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比與鄰避情結嚴重影響房價!https://pse.is/3kvr5j
─以停車位或退佣、贈送裝潢、家電、家具掩蓋真實交易價格?
理財周刊PPA免費試閱中>> https://www.pressplay.cc/link/6F774B7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
鄰避情結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核廢處理不困難?!馬前總統只知用核電,不知核電代價!(08/29/2018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近日擁核團體與國民黨大力鼓吹核電,更以核能就是綠能之荒謬言論,推動名實不符的「以核養綠」公投,若仔細閱讀公投理由,沒有看到任何跟綠能有關的內容,只有過時的核能至上論調,這套論調是1970年代黨國時期十大建設開始推動時,就不遺餘力推動的一貫核電洗腦教育,例如核能很安全、核廢料可處理之類的教條式口號,但卻無法回答核電已在台灣運轉屆滿40年期限,核廢料卻遲遲找不到最終處置場的事實。
馬前總統為了支持核電公投,再度說出「核廢料處理不困難」的驚人荒謬言論,如果核廢處理真像馬前總統說得這麼容易,為何在台灣核電運轉近四十年,核廢料還是無處去!?為何國際上至今尚未有任何一座成功運營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有人說吃米不知米價,馬前總統難道是只知用核電,不知核電代價有多高昂?想推動核電復辟,不該以謊言欺騙大眾。
高階核廢料是各國無法解決的難題
馬前總統故意略掉不提的是,核廢料已經拖到核電廠都快除役,也還是沒法處理,否則台灣三座核電廠不會均放著貯存池早已爆滿,卻運不出去的高階核廢料(用過核燃料)。而核四廠的地理環境條件根本不適合永久貯存核廢料,馬前總統隨口說可放核四,其實這不過只是暫時的儲存,就跟現在核一二三廠只能放在廠區乾式儲存的現況一樣,四十年乾式儲存到期之後怎麼辦?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根本連選址都還沒開始。
核廢料若處置不當,危害程度非附近居民所能掌控,影響範圍可能很廣,持續時間也長,是核廢難以處理的原因,因此讓選址工作窒礙難行。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是全球性的難題,目前國際上通則,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存放地點至少要能夠讓高放射性的核廢料隔絕人類生活圈二十萬年以上,低階核廢料則是三百年。加上鄰避情結、程序正義、環境正義、世代正義等爭議,目前除了芬蘭與瑞典找到穩定地層開始選址與興建外,即使是核能大國如美、法、英、日都束手無策。
我國《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第4條、《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及其設施安全管理規則》第4條均明定不可將處置場址設置於高人口密度區。因為有高度污染風險,所以要與生物圈安全隔離,這也是核電與其他能源大不相同之處。因為存放的時間如此之長,因此在地質、環境條件上都非常嚴格,低階核廢料相比起來還算較為容易,已有一些國家建置完成,但高階核廢料必須找到「深地質處置」地點,藉由多重障蔽,存放於地表下 300 至 1000 公尺。
以美國為例,在內華達州(Nevada)尤卡山(Yucca Mountain)核廢料最終場址的候選場址,在花費了120億美元的建設經費之後,工程師也始終無法確保輻射水不會滲透到附近的地層,在2010年起因「內華達州強烈且持續性的反對」而暫停尤卡山計畫,至今也尚未決定該計畫是否有機會復活,全球至今仍然沒有任何一座已經成功啟用的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
「核廢再處理」已被許多國家棄而不用
有媒體報導核廢料似乎有新科技可消除?甚至再一次提煉作為下一代核能電廠用的燃料?其實這仍是在很初步的研究階段,尚未發展到工程階段,當作科技資訊來看看就好,要想實際使用都還太過遙遠,還是空中樓閣。至於核廢料再處理其實不是什麼新發展,核工業一直嘗試推廣再處理、再提煉的技術,但費用太貴,減量效果不彰,核廢再處理的高昂成本是讓世界各國紛紛放棄再處理核廢的主因。
目前許多國家都沒有考慮把用過核燃料再處理,再提煉,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再處理費用太貴,二、再處理與核武器擴散的關鍵。再處理工廠的運轉風險更勝於核電廠,提煉出來的Mox燃料棒僅能使用於特殊的規格的反應爐,因此一直都不是主流方式,比起直接處理核廢料昂貴許多。但法國政府「為了吸引外國客戶做核廢再處理、確保法國核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利益」,持續進行這些計畫。美國目前並沒有考慮把用過核燃料再處理提煉,芬蘭與瑞典更是放棄再處理這項風險高又昂貴的技術,直接將核廢埋在地層深層處置。
台電於2015年試圖與法國AREVA公司簽訂高放射性廢棄物再處理合約,國際上對於「再處理」興趣缺缺,讓AREVA近10年來已沒有新增委託其「再處理」的客戶,僅是將燃料棒運到法國再提煉,二十年後仍要運回台灣,且處理後的廢棄物仍帶有高輻射性與長半衰期核種,遭質疑不過是拖延時間,除了付出巨資請法國處理卻非永久處置計畫之外,更無視法國1991年修法禁止於境內存放來自外國的核廢料及再處理廢料的規定,不僅白花錢、助長核武擴散風險,更無法解決核廢根本問題,只是拖延時間,以致在立法院就被打了回票。
核工業過去強調的「再處理」回收使用、減少核廢料體積等說詞,其實是「徹底的誤導」。AREVA宣稱再處理可以讓用過燃料棒的九六%再使用,但即使是最理想的再使用狀態,『再處理』後真正拿去使用的也僅有八%,而且現在『再處理』後的鈾已無法再使用,所以回收使用的比例甚至降到只有一%。」且經過「再處理」剩下的玻璃固化高階核廢料,即使體積減少,也沒有變得比較好處理,單純縮小體積並不會減少最終處置需要面對的難題。過往嘗試「再處理」的國家都已面對過這些爭論,因此才放棄「再處理」這條路。
核廢處理費用高昂 向未來子孫借貸
台電先前估計核電廠整體除役經費(包括核廢最終處置)共需3,353億元,多次遭立法院質疑嚴重低估;目前,據最新版評估指出,總費用已增至6,200億元,核後端基金根本不足支應,短缺近3,000億元恐全民買單。若照當年台電提議,將台灣共23,000束用過燃料棒全數送境外再處理,需要再多花2157.6億新台幣,只是另一個無底錢坑的騙局,更加造成未來核廢料處置及除役的財務困難,這種「向未來借貸」的做法,只是加重後代的財務負擔,造成經濟上的世代不正義。
真正負責任的核廢處置政策,應從立即啟動與利害相關者的協商開始,研擬長程藍圖與負責任的核廢處置規劃,過去政府不論哪一黨執政,都忽視核廢處理政策的重要性,大眾也忘記了核電代價始終都是要支付的,不是丟到國外或是眼不見為淨之處就好,台灣至今還處在低階核廢料無法遷出蘭嶼、高階核廢料仍留在核電廠區出不去的無奈,環團呼籲馬前總統卸任後不該只講不負責任的幹話,只會變成國際笑話,應檢討當年沒有好好處理核廢,如今造成年輕世代的沈重負擔。
延伸閱讀〈破解以核養綠十大謊言〉:https://goo.gl/owcWgL
<3
鄰避情結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張圖片是林泰州導演的影像作品:《台北圓山工業區》,林導演刻意要在這作品中,讓台北觀眾體驗到近在咫尺的污染與生活共存事實。
前幾天好過日提到了有關高雄的產業想像,包含消失的「高雄電視台」。各位不妨想像,若在一個架空世界裡,「本台高雄報導」,會以怎樣的口氣報導「關渡輕油裂解廠」今天又跳機冒出黑煙,「圓山工業區」今天又發生居民中毒事件,而高雄當局今天重申存放在「大稻埕核電廠」燃料池裏頭的高階核廢絕對安全?
在想像這些錯置場面的過程中,或許大家可以更看見在長期失衡的國土發展中,外部成本由地方居民集體承受的荒謬。
-------------------------------------------------------
#高雄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Taipei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台北圓山工業區》, 數位影像輸出, 2017
------------------------------------------------------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三樓3A,展期:2017/07/15--2017/09/17
作者將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現場外的圓山風景區,故意合成了許多中南部著名工業區的煙囪、輸油管與油槽。林泰州想要透過視覺藝術讓台北觀眾感受到中南部工業汙染與空氣灰濛的生存現實,讓北部人感同身受,看中南部空污嚴重而不要旁觀產生「鄰避情結」(NIMBY,not-in-my-back-yard,認為工廠離我家遠而不關我事)的疏離態度。
-------------------------------------------------------
用身體抵抗,以影像吶喊—林泰州的影像行動主義 (文/郭力昕)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my-body-is-an-air-qual…
環境抗爭的藝術實踐—林泰州影像個展(文/傅遠政)
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765&id=768
鄰避情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場辯論後,到川普確診前這段時間,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高達53%,足足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53%:39%)。真的假的啦~這個幅度也太誇張,我們再參考一下別的。
(10/11公布)美國ABC New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川普出院後做的最新民調,有54%的選民說會把票投給拜登,大幅領先川普12個百分點(54%:42%)。專門統計各家民調數據的Five Thirty Eight指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勝過川普10.4個百分點(52.2%:41.9%, 10/10數據)。另一個民調數據集合網站「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的網站顯示,從10月以來每一家主要民調公司統計出的結果,都是拜登遙遙領先川普,差距在5到1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不乏立場較為中間的The Hill和經濟學人。所以平均下來拜登的支持率領先9.8個百分點。(10/9公布)美國權威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出來的結果是,52%的選民打算把票投給拜登,領先川普10個百分點(52%:42%)。
我們找了很多民調,可是只有很少數的說,川普領先拜登, 說很少數,是怕我們川貴人傷心,其實找來找去只有一個。 (10/5公布)英國《每日快報》聯手英美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做的民調顯示,川普支持率在46%,小勝拜登1個百分點(46%:45%)。不過我還是註明一下,這個《每日快報》是英國的右翼八卦報,民主研究所的民調,也沒有被民調界公信力很高的538列入參考的近500家民調就是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民調都顯示,拜登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川貴人當然不認為他會選輸啊,最近又在那邊「Fake news」、「Fake polls」喊來喊去,民調統統都是假的!這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先不要笑,川貴人說的是真的,4年前一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民調都還顯示希拉蕊一定會凍蒜,《紐約時報》做了大半年的民調,到選舉當天早上,還在說希拉蕊有80%以上的勝選機會,結果最後被「逆轉」,搖擺州統統被川貴人拿下!2016年的民調,被很多人認為是「壞掉了」、「走鐘了」,完全無法反映出真實民意,今年隨著大選日逼近,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的假的啊?這幾年來專家們一直試圖釐清,當年的「希拉蕊慘案」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過去四年民調專家就很努力的要找出,民調為什麼會跟開出來的票差那麼多,但真的非常困難,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們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幾個專家們認為可能的原因。
(一)手機的普及
還記得去年台灣不是在吵「手機民調要不要納入總統初選民調」嗎?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美國現在就跟台灣「人手一機」一樣,有時候還兩三機,越來越少人使用家用電話了,而且年輕人、低收入者以及少數族群,都只用手機而已;反觀年長者和白人族群,就會比較依賴室內電話。大數據分析網站《Datanami》就指出,25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到不認識的電話,幾乎都會pass不接;但70歲的長輩們則是每通必接,因此這樣進行的電話民調就很容易往某一族群傾斜。
那用手機民調不行嗎?根據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Telephon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91;TCPA),美國是禁止「自動撥號系統」打電話給手機用戶的,所以如果要打手機做民調,就必須派出「真人」撥號,這有多麻煩呢?數據顯示,你想獲得1,000個回答,就至少得隨機撥號2萬次,其中大部分是空號,因為手機號碼是私人的,根本不會刊登在電話簿上,這實在太勞民傷財了,很想幫做民調的人馬殺雞一下耶,你們辛苦了。
(二)沉默的多數
每次選舉我都很期待接到民調電話,但大多數美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可能是因為擔憂個資和隱私外洩,導致選民接電話不敢說出真實意見,或者是覺得,蛤~民調很久欸,老娘才沒空理你。1970年代左右,美國「民調回應率」(Polls response rate)高達80%,你只要打過去人家多半都會回答你,但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2018年美國「民調回應率」已經暴跌到6%,等於你打100通電話就只有6個人不掛你電話、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兩句,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講真話。
像2016年的大選,支持川普的選民中,就有一群選前不願意表態的,或者在接受民調時故意說謊的,有些甚至不告訴鄰居他們其實支持川普。《Datanami》表示,這些選民會讓調查的結果失準2%到6%,6%很多欸,根本就是超出誤差範圍了。
(三)網路民調難
啊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用網路做民調不就統統搞定了嗎?事實上恐怕剛好相反。數據顯示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有98%都使用網路,但偏偏這個年齡層的人最不愛投票,拿美國總統大選風向球:2018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雖然這群年輕人投票率比前一次大幅提高15.7個百分點,但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35.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鍵盤投手」,大家網路上搖旗吶喊超熱情,結果投票日當天大家都覺得不差我這一票。另一方面,你在網路上想填幾歲就幾歲,想變性就變性,別國網軍想來帶風向,也不是那麼困難,因此網路民調也非常容易失準。
(四)早期民調誇大
另一個大變數是「早期民調」的準確度很低,因為選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候選人到底在幹嘛,但早期民調卻是媒體報導所仰賴的主要資訊來源,結果就是候選人拿來造勢、媒體見獵心喜誇大報導,進而影響到後續選民對候選人表示支持的聲量。例如看到拜登領先,那支持拜登的人講話就會比較大聲,因為他們是「主流」,反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表達意見,形成「沉默螺旋」。
「皮尤研究中心」也加碼解釋,事實上2016年的全國民調還算準確,(預測希贏3.3%最後贏2.1%),但美國總統大選是以選舉人票為單位,希拉蕊全國總票數高於川普也沒屁用,最後川普拿下所有的搖擺州,入主白宮。而選前的州民調也無法反映出搖擺州的真實民意,地方往往沒有全國性民調那種資源,四年前他們就忽略了在最後關頭,投給川普的搖擺選民數量,也沒有準確掌握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他們到底支持誰,種種因素導致了中西部上演「大驚奇」。還有就是民調公司往往有特定的政黨傾向,最後很可能導向「護主」的結果,讓民調不盡然客觀。
那這些問題2020年還會再重演嗎?老實說,有些變數還是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就整理了,和四年前相比,哪些因素可能讓美國民調更精準或更失準。
更精準的第一點就是,搖擺選民減少了。
四年前民調失準的一大因素就是搖擺選民,但今年跟民調人員說:嗯~我還沒想好,的搖擺選民數量變少了,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大概還有20%的選民說他們還沒決定要投誰,或是打算投給小黨候選人,但今年這群人的數量只剩一半,而且其中支持川普的人也老早就表態,尤其是搖擺州的白人工人階級選民。
更精準的第二點是,選民教育程度的加權。
大家要有個概念,民調準不準確,完全取決於你抽樣有沒有做到「隨機」,也就是每個族群的意見都要被採納進來,但這真的非常難做到,最後很容易讓民調結果出現偏差。例如在美國,如果你跑去郊區教堂裡做民調,那幾乎可以篤定會獲得一個偏共和黨的結果;但如果你對大學生進行抽樣,最後很可能獲得一個偏民主黨的結果。另外的數據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比較願意接受民調訪問,每個都是選我選我~而那些較保守、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他們的聲音就很難反映在民調上,所以如果你沒有按照「教育程度」來做加權,民調就會充斥太多年輕大學生的意見,導致結果偏向民主黨。先前民調機構都不怎麼重視教育程度對選情的影響,結果導致2016「爆冷門」。
有鑑於4年前的「教訓」,今年有越來越多民調機構,把選民教育程度的權重提高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音量降低一點,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音量調高一點,讓他們各自符合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今年從3月以來,美國各家民調機構做的幾十個調查中,已經有半數增加教育程度的權重,是先前的兩倍多(約20%)。
可能比2016年更糟糕的是,網路民調的增加。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網路民調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機構採用網路民調的方式,比例佔地方民調總數的一半。他們採用的方法可能太過簡單,就是直接抓一群網路群組成員,然後再根據受訪者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加權,這樣的作法成本很低又很方便,但非常容易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結果,而且最後民調可能左傾。 (最好的方式是結合電話民調和網路民調,例如AP/NORC/VoteCast的民調,電訪4萬人外加隨機抽樣11萬網友,結果可能較為客觀。
另一個可能不太客觀的做法是:請選民「回想投票」。
目前有越來越多投票機構採取這個方式,也就是要求受訪者回想2016年他把票投給誰,是希拉蕊還是川普呢?然後再依據他們的回答去做選舉意向的加權。這樣做可以讓民調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也可以減少錯誤,但卻很難避免系統偏差,導致結果傾向某一政黨。再加上通常大家都會傾向回答,自己是投給獲勝的那一方,沒有人會想承認自己投給輸家嘛!再說這四年來誕生不少首投族,又有不少人往生,像是疫情導致那麼多人死亡,也有很多人搬到別的地方去,硬把2016年的投票意向套用到今年,恐怕不太合適。
所以這個民調到底是能不能看啊?你要是問我,我覺得就別看了 ,這是我們媒體想要預測選舉的結果, 或研究單位拿來做選民行為分析. 但一般選民還是把政策看清楚點比較要緊,你管別人怎麼投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民調失準
#選情霧茫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