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場講座,在介紹完避孕方式後,有同學提出關於墮胎是否傷身的疑問。在澄清墮胎過程其實很安全後,我無奈說了一句「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語畢,底下聽眾一片錯愕,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墮胎手術的誤解很深。
墮胎聽起來很可怕,其實正規墮胎手術是項安全性極高、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手術。懷孕12週前墮胎和萎縮胚胎的流產手術進行方式都相同:利用一次性使用的醫療抽吸管,在超音波輔助下將胚胎組織吸出。
整個過程在「舒眠麻醉」下進行,(也就是常用在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的一種靜脈注射麻醉)約半小時就完成,手術當日即可回家休息。當然,手術一定會有相關併發症風險,好比術後大出血、感染、麻藥過敏和子宮穿孔受傷等。但在注射抗生素、子宮收縮藥及麻醉專科醫師協助下,這些都極為罕見。根據統計,墮胎手術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跟足月生產的風險相比,約只有1/14,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其實懷孕生產風險更高啊。
而很多人認為墮胎手術後,一定要「坐小月子」進補,以免元氣大傷以後會不孕。其實以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這個手術本身出血量約100-200c.c,雖然後續肚子會痛且會排血,但其實這就跟經期類似,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墮胎以後也不會導致不易受孕、或容易流產早產。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的統計顯示,曾接受正規人工流產手術的人,不孕機率並沒有比較高,也不會增加日後懷孕各項併發症的風險。
至於為何現在衛教資訊如此多,大家仍認定墮胎很可怕危險,我認為是過去慣用恐嚇方式進行性教育導致。像是刻意強調墮胎手術很血腥、後遺症很多,希望用嚇的方式讓少男、少女不要「偷嚐禁果」。再加上各種影視戲劇提到墮胎拿小孩,總是會呈現女生在河裏泡冰水、自己打肚子、用竹籤戳下體等驚悚畫面。而墮胎過的女性也很怕被認定為隨便、不自愛,極少出來現身說法。醫師如果想澄清,也會擔心被貼上「不尊重生命」、「鼓勵墮胎」、「想靠墮胎手術賺錢」等標籤,不敢大張旗鼓針對手術細節做說明。這些因素都讓社會大眾對墮胎手術的資訊不清,因而加深未知的恐懼。
講這些當然不是要鼓勵墮胎,而是基於醫學倫理知情同意的準則,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故意把墮胎說得很危險,還是應提供關於這項手術正確的資訊與風險評估,讓女生自主的選擇。更何況,以恐嚇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方式在數據上看來完全無效,反會加深女性日後心理陰影,甚至產生創傷症候群,最後辛苦、難過的還是女生。
或許有人會說,活該不避孕、不檢點,被嚇不是剛好嗎?坦白說,每次看到類似言論我都會無奈地翻白眼。沒有認真避孕的人何其多,很多人只是運氣好,剛好沒遇到罷了!與其指責,還不如仔細評估如何讓性教育做的更好,才能降低非預期懷孕,墮胎手術發生的機率。
因此我要再次強調,吃避孕藥不丟臉,正確服用不傷身、以後也不會不孕。只要雙方同意,避孕要選吃藥或全程戴套都可以。假使事前避孕失敗,不要遲疑立刻掛號吃事後避孕藥補救。只要還沒停經,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懷孕的可能,一有懷疑就要馬上驗孕不要逃避。因為在心跳出現前,都能採藥物流產,不需要手術。
更重要的是,太晚發現懷孕,不僅會壓縮思考時間,增加醫師和自己的心理壓力,倘若懷孕超過十二週,因胚胎已漸成形、骨化,就會增加手術困難度,各項併發症的風險也會提高。另外要補充一點,會意外懷孕的絕不只有年輕男女,在門診我就遇過不少沒有要生了但卻不避孕的老夫老妻,意外懷孕,以這種情況來說,男生結紮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生育率那麼低,想生的生不出來,醫師應該勸那些女生勇敢的把孩子生下來。但我要說的是,除非是醫療上錯誤認知,好比吃到感冒藥、照到X光,不小心喝到酒這類狀況,我會直接建議繼續懷孕外,基於私人理由想終止懷孕,醫師不可能通盤去了解每個人的困境,又何德何能向人勸生。只能盡力提供完整資訊,把決定權留給懷孕的本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節目直播自爆和圈外老婆離婚,趙正平透露自己不知道離婚原因, 未來若有機會希望能把前妻追回來。 #趙正平 #離婚 #演藝圈 女友動情騎回前任 包包這物讓激情藏不住 👉https://youtu.be/XePZ-9ffvE0 索非亞自爆當媽?!最大心願只求這件事! 👉https://youtu.be...
避孕失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提到情人節,大家可能會想到鮮花巧克力,但對婦產科醫師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避孕藥、保險套,對!情人節,「請大家要記得避孕啊!!
或許大家會認為現在性教育普及各種避孕資源又多元充足,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流產的個案應該少之又少。其實不然。根據國健署2011年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二十二萬人次接受藥物或人工流產手術。只不過當年這個新聞出來之後,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接下來似乎就再也沒有公布更新的數據了。
**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早年跟男女不平等有關
每次只要一提到避孕失敗、非預期懷孕的這個議題,就會有人說是因為年輕人太開放、濫交、不檢點,保守派也會歸咎現在的性教育對性行為教得太仔細、變相鼓勵性行為,才會讓墮胎數字居高不下。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
雖沒有確切數據,但根據《亞細亞的新身體》這本書的訪談紀錄,就有資深婦產科醫師表示在1950-1970年代,每生一個小孩,婦產科醫師就得墮三個胎。也就是說,當年生33萬個新生兒,就有99萬個孩子被拿掉。他去美國受訓時,當地醫師甚至還直呼台灣來的醫師墮胎技術純熟。
1970年代墮胎比例之所以這麼高,除了當年避孕藥初上市劑量相對高以致副作用較大,有些女生無法承受外,最主要還是因男女不平等,女性往往得單方面負起避孕責任。書中被訪談的婦產科醫師更直言不諱表示,自己就幫太太墮胎好幾次,因為戴保險套很麻煩。他甚至表示,提高戴保險套的秘訣就是將戴套責任交給女方,把它當成一個情趣。如果女生不負起責任,就不太會成功。由此可知,當年很多女生根本沒得選,伴侶如果堅持不戴保險套,最終就是得墮胎。
**非預期懷孕,多是對性不夠坦然
當然隨著女權運動興起,男女之間越來越平等,上述這種荒唐的言論已消失,漸漸的避孕的責任又轉回到男性身上。一些衛教避孕的影片留言,總會有許多網友表示,「爽的都是男生為何要女生吃藥?」、「是個男人就乖乖戴套」等類似言論。甚至在門診中情侶來諮詢避孕方式後,也常有男生馬上說「吃藥太辛苦了,還是我戴保險套就好。」當然如果大家都說到做到,乖乖全程使用保險套,就皆大歡喜了!可惜的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如此遙遠,說一套做一套的情形總是屢見不鮮。
在門診我詢問過許多「號稱」使用保險套避孕仍意外懷孕的女生,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男友說我現在是安全期應該不用戴」、「他說等快要射了再戴就好了,前面分泌物不會懷孕,不然硬不起來」、「每一次都有戴,就這次沒戴」,我真不知道這些男生是知識不足,還是單純在找藉口!另外就是,雖然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相關副作用大幅減輕,可是大家對避孕藥的迷思和污名化卻一點也沒少。即使我在臉書上已多次破解避孕藥迷思,在門診或網路上,仍有許多人仍堅信避孕藥會傷身、吃了以後會不孕。社會普遍也認為女生吃避孕藥就是犧牲、不愛自己、討好對方,或是性生活混亂。女生不敢吃藥,男生沒有全程戴套,避孕失敗率當然大幅提高。
還有一種狀況是雙方都否認自己想和對方發生關係,好像主動準備保險套就顯得太好色,在關係中的角力就居於下風。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感情基礎還不穩定、曖昧中或剛認識的男女。如此自欺欺人的結果,就是事到臨頭沒人做好準備只好鋌而走險。
然而一旦一次沒避孕又剛好沒懷孕,就更會強化僥倖心態,認為好像不避孕也沒差。但就像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紅燈闖久了難免有擦撞,抱持著苟且的心態遲早會避孕失敗。
值得一提的還有。有些族群的女性常認為自己的狀況難受孕,而輕忽了懷孕的風險,比如,月經不規則、被診斷多囊性卵巢、 剛流產、剛停餵母乳或年紀較長快更年期的女性。但真相是,只要還沒停經就可能會懷孕啊!
不過,看到真實的數據就知道,沒正確避孕的人何其多?當聽到有非預期懷孕發生時,大家實在沒必要再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譴責墮胎的女生,這樣既於事無補且有點矯情。
好比我就曾注意到,有些汽車旅館、湯屋都有提供應急的保險套,甚至美國部分學生保險有給付避孕藥、避孕器,這樣的態度就很務實。假設有一天,這個社會談到性愛,不要再因性別而有嚴重的雙重標準,讓兩性都能自在的面對性愛的相關話題,不再遮遮掩掩,避而不談,我相信確實避孕的比例一定會提高。
最後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性愛本來就是男歡女愛,沒有所謂男賺女賠,避孕責任當然就是男女共同分擔,沒有好壞或是輸贏,兩人商量好,且說到做到即可。�
#晚發了兩天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避孕失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最引人關注的性別事件,肯定是雞排妹揭露自己在主持尾牙工作中被老闆言語性騷擾的事件了!雖然網友一面倒支持雞排妹,認為她很有勇氣、聰明、懂得危機處理,但讓人驚訝的是,竟也有些攻擊、檢討她的言論。
首先,很多網友認為雞排妹沒有當場拒絕,事後才在網路發文反咬 ,讓他們「合理懷疑」事件的真實性。也有人說,很多男性粉絲也常在雞排妹粉專留言開黃腔,質疑雞排妹根本是選擇性指控,雙重標準。
我想說的是,這類說法就是沒認清性騷擾的本質,絕非是單純遇到愛吃豆腐的人,而是騷擾者跟被騷擾者之間存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好比在醫療現場就時不時傳出男醫師騷擾女病患、女護理師的案件,但未曾聽過男護理師性騷擾女醫師、女病患,這也就是因為性騷擾的本質是權力,而不是什麼男人本性好色。講的更極端點,粉絲的留言雖然看了不舒服,只要不想看立即封鎖就好,頂多少一個讚數而已。但倘若加害者是自己的師長、上司、客戶呢?大多數的人在被騷擾的當下,恐怕只多是自我安慰「為了生活忍一下吧,講出來可能影響明年考績。」、「或許對方沒這個意思,是我想太多。」等,又有多少人敢立刻跳出來反駁呢?
因此,大多數的性騷擾案件,不用說是當下拒絕了,往往都是在受害者忍無可忍,已經大幅影響工作表現後,才一次爆發。更何況在尾牙這種歡樂的場合,作為一個領薪水的主持人,如果當下立即抗議,勢必會擔心被認定是破壞氣氛、不解風情、開不起玩笑的人,也會被貼上不專業的標籤。
另一方面,也有人說雞排妹平時穿著裸露、販賣情趣用品、時常談論性議題,被騷擾只是剛好而已,如果當天主持人換成形象清新的林志玲,老闆就不會這樣了。我只能說,這根本就是經典指責受害者的說詞,換一個場景想想,如果郭台銘被搶劫,會有人說沒辦法啊,他是台灣首富嗎?尊重本來就不該看對象、職業和穿著。難道我愛穿短褲,就表示你可以以摸我屁股嗎?
這種先檢討受害人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的氛圍正是性騷擾、性侵通報率都奇低無比的原因之一,會讓受害者在提出舉報時先自我審查被騷擾是否跟自己的行為有關。像是是否符合典型受害者較害羞、弱小的形象?自己當天是否穿太少?還是有什麼行為、眼神讓對方誤會?更會害怕通報後,各種私生活被拿出來放大檢視。
這種說詞正是讓加害者轉移焦點的強力武器,好比當年福灣巧克力的性騷擾案,加害者的兒子就聲稱「被品性惡劣,私生活混亂缺零用錢的學生婊」,希望藉此將炮火轉嫁到受害者,來為爸爸緩頰甚至脫罪。
我認為,這背後根深蒂固的原因和社會對「性」的態度在兩性間嚴重雙標有關,認定女生就是要端莊矜持才值得被尊重。因此很多女生從小都被告誡少講性相關議題,不該表現得對性有慾望、主動,甚至守住清白的身體才會有好歸宿。這種差異除了會讓女性受害時不敢講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
好比在門診中,我就常遇到女生因從小被告誡不要亂碰下面,小心不要弄破處女膜而不敢使用陰道塞劑、棉條。當然各種輔助凱格爾運動的產品也因此極難推廣。甚至也有人潛意識認為性很骯髒,不敢放膽享受,產生「心因性」的性交疼痛,甚至因此有性交障礙,需靠人工生殖才能受孕。也有很多女性怕被認為性慾強而不敢主動吃避孕藥、準備保險套,也不好意思在事前要求對方準備,只能將避孕的責任和主導權交給對方。假設對方抱著僥倖心態認為一兩次不戴套應該不會中獎,就很容易避孕失敗,導致非預期懷孕,最終辛苦的也是女生。
回到事件本身,我認為焦點不是去探討雞排妹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揭露這件事以及要不要提告加害人,因為這些都是她個人的自由意志,即便有人質疑她吵新聞也無損她指控的權利。站在我的立場,我也認為揭發這些事情對社會的進步,性騷擾防治有很大的助力,除了可以讓大家更清楚性騷擾事件的本質外,最大功效就是嚇阻那些認為自己權力很大,沒人動得了他的加害者。
#性騷擾真的無所不在
#一切都是權力
避孕失敗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節目直播自爆和圈外老婆離婚,趙正平透露自己不知道離婚原因,
未來若有機會希望能把前妻追回來。
#趙正平 #離婚 #演藝圈
女友動情騎回前任 包包這物讓激情藏不住
👉https://youtu.be/XePZ-9ffvE0
索非亞自爆當媽?!最大心願只求這件事!
👉https://youtu.be/J-ZaherSb4I
子宮被逼裝避孕器…女星痛訴13年監管真相
👉https://youtu.be/SqdUMAasvpc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避孕失敗 在 Linda L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有字幕可以打開~!
很多女生都在減脂或是飲食控制后出現了飲食失調、大姨媽出走等問題。因為背後原理太多了,所以說的比較快、不太深入,比較著重實際方法,如果對於原理不懂的話也可以再問我,我會解釋更多給你聽❤ 嚴重的心理問題要看個人的意志力,如果無法自救,那麼最好還是先看醫生。我要感激我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幫助我,還有要強的個性,把自己從頻繁的崩潰心理中解救出來。
IG: @foodie_shiny
這個影片總結的是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加上搜集資料學到的知識。飲食失調和大姨媽出走有可能是心理原因導致或是生病了。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及時看醫生,驗血檢查身體,確認自己沒有生病,沒有其他問題。然後再進行飲食調整,如果生病的話光調整飲食是沒有用的。確認沒有卵巢多囊症、子宮問題等。飲食和心理導致的姨媽出走,驗血出來是沒有問題的,荷爾蒙也比較正常,可能有些荷爾蒙會偏低,但處於正常範圍。如果醫生處理方式只是避孕藥、痛經藥等,那麼飲食調整才可能對你有用。
長期熱量低,會導致姨媽出走,並且影響減脂、健身效果,同時因為這些情況也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飲食調整的方式不只是幫助你身體營養補充,同時也會對心理問題有所幫助。
切記一定要:
吃夠熱量及營養素
不要克扣正餐熱量
不要嘗試逃避正餐
即使吃了零食也要確保正餐熱量足夠
熱量攝入至少與消耗持平
小心且認真觀察身體及心理反應
不要給自己太大心理壓力
尋找其他讓自己自信的方式
好好生活 好好吃飯 好好運動
自己作主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