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的尾聲|知史百家
安煥然
永樂末年,對鄭和大規模的下西洋出使行舉,朝廷中已有反對聲浪。1425年明成祖駕崩,明仁宗即位,聽從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請,下詔停止寶船下西洋的活動。宣德年間,明宣宗短暫復行下西洋,但這是鄭和最後一次的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有滿剌加使臣三人暗中附搭蘇門答剌貢船到來中國。此次來朝,又是有事乞求,盼望大明天朝能主持公道。因為這一年暹羅又來「欺負」滿剌加了。滿剌加使臣向明宣宗申訴:「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今王令臣三人,濳附蘇門答剌貢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諭暹羅國王,無肆欺凌,不勝感恩之至。」
這一年的年底,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明宣宗遂令鄭和往赴暹羅,敕諭暹羅國王。《明宣宗實錄》收載了這份國書。其文告是這樣寫的:
「朕主宰天下,一視同仁。爾能恭事朝廷,屢遣使朝貢,朕用爾嘉。比聞滿剌加國王欲躬來朝,而阻於王國。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阻絕道路,與鄰邦啟畔,斯豈長保富貴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鄰通好,省諭下人勿肆侵侮,則見王能敬天事大,保國安民,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
明宣宗的這份諭令,若與明成祖時代之譴諭暹羅「是不有朝廷矣!」「安南黎賊父子覆轍在前」等嚴辭威嚇的語氣相比較,顯然較少責備之意。明宣宗僅是「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之所為,語氣和緩地勸告暹羅應該遵守睦鄰之道。
1433年,滿剌加國王西里麻哈剌者親自率團228人,附搭鄭和返航船隊再次到來中國朝貢。此次之來華,似是故技重施,圖藉大明天威以牽制暹羅。
滿剌加國君西里麻哈剌者之率團到來中國,是明宣宗登位以來,諸藩屬朝貢使團中地位最高的一個,受到明宣宗的禮遇自不在話下。但是,無奈的,這時候的明朝國力已大不如前。明廷是否有效的調停滿剌加和暹羅之間的矛盾,文獻不見記述。
而且,滿剌加西里麻哈剌者一行人此次來朝,在中國滯留了將近兩年。根據《明實錄》記載之推算,西里麻哈剌者應是在宣德八年(1433)抵達南京,宣德九年(1434)四月到北京正式朝覲,但宣德十年(1435)正月明宣宗駕崩。西里麻哈剌者當年是附搭鄭和船隊前來的,如今下西洋壯舉已廢,沒有寶船可以載送回國,又面臨皇帝駕崩,根本無暇正視外藩朝貢之事。
直至該年的四月,明英宗即位,滯留已久的滿剌加國王一行人才得以有回國的機會。明英宗下令賜駕「大八櫓船送滿剌加國王使團回國」。所謂的「大八櫓船」,已非當年鄭和寶船所能比擬。《明實錄》又記說,此次之賜舟滿剌加國王,明英宗還下了一道命令,要滿剌加國王將當年那些同是一起附搭鄭和船隊來朝,仍滯留在京的古里、真臘等11國使節團「附載回國」,諭令滿剌加國王「宜加意撫恤,差人分送各國,不致失所,庶副朕柔遠之意。」
在明朝對外政策轉趨緊縮之下,罷廢大規模的出使行動,乏人護送諸國使臣回國。委托滿剌加國王執行此項任務,顯示明廷對滿剌加國君之信任。但,與此同時也可以感覺得到明朝之勢衰,官方大航海不再的窘態。
此後,明朝仍然看重滿剌加這個海外藩屬國,但至1435年之後,滿剌加國王不再有親自來朝的行舉,朝貢次數也大為減少。「馬中關係」之漸行漸遠,看來是滿剌加這方面有意淡化與明朝中國的朝貢關係。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西亞各國爭相示好|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對於現代各國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蘇聯和美國都曾有舉世矚目的閱兵行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幾次大閱兵,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明朝歷史上,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說到明朝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庭徹底打成「遊牧民族」,但此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拚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
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台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隨即開始了遠徵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召開「蒙古人大會」,高舉起「反明復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消息。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後,帖木兒病逝於東征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
此後,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癡人說夢。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後,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係。但是中亞各國「反華勢力」仍在。
另一面,鄭和在永樂十八年前五下西洋,卻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紅海流域,嚴禁東方船隊進入。此後中亞以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後的「天朝」地位。但對於明王朝的真實實力,各國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參觀」。
在每個軍鎮,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卻並不在意。
這次帖木兒使團的首領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曾跟隨帖木的名將蓋蘇耶丁,在本國也是免跪拜禮的。外交禮儀後,朱棣安排使團先是在山東、河南、江蘇「旅遊觀光」,遊覽包括山東孔廟在內的諸多名勝古蹟,親眼見識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
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帖木兒使臣更奉承說,這次帖木兒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帖木兒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贈送給朱棣,正是為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手書信札托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在信中表示「願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觀禮」的各國使節,總數達27個國家。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
有關這次閱兵的詳情,也詳細記錄於中亞國家的典籍裡。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裡坦言:「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而另一個「連鎖反應」是,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也終抵紅海沿岸,不但結好了紅海地區國家,更實現了他作為一個穆斯林終生的願望——麥加朝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燒死了還是逃走了?|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兵敗後,是自焚還是逃出生天?一直是眾說紛紜,不過朱棣搞那麼多事情,很大可能性是朱允炆是真的逃出皇宮,躲到民間去了。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小乞丐經過拚搏成了一位開國皇帝,可以說是從最底層到了最高層,其心中有著濃厚的封建意識,就是立嫡立長制,朱元璋雖然有不少兒子,不過他心中最為看重的只有嫡長子朱標一個,對朱標寄予厚望,全力培養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立朱標為世子,明王朝建立後,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沒想到的是朱標因病死在了朱元璋前頭,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欲絕,哭完了又有一件事擺到了面前,那就是皇位繼承人要選誰?
朱元璋眾多兒子中,四子朱棣無疑是很優秀的,其軍事才能讓明太祖印象深刻,威望也很不錯,然而朱元璋卻是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儲,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個兒子,因為朱標的長子早夭,朱標的原配常氏死後,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這樣朱允炆就成了名義上嫡長子,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加上朱允炆和朱標有很多方面都很像,朱元璋對這個孫子很是喜歡,種種原因加到一起,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因為朱允炆不像朱標那樣有威望,朱元璋怕他繼位後控制不住功臣集團,於是又舉起屠刀,將功臣集團又清洗了一次,朱元璋以為這樣是為朱允炆好,沒想到朱允炆最大的威脅卻是自己的叔叔,等到朱元璋過世後,朱允炆接過皇位沒多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和權力,朱允炆開始實行削藩,此時朱棣的二哥、三哥都已經死了,朱棣成了最有權勢也是最年長的藩王,朱允炆最大的威脅是朱棣,然而朱允炆想徹底廢藩,他不是找最強的朱棣下手,而是先找別的藩王叔叔動手,且下手極狠,這讓朱棣害怕,也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被逼急了的朱棣以800死士起兵,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憑著他的威望和軍事才能,很快就召集了十萬人,不過與朝廷對比根本不佔兵力優勢,朱棣的領導能力卻不是朱允炆能比的,在幾年的對戰中,勝利的天秤慢慢傾斜到朱棣一邊,最終朱棣帶兵打進南京城,在朱棣進入南京城之時,皇宮大院起火,火勢撲滅後看到幾具燒焦的屍體,根本認不得是誰,然後就是傳出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只好接過皇位登基為帝。
可是,朱棣做的一系列事情卻是表明建文帝應該是逃出了京城。
朱棣雖然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然而他卻是心虛的很,由於來路不正,朱棣一直害怕朱允炆復出反攻,所以他一方面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一方面對建文帝舊臣進行大屠殺。
朱棣在攻下南京城後,就開始大開殺戒,虐殺、流放建文朝臣及其親友達數千人,對忠於建文帝的朝臣更是殘忍至極,對方孝孺更是處以史無前例的「夷十族」,被連坐處死了八百多人,對忠於建文帝朝臣們的女眷實行殘酷的「轉營」,將她們罰到教坊當官妓,還要輪流送到軍營,一個女子每一天都要受到二十多個士卒的凌辱,有的被凌辱致死的,朱棣就下令把屍體拖去餵狗。
朱棣對建文帝舊臣如此大開殺戒,目的是要斬去朱允炆有可能反攻的力量,也以此震懾那些敢於幫助朱允炆潛在的勢力。
另一方面,朱棣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的蹤跡,當然不可能是明著說,如果傳出建文帝沒死,那朱棣的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朱棣對海內海外都進行了搜查,朱棣在位期間,鄭和六下西洋,其中不為人知的目的很大可能性是去找建文帝,畢竟朱棣在即位初期就組織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出海宣揚國威,不免要讓人多加猜測。
此外朱棣還派胡濙兩次外出尋訪,當然對外打的口號是尋訪真人張三豐,胡濙接到任務後,就潛入到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仔細調查,第一次外訪花了十年時間,這期間胡濙的母親過世,朱棣都不讓他回來為母親守孝,如果只是尋訪張真人應該不會如此著急,第二次胡濙花了4年時間,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得知胡濙歸來的消息,本來已經躺在床上的朱棣一咕嚕爬了起來接見胡濙,兩人直談到天亮胡濙才離開,朱棣「至是疑始釋」。
這次交談很可能是胡濙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不過此時建文帝已死,也就解除了朱棣的心病,所以朱棣「疑始釋」,而朱允炆逃出南京城後,為了躲避追捕,所以輾轉各地,也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遺蹟,而逃亡多年後,看到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他強太多了,加上忠於他的人基本都被殺光,也就慢慢打消了復國的念頭,潛心佛門,在1423年之前死去,而朱棣老早就對外宣稱建文帝自焚而死,現在得到他確切的死訊,自然不會跟人提起,也因此留下了歷史疑案。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歷史真相因為朱棣種種所為和檔案的丟失,讓現代的我們依然只能是做著各種猜測。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