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寫下「他人的自盡有時是一種啟蒙」這樣的句子,都讓人斟酌多日。是「啟蒙」這個帶有正面、工具性、由凡脫胎的暗示的詞彙,甚至隱含將未啟蒙者之「蒙」視為蒙昧的上對下觀看,令我自覺對亡者與自死本身的不敬。但這份因禮節的馴化而觸發的不舒適,常常恰是我們將自殺神祕化的原因,而將死亡神祕化並不等於對它帶有敬意。這裡的啟蒙,不是帶有功利動機的積極追求,而是用以討論當活下來的人意識到死確實改變了什麼,那麼,該如何面對那個「什麼」。
⠀
⠀
我曾經很喜歡大眾作品將死之啟蒙的隱喻藏於眼瞳:輕輕帶過者如《哈利波特》裡,唯有親眼目睹過死亡的人才能看到隱形的騎士墜鬼馬;企圖宏大者如《火影忍者》裡,唯有眼見摯愛之人逝去才能開啟的萬花筒寫輪眼,而宇智波一族禁地深藏的石板,上面的記載根據寫輪眼開眼程度才能漸次解讀 —— 但我不再喜歡這些隱喻的原因,也恰是它們對這些歷程抱持一種過於方便的正面態度:死亡讓活下來的人變得更強了、死亡讓活下來的人看到本來看不到的東西了。但不是這樣的。活下來的人當然依然有看不到的東西,而我甚至相信,有歷經過他人之死的人反而看不到的東西。
⠀
⠀
他人的死亡讓倖存者變得更了悟,這個認知無比危險。我們必須先消去這個過程是一種「開眼」的潛預設,避免立刻將這種經驗當作一種優越,然後才能更妥善地前往下一個問題:隱形或有形,哪一個才是騎士墜鬼馬本來的狀態?以及,當我們終於看見了牠,我們能理所當然地判斷發生變化的只是我們嗎?
⠀
⠀
在《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當中,「文學作品」被放置在和宇智波石板和騎士墜鬼馬類似的位置,在邱妙津、袁哲生、黃國峻等人的作品片段與生命歷程的陪佐下,小說其中一位角色在線上個版的發文,被當成解讀尋死的線索。其他角色則像《國家寶藏》般,藉由對文本不同程度的領悟,來進行效用不等的「推理」。從李璐的前作、劇本《南十字星》出發,便會意識到《致》將已故作者的作品與故事線索並置的意義 ——
⠀
⠀
死亡若真能造成活下來的人有什麼改變,那絕不會是像天啟一樣、「自動獲得」的東西。那是必須經由勞動(在小說裡,這裡的勞動被投射在對文字的深度閱讀)、主動積極的提問,以及歷經時間的思索,才能得到或不得到的東西。這是李璐在創作時面對死亡以及他人生命史對自身的基礎修煉,在《致》中,她則嘗試以主角的偵探旅程告訴讀者這一點。
⠀
⠀
但除了上述的態度錨定,在我眼中《致》最動人之處,依然是它著手處理的情感 —— 正當我一面閱讀小說、心中一面不斷冒出某個問句,小說中作中作的角色也在故事後段呼告了一模一樣的問題:「為什麼活下來的是我?」
⠀
⠀
倖存者難以緩解的悔恨,常常化為某種「責任感」,認為將死者的意念傳遞下去或做出「正確的」解釋是生者的義務,有時甚而是贖罪的方式。但姑且不論死者的本意為何,這份責任感本身隱含「活下來之後要為『什麼』服務」的判斷,並且,將死者所遺留的全部事物都視為有意為之的密碼,於是有的種種追悔:我是不是早該從他的信裡看出他想死?我當初是不是不該把他的小說當成虛構?我是不是早已握有阻止他自殺的訊息卻沒有行動?
⠀
⠀
這回到了騎士墜鬼馬的問題。文本之於死亡,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更為游移的關係?當我們在他人死後「讀懂」了他所寫的什麼,那究竟是「我們變得更好了」,還是死亡這個狀態賦予了作品在作者自殺前所無意附加的意涵?
⠀
⠀
李璐在這部小說裡無畏地提點出這個困難的疑問:當溝通的可能已被死亡全然封閉,解讀該如何道德。而從小說的閱讀中,我們會發現她提出這個疑問的目的,主要並非質疑或糾正某種生者的姿態,反而,是為了面對他們。噢不,我們。相形之下,這篇序都顯得太過義正辭嚴了。
⠀
⠀
對我而言,我以及《致》,都無意將死者與他們遺留的作品全然切分。只是在這部作品裡,活下來的人如何與被遺留的事物共存、面對自己僅是被遺留下來的事物之一這一事實,隨時對自己對死者的詮釋保留最大限度的疑問,與無知。這並非什麼對死者的敬意,純粹是對自己的公平。而這種公平,只有在意識到對死者的責任感其實是一種傲慢之後才能抵達。
⠀
⠀
意識到自己是盲昧的,算是一種啟蒙嗎?即使知道了,但盲昧依舊。李璐再次提醒了我。
⠀
⠀
⠀
⠀
⠀
⠀
最大限度的無知
李璐《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序
⠀
出版_ 時報出版
本貼文攝影_ 蕭詒徽
⠀
台灣各獨立書店_ fribooker.wordpress.com/bookstore
讀冊_ taaze.tw/products/11100923189.html
博客來_ 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072
邱妙津 博客 來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蒙馬特遺書》,邱妙津,印刻 #每天碎念一本書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邱妙津小說的詮解,我也就不多說什麼了。50 年後,凡是愛過痛過,喜歡小說的讀者依然會找到邱妙津的小說來讀,一定。
博客來有一位讀者的書評,我非常喜愛,希望可以引用他的話:左一 ⁄ 台灣台中2007-06-11
「一直都覺得,是邱妙津替我死過一次,我才能勇敢活到現在。」
我完全有相同感受,如果不是邱妙津,自己真得也許無法活到現在。
#邱妙津50歲冥誕
#讀者都還記得
BY 餵鹿吃書
圖片取自博客來
邱妙津 博客 來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蒙馬特遺書》,邱妙津,印刻 #每天碎念一本書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邱妙津小說的詮解,我也就不多說什麼了。50 年後,凡是愛過痛過,喜歡小說的讀者依然會找到邱妙津的小說來讀,一定。
博客來有一位讀者的書評,我非常喜愛,希望可以引用他的話:左一 ⁄ 台灣台中2007-06-11
「一直都覺得,是邱妙津替我死過一次,我才能勇敢活到現在。」
我完全有相同感受,如果不是邱妙津,自己真得也許無法活到現在。
#邱妙津50歲冥誕
#讀者都還記得
BY 餵鹿吃書
圖片取自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