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間生存的 #非典型就業者,該如何紓困才能度過難關呢?
疫情爆發後,我接到許多民眾陳情,表示因為疫情來的又急又猛,政府不得不下令停課、停業,雖然保護師生免遭感染,卻導致他們賴以維生的打工機會瞬間蒸發,家庭面臨斷炊,又領不到政府紓困的相關補助。
由於學校停課,在多間學校兼職的教育輔佐人員,像是社團指導、課後輔導或運動教練,被迫跟著停課而無法領到鐘點費;因為第三級警戒,平常在社區協會帶小旅行的導覽員,也因為沒有遊客而失去了工作收入。
一方面,他們不屬於教育部或交通部認定的從業人員,也因未加入職業工會勞保,無法領取任何失業現金補貼;另一方面,由於仍具有工作能力,不屬於依賴人口,因此無法領取衛福部的社會救助。
其實,勞動部針對有工作能力的短期失業者,去年即已推出「安心即時上工方案」,讓機關學校可以提案、藉由創設臨時的打工機會,提供因疫情衝擊而失業的勞工微薄的工資,讓他們勉強維繫家庭生計。
但是,這樣立意良善的計畫,我認為仍有 #三點限制,導致這些失業勞工得不到照顧:
1、「#過去一年內曾經投勞保」的資格門檻。
許多非典型就業者由於收入不穩定,選擇不投保以減輕負擔,結果就被摒除在外,求職無門、無從「安心」。
2、#統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媒合徵才求職。
但是這些機構的分佈並不普遍,無法就地取才,而失去「即時」的效率。
3、#限定機關學校才能提出用人計畫。
然而它們創設的工作機會,不一定能涵蓋各項防疫的社會需求,也未必能對應謀職者的屬性,並非人人可「上工」。
因此,接下來的兩天,我將和多位委員一起召開記者會,希望勞動部能放寬前述計畫的限制,讓亟需工作收入的打工族,協助他們的家庭度過難關。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