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的是答案還是引導
#又是給魚竿還是給魚吃的問題
#讓我喝杯咖啡先
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
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 ,
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看她挺困擾的🤷🏻♀️,就問她:
『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
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老師沒有說,
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
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
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
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
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
『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
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女孩竟回:
『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
—
#學習良好_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其實這位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
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
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
「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
我評估後原本只是想在活動中
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
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
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
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
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
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
嚷嚷著說自己不會。❌❌
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
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
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
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
這卻是重要的關鍵。
—
#過度保護的成長過程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
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
或是吃虧受苦受傷,🌡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
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
等一下做那個,
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
漸漸地演變成作業、💻
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
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
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
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
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
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
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
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
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
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
(你看看,揠苗助長🌱)
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
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
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
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
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
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
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
表現得都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
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
#孩子表現不好_理解比糾正重要
#但是家長通常都好心急呀
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
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以這個故事來看,
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
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
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
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
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
同樣的,遇到家長問我問題,
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
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
才能給予建議👨🏻⚕️,
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
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
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
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
🧗♀️🤽🏻♂️🏄🏻♂️🚴🏻♂️⚽️🏀⚾️
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
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
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
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
所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
孩子更需要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總而言之,「觀察」、「觀察」、「觀察」!!
#下次來談談挫折耐受度
#比起孩子黃老斯更擔心爸媽
--
📌 #爸媽請放心 📘 https://goo.gl/Ybxoms
📌 #黃老斯Youtube頻道 訂閱 🎲 https://goo.gl/yFcCGo
📌 #黃老斯 IG 歡迎追蹤 👉 @ot__huang
🎉 黃老斯LINE貼圖上架啦!來此購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4494525
過度類化例子 在 黃彥鈞 黃老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需要的是答案還是引導
#又是給魚竿還是給魚吃的問題
#讓我喝杯咖啡先
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
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 ,
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看她挺困擾的🤷🏻♀️,就問她:
『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
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老師沒有說,
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
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
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
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
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
『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
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女孩竟回:
『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
—
#學習良好_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其實這位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
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
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
「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
我評估後原本只是想在活動中
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
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
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
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
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
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
嚷嚷著說自己不會。❌❌
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
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
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
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
這卻是重要的關鍵。
—
#過度保護的成長過程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
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
或是吃虧受苦受傷,🌡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
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
等一下做那個,
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
漸漸地演變成作業、💻
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
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
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
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
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
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
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
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
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
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
(你看看,揠苗助長🌱)
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
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
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
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
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
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
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
表現得都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
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
#孩子表現不好_理解比糾正重要
#但是家長通常都好心急呀
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
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以這個故事來看,
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
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
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
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
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
同樣的,遇到家長問我問題,
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
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
才能給予建議👨🏻⚕️,
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
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
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
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
🧗♀️🤽🏻♂️🏄🏻♂️🚴🏻♂️⚽️🏀⚾️
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
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
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
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
所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
孩子更需要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總而言之,「觀察」、「觀察」、「觀察」!!
#下次來談談挫折耐受度
#比起孩子黃老斯更擔心爸媽
-\-\
📌 #爸媽請放心 📘 https://goo.gl/Ybxoms
📌 #黃老斯Youtube頻道 訂閱 🎲 https://goo.gl/yFcCGo
📌 #黃老斯 IG 歡迎追蹤 👉 @ot__huang
🎉 黃老斯LINE貼圖上架啦!來此購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449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