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與 阿橋社 所共同合作《原創的真相》相關推廣活動,已經於剛剛結束,齋主也抽出了得獎者名單。我覺得在這個資訊時代,模仿借鑒的尺度越來越模糊,時不時就能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創作者對模仿者們的批判。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也就越來越高,齋主除了再次推薦我的長文供大家一讀之外,也推薦齋友們《原創的真相》,非常值得一讀。
長文連結
《抄襲、致敬和挪用,有何不同?》
https://reurl.cc/m9Q7WM
購買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539
本次抽獎活動中幸運的得獎者如下:
Fu Mei
呂紹瑋
而本次優選留言太多,齋主額外提供兩名得獎名額
優選留言得獎者名單如下:
Vanessa Chou
Kevin Chen
Chi-Fan Chien
Yun Li
請以上六位得獎者,將以下資訊私訊給粉絲專頁。收件人姓名、地址、郵遞區號及手機號碼。
最後,再次感謝阿橋社照顧酸齋讀者,也感謝阿橋社出好書。
優選留言如下
一、Yun Li
同行之間的模仿,不明說感覺比較像抄襲,直接說明清楚算致敬,像是論文列出參考資料就有其必要。好比齊白石學習八大山人,張大千取法石濤。現代社會如果涉及利益就要對方同意的授權書。
二、Kevin Chen
在當代藝術擁有這麼多面相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用一種簡單的定義將這些概念去做區分。或抄襲、或致敬、或挪用,不要說一般大眾了,創作者與評論者的觀點也有很大的不同。
以最近上映的經典修復電影《高跟鞋》為例,其中有一段劇情讓全場都笑出來了。主要角色是一對有扭曲情結的母女,女兒向母親問說:「你看過《秋光奏鳴曲》嗎?關於一個著名鋼琴家和平庸的女兒,就像我們一樣。」後來導演阿莫多瓦還藉著女兒之口,繼續詳述電影大師柏格曼的作品《秋光奏鳴曲》的劇情,並與自己和母親的現況對照,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實在非常有趣,《高跟鞋》與《秋光奏鳴曲》當中的母女,對彼此都有著非常複雜的情結。有影評人提及這段時,認為阿莫多瓦是在向柏格曼「致敬」,而且如此清楚且大膽地用法,實為「最高的致敬」。但導演阿莫多瓦卻說自己是擺明著要「剽竊」,這個意思就比較接近「抄襲」了。
確實,很少有電影導演用如此清楚的方式「致敬」電影大師,通常都會隱晦地暗示,觀眾若不仔細看,有時甚至不察。雖然不太符合齋主嚴格的定義,但阿莫多瓦的做法,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挪用」吧──至少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彙,而且也區別了與「致敬」的不同之處。
三、Chi-Fan Chien
我要很唯心論地說:
創作者在 「模仿」的當下(援引齋主用法),惡意不想/不願讓人發現其模仿對象、不承認有模仿的話,就是抄襲;想/願意讓人知道的話,就是致敬/挪用。
不過就我比較熟悉的音樂藝術來說,致敬/挪用其實很難用齋主一文中的定義區分,因為音樂藝術上要能夠做到讓受眾一「耳」聽出致敬/挪用的話,沒有至少一小段跟原著一樣的旋律節奏,真的很難發現。舉最近聽到的一首曲子為例,這裡面有好幾首其他曲子的元素,到底是致敬還是挪用?https://youtu.be/BTQga91HouQ
四、Vanessa Chou
我喜歡這本書!志在必得,感謝 #阿橋社 和齋主介紹《原創的真相》,你們不說,我還真的沒發現這本書呢?
正好上週日老師在談一則美術史懸案:達文西的兩幅《岩間聖母》存疑。這兩幅《岩間聖母》在色彩和個別細節差異外,兩張畫的大小、構圖基本一樣。
老師問我們,倒底哪一張是抄的?哪一張才是原作?
同學回答說,先看作品的完成年代就知道,最早的一定是原作。
好,我們再回頭看照片:這兩張《岩間聖母》一張屬於羅浮宮,估計是在1483年至1486年間完成的(有可能更早),第二張則屬於英國國立美術館,作品的創作時間在1491年至1508年之間。所以放在羅浮宮的《岩間聖母》就是最早出來的原作。老師給了答案:這兩張都是達文西自己做的,打草稿最早的一幅,才是最晚完成出來的那一幅。
我們要先看藝術家創作時的經歷和心境:達文西跑了很多地方,本來在X地構思出來的草圖,但他要急著去Z地幫貴族規劃戰地槍炮設計圖,來不及只能把X地草圖帶走,後來在Z地空出了時間,就繼續構思,甚至試驗技法,例如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就斷斷續續畫了四年。
藝術家不管住在任何地方,找時間畫畫是很正常的。
問題的是,為什麼一定要畫一樣的構圖和一樣的人物動作?這可能不是自由創作,而是一件委託案件,有買主指定的。尤其是要放在教堂供人觀賞的聖經故事。
網路文章有說可能是和買主起了糾紛,藝術家就賣給別人,後來又做了第二幅賣給原來的買家。老師說藝術家要賣給誰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而是要我們怎麼看待這兩張出自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
有X光鑑定那兩幅畫的年代,最晚出來的作品,才是第一張原作,因為打稿軌跡是最早的,但是被顏料蓋住看不到,我們稱達文西最早手頭上的草稿和準備作業的一幅畫為A畫;後來達文西為了工作,跑到別的地方,得空時就繼續試驗顏料特性和技法;用實驗的心態,把A畫的草稿經驗畫出第二幅,我們叫它B畫。
如此周而復始,達文西兩地跑,在X地畫,也在Z地畫。其實,對來回跑的達文西來說,哪一張才是正式作品,恐怕連他自己也分不清楚了。
因為時間得以連續的關係,達文西先把B畫完成了,它就是世人眼中最早完成的第一幅,掛在羅浮宮的那幅。B畫,就是靠著A畫最早的草稿畫的。後來回到X地,他已經有畫過第一幅的經驗了,再把從B畫得到的經驗,繼續去畫被擱著的A畫。
所以有人說,這第二幅畫(A畫)畫的比第一幅(B畫)好!
A畫現在掛在英國國立美術館,就是世人說的最晚出來的第二幅。
現在問題的是,究竟是A畫抄自B畫的?還是B畫抄自A畫的?
同學說,兩幅都是原作。(好模糊啊)
老師說這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如果從觀者來看,他認知中知道只有一幅原作,那麼他看到的就是原作。(好模糊啊)(老師又扯到國旗本身是一幅畫還是畫了一幅國旗的畫?長篇大論淘淘不絕...)也有人說,買主不喜歡B畫裡面人物的動作,退貨了,達文西回去把A畫重新畫過再還給買主,買主才接受。所以如果從買主立場來看,第二幅才是他要的,在他眼中才是貨真價實的正牌原作,第一幅不過是被退貨的瑕疵品。(同學說那達文西應該銷毀才對!)
觀者知道原作有兩幅的話,就有了比較的心態,就看你喜歡哪一幅,你認同就好,這不用急著去註冊的?(啥?我喜歡幹嘛要去註冊啊?)
總之,光是看同一位藝術家的兩幅一樣的作品,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逐一釐清;遑論其它?
接下來還有另一波爭議:沃荷的普普藝術。說到這個大家一定會知道,瑪麗夢露、貓王、毛澤東等名人的肖像不斷印製的大量印刷。這又牽涉到複製和原作之間的討論....
《抄襲、致敬和挪用,有何不同?》
https://reurl.cc/m9Q7WM
齋主這文章是好文,也幫我們把上面的詞彙釐清了。
真的,要釐清很久,好燒腦啊!相信不止我一個,喜歡藝術、動漫和同人誌的人,也想了解這些觀念的差異。現在看到 #阿橋社 和齋主介紹《原創的真相》,正好可以幫我逐一整理。很想看看這本書。心頭上的疑雲才能放下。沒抽到的話,我還是會從別的管道去找那本書來研究看看,感謝 #阿橋社 和齋主的介紹。
達文西橋設計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IT科技評論:10/27
* 【達文西500年前設計的橋首獲仿真驗證:當時最長跨度,還具有抗震性】500 多年前,達文西曾設計過一座當時最長跨度、十倍於普遍橋長的橋梁,而且,其中間完全不用橋墩支撐。這在當時是超前於時代的設計,也因此只停留在設計圖上,沒有人從工程實用性角度對其驗證。
不久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對這座紙上橋梁進行仿真驗證。他們確認這個 500 多年前的橋梁設計是一個古老的工程奇跡,它不僅能實現,而且還在五個世紀前就已經徹底改變了橋梁的設計思路。
這項研究結果已於近日在巴塞隆納舉行的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協會(IASS)的會議上發表,在 11 月 13 日 PBS 節目將播出的 NOVA (全球最好的科學紀錄片節目之一)那集中也會介紹這項研究。該研究最後由剛剛畢業的工學碩士 Karly Bast 與建築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 John Ochsendorf,以及另一名本科生 Michelle Xie 共同完成。
* 【大反轉!曾宣告解盲失敗的阿茲海默病新藥起死回生,明年初申請上市】今年的3 月 21 日,被認為是令全球關注阿茲海默病研究的人們倍感痛心的一天。因為繼禮來、輝瑞、強生、羅氏、葛蘭素史克、默沙東等全球頂尖藥企阿茲海默病新藥研發紛紛受挫之後,美國頂尖生物技術公司百健(Biogen)和日本制藥公司衛材(Eisai)在這一天也宣佈,將停止兩項阿茲海默病第3 期臨床試驗。
消息影響Biogen 股價當天收跌 29.23%,創十四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抹去近 180 億美元,Eisai 在美上市的 ADR 也暴跌超 過35%。
近日事情迎來了 180 度大逆轉。
Biogen 和 Eisai 聯合宣佈,發現高劑量會產生效果,計劃在 2020 年初向 FDA 遞交阿茲海默病在研藥物 aducanumab 的生物制劑許可上市申請(BLA),並將繼續與歐洲、日本等地區的監管機構進行協商。
* 【舊金山OpenAI 公司發明的機器手自學 只經虛擬訓練,就能單手玩轉】OpenAI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將複雜的操作技能從模擬環境轉移到現實世界中。
一年多前,總部位於舊金山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宣佈,其訓練的一隻機器手能夠以驚人的靈巧程度操縱魔方。
這聽起來可能並不令人驚奇。但在人工智慧領域,它令人印象深刻,原因有二:首先這只手通過強化學習算法自學了如何擺弄魔方;其次,所有的訓練都是在模擬環境中進行的,但它成功地將其轉化為現實世界。從這兩個方面來說,這都是邁向更敏捷機器人的重要一步。
* 【麻省理工團隊訓練「透視」機器視覺,隔牆看清人體動作,不受黑暗影響】機器視覺有超人的識別人類面部、識別物體的能力。它還可以識別很多種不同的動作,儘管目前的識別能力還比不上人類。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當人臉或物體部分被遮擋時,機器就沒有作用了;在光線嚴重不足的時候,它們也會「兩眼一抹黑」。
但是,電磁波卻不會因為遮擋或者光線問題而受限。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線電都充斥著我們的世界。它們很容易穿過牆壁,並透過人體傳播和反射。麻省理工學院CSAIL 研究人員根據這一特性已經開發出各種利用Wi-Fi無線信號來觀察門後情況的方法。但是這些無線電有一個缺陷,其分辨率非常低,圖像十分嘈雜,有各種干擾物的反射,此時可見光圖像和無線電圖像就可以成為一對最佳伴侶,完全可以用一方的優勢來克服另一方的缺點。
* 【革命性突破!3D列印最新研究今登Science,打印速度和體積獲數量級提升】一項可打讓 3D 列印真正變革製造業的突破誕生了。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極具未來性的新款 3D 列印技術,該列印技術機器比目前市場上現有的都要大許多,速度也快了很多——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列印出成人大小的物體。研究人員應用了一種被稱為「HARP」(high-area rapid printing)技術,其原型設備有著高約 4 公尺的列印床。它能夠創造出破紀錄的產量,並且按需生產尺寸範圍更廣泛的產品。
在過去的 30 多年,3D 列印領域的絕大部分科學研究努力都是為了挑戰傳統技術的極限。追求列印更大尺寸,就要以犧牲速度、產量和分辨率為代價。但現在, HARP 技術要對過往的妥協說「不」,它一次可以列印單個、大尺寸的物件或者許多不同的小物件。
* 【日本最核心的AI研究機構之一正在做什麼?】隨著最新一期諾貝爾獎頒發,日本已經連續 19 年獲獎,將 19 枚獎牌收入囊中。毫無疑問,近幾十年以來,日本的科技發展一直處於世界前列,與之相應的在 AI 領域內日本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小覷,儘管在亞洲國家中,中國的 AI 發展常被作為典型與歐美相比較,但這更多是國際競爭的因素。
日本的 AI 研究,由日本經濟產業省旗下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在 2015 年 5 月新設立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AIR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enter)領導。
ARIC 希望成為日本和世界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擁有 600 名員工,這個機構是日本 AI 發展方向的窗口,聚集了日本一批最頂尖的人工智慧專家,其中就包括辻井潤一。
* 【NASA發佈全新登月太空服:取消拉鍊!增加可替換模塊,避免「摔倒」】如果一切順利,當 2024 年,第一位人類女性登上月球時,她將穿著新一代的太空衣——可以讓太空人增強機動性,靈活地在月球表面進行探索任務。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於華盛頓總部召開記者會,正式公佈將用於新一輪登月計劃的月球太空服原型。
新一代的太空服在外觀上看與此前的太空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 NASA 表示,未來進行的登月任務將不同於著名的阿波羅計劃,未來阿特彌斯(Artemis)登月任務將會更加複雜。太空人需要新的服務設計。
* 【糖尿病告別打針!胰島素口服膠囊來了,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新技術】胰島素注射可能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噩夢,輕則每天注射一次,重則每天注射三次,許多患者的肚皮滿目瘡痍。
「既然打針這麼痛苦,能不能口服胰島素藥物呢?」 遺憾的是,由於胰島素屬於蛋白類藥物,一經口服後,就會在胃腸道內被消化酶分解吸收,無法達到降血糖的作用。既往研究者設計了滲透增強劑、納米顆粒膠囊和黏液粘附補丁等增強這類生物大分子的吸收,然而,它們的藥代動力學和生物利用度仍比不上注射給藥。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口服藥物膠囊,稱為腔內展開微針注射器(LUMI),它含有裝載胰島素或其他蛋白類藥物的微針,將其口服到達小腸,膠囊在腸內溶解後,載藥微針就會被快速插入小腸組織中,釋放藥物以進入血液。
達文西橋設計圖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讀就懂的知識橋梁書】
你的孩子曾經問過你,車子是怎麼來的嗎?
早在十五世紀,義大利發明家李奧納多●達文西就已經構思出一輛可以用發條驅動的運輸工具,雖然這個想法僅止於設計圖階段,但由此可知,人類多想要擁有一種不必借助外力,可以自行移動的運輸工具!
義大利人曾經製造過一輛風力三輪車,但是可想而知,沒有風吹的時候,這輛車可是一步都動不了啊。汽車發明之後,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順利開上路的呦!當時的英國法律規定,汽車要在路上行駛,必須有人走在車輛前二十步的地方引導。汽車駕駛對這條規定抱怨紛紛,只有馬匹的主人很開心:至少這些車輛不會橫衝直撞的嚇到他們的馬兒~更有趣的是,在雨刷發明之前,下大雨的時候視線模糊,要怎麼辦?當然只能把車停在路邊,等雨過後再上路嘍!
這些好玩的小故事,串連起來就是一個精采的汽車演進史。這些汽車的夢想家、設計者和發明家與你我並無不同,他們不是天才,而是從生活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開始,一點一滴的實現自己的想法。
以上的故事可以在【小小知識家系列】《汽車是怎麼來的?》書中找到喔。小讀者票選最受歡迎十大好書之【小小知識家系列】,是專為6-12歲的讀者設計、結合故事與知識的科普橋梁書,幫助小讀者輕鬆跨越知識鴻溝: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