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南向,新鄭和下西洋】
循著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高雄長大,在美求學、工作的莊絢伊,一步步打造他的水產貿易鏈。
但是講到新加坡,大家直覺想到的都是昂貴的人工,怎麼會適合做水產?他在想些什麼?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在 壹週刊寶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等待一道光 麥可‧山下
你可能不知道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是誰,但你應該看過他的照片。較早的例如,美國九十分的國際航空郵票上的關島日落是他拍的,郵票在九○年代發行了二百萬張;近年,他有張照片在網路上流傳度也很高:一座夏日泳池裡滿滿的人,像一鍋正在煮的水餃,照片被誤植在中國泳池水質堪慮的新聞裡,事實上:「那是有年我在紐約,天氣很熱,我就想起以前在很熱的東京拍的這張泳池照片,放上網路,結果反應很大。」
六十四歲的他一頭灰白捲髮,配上上唇的短髭,笑起來像是肯德基爺爺,只是他沒穿白色西裝,只有千篇一律的釣魚背心,背心大大小小的口袋是他的百寶袋,掏出來的是相機電池、記憶卡、小型相機、手機。他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專任攝影師,拍攝主題大多是亞洲與人文題材。
他也是越戰後第一批進入越南採訪的美國記者,那是一九九一年,「當時美國人對越南了解有限,我回國後,還被找去政府部門報告這趟旅行的見聞。」今年是《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一百二十五年,他去越南所做的報導〈湄公河的故事〉,一對姐妹在河裡戲水的照片被選為百大經典影像之一。他那時在當地領養的一個女孩,現在已經十七歲了,與他和他從事寫作的妻子同住紐約。
麥可.山下在國家地理雜誌已經三十四年,《國家地理雜誌》像他這樣資深的攝影師只有四位,此刻的法國巴黎正展出他的作品回顧展,在眾多作品裡,他最知名的系列之一是〈馬可波羅:現代東遊記〉。二○○○年,英國歷史學界發表一篇論文指出,流傳百年的馬可波羅東遊記可能是史上最大的謊言,歷學史者從遊記的細節推論(遊記裡沒出現當時中國普遍流傳的筷子、纏足、漢字等生活細節)馬可波羅可能從未到過中國。
這份論文引起麥可的注意:「我一開始也覺得遊記可能是假的,但我決定要自己走一遍。」他花了三年的時間,重走當年馬可波羅的路線,印證遊記裡出現的場景與風俗。比如,遊記裡出現的奇怪牲畜,有特殊吃肉習慣的民族…,他都找到了:「遊記中提到一個可以治病的溫泉,我們問了當地人,說法都不一致,但最後我們在一個偏僻的鄉下看到那個和遊記描述一模一樣的溫泉,我相信遊記是真的。」不過,至今為止,學界對遊記的真假仍無定論。
他另一個知名的作品則是重新走訪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從各地殘留的遺跡和歷史文獻,探究傳聞中的大型艦隊如何建造而成。美國新聞攝影師協會對麥可的介紹是:「擅長以攝影結合人與地景之間的關係。」他不只拍人,還企圖尋找失落的某些歷史片刻,他幾個大型專題,「尋找」似乎是一個共通的主題……(文未完)
詳細精彩內容,都在最新出版的651期壹週刊!
動新聞連結:
http://www.appledaily.com.tw/…/…/other/20131113/35433340/401
喜歡壹週刊粉絲團的PO文,請多多按讚與分享,幫粉絲團按個讚,也幫單獨文章按讚,這樣您就不會被FB內部機制過濾掉壹週刊精彩訊息囉~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知道很多戲迷們喜歡古裝劇,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在12月最新定檔的古裝劇,而且是有甜有虐,武俠、探案、宮廷樣樣俱全,讓我們趕快來看一下吧!
《大明風華》是由湯唯、朱亞文領銜主演,張藝興特別出演。
劇情上是以明朝初年為故事為背景。
不同於其它歷史劇,《大明風華》避免了沉重與悲切的視角,將筆觸落於朱氏家族,藉由朱家幾代人之間有趣的日常互動與相處、複雜的情感糾葛與救贖,展現中國傳統家庭文化。
將“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靖難之期攻濟南城”等歷史事件拆散於敘事枝末和角色的碎語之中,既成功帶出了歷史的韻味,又不會讓觀眾感到乏味。台詞上,沒有走佶屈聱牙的復古路線,但也沒讓違和的現代語言滿屏飛,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西元1405年,明成祖為了宣顯明朝富強,宣揚永樂皇帝的威儀,進行外交,同時要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下落,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為使節,遠航西洋。
在28年期間,鄭和一共遠航七次,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他的龐大船隊航行遍及東南亞、印度洋,亞非地區,最遠則到達紅海和非洲東岸,一共經過三十多個國家。航行期間,鄭和完成了《鄭和航海圖》,內容記載五百多個地名,圖上標記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山脈和航海路線等等,是世上可見,最早的航海圖集。鄭和下西洋,動員數百艘船艦和數千名士兵,堪稱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但卻始終未找到明成祖的姪兒——建文帝。
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明朝掌控的商貿範圍擴大到印度洋,並與阿拉伯和非洲締結關係。他的冒險精神,完全讓之後葡萄牙、西班牙人航行失色,同時,也讓長期以來以天朝自居的中國,知道世界並非以中國為中心。只可惜明神宗後,明朝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之路。
「說人解字」馮翊綱說古人八卦、解漢字典故,到本集共120集,我們說了一百多位古人,也告訴大家許多的成語典故,隨著大冒險家鄭和故事完結,也要告一段落,謝謝大家半年多來的捧場,讓我們有緣再相會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