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工作狂一生都適用的:番茄工作法】
🔖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
出版社:采實文化
想讓自己更更效率來這裡入手 ➡️ https://reurl.cc/bRnax6
10多年前時剛開始做管控專案的工作,
工作時長,要開會、溝通、測試……
八成以上的工作日常,大家都在比說誰睡最少最晚睡
#再有彈性的橡皮筋,長時間拉扯後一定會彈性疲乏 #越做越累
當時開始接觸到番茄鐘工作法
自己使用了好幾年以後,才慢慢抓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時間訣竅
後來,在帶新團隊的新進小朋友,我都會介紹番茄工作法
讓團隊的組員練習集中時間專注、適度的放鬆。
雖然 #老闆都希望員工工作八小時有10小時的成效
#但工作時間部不代表具體成效
有做專案管理工作、甚至中高階主管的人都知道
一天中常有五成以上的時間都無法按照原定計畫,常被中斷,再回到原來需要專注力的開發工作時,需要很常一段時間。
人不如電腦,1992 年,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研究出人腦的最佳切換速度 (最佳專注時間),而發明了「番茄鐘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關鍵 #專注與放鬆切換
專心工作 25 分鐘,再休息 5 分鐘;接著再專心工作 25 分鐘,再休息 5 分鐘,反覆循環到整個任務完成。
#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 #更高度專注
但這時間的區隔因人而異,可以從練習中在逐漸調整成適合自己的
像我本身習慣專心工作40分鐘,再休息10分鐘。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要點🔸
#不任意分割或增加時間:
#不隨意暫停時間。
#性質相近的項目工作合併為一組處理
#休假娛樂期間不適用
🔸推薦使用番茄工作法的個性類型🔸
#專注力不足者 #常思緒飄走放空者
➡️學會集中衝刺讓工作更有效率
#慣性拖延者 ➡️學會時間管理
#多重工作者 #害怕休息者…..(就是我...還會忘記喝水上廁所)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被這本書吸引,不是因為書腰上「數位政委唐鳳也愛用的高效工作術」
而是想知道書中有沒有列出使用上的問題
因為與我一起工作的組員中,大多年紀比我小個10歲以上
在一開始接觸番茄工作法時很容易放棄這方法
通常會預估的時間遠少於實作時間
每次有新的工作項目要預估工時的時候,常會傻在那
不然就是幫他抓了完成時間,最後做不出來
#預估工時永遠是職場中的必備技能
這本書我覺得很棒的地方:
✅有各項細節案例,舉凡被中斷、提前完成、超過時間……等的應變方式
✅有六個目標讓自己循序漸進的練習上手
✅書後有附任務規畫表格可以使用
✅有附網站資源可以參考
很全面介紹的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不只適用於工作
也適用於學生,特別是高年級以上的孩子
#一生受用的學習技巧
日本Sonic有推出專注力時鐘,也是類似的倒數時間的方式,讓小孩學習在短暫時間內完成預訂的項目
像小子很愛摸東摸西,就常需要幫他訂好時間
舊文【專注力時鐘/多工倒數計時時鐘】https://reurl.cc/Y1Yqll
工具上的使用我習慣用APP紀錄
我有在書局試用過幾個各樣造型的番茄鐘,不太習慣倒數時的哒哒聲(感覺更有壓力)
🔸推薦的番茄APP🔸
🔸專注番茄
IOS:https://reurl.cc/yge4Qa
🔸小番茄_番茄工作法 & 任務清單
IOS:https://reurl.cc/MdkGbk
android:https://reurl.cc/bRnykM
#鄰家媽媽的書單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APP #采實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
鄰家媽媽的書單 在 鄰家野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拜託了,生活🍽
每天下班後的時間真的好壓縮
有時假日買的菜以為會煮到
不巧那一週卻特別忙,忙到回家都八點多
只能買便當或叫外送
葉菜類青菜🥬就這樣浪費了
下班衝去接小子的路上,如果時間還可以
會臨時到全聯買盒肉一點菜
回家趁小子洗澡快速15分鐘上菜
我只有一個飛利浦多功能微電鍋和一個小電鍋
因為要能快速上菜
所以備料的步驟不能太複雜
「拜託了,冰箱」
這韓綜節目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看過?
我是在借書機上撈到這本書
是我這三個月以來喜歡的食譜書(續借到該還了)
裡面的菜色很多
有40集節目,最少80道以上多食譜
這節目會從藝人冰箱內現有食材組合成一道菜
所以食譜和烹飪步驟不會太繁複
很容易就能成菜
很適合像我這種有時想不出來要變什麼新菜色
卻又想要有變化時
可以從書中找靈感
假日也會讓小子自己點菜
有興趣的媽媽也能借來看看喔
#鄰家媽媽的書單
鄰家媽媽的書單 在 鄰家野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最勵志的女人,就是把自己做好】
小子今天打球
終於有時間能吹著舒服的風
看完這本買來已經在家躺了快一個月的書
是的,我中年了
這裡的女孩們可能都還是20、30多歲
「中年婦女」多麼俗氣的稱號
似乎就是一副老了的女人的意思
沒有女人喜歡自己老
但我喜歡這稱號
如果我配的上這稱號
代表我有這年齡該有的穩定和智慧
30多歲時,懷著小子
當時還面臨工作上的考驗
產假兩個月,自己訂月子餐坐月子、帶著小子,到處走,找托嬰,
產假結束就回公司上班
中間無數個日子,努力著不希望把小子送去育幼院
背著小子加班繼續工作......
好像快要撐不下去,卻又走到了現在
40歲時
我做了很多不走回頭路的決定
生活就是這樣
有孩子,就是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任何和孩子有關的事都無法放著不管
連閉眼睡著都在花錢
沒人能告訴妳,做了什麼決定結果是什麼
朋友類型在變
看事情的角度、生活都在變
認識我的好友
可能很習慣我很悶
有事的時候不會說
說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消化好了
因為能做決定的只有自己
這本書不教你如何忍耐,如何育兒
這本是關於「自己」
不論妳有沒有婚姻關係
有沒有孩子
妳可以在這書裡看到自己
絕對總有幾篇是妳正在經歷或經歷過的
『最勵志的女人,就是把自己做好』
『生活給我們的每一次苦頭,都是甜品上來之前的小伏筆』
這是最後一篇的標題
確是整本書的重點
希望看到這篇的妳
能有機會看看這本書
在把自己分成好幾塊的同時
記得每天能有幾分鐘的時間,慢慢把自己找回來
最不會背叛妳的
不是家人
不是孩子
不是朋友
其實是自己
#鄰家媽媽的書單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自我療癒書
後記:
雖然是女人的角度來寫的書
我覺得無關性別
如果你是獨自支撐整個家的爸爸
也很建議可以有機會可以看看這本書
誰到這年紀不是一人有多重角色
把自己切太多塊時,總會忘記自己
記得要慢慢呼喊著,把自己喊回來,別飄太遠了
鄰家媽媽的書單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鄰家媽媽的書單 在 超完整『動物』書單|從學齡前到國小、入門到進階、圖鑑讀本 ... 的推薦與評價
更不用說書名大大的『臺灣史』,很難騙小朋友翻翻看。 ... 另外,同家公司還有一本《我的臺灣小百科》,建議就用這套來取代這本小百科。《我的臺灣小百科》只比《少年讀台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