都適用,全台 540 萬戶的薪資所得申報戶也因此受到影響。
而核實減除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每一種在報稅時最多可以扣除薪資收入 3% 的金額,但記得要舉證才能適用呦!
▌ 結語
告訴大家名模條款 AKA 林若亞條款的由來,也介紹了執業所得以及薪資所得成本認定上的差異。
壯士們以後在報稅的時候也可以仔細看看自己適用哪種比較划算喲( • ̀ω•́ )!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學 #政經八百 #懶人包 #大學生 #稅 #繳稅 #課稅 #節稅 #名模 #林志玲 #避稅 #省錢
進修訓練費報稅 在 民進黨立法委員江永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永昌今天向蘇建榮部長指出 @財政部 的兩項疏失!
第一項是近一週內,兩起引發爭議的新聞事件:
一是國內有中資疑慮的電商平台蝦皮購物要求國內賣家進行實名認證,
還扯說是配合財政部關務署政策,
民眾可能因此誤信是政策要求,不敢不提供,
讓中資企業藉此蒐集使用者個資。
關務署雖已發新聞稿說明,但內容含糊不清,
民眾根本無法了解所指何事!
二是媒體報導,
財政部針對營建署推出的十件大型公辦都更案表示,
如果得標廠商如期完工,減稅效益上看百億元。
新聞內容極可能讓民眾誤認財政部圖利廠商!
營建署在新聞報導出現當天,立即發布新聞稿反駁;
但財政部既未澄清,也未發新聞稿導正訊息!
第二項,根據去年三讀通過的「所得稅法第14條」(名模條款),
明列「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及「職業上工具支出」,
每年最多可以扣除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3%。
今年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首度適用扣除,
但6月報稅截止至今將近半年,財政部還沒統計出申報人數與金額,
導致沒有數據評估政策效益,
更無法回應現行「進修訓練費」被民眾詬病申請條件太嚴苛的評論。
不論是面對外在引發爭議的新聞消息無動於衷,
或是內部財稅資料統計拖延,都顯示財政部「螺絲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