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美好的微風】
看到日本疫苗即將抵達台灣,我想起多年前參加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一段非常難忘的故事。一位日本年輕設計師告訴我,他沒去過台灣,但謝謝台灣在3.11大地震對日本的協助......
這趟行程其實是意外。那天下午要到關西機場搭飛機返台,早上最後一個行程,要去佛生山泡湯,這是位在瀨戶內海藝術祭總部高松市附近的小鎮。大老遠跑去泡湯,才不是為了泡湯。
因為佛生山有個得到日本「good design」建築設計獎的溫泉湯屋,叫做佛生山天平湯屋。我很好奇,這個小地方怎麼會有得到設計大獎的建築?就特別安排一小段時間去瞧瞧,待一下就趕去機場。
佛生山有許多日本江戶幕府時代興建的寺廟,此地才稱為佛生山。一路尋尋覓覓,在低矮房舍中、看到一座挑高、深咖啡色的木造房屋,這裡就是天平湯。
一進門,看到一個穿粉紅色長褲的男子點頭微笑,我們四處參觀,眼前是長型的空間,一邊是休息處,桌上平整的放置在地物產,另一邊的長桌,則擺滿文庫本的小書。
還有點時間,我們決定先去泡湯,泡湯的地方並不大,反而是挑高的休息區非常寬敞。
泡完湯,我們先吃冰、再用餐,我翻閱長桌的小書,原來是鼓勵大家可以邊泡湯邊看書,許多泡完湯的長輩,在休息區都躺或臥,很舒服的享受安靜的片刻。
我充滿疑問,為什麼會在佛生山這麼僻靜的地方蓋湯屋?建築物為什麼會得獎?離開前,我順道問櫃檯人員,不知道建築師岡昇平在不在?
沒想到櫃檯人員指著穿粉紅色長褲的男子,原來他就是岡昇平。
怎麼這麼巧?他說自己是湯屋經營者。
實在很特別,建築師竟然也是經營者。原來父親在這裡挖到溫泉,找回在東京從事設計工作的岡昇平來設計湯屋,他心想既然要蓋湯屋,也希望經營湯屋,就決定把事務所遷回老家佛生山。
我們提到從台灣來的、特別來造訪他的湯屋。靦腆的他很開心,提到雖然沒來過台灣,但很感謝台灣對日本大地震的協助。
因為知道是台灣人,我們彼此拉近了距離,略微害羞的他更願意敞開心胸深入交流。
我問他,東京不是有很多工作嗎,回鄉經營湯屋,難道不怕事業受影響?
岡昇平看著我,你真的想知道嗎?我點點頭。
他拿出一張手繪地圖,畫滿了小鎮的商店與重要寺廟景點,這是給旅人參考的導覽地圖。
他充滿熱情地說,佛生山是一個沒有年輕人留下來、停滯老化的地方,他有個夢想,如果這個小鎮就是一個溫泉旅館,外地人來此不只是泡湯,還能住宿、用餐,走訪小鎮,就能帶動地方的生機。
「如果泡完湯想住宿,這裡有民宿嗎?」我問。
岡昇平說,他也設計了一間民宿,要不要去參觀,只有十五分鐘的路程。
此時朋友提醒我,等一下還有其他行程,要不要離開了?但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決定去看岡昇平設計的民宿。
我們一起走出湯屋,走到湯屋後面,才看到佛生山的風土。眼前是一大片剛收割的稻田,走在安靜的小鎮上,他沿路介紹咖啡館、書店、茶館,走著走折,空氣中隱約浮動著醋香,原來是一家百年醋廠,最後來到民宿,造型跟湯屋幾乎一模一樣。
他解釋,佛生山很多寺廟,顏色都是深咖啡色,他蓋的湯屋與民宿,就是採用寺廟的長形空間與顏色,符合在地文化,更不會退流行。
我問岡昇平,為什麼想要返鄉做這件事情?他說一切都是為了女兒,希望女兒能以家鄉為傲,長大後如果到大都市工作,也不會忘記家鄉。
為了讓女兒在家鄉開心快樂的生活,他計畫透過經營湯屋、民宿,慢慢吸引觀光人潮,也能帶動更多年輕人返鄉開店,創造更多特色,讓更多旅人前來拜訪,帶動佛生山的觀光。
在他帶動下,果然有好幾位年輕人返鄉經營書店與餐飲。
一路上,我看到幾個小學生一直跟著我們,邊走邊笑,岡昇平抱著其中一位小女孩,原來是女兒啊。她剛放學,看到跟爸爸走在一起的外地人,非常好奇,才一路跟隨。
岡昇平的太太也出現了,她要來接女兒,我就跟他們一家人沿著稻田、一起走回天平湯。
「雖然很難,但我要用二十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岡昇平不只經營湯屋,也接佛生山、瀨戶內海周圍、甚至是東京的設計案,一點一滴地創造家鄉的風土經濟學。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岡昇平會得獎?他是一位風土設計師,不只設計湯屋與民宿,而是重新設計佛生山小鎮的風土,他不只是設計師,還扎根實踐理想。
我最後跟他們一家人合影留念,即使語言不太相通,但是彼此的心意卻能相通。
這次日本疫苗的到來,我想起了那天兩個人熱烈討論理想與實踐,一路吹著微風走過稻田與小鎮的場景。
感謝日本友人,一陣美好的微風。
這段文字來自《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略有改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7416
《風土經濟學》進階版本《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
‣ 博客來|https://reurl.cc/GdM0E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送走父母」日本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張芳玲 總編輯 內容簡介: 「父親,母親,我用這種方式為你們送行,好嗎?」 一個令曾經失去所愛的人為之動容,「成熟的大人告別父母」的故事。 這是作者井上理津子真實的經歷,她在四個月的時間內,先後送走母親和父親,而且兩次都是無預...
「那個人後來文庫」的推薦目錄: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問題] 那個人、後來(小說) -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閒聊] 那個人,後來web版心得(微雷) - 看板C_Cha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問題] web版跟文庫版誰才是正版? | C_Chat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那個人後來輕之國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那個人後來輕之國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閒聊] 那個人,後來web版心得(微雷) - C_Chat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Re: [閒聊] 那個人,後來web版心得(微雷) - C_Chat - BFPTT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問題] web版跟文庫版誰才是正版? - C_Chat - PTT情感投資 ...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後來不再逢人就掏心掏肺,你開始計較起付出和回報是不是成正比 的評價
- 關於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輕小說文庫ptt - Teyuy 的評價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紀念跪著造反的出版人沈昌文】(本文在《報導者》同步刊出)
那年秋天,北京天高風爽,陽光燦爛。
那家飯店大堂,卻光亮不足,顯得陰暗。
從外頭走進來的人,有些背光,我設法看清他的面貌,揣測這是否我在等的人。
他不快不慢地走近,說:「郝先生嗎?我三聯書店沈昌文。」臉上帶一點淺淺的微笑。聲音不高也不低,音量很結實。他的頭髮是黑的,鏡框後的眼神不顯銳利,但讓人摸不準遠近。
後來,我談起第一次見沈公的情景,老說當時見到了一位活脫脫武俠小說裡「深蘊內斂的中年練家子」。
那時三聯書店的同事雖然都稱呼他「老沈」,我從開始就稱他「沈公」。
>>串糖葫蘆的神奇人脈
那是1989年9月。我第一次去北京。
行前打探需要拜碼頭的人,各方訊息都指向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這個名字。
我很快就確認,那是個不只台灣,所有海外,以及中國內地各處要去北京的人,都要知道的名字。
不只因為三聯書店這個重要的出版品牌,也因為當時他在主編的《讀書》雜誌緊密呼應甚至引動中國思想、文化界的脈動;不只因為他努力為中國各界文史作者、學者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也因為他有本領在改革開放之後引進戴尼提、蔡志忠這些風動一時的暢銷書。
沈公不是那種初見就熱情四射的人,但他的深蘊內斂像個黑洞,不讓人疑懼,而吸引人一步步接近。
對剛去中國的我,他的人脈廣得很神奇。
談起對中國(不只出版市場)的任何問題,講起任何我想在大陸認識的人,出版界的人就不說了,文化、藝術,甚至某些政界的人,他都能在言笑間輕鬆送出答案。直似劍光閃動,只見燭芯短了一截的行雲流水。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半基於好玩問他能不能介紹崔健,心想這他可沒轍了吧。但沈公只是淡淡地說一句「我來看看」,然後沒幾天我就見到了這位中國音樂界的大腕。
比較熟了之後,沈公說他自己就是愛「串糖葫蘆」,也就是趁著機緣把各方相干、不相干的人串聯在一起。
並且因為他出身上海,所以很服膺十里洋場時代做什麼事都「閒話一句」的氣派。
這些都不只基於他的個性,也因為他就是有這種本領。
沈公眼神讓人摸不準遠近的另一面,也就是對人不分親疏。
看著他交往的對象五湖四海,我也就一直謹守和一個武林高手相處的分際,保持客氣的距離。
不過,後來我們畢竟是越來越親近了,和別人不同的親近。
>>計劃經濟之下紮實的馬步
打從開始,沈公就給了我各方面的啟發。
在出版的領域,他讓我對中國出版的歷史和當時的現況,快速抓到些梗概。
1990年代初,中國的出版市場和國際還沒有接軌,書籍的許多印製條件也有待改進,然而我從沈公身上看到一個在計劃經濟之下做出版的人,受著種種限制,但他的馬步可以蹲得多麼紮實,內功可以練得多深。
我學著體會中國出版社裡所謂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種種微妙關係,也聽到沈公在他一把手位子上要管多少台灣同行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政治課題就不說了,社內同事的住房問題、入黨問題、婚姻家庭瑣事,簡直無所不包。
在那個中國社會和經濟環境都在轉型的階段,沈公在三聯書店總經理的位置上,既要小心翼翼地不能在政治上犯錯誤,又要維持三聯書店引動思潮的傳統和風格,還得自行創利,壓力很大。他引進的戴尼提固然造成巨大的暢銷,但也有人不喜;他出版的蔡志忠作品固然造成萬人空巷的熱潮,也得來有人說他只會「賣菜」的評語。
此外,在那個主渠道出版社對民營二渠道或者有敵意,或者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年代,沈公又帶我對二渠道有了很多了解。我很好奇他怎麼有這些門路。後來得知他雖然貴為三聯書店總經理,但贊同一些二渠道年輕學者編輯的西方學術文庫,慨然允諾立場開放的合作出版,為支持二渠道民營出版立過典範。
總之,我在中國結識的第一個出版人就是沈公,很幸運。
沈公讓我看到中國出版界一個高標,也影響了其後多年我和中國出版市場來往的基調。
這麼多年來,台灣很多人在中國走過買書號出書的路,我從沒做過。一來是我不想走這類落人把柄的路;二來也因為我覺得認識沈公,不走這種門路也罷。
>>共產社會國營體制的實相
沈公也讓我對中國社會的一些特別情況有了直觀的機會。
有一次,沈公帶我去友誼商店買一台傳真機送他的作者。看好機種、價格之後,沈公留下一張空白的三聯書店支票,就離開了。
我很驚訝,就問沈公難道不怕商店亂填金額。
「怎麼會,我們都是國營機構啊。」沈公哈哈一笑。
沈公說,反正大家都是國營機構,不怕對方亂來。他要自己填金額的話,還得計算稅金之類,寫錯了還麻煩。交給對方寫,對方敢亂填,最後自有雙方國營機構的主管單位出面查證、解決。
我見識了共產主義國家裡,大家都是國營單位體制的實相。如果連友誼商店和三聯書店都因為是國營機構而難分彼此的話,那中國所有出版社、書店之間的關係,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出版、印刷、發行、零售都要聽出版總署的,出版總署又要聽中宣部的,真是上下內外,渾然一體。
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
>>「打擦邊球」和「跪著造反」
來往中國多年,我始終保持一個原則,不主動找政治話題來談。和沈公也是。但沈公還是指點了我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19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出版後,很多人說毛澤東仍然在中國有很大的光環,這下子以後我再去中國可能有麻煩。七嘴八舌的很多分析。
我問沈公。他聽了之後,說了一句話就不但讓我安心,也讓我開竅:「只要不是批評現在當政的人,談過去的事沒什麼問題。」
沈公也跟我說過,中國有一個差點就開放出版的時刻。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中國社會各個層面都在鬆綁,出版也是。曾經擔任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的胡愈之,倡言成立形同民營出版的產銷合作社;人民出版社也準備了「東方出版社」的副牌,準備當開放的試點。
沈公說:就在大家都很興奮的時刻,中共的元老陳雲說話了。陳雲講了一句話:「你們都忘了共產黨是怎麼起家的嗎?」
開放出版的事,就此封箱;中國其他行業再怎麼開放,出版不在其內,形同國策。
不過,即使此後出版仍然一直在共產黨緊緊掌控之中,也設了重重禁忌,但是中國的出版和言論尺度還是持續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像《讀書》之得以出現,正是代表。
聽沈公談一些兼有官職和知識份子身分的人,如何為他們雜誌巧妙而迂迴地創造空間;他們實際工作的人又如何善加體會,細加運用,是很動人的。
所以沈公介紹人給我認識的時候,最愛強調誰誰誰是個「自由主義」;他聊天最興高采烈的,就是談他在出版,以及主編《讀書》的過程中如何一次又一次打「擦邊球」,在一些禁忌議題的邊緣上行走的經歷。打擦邊球要打得有驚無險才高明,這固然要賭一些運氣,但更多的是要有膽識,有見解,還有一些幽默。
相較於有些人主張知識份子就當「敢言」,沈公這種擅打擦邊球的作法,有人稱他是「跪著造反」。
不論這麼說他的人是褒是貶,沈公毫不以為忤,一再轉述。的確是,對他來說,「打擦邊球」就是為了「跪著造反」,而「跪著造反」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打擦邊球」。因此沈公引述「跪著造反」之語,是帶著一點自得的。
>>大家都是一家人和「一僕二主」
在都是國營體制之下,在都歸出版總署和中宣部管轄之下,中國各個出版社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演變,我們台灣人很難想像。
以三聯書店來說好了。
這個1949年前就卓有聲名的出版社,到中共建政後新成立旋即遭到撤銷,到1954年才又得以成為人民出版社底下一個「三聯書店編輯部」。三聯書店的招牌刊物《讀書》雜誌,是在1979年創刊的,但當時名義上是出版局研究室的刊物,由人民出版社代管。至於三聯書店從人民出版社分家出來,真正開始獨立經營,是1986年的事。
而沈公和他兩位關係密切的領導,陳原和范用的關係,都是從他1950年代初進人民出版社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
陳原,人稱原老,是語言學家,是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室的成員之一,54年起兼任「三聯書店編輯部」主任,到改革開放開始,擔任商務印書館的首任總經理兼總編輯,但同時也是《讀書》雜誌創刊主編。
范用,人稱范老板或范公,在49年之後先在出版總署、中宣部工作過,調來人民出版社,歷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等職位,在《讀書》雜誌創刊時,實際貢獻很大。
三聯書店還沒獨立出去的時候,范用兼任總經理,但是到1985年正式獨立前夕,他卻因故退休,改由沈昌文擔任了三聯書店獨立後的首任總經理。
沈公從工作的第一天,就一直受范用的領導,所以他說自己在組織上是范用的系統,但是他在思想和觀念上一直同陳原比較一致。
這樣,當沈公在三聯書店成立了編委會,范用和陳原兩位老領導又都在內,他就面臨了日後自嘲「一僕二主」的局面。
沈公在他的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裡,有一段著墨不少。
《讀書》以創刊號上<讀書無禁區>一文發生轟動性影響,也同時成為另一派力量想要「打棍子」的對象時,兩位退休的領導給了沈公不同的建議。
范用跟沈公說要「敢於講話,不怕封」,說國民黨時代封過三聯書店的刊物,結果更壯大了三聯的聲名。
而陳原則認為歷史條件改變,今非昔比,情況已經不同,要怎麼說話可以研究,但不能走「不怕封」的路。
就當家者的立場,沈公同意陳原的見解,也從此發展他「跪著造反」的路線,結果也引來范用說他沒出息,認為沈公辜負了他的一手提拔。
沈公跟我講過一段六四期間的事。
那天,三聯書店開會,范用在會中慷慨激昂,主張大家都要聯署上街的聲明。開會的人傳閱聲明,沈公說他很猶豫,但是在范用的注視目光之下,也只得勉強和大夥一起簽了名。
這份聯署聲明傳到當時也在開會的陳原面前時,陳原拿在手裡看一看,微微一笑,就傳給下一位。
沈公說:「別人再給他,他就再微笑傳回去。如此來回三次。他始終什麼話也沒說,也什麼都沒簽。」
我問沈公,六四後來秋後算帳,那大夥簽的聲明沒事嗎?
沈公說他也很焦急,問了范用怎麼辦。開始范用沒回答他,問了兩次後,要他別管了。原來那個聲明范用後來並沒有送出去。
這個故事,沈公講了不只一遍。
每次講,他對陳原和范用都不下任何評語,但每說到陳原接過遞給他的聲明,再三微笑傳給下一位的那一段,他都會跟著頷首微笑;再講到范用說他後來並沒把那個聲明送出去,他又會再頷首微笑一次。
>>進入「打招呼」時代
沈公常講他在1996年1月1日怎麼得知自己在前一天退休的。
他說那天早上接到電話,電話那一頭跟他說:「沈昌文同志,你已經在昨天 12月31日傍晚六點退休了。」
沈公的個性和形象,都從退休開始出現些微妙的變化。
之前,雖然也海派,他的沉穩內斂多些;之後,他就交遊更廣,言談更無所禁忌。宴席上,他說編輯的工作就是要「談情說愛」、「坐以待幣」 等金句,妙語如珠,舉座皆歡。
在工作上,我和沈公也因此出現了兩個階段的關係。
他在三聯書店任內,擔任我的顧問;他退休那年,我也正好要創業,想在中國市場多探索一些可能,所以就邀請沈公一起工作,成為同事了。
大致從沈公退休時開始,中國政府對出版的控制也進入另一個階段。
之前,有命令,有肅殺,有邊界,所以有擦邊球可打。那之後,進入「打招呼」的階段。
沈公說:他接到的通知他已經退休的電話,就叫作「打招呼」。
之前,黨和政府會傳達正式命令或通知;之後,轉為私下打一通電話的「打招呼」。不必正式通告要禁什麼書、封殺什麼人,上級單位只要對出版社的領導打個招呼就好。而這個領導將來有沒有出路,就看上級眼裡的他是否識相,願意接受打招呼。
大致和軟性打招呼的年代一起開始,中國對民營二渠道的立場也有了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國營出版社把民營二渠道不是視為不法,就是不屑一顧。
第二個階段,大致是沈公說開始「打招呼」的年代起,為了應對加入WTO,國營出版社要集團化、上市,造大船出大海。於是容忍民間二渠道以「工作室」身分存在,把這些工作室的產出當作國營出版集團的資源。
這些遊戲都已經不是沈公自己所熟悉的了。但感謝有沈公的指點,我多少能看出點趨勢的變化。
當然,我也感謝他介紹于奇給我,讓我多了個不同世代的得力助手。
和沈公、于奇在北京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回憶。
>>看清「戰友」和「火力」的重要
除了對中國出版市場、社會的了解之外,我最感謝沈公指點了我為人處世的一課。
那年,我要離開上一家公司的時候,在一件事情上被人家設局,事後很不甘心,想要反擊。聞風而來,願意提供「火力」支援的人不少,該如何取捨,一時拿捏不定。
正好我去北京,就請教沈公。
飯店屋角有一柱立燈,沈公坐在沙發上聽我講了一大圈之後,幾乎沒經考慮就大致說了這麼一段話:願意提供你火力,想借你的手來打擊對方的人,肯定不少。但是你用了某人的「火力」,就等於承認此人是你的「戰友」。不過,你想要打擊敵人是一回事,但你也得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樂意和此人是「戰友」,是同一陣線。
這段話對我真有警醒作用,受益良多。
一般人在氣急攻心之下,只想打擊自己痛恨的對象,所以有任何支援火力都照單全收,不會考慮這些火力的來源。沈公的話,讓我冷靜下來,開始衡量究竟是反擊的快感大,還是事後可能因為和一些價值觀不同的人沾上邊而懊悔更大。
我檢查了一遍,發現是後者。我還真不願意就此和某些人當「戰友」。於是就婉謝了許多火力支援,也把反擊的事放下,從此不再回顧。
這真是我人生比較明智的決定之一。
行動之前,先評估戰友是誰,先看清支援的火力來源,也成了我日後行事的重要提醒。
>>氣功、羊蝎子、臭
沈公也是個追星族。追鄧麗君。
和中國70、 80年代很多人一樣,他從第一次聽鄧麗君的歌,就為之著迷。
他說每天清晨起來,最快樂的事就是自己在書房裡,把鄧麗君的歌放得很大聲,然後一面手舞足蹈,一面開始剪刀、膠水齊飛,整理各種資料。
他是個道地的資料控,講解過一些心法給我,端地是說來簡明扼要,但不是人人都能實踐。
再接下來,他每天的行程就是去搭公交車,去潘家園淘寶,找舊書刊。然後就是去親近熱愛的「傅小姐」——複印機了。大量複印他收集的資料,給一些人當「內參」,是他的樂趣之一。後來網路發達了,他則開始用電郵傳送。
沈公也熱愛吃喝。這應該歸功於兩點。
一是他練氣功,身體底子好。沈公少年時期體弱多病,因為練了蔣維喬的氣功方法而得益。他幾十年氣功練下來,大小周天、任督二脈都打通,平常聊天就不時兩手交握,左右大姆指來回交搓。所以不只精神恒常飽滿,頭髮一直不染也烏黑。
有一次他用辦公室的浴室沖澡,別人沖澡開心會唱起歌來,沈公讓大家聽到什麼是武俠小說裡的「長嘯」。于奇說他是練成了氣功的三花聚頂。
第二是他有一位當醫師的賢內助白大夫。白大夫知道沈公在外吃喝百無禁忌,每天關注他的身體情況,隨時調理他需要服用的保健藥品。沈公有這個憑仗,就更加吃得天南地北。
所以,想到沈公,就不免想到和他一起的吃喝。
從1989年北京夜裡找不到什麼吃的地方,到沙灘出現第一家「二十四小時都有飯」;從凱賓斯基的啤酒,到三里屯的酒吧。
猛地說起來最難忘的,還是去吃羊蠍子那次。
那家店是一面吃羊蠍子,一面把骨頭吐到地上。所以店裡地上到處都油膩膩的。
沈公很得意地說:吃羊蠍子就得這樣!還加一句:「這就要喝小二!」(小二指小瓶的二鍋頭。)
我難忘那家店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有件事後來怎麼都想不通:當時我還不坐輪椅拄拐杖,怎麼走得進地上那麼油滑的店裡?
沈公是寧波人,愛吃醃的臭莧菜梗,所以在飯桌上特愛講那些醃菜要臭到什麼程度,醃缸裡要看得到白白的蛆等等。大家要攔他,他才樂呵呵地轉移話題。
不吃臭莧菜梗,他就愛吃有臭味的美食。凡有台灣同事來,他就要推薦炸玉米窩頭片塗上王致和臭豆腐乳的美味。
結果引發過一場慘劇。
那年冬天,台灣有幾位同事去北京。聽他慫恿,其他人都掩鼻避之,有一人卻勇敢地嘗試了。勇敢的人不但吃了,還喝了杯可樂。所以稍晚她們幾人一起搭計程車出門,車子一顛簸,喝可樂的人打了一個大嗝,全車人包括司機都慘叫起來。
沈公真是喜歡逢人推介各種奇異的飲食。
>>因為反服貿而中斷聯絡
2013年7月,為了反服貿,我從寫第一篇文章起,就決定不再去中國了。
前面說過,中國官方對民營出版曾經有過兩階段的立場。最初,是對「二渠道」或者打壓,或者睜一眼閉一眼的階段;再來,是對民間「工作室」容忍利用,以便國營出版集團造大船出大海的階段。
而當時,已經進入更高明的第三階段。
有些國營出版社已經體會到不需要自己做大,而是提供養分讓「工作室」做大,把民營公司做大、做集團、做上市,再往海外伸足。國營出版社,及終極主導他們的中宣部,隱身在重重的商業包裝之後,幕後掌控就好了。
這樣做,最聰明的就是中國可以透過分身進入海外市場,卻不必相對地開放國內市場。而當時,早在服貿協議還沒簽之前,他們透過資助和投資等方式,就已經在台灣有一些相當活躍的代理人和合夥人。一旦服貿協議生效,他們可以更正式地往台灣投入資金和資源,兩岸出版業的不對等競爭,以及後果,都可想而知。
我們政府完全覺知不到這些。甚至連人家出版社都是國營,最上游的大老闆是誰的本質也意識不到。中國的出版社早就成長為出版、印刷、發行、零售各個環節一條龍發展,多頭一身的巨物,我們政府竟然以為這些環節像台灣一樣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可以分割談判,還相信簽下服貿協議有助於換取中國未來開放出版。
至於對岸為了一手保護自己出版市場不要對外開放,一手又要走出海外,已經演化出多麼精細的攻守途徑和方法,根本不在我們政府的意識範圍之內。
用天真到像一張白紙來形容,不知算不算最客氣的。
而我寫了許多文章,雖然只是批評自己政府的愚昧,卻也決定從此不要再去中國。
我立刻和許多人都不再聯絡。不必讓大家為難。
其中,當然包括沈公。
不只沒再通電話,連電郵我也再沒寫給沈公。
我知道那裡對一切聯絡的掌控有多嚴密,也可以想像他應該已經接過不少打招呼的電話了。
這樣,沈公和我斷了五年聯絡。
偶爾,想起和沈公在北京的種種,恍若隔世。
中間,只有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來一些消息。
大家都說沈公生活依舊,還是常去潘家園,還是常坐公交車到處亂逛;餐宴照去,吃喝依舊,精神好得不得了,唯一就是耳背越來越嚴重。
聽著朋友的形容,沈公頷首微笑,雙手交搓姆指的神氣,就在眼前。
>>「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2018年春天,我突然接到沈公在紐約的女公子來信,說沈公會在那年夏天去美國,想見我一面。
大喜過望。
我安排了行程,濶別五年後,和沈公在一家義大利餐廳見面。
那一天本來我以為和沈公會有很多話要說。
過去沈公雖然不怎麼談六四,但是對1949年後,一直到文革的種種經歷倒談了不少。他會講他是多麼忠貞的共產黨員,各種鬥爭都相信黨是對的。毛澤東發動各種運動時,半夜發表一個什麼文稿,大家都要激動地上街遊行等等。
我聽他活龍活現地描述那些場景,也聽他說過林彪之死對他造成多大衝擊。
連永遠的林副主席都會背叛黨和國家,這使得他對過去所有堅信不移的事情都產生了動搖。
也因此,沈公常說他感謝鄧小平,不論別人怎麼評價,他認為中國文革之後的發展,以及他所能過上的日子,都是這位總工程師的功勞。
而我每次問沈公,文革有沒有可能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他都會微笑,也搖搖頭。
所以那天要去見沈公之前,我準備了一些問題,想問他對這幾年中國的看法。
只是見面之後,那天是我和沈公話說得最少的一次。
主要是,一見面就覺得,不必多問了。
另外,沈公確實耳背得厲害。雖然他仍然精神奕奕,但是必須靠著他耳邊很大聲地說話才行。他自己一開口,音量也非常大。
沈公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說趁五四一百周年紀念的時候有個出版計畫。
「你有什麼書,有什麼資料要找的,就告訴我吧!」在那家義大利餐廳裡,他聲若洪鐘,然後又加了一句,「我願意永遠幫郝明義工作!」
我問他家人怎麼不試一下助聽器。她們說再好再貴的都買了,但沈公都說適應不了,不肯戴。
「其實戴一戴就會習慣,但是他就是不肯。」她們說。
「沈公,你怎麼就不試試呢?」我靠近他耳邊大聲說。
這時沈公又使出他那個可能是跟陳原學來的頷首微笑的絕招了。
那天,他對助聽器這個問題就一直保持微笑和沉默。他不回答,誰也沒辦法。
直到餐後上甜點的時候,沈公突然對著我又中氣洪亮地說了:「我早上出門,搭上公交車就坐到總站再坐回來。我可以一路看北京的風景,練自己的氣功,別人說些什麼我可以什麼都聽不到,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我聽了之後,忽然覺得聽懂了,就大聲地回他:「享受!享受!真享受啊!」
>>不屑老化、三花散頂
去年底,于奇告訴我沈公前陣子腿腫、腹水,住院檢查。
一周後出院,于奇去看他,沈公要她錄一段視頻給我。
幾經輾轉收到視頻後,我看沈公對著鏡頭還是中氣十足地說:「郝先生,我等你來北京吃辣的啊!」沈公從初識我開始,就一直封我是台灣最會吃辣的台灣人。
然後沒幾天,得知沈公去世。
我和于奇通電話,聽她所知道沈公去世前兩天的情形。
沈公回家後仍大致如常生活。元旦前後,北京遇上寒潮降溫。但沈公還是堅持要出門自己去買膠水,好回來剪貼整理資料用。
去世的前一天,他沒有像往日一樣在家喝啤酒。他大女兒看他氣力很弱的樣子不放心,就留下來在他家裡陪他。半夜去看他還睡得很熟。到早上再去看他,身體微溫,人已經走了。
我們兩人得到的共同結語,就是這真是個永不服老的人。
年紀再大,他也不怕喝醉摔跤。
風雪再大,也攔不住他出門準備工作。
他一定要盡情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到徹底的乾淨。
絕不留下任何牽絆。
他不肯戴助聽器,不只是因為他圖個耳根清淨,也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讓自己跟任何老化的象徵相聯接。
沈公不只享受生命,不只是不服老,還根本就是鄙視老化。
他根本沒法接受自己戴助聽器的形象,更不會等到自己可能要用手杖、用輪椅,甚至必須別人照顧的那天。
所以他必須用氣功把自己的狀態保持到最好,然後在無法持續的時候,就三花聚頂也三花散頂,把所有的精氣神一次耗用殆盡。
在他滿九十大壽的時候如此離開塵世,實踐了他期盼的無疾而終,用他自己的話説:「這不是很享受嗎?」
>>也無風雨也無晴
沈公走後,回顧和他來往這三十多年,最感欣慰的,還是為他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本回憶錄。
當年邀他寫回憶錄,有多重理由。
他目睹自己家庭從富裕而敗落,經歷上海從十里洋場到進入社會主義,很有時代感;
他個人從1949年前在一家銀樓當學徒,到考進出版社當校對,再一路成長為出版界的標誌性人物,過程很勵志;
在他一路成長的過程中,由秘書而編輯而管理者,對不同領域的工作都有自己獨到的心得;
他學習與見識的許多政治、文化、學術界人物,有太多精彩的軼聞和傳奇;
他經歷1949年後的種種運動,又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版路程的實際開拓者之一,必定對這段出版史有很深刻的觀察和總結。
最後,他還是資料控,想必可以整理出一些他人忘記或視而不見的資料,讓人拍案驚奇。
沈公最初都是打哈哈,不當一回事。
請他吃飯、喝酒,邀著其他朋友一起遊說,也不成。
像是要栓住孫行者般鬥法良久,最後終於說動他了。但是到實際寫出來,又是漫長的路程。
同事共同押著他簽下不只一張承諾書,還是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會真正兌現。
這樣熬了至少應該有個十年吧,沈公終於交出了書稿。
交稿後又顧慮這裡敏感那裡敏感而一再刪節、調整,最後終於在九年前,在台灣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新書發表時,他還和家人一起來了一趟。
回頭讀這本書,雖然知道他還是隱去了許多地方,但發現所有當初邀他寫書的理由都有相當完整的回應。
這本書不只寫出了沈昌文個人在大時代裡的足跡,不只寫出了三聯書店的歷史,也寫出了中共建政之後的社會環境,還有思想、文化界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物面貌。
更重要的,是沈公透過註解、關鍵時刻的重要政策文件和書信,留下了一些線索。這些線索不只有助於讀者勾勒過去的一些樣貌,也可能有助於理解當下,甚至對未來有一些想像。
謝謝沈公。
再會。
《報導者》網路版 https://bit.ly/3c2IcQ0
#沈昌文 #三聯書店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橋上魔術師》播出後,臉書上眾人各抒己見,其中也不乏錯把光華商場當作中華商場議論著。光華商場是光華商場,中華商場是中華商場,兩個是不一樣的東西!!!見人犯了這個錯誤,心裡總是默默地激動。
光華商場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我與俗女養成記的陳嘉玲同一世代,北上台北讀書,中華商場已經拆了,變成一個大工地,但光華商場那時候還熱熱鬧鬧地在八德路高架橋下。當年去學校報到註冊,辦妥一切種種雜事,閒暇之餘第一個報到的地方好像就是光華商場,其時,這個位於陸橋下的商場還擁有許多許多的舊書店。
那個非要到光華商場的古怪堅持可以追究到一九九二年。
九二年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新加坡已經談判接觸了,當歷史老師說這一題聯考必考的時事題,我心底想著是我高中和異性唯一的接觸是因為要撿掉在地上的立可白,而不小心碰到坐隔壁女孩的手臂。沒有人願意跟我講話,這完全不能怪她們,因為一個成天教室躲在教室看小說,終日悶悶不樂,長得像隻狗,看起來的確是蠻卑鄙的。
有一次,女孩子們中其中一個和藹一點的,親善如女童子軍,邀一我和她們一起去看電影,一邊是長長隊伍看《侏儸記公園》,一個是空蕩蕩《鋼琴師和他的情人》,當我說我要看珍康萍,她們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情說,你幹麻不合群一點?我知道當我選擇了沒有人排隊的隊伍,我其實是已經選擇了怪胎的命運。
在獨自一人的空洞電影院中,我想像如果現在在台北,我的身邊一定會圍繞著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狗臉吧!從此我著魔地從電視、從報紙、從小說,我打聽著關於台北的消息中正紀念堂學運、金馬國際影展、小劇場、太陽系影碟……那樣可望而不可及的羨慕,使我對台北產生了一種如光年以外星球的遙遠錯覺。我私下以為我應該是來自那個星球的,因為我的國語講得比我的野蠻同學們都好。我應該要絕地大反攻,我發誓。而我娘的警告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是應該停止再去舊書攤了。
是因為變成狗臉才喜歡看書,還是看書才被孤立成狗臉的因果關係,隨著書架蔓延如癌細胞的新潮文庫遠景叢刊洪範爾雅已經無從考據。蒐集一本三十元,內封面還會蓋上體育館邊金萬字書店的藍色橡皮章的二手書,是狗臉歲月最大樂趣。至於讀了什麼,吸收了多少,現在完全忘記。記憶中留下來的只有那種似懂非懂,像是走吊橋一樣在字裡行間搖搖晃晃的美妙暈眩感。如果聰明一點,我可以像是朱高正那樣識破金萬字獨派立場的玄機,享受閱讀禁書的妙不可言。可惜我太笨,看書只看書名望文生義,偶然買到了第一版昆德拉的《生活在他方》,就心不在焉地懷念遙遠星球的同胞們,我想像他們會去誠品書店買書,去天母喝咖啡,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所以當我說降臨到我的星球,形容看見了光華商場整個人興奮得發抖,就真的是興奮的發抖,那絕非不是一種修辭。光華商場是每個讀書狗臉必須一次來的麥加。多年之後,在擁有了更多的旅行經驗之後,我更確認自已在陌生的城市的第一件做的事是尋找電影院或是書店的習慣其實是從這裡起的頭。
況且我何其幸運第一次就遇上了傳說中的A片書店,那是小王子講的最美好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書店,表面上是POP手繪美工書店或是大陸美術書店,但在特定的時刻就會搖身一變色情書店。地下室的潮濕霉味和封閉空間逼出來的汗酸,許多男人挨在一起,無聲無息的讀色情書,成熟的花瓣巨乳的秘密淫之教室下課後人妻日記哥哥我還要,翻動書頁的聲音和濃濃的呼吸,陌生人因為一種但卻因為禁忌產生共犯的親密感,在那個狀況下不約而同勃起的,除了是激情的同性戀人,也可以是誰也不認識的陌生人。
這種擁擠的親密感將如影隨行的跟著我後來的日子在這個星球,並成為我對台北的最鮮明的意象。中華商場淡水火車圓山動物園,這個城市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但是我的未來的確在一窩蜂排著蛋塔的隊伍或跨年的搭捷運車廂或是華納威秀的散場電影裏,一次又一次在這些場合裏溫習這些疏離的親密感。
我義無反顧地往人潮裏擠去,習慣在人群摩擦當中取暖。我當然找不到我的狗臉同伴,但我也習慣了狗臉的面目示人,並學會對許多事情見怪不怪。當我出現在光華商場,走進了A片書店這一切就完全決定下來了。我沒有遲疑太久就擠進了人群,因為沒有與眾不同,所以很順利的就融入其中。
照片:網路上抓的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送走父母」日本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張芳玲 總編輯
內容簡介:
「父親,母親,我用這種方式為你們送行,好嗎?」
一個令曾經失去所愛的人為之動容,「成熟的大人告別父母」的故事。
這是作者井上理津子真實的經歷,她在四個月的時間內,先後送走母親和父親,而且兩次都是無預警的狀態下,被通知而趕到醫院。為了收拾悲傷,她花了數年時間,寫出這部小說,作者形容這是「自己採訪自己」的高難度作品,她不斷對自己拋出問題,試著挖掘更多更深的家庭情結。於是,書中對於出事前,年近八十、身體依舊健朗的老母親既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以及母親病倒時,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與煎熬,還有接踵而來,照護失智父親時的徬徨與無力感。沒有想到,送走父母之後陷入有如暴風襲來的悔恨,這些每個人早晚都得經歷的苦痛,作者都毫無掩飾地全盤呈現在大家面前。
走過幾年的療癒之路,最後作者發現——「看來,每個人都是在各種狀況下送走父母,不論以何種方式送行,我想沒有任何人心中不曾浮現過『後悔』二字。」所以她希望透過這本書,讓那些失去摯愛的人,得以稍減內心的重擔。
作者簡介:井上理津子
自由作家。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奈良市。曾擔任地區雜誌記者,後來成為自由作家。長期以大阪為活動據點,二〇一〇年移居東京。著有《我的起點在大阪》、《前往旅情酒場》(皆為chikuma文庫)、《最後的紅燈區 飛田》(新潮文庫)、《始自花街的產婆人生》(河出文庫)、《以送葬為業的人》(新潮社)等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FZ5m1_cB_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fRoknNuzPC01-irv7LtLV-G8hbg)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無相」詩集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吳俊霖 (崎雲)
內容簡介:
沉寂八年,活成一則困厄的寓言。
困厄所帶來的苦難接近於美,困厄有時就像是個孩子,
有其真,有其單純,
有其安然生長的歲月而與詩人相遇。
《無相》是崎雲的第二本詩集,
亦是三十歲前對於既往的反省與整理。
八年來,有人說詩人外表的淡漠與孤獨,以及在寬慰他人苦難時的心境圓通,都只不過是獨自活在美麗的畫卷裡。 畫卷美麗,但皆死寂;畫卷演繹人間世情與羅天諸相,但皆假非真,並非究竟 。有人說,詩人後來走出了畫卷,再次歷經現實之中因人情所帶來的種種不堪,但這次他選擇留在現實,有時是帶著狼群應世的羅漢,是西方七斗之中的奎星 ,有時則是三途河邊的擺渡人。有人讚其善於忍辱,但詩人說那是因為理解,以及因理解所帶來的不捨。
他相信每一個人,都有 其值得體諒的委屈。
詩人知道自己滿身缺陷,謂自己是「根性比較鈍的滿月」,故不欲多言、不好爭論、不諳人情,心中往往眾音俱寂,常懷愧疚,是故他的謙下,有時其實是自卑。詩人是自私的,總在等一劫將至,卻又為一切能夠預見的結局早早做了安排,有人為此流淚,詩人只是微笑以對。詩人看世間盡是透明的靈場,眾因聚集,各自有其源流與去向;看諸相非相,愛非愛、恨非恨、怨非怨,我們都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旁人也不是我們臆測中的模樣,眾生有諸相, 諸相沒有真假,如遍地苦果,引來蚊蚋汲取酸澀的汁液,然苦果亦曾藏甘,只因 時間造作,蚊蚋亦是眾生的喻依。
喻依有時,亦為喻體。懺言有時,則成讖言。
《無相》分為三輯,輯一所收十二首詩,書寫至今仍被留在苦難之中的遺憾。輯二的十四首詩,則是一些日常的挫敗與感情的懺言。輯三所收一百零七首短詩,為詩人2015年獲國藝會創作補助計畫之《銀葉側身》中的一小部分。此外,詩人並未為此書作序,而以二十篇的日記短文〈浮光〉代序,由近而遠,與所收錄之詩作正好形成往返回環的時間線。我們邀請讀者一起,看詩人是如何在物我之間尋找靈應的鏈結,在日常的歡愉中落淚,在苦難的失落中笑;看詩人是如何嘗試探觸世間諸相的本質,又於其後再造諸相,讓世間碎片,都放送他的光。
作者簡介:崎雲
本名吳俊霖,一九八八年生,台南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碩士,現就讀於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創世紀詩社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x19全球華文詩獎以及各地方文學獎等,寫詩,也寫少量散文。現為創世紀詩社同仁,經營網路媒體《安安,你好Date With Writer》,並著有詩集《回來》(角立,2009年)。詩集《銀葉側身》則獲國藝會創作計畫補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edXMrormWc/hqdefault.jpg)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閒聊] 那個人,後來web版心得(微雷) - 看板C_Chat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漫畫版走文庫版路線,似乎就是這個方向,不過漫畫已經放置很久了! →. andye04. 08/ ... ... <看更多>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問題] web版跟文庫版誰才是正版? | C_Chat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 感覺這種情況web版跟文庫版的差異都不會太大但是還是會有少數例子所以才發在這個版上想問下大家對這事情的想法ps. 如果想知道我說的是哪部作品就去估狗那個人後來 ... ... <看更多>
那個人後來文庫 在 [問題] 那個人、後來(小說) -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