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史上最胖
猶記得國民健康署公布我國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 ,轉眼間2016-2019年已達47.97%,又上升2.5個百分點,每兩個成人就有一個有過胖問題,創歷史新高。
其中成人 #過重比率去年48%飆新高。
在過重跟肥胖者身上, #腸道菌基因高跟基因低的比率會越來越低,顯示在肥胖者的腸道菌多樣性會越來越差(生態系很貧瘠的意思)。
當調節免疫的好菌下降了,抵抗病毒的功能就會變差,得流感的機率與重症風險明顯提告,肥胖也是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危險因子,英國曾發表研究, #武肺重症患者中超過七成都是體重過重,缺乏製造短鏈脂肪酸的好菌,就無法誘導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的形成,想當然爾打疫苗效果可能就不甚理想。
目前過重的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平方)大於等於24kg/m2;大於等於27 kg/m2就算是肥胖。其實以目前BMI的研究發現,去除吸菸與癌症的研究對象後, #整體死亡率最低點的 BMI 為 20-22 kg/m2。如果考量醫療費用,則最適低點為 18.5-22 kg/m2。而且當定義BMI < 23 kg/m2 為正常時,有較低的整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勝算比。
目前糖尿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小跟國中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兒童跟青少年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當BMI<22.4 kg/m2 時,罹患糖尿病的勝算比下降 ; 當 BMI ≧ 25 kg/m2 時,罹患糖尿病的勝算比則逐漸上升至 2.23 倍 。
總結以上,BMI建議在22 kg/m2是最為健康的目標,可以避免代謝症候群跟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而且有最低的整體死亡率,當然,大於22不是不行, #前提是你多出的公斤數務必是肌肉而不是脂肪,以亞洲人普遍肌少的基因,加上對蛋白質的吸收度、肌肉合成的效率都不如西方人,大部分門診「不想要太瘦」的人都多慮了,妳多的絕對都是脂肪,根本沒多少肌肉可以瘦😂
至於為何現在的台灣醫療不是22以上就要介入,而是24以上呢?因為臨床實務來看,如果有太多的陽性個案被篩檢出而需要臨床介入時,則必須考量公衛與醫療資源是否足以負擔或提供公平的就醫機會。
以 BMI 於 24 kg/m2 為過重切點, 臺灣約有快二分之一的人口符合且可能需要介入,但若是以 BMI 於 23 kg/m2 為過重切點⋯⋯⋯那可能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可能需要介入⋯⋯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很積極沒錯,但可能醫療超載,所以還是要在疾病預防或治療與公共衛生間取得最佳的平衡。
目前在我門診最小幼稚園的被爸媽帶來,兒童跟青少年肥胖是個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不適合使用藥物,附圖為高中生使用純飲食一個月達到一半的治療目標。
註:減輕過多體重(excess body weight loss, EBWL%)=[減少體重除以(起始體重-BMI等於22時的體重)x100]
#台灣國小到高中過重已達快三分之一
#以BMI22作為最健康的切點
#肌少症要下修到19到20巨巨可以上調到24
過重比率去年48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糖 BMI>24定義是胖 我也過胖...
--
台灣美食難以抗拒,一口火鍋、一口冰涼的手搖飲是不少民眾秋冬時的餐桌風景,小心體重默默超標!國民健康署公布我國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二○一九年已達四十七.九七%,亦即每兩個成人就有一個有過胖問題,創歷史新高。
成人過重比率 去年48%飆新高
國健署「二○一六—二○一九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我國十八歲以上成年人過重與肥胖比率逐年攀升,從二○○九年的三十八%上升到二○一九年的四十七.九七%。
過重比率去年48 在 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 ... 的推薦與評價
其中成人#過重比率去年48%飆新高。 在過重跟肥胖者身上, #腸道菌基因高跟基因低的比率會越來越低,顯示在肥胖者的腸道菌多樣性會越來越差(生態系很貧瘠的意思)。 ... <看更多>
過重比率去年48 在 台灣肥胖率攀升國健署:47.9%國人過重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國健署最新公布,台灣成人 過重 與肥胖的盛行率,最近四年來持續攀升,尤其在2019年高達47.97%,創下歷史新高,也就是說,每兩個成人當中, ... ... <看更多>
過重比率去年48 在 [新聞] 台灣肥胖率飆破50%!超過日本10倍網揭4大主因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