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原(3035) 觀察紀錄】
◎ 2019年營運回顧:
智原Q419的營收14億元,QoQ -11.9%,YoY +3.7%,主要受到客戶庫存調整影響,包含智慧電表、POS機、車用等專案的量產收入減少,導致量產業務和第四季的營收下滑;不過,NRE (委託設計) 的業務收入則是持續增長,營收再創單季新高。而毛利率在產品組合轉差之下,小幅下滑至49.7%;費用部分由於年底季節性估列入帳的關係,較前季提升至6,400萬元,淨利4,900萬元,年減37.6%,EPS 0.2元。
回顧2019年,全年營收53.1億元,YoY +8.2%,整體營運重回成長,不過不如當初設定的雙位數成長目標。分三大業務來看,營收佔比57.6%的量產業務,營收30.5億元,年增8%,受到部分專案時程遞延影響,使得整體營收雖成長但不如預期;營收佔比25.8%的NRE業務,營收創高達13.7億元,YoY +6%,其中Design Win的案子連續五年成長,可望在未來進入到量產階段挹注營收成長動能;而營收佔比16.6%的IP (矽智財) 營收則有8.8億元,YoY +13%,也創12年來新高。獲利方面,毛利率52.8%,較前年下滑0.3%,表現穩定;營益率受惠營運規模擴張,成長1.7%來到7.5%;費用在控制範圍內年增3.4%;淨利3.48億元,年成長率32%,而EPS增加為1.4元。
◎ 第一季預期:
中國市場佔營收比重約40%,因近期新冠病毒疫情延燒,受到中國復工延後影響,主要衝擊NRE的開發案認列會遞延到Q2之後,而量產業務,少部分和大陸市場有關的案子也會遞延。因此,智原下修了原先的20Q1展望,預期第一季營收季減10%,影響較大的NRE將有雙位數下滑,而量產部分仍維持成長。目前中國地區的復工率已達76%,目標在2月24號前達到96%,期望盡量減少對專案進度的衝擊。
◎ 2020年展望:
在2020年智原目標整體營運可達雙位數成長,量產業務方面,預計有雙位數的年成長率,前兩年NRE的營收都超過10億元以上,過去開發案從去年開始陸續進入量產階段,可望帶動營收成長;而在肺炎影響收入認列遞延之下,預期1Q20較4Q19成長,而2Q20較1Q20更好。至於NRE部分預期也是有雙位數增長,IP業務則是小幅下滑。智原目前手中還有100個以上的專案未進入量產階段,這將會是未來帶動成長的主要因子,可望陸續貢獻營收。
預估2020年營收上看60億元,年成長率達10%以上。毛利率則可能隨著量產業務比重上升、IP比重下降,而下降接近50%;營益率持續在營運規模擴大之下,可望提升至9%;淨利則有機會成長30%以上,超過4.5億元,EPS也有望增加至1.8元以上。
◎ 小結:受肺炎疫情衝擊,第一季營收面臨衰退;但為短期影響,在過去接案量大增,將陸續轉為量產階段之下,可望帶動2020年營運成長。
◎ 補充:
在豹投資PRO的個股頁面中有提供三種分析功能,財務、籌碼及技術分析,而從籌碼分析的股懂券商買賣超可以發現,從年後股價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而走跌後,股懂券商就持續買進,看起來像是股懂券商們都看好智原後市,在逢低佈局喔!
◎ 最新消息:
→ 智原報喜,ASIC設計平台已交付逾10項AIoT設計案
→ 武漢疫情影響短期 智原2020年營收估增1成
→ 智原今年營收拚增10%,「無差別作業系統」投入抗疫
(補充其他財務數字在下圖,圖片來源:豹投資FREE、豹投資PRO)
👉更多智原的個股資訊:https://pse.is/Q7A5T
👉想知道更多智原的消息,可持續追蹤豹新聞:https://pse.is/Q97ZQ
🎯專業的台股投資工具,開放免費試用30天!
→ 立即申請試用豹投資PRO:https://vip.above.tw/
遞延收入認列分錄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Tesla Q3財報出來後股價不畏大盤下跌,逆勢上漲。本來只是在個人頁面做點紀錄與朋友討論,剛好今天有人問到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應收帳款
大家對Q3財報比較一致的想法是"應收帳款"的增加.
一開始我也是注意到應收帳款對比上一季增加了一倍,但思考了一下認為營收增加了70%,應收帳款對營收佔比從Q2的14%上升的Q3的17%。
相比之下應收增加幅度超過營收也都在可接受範圍啊。畢竟Q3比Q2車輛交付數量從40740台增加到83500台,等於是多了一倍。光model3的交付就*3倍,要說這之中沒有用什麼銷售優惠或寬鬆的繳款方案吸引車主也是不太可能。
但是這種狀況也有可能是先收了錢,如果到時候車主無力負擔貸款或因故退車,對公司就會有負面影響。
2.產能
產能的部分第二季的目標是將每周產能提高到6000台,到了第三季的目標是將每周產能提高到10000台。不過Tesla自己也說在第三季結束的年一周產能是4300台,表示連第二季的目標都尚未達到,之後是否可以真的結束產能地獄順利生產,也是投資人需要關注的重點。
3.資本支出
第三季Tesla的投資是下降的,有些報導的觀點是Tesla把燒錢的事都集中在前幾季做,所以這一季"故意"的不用花大錢了。不過我對這件事到是抱持著不同的想法,雖然產量起來有力於帶動規模效應,但是Tesla看起來就還是要繼續燒錢啊,不然要怎麼提高生產效率呢?主要這季突然沒辦法花錢的原因也許是Musk"太忙了",忙著打嘴砲跟打官司,導致時間都花在其他地方而沒辦法花錢吧XD。
另外財報中也有指出第四季Tesla在中國與歐洲市場的開拓,包括在中國買地、廠房購置與規劃、人員、行銷研發...這都會加速Tesla的資本支出,那第四季無可避免的開銷一定會比第三季大幅提升了(雖然它自己說只會grow slightly 微幅上漲)。
加上第四季還有債要還,2019年Tesla也有到期的可轉債需要執行,雖說目前的現金流量激升,導致Tesla不需再靠額外融資就可以營運的說法浮現,但是還是要注意之後公司的資本配置。
而且Tesla在中國跟歐洲的市場打的一定很辛苦,第一是在底廠商早已深耕市場,另外財報中提到中國的關稅40%也是一個問題,要靠北美跟歐洲來抵?
4. 折舊
前幾季Tesla的折舊佔收入比約都在13%左右,但這一季的折舊突然大幅下滑,只有之前的一半約7%。有一說法是,收入增加,固定折舊費用本來佔比就會下降。
先講折舊占收入比的部分,其實數字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倘若資本支出沒有增加,照理來說折舊數字也不會變動,當營收增加,自然占比就會下降,但是並不能當作公司操弄會計的手段。
Tesla在第三季確實沒有大幅的資本支出,這也有可能是投資在設備與其他固定資產尚未認列,遞延到下一季了,在Tesla在年報中也提到: "If we update ou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more quickly than expected, we may have to shorten the useful lives of any equipment to be retired as a result of any such update, and the resulting acceleration in our depreciation could negatively affect our financial results."
也就是說如果Tesla"不斷投入"更新更好"的生產設備上,就有可能更快的淘汰原有設備,加速原有設備的折舊,折舊上升,對淨利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Tesla大幅增加產能與交付數量的話,加上Tesla提供租賃銷售的部分是先轉為固定資產,也會有折舊的部分,雖然我看在租賃銷售的部分並沒有大幅的增長,折舊佔比這部分應不是長久現象。
5. 還有一個是我自己對Tesla經營部分的小疑慮,Tesla第三季Service and Other revenue的部分上升了21%,主要來源是二手車銷售,符合公司自己的預期。當然二手車銷售的提升會有助於公司收入,但是如果二手車的大幅增長,在電動車市場尚未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勢必是擠壓到自己的新車市場。而這些二手車的來源是退車或是回售舊車翻新拿出來賣呢?
在台灣官網現在預購Model3是2019年交車,預購應預付33000元的訂金。美國下訂則是6-10周交車,預付2500美金,Model S跟X在美則都有新庫存或二手車可訂。
總之,車賣的好是事實,現金流量上升也是事實,表示公司的經營表現確實較之前改善很多了,就再看看後面幾季的表現吧!
#美股 #TSLA
遞延收入認列分錄 在 王伯達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為新台幣升值,央行去年損失了1兆1563億元台幣啊.....
"使過去累積的匯兌準備金全數沖抵用盡之外,還提列了遞延損失3052億元,待未來準備金再有進帳時回沖。"
損失還沒沖完,盈餘還能繳國庫? 這樣合理嗎?
----------------------------------------------------------------------------
台幣兌美元在2017年創下30年最大升值幅度,許多台灣金融機構叫苦連連,擁有龐大外匯資產的央行也受創不輕。據審計部的審核報告,去年央行外匯資產評價損失1兆1563億元台幣,創下2010年來最嚴重匯損,使過去累積的匯兌準備金全數沖抵用盡之外,還提列了遞延損失3052億元,待未來準備金再有進帳時回沖。
在這樣的匯兌準備金機制的調節下,具備獨立地位卻又被歸類為國營事業的央行,去年淨利仍達2254億元台幣,與前年幾持平。從前總裁彭淮南到今年2月接任的楊金龍,仍得以連續八年固定上繳1800億元盈餘給國庫,且2019年將連續第十年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由於美國施壓,台灣央行在彭淮南任內最後幾年已大幅減少干預匯市,加上外資大舉匯入,台幣兌美元繼2016年大漲2%後,去年再大漲8%。匯兌準備金在彭淮南卸任前再度見底,意味著楊金龍需在「前帳未清」的情況下,打造自己執掌央行的經營業績。
【即時頭條】台灣央行匯損準備金大失血 年度盈餘繳庫目標不改
去年台幣大幅升值,台灣央行匯兌損失高達1萬億台幣以上。不過,今年走馬上任的新總裁楊金龍,仍將年度盈餘上繳中央政府的目標維持在1800億元台幣不變。
台幣兌美元在2017年創下30年最大升值幅度,許多台灣金融機構叫苦連連,擁有龐大外匯資產的央行也受創不輕。據審計部的審核報告,去年央行外匯資產評價損失1兆1563億元台幣,創下2010年來最嚴重匯損,使過去累積的匯兌準備金全數沖抵用盡之外,還提列了遞延損失3052億元,待未來準備金再有進帳時回沖。
在這樣的匯兌準備金機制的調節下,具備獨立地位卻又被歸類為國營事業的央行,去年淨利仍達2254億元台幣,與前年幾持平。從前總裁彭淮南到今年2月接任的楊金龍,仍得以連續八年固定上繳1800億元盈餘給國庫,且2019年將連續第十年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依台灣《中央銀行法》規定,因匯率變動的未實現評價盈虧不列入央行年度損益,而是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兌換差價準備」。此外,央行每年會在盈餘裡撥出一筆「兌換損失準備」,做為未來沖抵匯損用的存糧,依行政院規定目前約相當於一年以提列外匯資產的1%為上限。
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指出,台幣升或貶有各種原因,要有健全的財務就要有這種準備帳戶的作法。長期來看台幣有起有伏,匯兌利得或損失可以藉此平衡掉,去年留下的遞延損失,在未來有盈餘提存或是再有貶值時就可回沖。
他也進一步指出,任何一個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就會有兌換損失,若立法院或行政院要求更多盈餘時,便可能影響到央行態度希望匯率走貶。「政府不應該給太高的盈餘繳庫目標,當然,如果央行的投資報酬率可以更高的話也更好,」許嘉棟稱。
由於美國施壓,台灣央行在彭淮南任內最後幾年已大幅減少干預匯市,加上外資大舉匯入,台幣兌美元繼2016年大漲2%後,去年再大漲8%。匯兌準備金在彭淮南卸任前再度見底,意味著楊金龍需在「前帳未清」的情況下,打造自己執掌央行的經營業績。
台灣央行在書面回應中稱,央行依規定每年都提存兌換損失準備,以應因匯率變動風險。此外,目前法定公積有8000多億元,黃金如以市價評價,亦有3000多億元的未實現利益,央行財務頗為健全。匯率有升有貶,近年來每年度的預算繳庫數仍均能達成。
2010年,同樣由於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當年匯損金額高達1.38萬億元,前一年準備金餘額約7187億元及當年增提的兌換損失準備1629億,悉數沖銷完畢,還另列遞延兌換差價損失5015億;之後2012年又出現近4900億匯損,準備金池子到了2013年才回補有餘。
2010年也是台灣匯市「拉尾盤」最顯著的一年,據臺北外匯經紀公司,台幣兌美元在當年最後一天收報30.368元台幣,較收盤前30分鐘的29.152元大幅走貶。不過,據央行的書面回覆,當年認列外幣資產的決算結帳折算匯率為29.5元;2017年度則是採用29.846元,貼近台北外匯收盤價29.848元。
延伸閱讀:物價、匯率、增長 台灣央行新任掌門的挑戰
關於央行會不會為了追求盈餘目標而影響貨幣與外匯政策的制定,在台灣一直是個爭議話題。央行也一再澄清絶對不會為了達成盈餘而操作利率與匯率,並稱盈餘繳庫不是央行經營目標,政府財政收入最好依賴稅收。
在行政院已通過的201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裡,央行依舊編列1801億元台幣的繳庫預算,佔明年度歲入(收入)的9.1%。立法院新會期已在上周開議,預算案還待審議,楊金龍預計也將赴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
「今年台幣走貶,央行準備金應該有回升,」元大投顧首席分析師陳森林表示,而且「目前在美國升息、台灣不動的大環境下,美台利差仍大,央行躺著就會賺,盈餘繳庫目標對於貨幣政策不會有什麼影響。」他預估台灣最快明年9月才會升息下,明年利差還將再擴大。
央行網站公佈的會計報表顯示,其今年1至8月的累計淨利為1426億元台幣,資產負債表裡包括兩個兌換準備帳戶與員工福利準備的「負債準備」項目金額回升至2639億元。
台幣兌美元今年以來累計回貶近3%。截至8月底,外匯儲備續創新高達4598.8億美元,較上年底增加約84億美元,主要因利息收入等投資運用收益以及持有幣別的估值變化。台灣央行並未公佈外匯儲備的投資幣別與標的。
回頭檢視去年的央行損益表,最大的賺錢項目仍為利息收入。根據央行網站公佈的2017年決算書,利息收入為3841億元,支出利息費用則為737億元,淨收入為3104億元。第二大則是反映外匯交易(包括即期、換匯等)盈虧的「外幣兌換利益」達497億元,為彭博檢視自2008年之後各年度財報裡成績最好的一年。
政治問題
盈餘繳庫在全球各國央行並不少見。美國聯儲局2017年繳回806億美元給美國財政部,前年為915億美元。瑞士央行去年獲利上繳聯邦與地方政府共20億瑞郎。
在為台灣維持相對低而穩定的通脹之余,在彭淮南的20年總裁任內,央行分紅平均每年佔中央政府歲入的10%,最高紀錄是2009年上繳2380億元,經常是僅次於稅收(約佔八成)的第二大歲入來源。
對於這樣比重是否過高,惠譽主權評級董事Andrew Fennell在電郵回覆中表示,「歸根究底,盈餘繳庫的比重是一個政治問題,只要央行可以維持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就不會影響到台灣的主權評等。」
Fennell指出,台灣央行的獲利主要來自於大量外匯儲備的利息收入,而且可能是由台灣經濟所擁有的大量外部淨債權所必然衍生而來。在惠譽對台灣主權評等的檢視裡,公共財政這一項目為中性。惠譽在2016年末時將台灣評等上調至AA-/穩定,主要便是由於政府承諾穩健的財政管理,而且近年來成功逐步降低債務負擔。
根據財政部國庫署網站,目前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前3年度GDP平均數約為32.5%。(撰文:Argin Chang)
#台灣央行 #楊金龍 #台灣金融研訓院 #審計部 #台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