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ppikifish Carol's Yoga Teacher Training (4/6)
人體結構(Anatomy)
每個星期六會有兩小時的Anatomy課,由另一位Annie老師教授。Annie會深入淺出介紹不同的肌肉群和如何在不同的瑜伽動作裏應用他們,每個星期介紹不同部位。我是文科人,生物學的知識只是去到中三。但Anatomy課的確釐清了我很多的概念,自己練習便能更具針對性,教導別人時也更有自信。我想最重要的得著是知道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不同,不可局限於只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建議上完每一課後,同學可以自行上Youtube看看那組肌肉的動畫影片,加強印象。(除了最後的考試,Anatomy也會有期中考)
瑜伽歷史、理論、倫理等等
老實說,這部分我是最不感興趣的 zzz 我沒有宗教信仰,自覺是一個宗教感很低的人,對瑜伽的非常靈性的一面也沒有特別追求。不過我亦認為作為一個瑜伽導師是不可以不知瑜伽的歷史淵源,而且認識幾千年來它如何演變來跟每個時代接洽也是有趣的。Carol所選擇的文本都不算易讀,不過她很好,有很多艱深的英文字已經給我們翻譯了中文。當中的一些瑜伽的倫理和我本身的理念,例如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啊,尊重大自然呀都很相似。有很多神學概念我讀完還是比較一頭霧水,但 Carol 會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讓我們明白。我比較喜歡一起討論如何應用瑜伽倫理與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尤其是應對過度消費和環境問題方面。
@yogicarol @thepracticegroup
#ippikifish #yoga #瑜伽 #香港瑜伽 #hkyogi #yogagirl #hkyogagirl #hkyoga #hongkongyoga #yogateacher #中環瑜伽 #yogateachertraining #ytt
過度消費 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時候別人說再多也沒用,有些問題只能靠自己想通,有些心坎只能自己跨過
電影可以看悲劇,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過成悲劇
誰的人生裡沒有些磕磕絆絆,離婚不是人生悲劇,換個角度來說只是在婚姻上的體驗不好,遇見些醜陋的人性,而自己不願接受選擇脫離而已。
-
比方就拿大媽我自己來說吧,20多年前的台灣相對保守,而我年紀輕輕25歲離婚就到處被貼標籤,But,so what? 日子是我自己在過的,我不想在一個對方外遇的婚姻裡苟延殘喘,所以超爽快的從發現到簽字離婚只有短短3個月,而大概是所謂的置死地而後生吧,最糟的狀況也不過就如此,我反而在後來的日子裡慢慢地更加明白自己可以有什麼選擇。我不想再踏入婚姻(不是沒人追喔,雖然現在是個大媽,但當年姿色也還是可以的,哈哈哈),而是徹底了解那種傳統制式被婆家所約束的日子,呼吸不到自由空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過的,看過身邊例子那種傳統又可怕的婆婆也讓人太有陰影,我也不想讓自己的女兒有寄人籬下的感受,所以,我選擇了就此單身,爾後才能在中年有說走就走的旅行,放下一切的灑脫,因為在我的人生字典裡,我就是自己的老闆,沒有人有權利對我say no。
-
工作幾年後也更明白若生性不喜被約束,那麼就得要有可以不被約束的本事,你若不想被上司管,那麼就自己坐上那個位置,讓老闆信任你,願意給你發揮的舞台,你幫公司賺錢了,他滿意了,怎麼可能會來找你的麻煩?
-
上班賺了錢之後,絕對不能當月光族,我過去在銀行工作時,那是台灣卡債最嚴重的年代,有身分證就能辦信用卡,當時的年輕人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過度消費,人前光鮮背後卡債的情況比比皆是,雖然我也愛買但更知道晴天要存雨來糧,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長期投資,而人生往往就是在一個分叉點走向不同的方向。(新朋友看過大媽幫富達拍的形象廣告嗎?那就是用我的真實故事拍的喔)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與難題,試著在人生旅途上給自己一個活的精采的機會,精采不見得一定是要擁有豪宅、名車與華服,而是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能夠沒有太多的遺憾與來不及,愛過想愛的人,看過想看的風景。
-
千萬不要給自己說那句話的機會,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從來沒有…..
而自己即將閉上眼睛。
照片是聖彼得堡的涅瓦河畔
過度消費 例子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樂讀|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這本書入手大概有兩年半之久,不過當時只讀三分之一便停止了。(應該是忙到忘記XD)前陣子接觸一些理財書籍,心中一直想起尚未讀完的它,於是,趁著在家防疫,決定從頭開始閱讀。
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原因正如同封面上的「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這句話。作者們在書中舉出不少值得我們省思自己金錢觀的例子,尤其在許多理財書裡都會提到,將金錢做分類以利於規劃運用的這項鐵則,但也可能會導致我們花費更多或是無法儲蓄。
很多時候,在消費的當下我們很容易受到文字或是宣傳術語等影響,進而決定我們是否消費,說真的,要理性花錢好難,不過藉由心理學的角度去看我們使用金錢的心態,往後則能夠減少過度消費的惡習。
另外,在消費前也可以藉由反問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來練習控制自己的物慾,這是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方式,有時候過了幾天後,我可能還是會心念當時想買的那個東西,只不過我還會再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若是買了它,我的生活會因此變得多美好?亦或是,我沒有買它,現在的生活有變得很差嗎?後來,我慢慢發現,通常只是出於慾望的話,有或沒有,其實都沒差。
PS.買書的時候,反而完全不會跳出這個問題,很神奇XD
好的,來分享我的摘要筆記───
.我們對於金錢運作的了解、實際的用錢方式,以及應該如何理性思考並使用金錢,三者間經常存在著落差。
.我們的金錢決策不只跟錢有關,那些形塑我們財務境況的因素,也影響了我們對稱活中其他重要事物的價值判斷。
.錢就是貨幣,貨幣代表價值,但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只代表我們可以用來換取事物的價值,它是價值的信差。
.當我們對自己獲得的錢財產生負面感覺時,就會試圖「漂白」這筆錢。
.信用卡就像藥物一樣,模糊了我們處理資訊和理性運作的能力,雖然我們不像喝酒、吸毒、抽菸那樣使用信用卡,但信用卡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一如這些東西那樣深切地堪慮。
.相同的商品和價格,但付款工具、付款容易度的不同、花費之痛的感受程度不同,導致我們對消費的價值評估也不同。
.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
.語言文字提供了一扇窗,讓我們一窺究竟有多麼費工夫,它代表了公平性與品質,而公平性與品質的認知,又成為我們評估價值的一條途徑。這是我們從語言走向價值的漫長多風之路,任何一步都可能失足。
.金錢是價值與財富的一種象徵,大體而言是個好東西。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生活,因為錢而更有生氣、更豐富、更自由,但是當金錢做為衡量價值的角色延伸到產品與服務以外的部分時,就不是那麼好了。
.我們正處於歷史上一個有趣的轉折點,科技既能夠帶給我們益處,也能夠對我們造成傷害。
.金錢並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但對所有人來說都很重要。我們花超多時間思考錢,但是經常錯誤思考。
-
作 者|丹‧艾瑞利( Dan Ariely)
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
譯 者|李芳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歡迎追蹤instagram一起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