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神快拜😍 2020全球論文 #高被引學者✨
恭喜材料系李奕賢教授、物理系鄭弘泰教授再次上榜🎉🎉
科睿唯安公司每年都會選出對學術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人員,獲選者在過去10年曾發表了多篇高被引論文,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在該領域文章中排名前1%,而台灣今年總計有12位學者入選。
去年清華上榜的兩位教授,今年再次入選啦!
👤李奕賢教授的研究方向為 #二維材料應用於量子科技及先進元件技術,橫跨材料、物理、電資、化學領域。論文總共被引用次數約1萬6千次,有43%著作被引用超過百次,關於二維半導體的論文有3篇超過1500次引用🤭
👤鄭弘泰教授的研究方向為凝態物理領域,特別是在 #量子力學理論計算模擬新穎材料 上。高度被引用論文主要是關於拓樸材料、二維材料,以及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的論文🤩
#引領全球的頂尖研究學者
#恭喜進榜教授🎉🎉🎉
#老師的小粉絲們快來一起喝采👏👏👏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報導:
2020年論文高被引學者 台灣12人入選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119002273-260405?chdtv
過渡金屬氧化物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大團隊以可逆結構活化層實現高穩定性 成果刊《自然通訊》期刊】
NTU Paper on Energy Storage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中,植物能將太陽能有效的捕捉、儲存。藉由此自然現象的啟發,人工光合作用概念衍生儲存太陽光觀念,然而吸光及儲存太陽能儀器的高成本花費和低效能的轉換效率等都是極大的挑戰。
化學系陳浩銘助理教授團隊與同步輻射中心詹丁山博士合作率先嘗試挑戰於常壓大氣條件下,於液態溶液中臨場量測其X光繞射圖譜,經過超過一年的努力發現過渡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在進行水氧化反應的同時,涉及結構相轉變,而此相轉變過程將伴隨晶格體積的巨大變化,導致催化劑的穩定性不佳,藉由此發現,化學系陳浩銘助理教授、化學系鄭原忠教授與博士生童敬維同學聯手合作發展出具有表面活性緩衝層之單晶奈米粒子催化劑,此催化劑表面緩衝層僅有數個原子層厚度且可隨外加電壓改變結構,而此結構改變所誘導的體積變化將不會對催化劑主體造成影響,因此大大提升催化劑的穩定性,測試結果顯示此催化劑經過一千個小時(約四十天)的連續反應,活性衰退小於百分之五。這項研究在8月28日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
A Dept. of Chemistry research team has found a reli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way to capture and store renewable solar energy. Inspired by nature’s photosynthesis process, the innovative finding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全文請參閱《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6:8106 DOI: 10.1038/ncomms9106 “Reversible Adapting Layer Produces Robust Single-crystal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Evolution”。
文章全文請參見: http://www.nature.com/…/150…/ncomms9106/full/ncomms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