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時力黨團向人民報告」2021-01-29
歷經臨時會五天密集的黨團協商後,2021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將於110年1月29日立法院院會進行三讀。在三讀前,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舉行「2021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時力黨團向人民報告」記者會,跟各界報告由時力黨團所提並獲支持的預算案,以及被保留卻是相當重要的預算提案,希望能爭取支持以讓提案順利通過。
黨團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時力黨團秉持自創黨以來所堅持推動轉型正義落實,以及讓台灣文化深耕之精神,此次在相關提案上能獲得其他黨團支持,代表台灣在民主文化上往前跨一大步。
推動轉型正義落實部分,獲得各黨團支持並有共識的部分,包含要求文化部於中正紀念堂組織轉型修法完成前,應落實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建議的過渡措施,另外,國防部應提出清除威權象徵工作的具體時程。而於協助台灣文化深耕上,時力黨團要求文化部應持續進行藝文勞動統計、細緻化認定藝文工作者身分、並推動藝文工作者權益保障外,教育部則應投入資源培育本土語言文化師資,訂定專業人才標準。
邱顯智委員指出,從馬世芳與原住民廣播電台間之爭議引發政府藝文採購之問題,時力黨團提出通案主決議,要求政府機關及附屬單位,於藝文採購案應以「和創作者共有共享著作財產權」為原則,不應強制要求創作者放棄著作人格權。另為讓台灣文學能真正保存,避免如先前發生張良澤與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之爭議,時力黨團提案要求教育部、文化部與台灣文學館,需協助釐清台灣文學資料館的館藏所屬與後續應用,與台灣文史資料典藏空間的規劃。於疫情期間國片播映和票房成長,時力黨團則要求文化部要建立「國片映演協商機制」,以維繫在疫情間國片表現的好成績,從制度出發來建立更好的映演機會與協商機制。
邱顯智委員表示,與民眾生活相關的「區間測速」,要求禁用中國製造機器的提案,並針對區間測速在各路段設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全面盤點評,也獲得朝野黨團支持。在「居住正義」上,包括針對預售屋進行全面稽查與查稅,以及不動產資訊平台加強資訊揭露等提案,也都在黨團協商時通過。
黨團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指出,時力黨團一直相當關心兒童的健康,有關公園遊戲場存在漆面金屬超標造成孩童健康的風險問題,但現有規範缺乏遊具漆面金屬含量複檢規定,導致金屬超標的狀況一直存在,透過這次的預算提案,時力黨團也向標準局跟社家署要求兩機關進行加強配套措施。
家長所關心學生服儀規範部分,王婉諭委員表示,教育部於2020年8月正式公告高中、國中,及國小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除了對於服儀委員會的設置和運作制定規範,也明確界定服儀換季應由學生自主決定,且不得限制學生在校服「內外」加穿保暖衣物。不料卻發現許多學校仍然嚴格限制,學生在制服內外穿著保暖衣物。為確保學生健康,此次提案要求教育部針對全國所有公私立各級學校現行服儀限制,進行全面的盤點,以確定全國各級學校是否符合相關規範。
時代力量向來捍衛勞工權益不遺餘力,王婉諭委員指出,勞動部於 2020 年 12 月 28 日發布函釋,改變過往企業工會會務人員可陪同勞檢的慣例,極度限縮企業工會的陪檢權,造成一般工會組織的專責人員無法陪同,嚴重影響工會陪檢權,遂提案要求勞動部儘速研擬廢除函釋的可行性,確實落實勞動檢查,拒絕任何打壓勞工權益發展的事件再次發生,並獲得朝野黨團支持。
黨團副總召陳椒華委員接著表示,非常感謝這次預算案中,通過萊克多巴胺風險評估的主決議,以及請國健署研析空氣污染的危害與健康防護,並在全國工業區附近逐步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現今重工業污染、空氣汙染嚴重的狀況之下,對健康風險以及流行病學相關研究並不多,因而無法確實評估汙染對我國國人的健康影響,能獲支持意義重大。
而在強化違章工廠管理的部分,陳椒華委員指出,雖現有法規已有拆除規定,但拆除進度緩慢,違章工廠越來越多。因此提案通過要求經濟部加快處理新增違章工廠,每年以1000家為執行目標,並且要依法強力執行斷水斷電及拆除。而在強化金融監理並落實赤道原則的部分,提案通過要求金管會應積極強化金融監理機制,並同步推動金融機構遵循赤道原則之相關政策,停止提供貸款給汙染產業,落實綠色金融。
而就協商遭保留預算提案部分,邱顯智委員表示,時力黨團在這次中央政府總預算黨團協商上,提出應針對石木欽案設立調查小組,獲得不分朝野各黨團的支持通過。但是,自1月18日司法院與法務部記者會開始,社會各界不斷問說是否要公開調查報告,到目前為止台灣社會不知道調查報告內容為何,有哪些人涉入,至今司法院與法務部皆不願意公開。時力黨團提案要求司法院及法務部應公開調查報告、說明懲戒與懲處名單的決策過程及基準、羅榮乾火速退休疑義、高等檢察署報告加密等事項進行說明,很遺憾的於協商遭保留。
另針對324警察打人事件已過七年,毆打學生的警察仍未查明,對此,邱顯智委員也表示,時力黨團已提案要求警政署針對324事件提供名單,還給台灣社會一個交代。
王婉諭委員接續指出,時代力量黨團已經在 2020 年上半年提出《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修正草案,也在這次預算案協商中提出了主決議,請內政部針對修改我國國徽之必要性進行評估。遺憾的是,相關提案在國民黨的反對下未獲通過,因此我們呼籲在今天的表決裡,請朝野各黨團正視我國黨國不分的疑慮,支持這個提案。
除此之外,王婉諭委員表示,在經濟開發之餘也應兼顧環境生態,這才是永續經營之道,而在大潭藻礁以及協和電廠的開發案件上,海洋委員會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此我們要求海委會針對這兩個案件所影響的海底生態提出報告。
最後,時力黨團副總召陳椒華指出,執政黨曾經承諾過,但仍被保留的礦業法,時力黨團此次提案,是希望經濟部在第十屆第三會期結束前,要能提出礦業法的修法版本,讓朝野各黨團可完成蔡英文總統過往修正礦業法的承諾。
大社工業區降乙編的承諾,雖早於1993年在當時經濟部江丙坤部長在任期內,即已公開承諾,配合高雄五輕煉油廠遷廠,會落實大社工業區降乙編的承諾,然而,至今卻仍未落實,在此她呼籲同為執政黨的陳其邁市長,積極與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協調,儘速落實承諾。
陳椒華委員呼籲,民進黨包括蔡其昌副院長和洪申翰等多位委員,在本次總預算時提出中火燃煤機組全數提前10年,於2035年全面除役的主決議,對此陳椒華委員表示,民進黨政府應該同時處理高雄興達電廠燃煤機組除役的時程問題,因此,時力黨團也會在今天提出對案,要求高雄興達電廠的燃煤機組也應該比照中火儘快除役!
過渡金屬有哪些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20 /】
❚❚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以循環經濟發展幸福島國
台灣作為島國,能源和原物料都十分短缺,極度仰賴進口。2018年台灣的能源供給有97.8%來自國外,而過去半世紀來,有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另一方面,根據預測,全球人口在2030年將會由目前的77億成長至90億人,資源需求上升將達到地球可提供的極限。試想未來,不論是因為戰事或天災導致供給中斷,或是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安身立命?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讓資源的功能發揮到極大,把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甚至「把廢棄物變資源」。或者說,成就「沒有廢棄物的資源運用」。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這兩個領域,在社會上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彷彿要發展就得犧牲環境,或是要保護環境就得犧牲經濟。這對全國唯一將總部設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感受特別深刻。在高雄,石化及金屬這兩個「高碳產業」,因其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風險的產業特性,長期困擾也傷害著這座城市。但這兩種產業的合併年產值超過1.5兆元(佔高雄年產值30%以上),卻也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面對經濟與環保的爭論,絕對不是二選一的決定,而是找出一條讓兩者併行,甚至永續發展的可行之路。
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發展,先進國家無不思考如何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也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近來在國際間不斷地被倡導。循環經濟是一套師法大自然,追求零廢棄與生態系統平衡的思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的機制,藉由設計將材料、零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以求達到經濟活動的最高效能與價值。」在循環經濟的思維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資源完全封閉循環的體系。
歐盟早在2012年簽署「循環經濟宣言」,緊接著在2014年指定優先推動產業,並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提出零廢棄目標,搭配具體策略及相關行動計畫,且訂出明確的時程表(註) 。在國家層級,荷蘭政府訂下目標,中期希望在2030年,可以將礦物、化石燃料以及金屬等原物料的使用量減半,並在2050年完全落實循環經濟。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亦相繼以循環經濟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循環經濟在台灣正在萌芽中,但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許多企業已有能資源整合的經驗,例如在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透過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整合區域內各企業的能源、水、資源等,讓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合效益。同樣位於高雄的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一千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並將廢水、廢氣、廢熱做到循環再利用。又例如高雄永安的石斑魚養殖業,利用中油將外國液化天然氣生溫汽化過程中,以海水進行熱交換而排出的冷水來養殖需要恆低溫的石斑,如此省卻養殖業者換水投藥鑿井鋪管等龐大開銷。還有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製程中的兩種製程廢液(廢硫酸與含氨氮廢水)交互反應,再生成硫酸銨,然後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台灣各產業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應用琳琅滿目,從農食生質、紡織塑膠、營建交通、科技化學都是能思考再利用的領域。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行政院也在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再利用經濟」,再徹底轉型為「循環經濟」。
要達成這些目標,有幾件事要做。首先要投入調查與研究,掌握台灣現有資源的流向,研究出在台灣可做何種利用,能創造出哪些新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再來是透過立法或修法,為創新嘗試提供最友善的法律環境。接著是創造合理的市場誘因,例如透過租稅和補助工具,引導市場走向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再來是提供資金平台,鼓勵金融業者加入投資。最後在既有的產業園區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讓園區的資源利用方式得以升級,並以此規範新園區的開發。
台灣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土地、山嶺、河川、海岸,犧牲了水和空氣,犧牲了島嶼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我們除了要把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在面對整個地球更嚴峻的未來環境時,更應該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追求循環永續的台灣未來,需要產官學研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更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慣習,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
註:例如在2030年之前,回收65%的城市廢棄物、回收75%的包裝廢棄物、全面禁止掩埋分類垃圾等等。
#總統3號政黨5號
#基進民進一起前進
#三五好友前進國會
過渡金屬有哪些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20 /】
❚❚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以循環經濟發展幸福島國
台灣作為島國,能源和原物料都十分短缺,極度仰賴進口。2018年台灣的能源供給有97.8%來自國外,而過去半世紀來,有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另一方面,根據預測,全球人口在2030年將會由目前的77億成長至90億人,資源需求上升將達到地球可提供的極限。試想未來,不論是因為戰事或天災導致供給中斷,或是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安身立命?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讓資源的功能發揮到極大,把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甚至「把廢棄物變資源」。或者說,成就「沒有廢棄物的資源運用」。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這兩個領域,在社會上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彷彿要發展就得犧牲環境,或是要保護環境就得犧牲經濟。這對全國唯一將總部設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感受特別深刻。在高雄,石化及金屬這兩個「高碳產業」,因其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風險的產業特性,長期困擾也傷害著這座城市。但這兩種產業的合併年產值超過1.5兆元(佔高雄年產值30%以上),卻也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面對經濟與環保的爭論,絕對不是二選一的決定,而是找出一條讓兩者併行,甚至永續發展的可行之路。
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發展,先進國家無不思考如何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也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近來在國際間不斷地被倡導。循環經濟是一套師法大自然,追求零廢棄與生態系統平衡的思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的機制,藉由設計將材料、零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以求達到經濟活動的最高效能與價值。」在循環經濟的思維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資源完全封閉循環的體系。
歐盟早在2012年簽署「循環經濟宣言」,緊接著在2014年指定優先推動產業,並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提出零廢棄目標,搭配具體策略及相關行動計畫,且訂出明確的時程表(註) 。在國家層級,荷蘭政府訂下目標,中期希望在2030年,可以將礦物、化石燃料以及金屬等原物料的使用量減半,並在2050年完全落實循環經濟。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亦相繼以循環經濟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循環經濟在台灣正在萌芽中,但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許多企業已有能資源整合的經驗,例如在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透過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整合區域內各企業的能源、水、資源等,讓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合效益。同樣位於高雄的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一千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並將廢水、廢氣、廢熱做到循環再利用。又例如高雄永安的石斑魚養殖業,利用中油將外國液化天然氣生溫汽化過程中,以海水進行熱交換而排出的冷水來養殖需要恆低溫的石斑,如此省卻養殖業者換水投藥鑿井鋪管等龐大開銷。還有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製程中的兩種製程廢液(廢硫酸與含氨氮廢水)交互反應,再生成硫酸銨,然後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台灣各產業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應用琳琅滿目,從農食生質、紡織塑膠、營建交通、科技化學都是能思考再利用的領域。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行政院也在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再利用經濟」,再徹底轉型為「循環經濟」。
要達成這些目標,有幾件事要做。首先要投入調查與研究,掌握台灣現有資源的流向,研究出在台灣可做何種利用,能創造出哪些新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再來是透過立法或修法,為創新嘗試提供最友善的法律環境。接著是創造合理的市場誘因,例如透過租稅和補助工具,引導市場走向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再來是提供資金平台,鼓勵金融業者加入投資。最後在既有的產業園區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讓園區的資源利用方式得以升級,並以此規範新園區的開發。
台灣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土地、山嶺、河川、海岸,犧牲了水和空氣,犧牲了島嶼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我們除了要把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在面對整個地球更嚴峻的未來環境時,更應該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追求循環永續的台灣未來,需要產官學研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更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慣習,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
註:例如在2030年之前,回收65%的城市廢棄物、回收75%的包裝廢棄物、全面禁止掩埋分類垃圾等等。
#總統3號政黨5號
#基進民進一起前進
#三五好友前進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