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中國」在台灣漸漸消失?
台灣制憲基金會前天公布了一份民調,針對「國族認同」,67%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1.8%「中國人」,27.9%「兩者都是」。
換一個問法,如果在「台灣人」跟「中國人」之間,只能選一個,則台灣人「89.9%」,中國人「4.6%」,差距甚大。
這份民調的採樣,支持國民黨者僅一成二,支持民進黨約三成,簡單的說,算是一份比較「親綠」的民調。儘管偏綠,但與台灣目前的實情,相去並不太遠。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二字,漸漸在台灣消失?
我1974年出生,在台灣叫做「六年級生」。我的年代,每日上學要升旗,看電影要唱國歌,軍歌比賽,總要指定愛國歌曲,「中華民國頌」、「四海都有中國人」,直到今日,我都還能琅琅上口。前幾天有網友問我:「黃暐瀚,你敢說你是中國人嗎」?當然敢,我當然是中國人,我是生長在台灣的「中國人」,我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不過,台灣人,或說住在台灣的人,已經漸漸漸漸,不說自己是「中國人」了。
理由很簡單。
因為「中國人」這三個字,在台灣,已經無法和「中華民國」連結。
兩岸的競爭消長,本文略過,那是太長的故事。但一言以蔽之,在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取代「中華民國」的一切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跟國際影響力上,日漸增加。中國大陸,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而這個中國,並不是中華民國。
有網友說:「叫中國台北,沒毛病啊~中華民國,不是中國嗎」?50年前,確實是,但現在「中國」二字,已經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硬稱「中國台灣」、「中國台北」,台灣人聽了,只有矮化,怎會開心?
於是,「中國」二字,在台灣漸漸變成「選舉時的負資產」。「中國國民黨」,每逢主席改選,都要討論是否改名「台灣國民黨」或「國民黨」(省去中國二字)這樣尷尬的問題。
所以,出生在台灣,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當然會更加認同「台灣」,而不是「中國」。
暐瀚 2021-8-12 de 台北
品觀點 20:00見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2021 在 巫明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貪食德工作室 How To Eat Faust
《#過氣英雄傳》
觀賞時間:20210327FRI
購票 👉 https://reurl.cc/l07lAA
🟠節目相關
■演出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交通指引 👉 https://reurl.cc/Gdg29v
■演出場次■
2021
3/26 (五) 19:30
3/27 (六) 14:30、19:30
3/28 (日) 14:30、19:30
共5場
一直都知道貪食德工作有這一系列的演出,但總因為本身有其他演出卡住,無法前往觀賞。前陣子網路上開啟了一系列的投票(好像是漫畫?)因為支持朋友的關係,也去投票了,所以對這個作品也開始有了更多關注,今天終於看到這個系列(聽說是貪食德相當重要的里程碑),所以也特別期待。
關於空間:
傳藝中心的小劇場大小適中,是很棒的觀演空間,但是如果觀眾沒有靠著椅背坐,就會擋住舞台的(幾乎全部)視線,當然,最近在 黑特劇場 也吵得很兇:稍微勸說一下前方觀眾,大家都會很願意配合坐低一點。但是我當天遇到的觀眾並沒有配合著坐低,試著調整角度,但依然什麼都看不到,整個氣到。所以最後我也往前挺直著坐(也許有可能擋到後排觀眾)才有辦法好好觀賞演出。當天晚上可能傷害了某些觀眾的權益,為此我很抱歉,但是前方觀眾不願意退讓,我也不想將美好的看戲夜晚給毀了。為此如果有好的配套措施,相信會有個雙贏的局面。
一樓只有兩間廁所,略微不方便(當然我知道二樓還有廁所,但是我就是坐在靠近那一側的觀眾。自然就不想往樓上走。)
開演之前的Announce中英文都很到味、很好聽,聽得出來是學弟的聲音,但是聆聽的時候偶有噴麥的狀況,有點驚訝,中心竟然沒有檢查也沒有發現。這麼舒服好聽的聲音,卻被麥克風的狀況干擾了,很可惜。
劇本(有雷,小心閱讀):
劇本非常好,看到一半幾乎就可以猜到結局,但是依然非常期待、也很想親眼看到結局。
台詞的部分很多台語的定場詩,非常非常喜歡,讓整齣劇本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舞台旁邊有字幕,不用擔心聽不懂)。
劇中提到「劇作家」的狀態,雖然我不是劇作家,卻也能理解那樣的處境。
如果把同樣的狀況套用到各行各業也都是一樣的,我們帶著理想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卻沒想到自己的功能僅是服務這個世界的期待與眼光。
(Fuckkkk~~好累啊~~)
難怪要叫做「無命客」、「孤命客」
劇中有很多台詞都讓我幾乎哭出來,尤其是:「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給了我重重一擊。讓我一直想到相聲、想到師父、想到劇場、想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碗糕?差一點點就哭出來。
還好很多好笑的地方,把我拉回來(總覺得就這樣哭了也太糗!?)
但心中的重擊我依然保留著。
服裝:
「就是大拇指,賣閣講!」不是大拇指德華哪裡有大拇指。
每個人的現代服裝都跟古裝有呼應搭配,龍套的外套與墨鏡也相呼應。
還有白先生手上的電風扇與紙扇相呼應,各種巧思、呼應、我都非常喜歡。
顏色鮮明、角色個性也很明確、給演員很大的幫助(不知道好不好穿?)但是至少就觀眾而言,對角色分辨很有幫助。
舞台、燈光:
酷酷酷!炫炫炫!還有旁邊那個投影!讚讚讚!
喜歡書法字體、喜歡捲軸、喜歡花窗
喜歡結界以及謝幕的時候每個人身上閃閃發光
喜歡旁邊的紙箱、辦公室椅子、喜歡馬桶
喜歡藍主任神秘的形象以及他的麥克風聲音哈哈哈哈哈哈哈
表演:
看到演員在台上快樂遊玩不外乎最開心的事情了,也能看出許多排練時長出來的笑點,節奏上也玩得很好,不多、不少,不會因為好笑、好玩,就亂了整齣戲該有的節奏。專注的時候非常專注,有笑有淚、能靜能動。
每一個演員的個人特色都相當鮮明、也很到味。
Rap很厲害、武打好好看、演員聲音投射很棒(有把舞台吃掉、把我吃掉的那種魅力)、哭戲很棒、吵架的戲、獨白、都很好看。
導演:
認識大鴉的時候他剛好研究所畢業,那時候就很佩服他綜觀全局的導演視野,很大氣,就是那種:「我要幹大事、我要幹大的」的氣魄。
演出結束我一直跟他說,讓我回想起三戰的很多東西:打鬥、紙箱、幾乎空台使用演員調度的畫面、排場⋯⋯等等
他說「表示我一點進步都沒有」
大鴉不要這樣!!我不那個個意思!!
他的導演風格、個人特色相當鮮明、而且越來越精闢、也很流暢,是能夠從一堆導演當中脫穎而出的那種。
適合很大的劇本、很大的議題。
當然也能夠從寫實戲、或是簡單的劇本當中,跳脫框架,帶出很深刻的主題。
這就是蘇大鴉。
如果日本動漫要跟台灣劇場導演合作,我覺得只有蘇大鴉做得到
(點播一個:我的英雄學園??)
走出劇場的時候心中跑出超多聲音,大概是:
好熱血啊!!好中二啊!!好真實啊!!英雄啊!!命運啊!!奮鬥啊!!
我的人生!!我的修羅場啊!!加油啊!!明如啊!!
真的很幸運,2021可以看到這麼好看的戲,好久沒有這麼暢快了。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2021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30年記講座文字紀錄如下,
影片待整理後再與各位分享。
#年記 #從老照片回顧美好年代的記憶
#年記講座 #報時光UDNtime #張哲生 #李鼎 #馮翊綱
【年記-從老照片回顧美好年代的記憶】
由尖端出版社與誠品書店合作主辦的書籍講座「年記-從老照片回顧美好年代的記憶」2021年1月30日在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誠品松菸店3樓舉行。
這是因疫情停辦的台北國際書展大會原訂舉行的「紅沙龍」活動,誠品書店在書展緊急宣佈中止後,特別開放場地,提供出版社免場租舉辦,在書店工作人員嚴格把關防疫措施下,活動得以延展到此而順利進行。
疫情緊繃下的松菸,縱使這天冬陽和暖、輕風怡人,書店的人潮仍比平日少了許多。《年記》系列書籍16位作者群中,相聲大師馮翊綱、導演李鼎、懷舊達人張哲生,這一天應約前來,與報時光、尖端出版團隊會集一堂。分享年記系列出版邀約趣事及從中選出的照片,共同來回顧美好年代的記憶。
說起報時光邀約趣事,馮翊綱說2020年疫情緊張,表演工作因配合防疫暫時中斷,而剛好在這時收到報時光的邀約,這是與《年記》的特殊緣分。
而李鼎則說一開始接到電子郵信邀約,以為是詐騙集團,後來看到有張哲生參與寫作才安心。張哲生則笑說,獲知受邀時還以為這16冊都是他寫,沒想到只讓他寫一冊。
講座主軸來到分享年記照片,
報時光請作家選出幾張照片來分享故事,馮翊綱選出了1964年這冊中的3張照片,分別是健康寶寶比賽、祭孔大典及台灣光復節總統府前牌樓。身形高大的他說他自己也有一張類似的照片,是他的母親抱著他領取高雄左營軍區健康寶寶比賽第三名的紀錄。
而特別選出祭孔大典,他戲稱只要看到長袍的照片就會特別興奮,於他而言有特殊情感,相聲表演經年最常穿的也是長袍。
他回憶起祭孔大典是當時風行的重要活動,特別是高雄左營在蓮池潭旁的孔廟,曾是許多名片的拍攝場景,講起了八點檔一代女皇,還應現場氣氛哼唱了一代女皇的招牌主題曲,相信粉絲應該也都能小唱一段。
台灣光復節的照片,也是歷史流轉中有趣的轉變,以前叫光復現在叫終戰,從1964的歷史照片就呈現了當時的景象與真實,這也是老照片的珍貴之處。馮翊綱說這也是他參與年記的寫作價值,能參與到歷史軌跡中令人振奮。
李鼎選出的則是野人咖啡屋、童子軍野炊、南京西路地下道啟用、鄧麗君。他說就是因為年記中選出的照片是當年的生活百態,打動了他同意寫稿,也透露因為作者邀約過程中難免發生的意外變卦,他是臨危受命,是最後一位參與創作的作家。
李鼎說野人咖啡館,當時就讀國中的他因為看了某一本書,被那個夢想之地牽引,總想著再過5年就能去野人咖啡屋,感受解放的世界,結果發現1970年這張照片,門上寫著「黑」的野人咖啡館已被查禁要求停業,真是一大打擊。
而他童軍隊的年少參與記憶,一直記著「我已回」的符號,書裡他也寫出童子軍創辦人墓碑上告知世人的符號故事,相當動人。
17歲的李鼎在六條通工作,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所以他選了南京西路地下道的照片來懷念,這個如今已拆除的地下道,在1970年啟用的地下道,他看到了像是在走伸展台一樣的迷人女性及不亞於如今潮流的時尚。
而鄧麗君的照片,則訴說他與父親的情感,當年開放兩岸探親,因為擔心會重蹈當年來台無法回家的惡夢,
父親為了要回大陸甚至還寫了遺書,
而鄧麗君的專輯就是父親經由香港回台灣時,在香港為他買回的專輯,
因為鄧麗君的歌聲,父子兩人都有了身為台灣人的安全感。
張哲生選擇的則是西門超級市場、中華商場、康定路長沙街口、狄斯角夜總會,他說,我們今天會看到這些照片都是因為當時發生了新聞事件,所以才會有紀錄,年記的每一本書翻到最後面都有當時的新聞紀錄,
我們可以回頭去了解當時發生的事。
而台灣第一家大型超市「西門超級市場」老照片,是因為超市被人放置了炸彈造成損傷的悲劇。當我們在回味老照片時,也可以察覺且有感的是,
照片背後在當時發生的新聞事件。
看老照片張哲生也有特殊視角,可多觀察細節,像是照片中的藍寶、白蘭洗衣粉紙箱,可以回想起那個年代對廣告的共同記憶。
中華商場的照片,他說這張照片要講的已經全部在照片裡,各個店家的廣告招牌是那個年代的一個記憶。他仔細地將廣告招牌上每一個文字重新打字,讓我們可以透過網路搜尋去找到白雲天命相館、人生預言家北平多星子等等,一棟小小的照片角落,就有如此多面向的店家,也是奇妙之處。
最後張哲生分享第一飯店的狄斯角夜總會,他回想起撰稿當時也剛好是費玉清宣告封麥前夕,費玉清首次出道的舞台就是在狄斯角,而出道原由是被姐姐費貞綾因臨時無人表演而把弟弟推上台去。
馮翊綱說,我喜歡看歷史,但年記這系列很特殊,一般我們談歷史會講漢朝講唐朝,而年記就談離我們最近的這一個六十年,一甲子前的庚子年,那是出大事的。
我們現在談這六十年,兩代人經歷的這段歷史透過年記來訴說,啟動了一種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一種傳承,一個樂趣,對此刻的台灣人來講,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
在年記即將在2020年12月18日出版的前兩週,報時光來到了聯合報的林口印報廠區,在這裡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存放老報紙的地方,這裡的每一本聯合報的報紙在20年前都已數位化建置成資料庫,因為珍視歷史,報社仍闢建了空間留存著紙本。
每一本報紙翻開來就是當年報紙的原樣,翻開老報紙的當下,覺得每一張報紙上的字和每一張照片都在說:
「發掘我!讓我再被大家看見」
16冊年記中的照片,近乎80%沒有見過報,呈現了六十年的台灣社會,
那些當年無法見報的照片,為我們訴說了一個美好年代。今日能如此被呈現,真的感謝各位作家的支持,
同時也要謝謝聯合報系。
*****
《年記》系列書籍在2020年12月18日出版上市,
是由報時光團隊與尖端出版集團聯合企畫,
從聯合報系上千萬張圖片資料庫中,以1960~1975年為題,
每個年份挑選30張具有「時代感」的老照片,
並邀請當年出生的作家撰文而成的「老照片新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